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离婚率断崖式下跌,离婚冷静期到底有没有必要?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距离2021年年初《民法典》增加了婚姻冷静期,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季度。新鲜出炉的2021年第一季度的离婚数据,的确显示离婚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离婚夫妻不到30万。
对此有网友们质疑,离婚冷静期效果真的如此猛烈吗?
当然不是,若一段婚姻真的走到了尽头,该离还得离,冷静期只是延长了离婚的步骤而已。
今年第一季度的离婚率之所以会呈现断崖下跌的状况,是因为我国特殊的环境。第一季度含有春节等传统节假日,一般情况下,中国人皆信奉在春节期间办理离婚不吉利。就算真的不想过了,也要撑过春节再去民政局办离婚手续。
春节过完,新《民法典》已经开始生效了,所有离婚的夫妻都要再等一个月,才能真正离婚,自然而然第一季度的离婚的数据会降低。因此专家们预测,第二季度的离婚率势必会回升,并不会比2020年第二季度的少多少。
婚姻冷静期存在的鸡肋是显而易见的,网络上更是有不少人抱怨婚姻冷静期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其实离婚冷静期的存在并没有多大必要,因为结婚可能是冲动的结果,男女们爱到天崩地裂时,可能会头脑发热结婚,但是极少有人头脑发热离婚。
毕竟在中国一段婚姻会牵扯到很多事情,不会有人轻易做决定。
婚姻本身就是漫长的冷静期,几乎每一对夫妻在走进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之前,都曾极力挽救过他们的婚姻。能走到离婚那一步的婚姻关系,基本上已经无力回天了。
期望通过一个月的冷静期降低离婚率,的确不现实。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阻止不了一对决意要离婚的夫妻。
法律并不能代替人满足她需要的一切,无法保障每个人都幸福。个人得失需要个人自己负责,尤其是像幸福这种较抽象的情感需求。
因此与其在离婚率上费功夫,不如在源头上改善提高民众的婚恋观,当人们对婚姻有更全面正确的态度,对待婚姻更神圣时,离婚率自然会得到改善。
现如今离婚率高居不下,和我们教育中的缺失密不可分。
80、90后这一正在面临婚姻问题的群体,出生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他们大部分从小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埋头读死书,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的大有人在。
当他们刚完成学业走出校门,还没有开始真正的独自生活,就迫于家人的社会压力,早早地步入婚姻。
也就是说,这些人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家庭、婚姻、自我是什么,他们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就急急忙忙地组建成了家庭。这样的家庭必然不够牢靠,发生矛盾互不相让的可能性更大,人为造成矛盾不可调和的概率更大。
失望源于期望,每对进入婚姻的男女都该认清楚婚姻的真相,在共同携手生活时,才不会有那么多本可以避免的冲突。其实婚姻原本就伴随着一地鸡毛,即便是世界上最相爱的夫妻,也曾有过一百次想要掐死对方的想法。
一个人对外的方式,通常可以说明他对内的认知。
一个有清醒自我认知的人,不会有太多来自他人的烦恼。因为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什么样的状态能让自己自洽舒服,所以他们不会纠缠在关系里,不会轻易进入不适合自己的亲密关系。
所以从源头提高人本身的自我认知、人文修养,比任何法律形式的冷静期有用得多。
首先,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天然地获得了一个叫做“我”的角色。一旦进入婚姻,个体就会自动增加一个角色“我们”。
“我们”角色的存在必然会压制“我”的空间,个人要让渡相当部分的自我便利,肩负起家庭共同的责任,当然个人也会在家庭的庇护下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社会资源。婚姻的缔结本身就具有价值最大化的功能。
在对这一切都有清晰地认识的前提下,产生的婚姻关系才能真正坚固。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夫妻双方才能更趋向于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
很多人过不好婚姻生活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他们根本就不明白婚姻是什么,不知道两个人的缔结意味着什么。
对于大部人来说婚姻依旧是人生的主旋律,捋顺婚姻问题,人生同样也会顺遂。所以别再教育孩子们只管读书就好,多鼓励他们在安全的前提下,多谈恋爱吧。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