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 何得桂 徐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锻造了伟大的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它既是时代的创造和实践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韬略的生动展现。脱贫攻坚精神可以概括为: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担当精神,精准施策、尽锐出战的攻坚精神,群策群力、携手奋进的大爱精神,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它们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彰显,是对脱贫攻坚实践及其成效的凝练与升华。
  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担当精神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初心不动,方得全始全终、善作善成。脱贫攻坚其动力源泉就是这种根植于每一位共产党员心里的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担当精神。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引领中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理论指南。秉持着担当精神,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就越紧迫,党和国家的态度就越坚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战”改成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这些都体现了如期彻底消灭绝对贫困的决心。
  (二)精准施策、尽锐出战的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从瞄准贫困区域,以县为单位的扶贫开发,到瞄准贫困村庄,以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再到瞄准贫困人口,强调因人因户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大大提高了扶贫开发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通过各种举措,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投入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这大大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有效提高了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基层干群关系不断向好发展,这正是尽锐出战的真实写照。
  (三)群策群力、携手奋进的大爱精神
  大爱精神融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是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特质。立足中国、着眼世界,群策群力、携手奋进,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力量,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指明了方向。
  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巨大作用。东部省份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逐步形成东西协作扶贫“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新局面。320个有定点扶贫任务的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帮扶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定点扶贫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713.7亿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64.9万人,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636.7亿元,助力89个县脱贫摘帽,1.9万个村脱贫出列,1300万贫困人口脱贫。凝聚全社会力量携手决战决胜绝对贫困,更加密切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干部和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为靶向挖掘贫困地区自身资源,找到脱贫摘帽突破口,各级政府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激发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强大活力。中央到地方的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贫困群众为核心,着眼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着重围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脱贫长效机制;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着重智力扶持,深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强调扶贫扶志(智)双结合。脱贫致富不仅注重“富口袋”,更注重“富脑袋”,变“送钱、送物”为“送经验、送技术”,扶知识、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获得了新的诠释,成为脱贫攻坚精神最耀眼的一笔。
  (五)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中国扶贫工作与时俱进、激发制度优势的关键牵引力。党和国家始终坚持自觉创新,紧密围绕党情和国情实际,深入发挥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探索了契合中国脱贫实际需求的工作机制与工作方法。在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谁来扶”的问题、“怎么扶”的问题的同时,我国不断探索推进生产经营、公共服务、强化基层治理的新道路,以脱贫攻坚创新举措带动国家治理创新。
  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让脱贫攻坚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验田”与“突破口”。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基层政府以敢为人先的态度持续创新,农村“三变改革”、“社区工厂”、“扶贫车间”等一系列地方创新,让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真正在基层焕发出巨大活力。
  (六)求真务实、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
  求真务实、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是中国特色脱贫攻坚事业得以稳步提高、巩固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做到求真务实,党和国家对脱贫攻坚实施了最严格的考核。通过实施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检查制度,制定贫困退出“557”标准,出台严格系统的贫困退出核查程序,以严格考核督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脱真贫、真脱贫,以严标准、严要求坚决抵制形式主义,保障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质量脱贫,正是对脱贫攻坚求真务实的彰显。
  中国贫困治理从较单一的解决收入问题,到统筹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多元问题;从解决已发贫困问题到主动推进关口前移,实现对疾病、灾害等致贫风险的预防式治理;从较单一的主体投入到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协同配合的大扶贫格局。党和国家注重构建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贫困人口与地区长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正是对久久为功的意志品质的生动诠释。
  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所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一脉相承,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价值,也具有深刻和清晰的内在机理。脱贫攻坚精神作为一个有机结合体,彼此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统一于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之中。
  中国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全球意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彰显
  脱贫攻坚精神让每个人深受濡染、备受鼓舞,汇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脱贫攻坚凸显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强大凝聚力,升华了中国人民对于团结统一精神的认知。无数党员群众奋战在脱贫一线,以强烈的大局意识将自身个体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主题中,以团结精神构筑起钢铁长城,彰显了中国力量。在脱贫攻坚期,党和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进,使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无数基层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表现出的坚贞不渝、不屈不挠的品质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深刻体现,这种精神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
  脱贫攻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脱贫攻坚战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诉求与呼声放在首位,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它诠释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是迈向共同富裕必须攻克的难题,通过全体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脱贫攻坚战中党和国家坚决不遗漏任何一名贫困群众,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显著提升了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驱动力
  坚持脱贫攻坚精神可以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动力,从而有力地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同时,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脱贫攻坚精神可以从贫困治理领域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为中华民族复兴带来强劲的内驱动力。
  (四)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反贫困理论
  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精神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立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实践成果。脱贫攻坚精神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使贫困群众从被动接受扶贫转变为主动参与脱贫;促进政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以精准扶贫理念为导向,提升脱贫成效;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形成脱贫合力,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实践中的深化与发展,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在减贫工作中得到有效发挥。中国脱贫攻坚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世界反贫困理论思想谱系,对全球广大贫困人口加速摆脱贫困有重要意义。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需要
  
脱贫攻坚精神为世界减贫事业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有效方案,推动了发展中国家减贫进程和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脱贫攻坚精神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效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力量,也在启示世界要全面解决贫困问题,推进人类共同发展,必须要凝聚全人类共识,以共同的追求实现通力合作。只有找到最大共识,勠力同心,才能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何得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