《五十公里桃花坞》首秀鉴定:探索理想生活的创新社会实验
文|清欢
“欢迎来到桃花坞,未来三个月,你们就是这里的主人,可以自由使用桃花坞的所有社区,把这里建设成你们心中的理想社区,这是一次振兴乡村的真实记录,这是一次充满未知的生活体验……”
5月23日,腾讯视频推出的真人户外综艺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上线,节目组邀请15位艺人来到距离北京城区50公里的桃花坞,一起体验群居生活,真实生动地展现当代社会的群居生活面貌,探索新时代都市近郊美好群居生活的可能性。在群居生活的表层诉求之下,《五十公里桃花坞》不仅要嘉宾运营理想生活社区,还要在此基础实现乡村振兴,也就是说,这档节目本质是综合性较强的社会实验真人秀。
从首期节目来看,《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嘉宾有15人,这一体量在慢综艺极为少见,刚刚上线的第一期并未直接切入核心主题,而是集中在嘉宾人设与社交形态的呈现上。不过,这档节目依托独具特色的内容形态与主题立意,在最终内容的输出方式亦有独特之处,值得探讨。
创新夹叙夹议的叙事结构,口碑两极分化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相互映照、认识自己。”《五十公里桃花坞》以社会学家库利的名言进行开篇。如此学术派的开场,似乎就预示着节目在内容调性上不走寻常路。
《五十公里桃花坞》在内容叙事上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即在呈现嘉宾真人秀表现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即兴式”的旁白,来进行第三方的观点输出,这一叙事方式在当下的综艺节目中相对独特。
结合首期节目来看,旁白所起到了以下几重功能:
一是取代了现场导演的解说作用,以旁白的方式介绍节目内容。例如,在进入“一个人抵达 一群人出发”的节目主题后,旁白指出“首期节目通过高频的多组合的初见面场景,帮你置之死地而后生,完成对尴尬的脱敏”,进一步强化当期节目的主题内容,消除观众对于节目的未知感,为后续种种社交“社死”场景的出现进行了心理铺陈。
二是转场的作用。在首期节目中,囊括了嘉宾出发、初次见面、分房间、开会、做游戏等诸多环节。除了桃花坞的喇叭进行指定性的引导外,“好了,铺垫做够了,主角登场了”、“一个会议的结束是另一个会议的开始”等简洁的旁白在内容的起承转合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场景与场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更为自然。
三是代入观众的视角,发表一些略带神经质的精准吐槽。在宋丹丹第一个到达、郭麒麟迟到时,旁白预告式吐槽“比长辈到的晚,这饭还香吗”,为后续宋丹丹连环发问郭麒麟埋下了伏笔;在张翰的车采环节,讨论投资桃花坞时,旁白也总结式地评价,“张翰,你可能不霸道,但你是真总裁”;在苏芒与彭楚粤拍照分享微信群时,旁白则调侃:“买了花不拍照等于没买,拍了照不分享等于没拍,何况是前芭莎主编的照片.”;除了现场的嘉宾之外,旁白吐槽连道具都不放过,当在大喇叭频频发声时,旁白冷冷吐槽,“谁能想到桃花坞的大boss是喇叭。”
四是以节目内容为切口,在宏观层面进行广普性的观点输出。在节目开篇,宋丹丹与张翰在自我介绍的方式上产生了分歧时,旁白便以此为切口,总结提炼在社交中的各种bug:“人生总有尴尬的问题、尴尬的回答以及过不去的尴尬冷场,你关得掉节目,但躲不掉社交,你难免会遇到有点年纪的人,有点霸道的人,有点you know who的人,有点sorry who you are的人”;面对张翰的“硬性格”,宋丹丹提出“年轻人觉得尴尬可以不说”之后,旁白又总结道,“社交从来不是间容易的事,不然一场普普通通的自我介绍,怎么会变成灵魂审判。好在所有关于社交的问题都有它的解法坚持看下去,答案自己品。”
不难看出,在这一段前情提要式的开篇内容中,旁白输出是要大于节目内容本身的,更多的是在向观众传递关于成人社交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于用户而言,极具参照意义。
五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解释一些与节目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在桃花坞录制前首批居民的聚餐中,宋丹丹、舒淇联合“围攻”郭麒麟,而深知其意的郭麒麟表示:“淇哥是疼我才那么说的 谈不到什么我害怕。”
对于这一段社交环节,旁白便引用了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所提出的“社交场合中,情绪能量所聚集之处就是社交地位最高的人”的理论进行总结概括,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一原理,“在朋友相处中,总有那么一个被集中打趣的对象,表面在食物链的底端,但恰恰这样的人,可能才是掌握着焦点的社交中心因为大家都相信打趣他,不会让他觉得被冒犯 反而能拉近所有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是朋友圈最好欺负的那个人,实际上你可能是最受宠爱的社交中心,即便不是多些自信也没坏处。”
可见,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基础,也有切合实际的通俗解释,强化了节目被本身的社会实验性,也给人们社交关系赋予有更深刻的理论背书。值得注意的是,在浓厚的社会学术氛围之余,旁白也在着力向年轻化的方向进行平衡,偶尔会穿插一些网络用语,例如,桃花坞AKA北京平谷大桃之乡、请开始你的表演等等。
当下,用户对于旁白的感受有些两极分化,一方面,网友有些网友认为节目旁白与《花儿与少年》第一季、《非凡搭档》有些相似,也有网友表示,希望节目组能够推出无旁白版;另一方面,也有网友力赞旁白深入洞察社恐人士的内心,像在看动物世界,观察味很浓郁表示:“桃花坞真是让社恐社死的综艺旁白”,后续节目组是否会进行内容调整还待观望。
读娱君对于旁白也有三重感受:在剪辑层面,节目旁白与真人秀的原生内容之间气口衔接非常紧,在双向的内容输出中有种“呼吸感不够”的感觉,整体观看体验非常紧绷,似乎与慢综艺本身的气质有着些许违和感;在内容层面;旁白的核心特色在于通过对嘉宾内心戏精准拿捏,从而进行精准吐槽,引导用户在观看节目过程中的思考角度,但似乎也让用户思维的发散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风格层面,若是要将这种风格追根溯源,倒是更像将小丸子内心拿捏死死的《樱桃小丸子》的旁白君。
披着“乡村振兴”的外衣,节目话题开播即走偏?
