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武||袁老,我们该做什么
郴州的雨,从早上开始一直落个不停。
今天是扎根于农,心念于农,服务于农的一代功臣的袁老辞世的第二天。
从工地上下班回到宿舍,打开手机,悼念“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微信还在继续刷屏,无论是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视频号,抖音里都在叙述着袁老一生为民,一生服务农业的先进事迹。赞颂着袁老为祖国,为世界,为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
自 5月22号在官网得知袁老不幸辞世的消息,从那一刻起至今心情难以平静。
作为长沙人,我与袁老素未谋面,但袁降平的名子早以铭刻于心中。
我是跟着袁老培育的杂交水稻成长过来最早的第一批人,也是最早偿鲜呷着袁老杂交水稻米长大的第一批人。
家中祖辈生活在农村,一直以种田为业。
从我懂事开始,从集休生产队的几年,再到国家实行分田到戶责任制初期,一年两季水稻的产量都难以日饱三歺,每到年底青黄不接时,目睹了家乡亲邻为缺米少粮,无米下锅,甚至半饥半饿劳作。如今记意由新,历历在目。
曾记得农村到处看见毛主席语录:
深挖洞,广集粮。
没有经历过那段饥不择食的岁月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粮食对于人类的重要。
谁知盘中歺,粒粒皆辛苦。
我一直都养成一个呷完饭,保持饭碗不留半粒米的习惯。
袁老的杂交水稻试验成功后,不断创新,推扩。
粮种由过去的每亩几十斤,到现在的每亩一,两斤。
粮食从过去的单季亩产三,四百斤,到现在的单季亩产一,两千斤。
粮种减少了,粮食产量却一翻再翻。
感谢袁老,感谢袁老的团队对农业的付出,对粮食作出的贡献。
我们不再有饥荒。
想来惭愧,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住在农村,本应以种田为本为业的我,已经弃农从工二十几年了,家中几每薄田一直是由父母耕种,父母年肆以高,七十好几。年前外出时还和两老商量,几亩田不要耕种稻谷了,买点米呷,种田作粮不划算。
两老不同意,不能把田地荒废。
袁老走了,他的团队,他学生接下他的“禾下乘凉梦”之棒。
请袁老放心,一路走好。
种田作粮之棒。
我们会接下来。
我们会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周跃武 湖南长沙宁乡人。不是作家,也不是诗人。现在湖南省雷锋建设有限公司谋职。文学创作的小学生,普通的农民工。闲余时间学习写点杂七杂八的心声,文学的梦想,是人生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