近年来,不少综艺在立意上都有意识地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主旋律靠拢。具体来看,除了《乡村合伙人》《乡村振兴大擂台》等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节目,还有不少经典综艺IP也融入了相关的要素。例如,《向往的生活》第三季让乡村上升成为节目叙事的核心要素,开启双线叙事,让以真实感及体验感为导向的“生活线”,从帮扶角度切入的“调研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让乡村成为节目的“研究对象”和“记录目标”,以期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样本。
对比来看,虽然《五十公里桃花坞》与《向往的生活》在节目立意上如出一辙,但首期节目还未进入正题,而是作为整季节目的前引,围绕着社交命题展开,真实展现了嘉宾们进行社交的真实场景,发起了#如何快速融入一个陌生团体、#如何在一个陌生集体中让自己舒服集体、#谁是第一个出头鸟 等话题讨论,并通过配音来强化嘉宾们在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群体社交中的亮点与槽点,在这样全景式的社交图鉴过程中,让观众产生了“世另我”的强共鸣。
读娱君注意到,在常规的社交之外,嘉宾大都处于“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的状态,而对于节目所提出的“扛起振兴乡村的重任,建设理想生态社区,描绘美丽的乡村新画卷”的核心诉求毫无头绪,所发表的也大都是弄个秀收门票和当地人好好相处等建树性较弱的观点。
也就是说,尽管导演组立意高远,希冀展开乡村振兴美好蓝图,但在与嘉宾认知层面有着较大的鸿沟,这也使得嘉宾们在屡次开会中也难以厘清会议的核心议题。而在开会之外,从正片到加更的内容,嘉宾们做饭、玩数鸭子、沾7游戏互动等内容,与其他品类慢综艺的内容也极其相似,并无过多的新鲜感,反倒是让首期节目呈现出有一种大型明星团建的氛围感,似有跑题的倾向。
在读娱君看来,一般来说,在综艺节目中,融入乡村振兴的元素,所产生的宣传效应要大于本身的实用价值。从《五十公里桃花坞》首期节目的舆情来看,似乎并未起到相应的效果。
具体来看,在播出当晚,#苏芒说一天650伙食费不够#登上微博热搜,对此,节目组和苏芒进行解释,指出650元是21天的伙食费,但这并未扭住舆论方向,而是衍生出“650=一芒”的计量公式,在此基础上,还发酵出了一些行业性的话题,#明星餐标#、#明星高伙食费你怎么看#等引发了热议。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某种程度而言,苏芒在综艺里谈论伙食费一事意外掀开了明星圈层的“隐藏话题”,或是节目出圈的一大标志;此外,在节目中,宋丹丹与张翰因自我介绍引发的“拉锯战”,让#宋丹丹张翰尴尬#也登上了热搜。
在新综艺层出不穷的当下,《五十公里桃花坞》首播话题量的确不错,但舆论方向与节目初衷大相径庭,后续能否凭借节目内容扭转舆论风向以及用户所关注的议题,不得而知。
结语:
六年前,大型生活实验真人秀节目《我们15个》在资源条件极其有限的平顶之上,15位性格、文化教育背景迥异的素人努力实现他们的理想生活方式;六年后,《五十公里桃花坞》的15位来自文娱界的明星与艺术家们自掏腰包,开启打造理想社区之旅。不难看出,这两档节目虽在嘉宾阵容、录制地点、播出方式存在差异性,但不变的是对理想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的追求,这亦可以看出,腾讯视频始终对于社会实验真人秀保有兴趣与热忱。
当下,社会实验真人秀在国外已经相对纯熟,早年间便有了《老大哥》等经典之作,但回归到国内的综艺市场,这一品类依然属于相对空白的地带。在《我们15个》既有经验的加持下,《五十公里桃花坞》作为当下唯一一档以社会实验之名的先锋真人秀,后续是外部建立联系、挖掘资源、开发游客,能真正意义上打造了新型宜居乡村的理想社区,还是逐渐成为演化成明星们的集体团建的度假之旅?还待观望。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