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众所周知,司马光因“砸缸”而成名。不过,比起“砸缸”这件轶事,更值得世人铭记和崇敬的是,司马光耗时十九年主持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这部书梳理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总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据说毛泽东把《资治通鉴》读了17遍!

一个砸缸的“网红”少年,何以成就如此伟大的著作?他的编撰动机是什么?背后有没有团队?十九年是怎样撑下来的?以及,读者都怎样评价他?……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资治通鉴》背后的故事。

Q1 为何要编《资治通鉴》?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最初动机,源自他做史官时编撰的先秦史书《稽古录》得到了宋英宗的赞许。宋英宗希望他继续编写,扩展至有宋立国以前。后来宋神宗继位,也十分重视修史,于是司马光就在为官之余用零碎时间继续编写。

直到公元1071年,53岁的司马光决定离开朝堂,一门心思修史著述。

当时,王安石正在皇帝的支持下大刀阔斧搞改革。改革初心是好的,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朝堂上下乱作一团,黎民百姓怨声载道。司马光不断上书提醒、反对、阻挠,结果都无济于事。于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司马光主动要求调到洛阳,判西京御史台,此后十五年,不问政事,一心著述。

来到洛阳,司马光买了20亩田,建“独乐园”,园中环境幽美,格调素简,藏文史书籍万余卷。不过,司马光自己居住的寓所十分简陋。夏天酷暑难当,他又在房子下面挖了一个地下室。一边避暑,一边埋头工作,寒碜而又另类,被人叫作“穴处者”。

当时大臣王拱辰也住在洛阳,宅第非常豪华奢侈,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于是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就是在这里,司马光完成了《资治通鉴》这一浩大工程的编辑工作。

Q2 为编这部书,司马光有多拼?

《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前夕,总共跨16朝1362年历史

司马光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全书正文有三百多万字,司马光参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对于史料矛盾或记载不清之处,还进行了比较、考订,撰写《考异》三十卷

为了编撰这部书,司马光前后花了十九年时间。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纳妾、奢靡、挥霍之风盛行,司马光却独身其外。就算自己夫人张氏无法生育,也坚持不纳妾。期间夫人主动为他纳妾,司马光坚决不从。最后夫妇俩一生无后,便把哥哥的儿子司马康过继为养子。夫人去世后,一生高官厚禄的司马光竟然无钱安葬,只好把朝廷分给他的职田三顷卖了,草草为妻子办了丧事。在孤独和清贫中,司马光把全部精力都投注到了史书编纂工作中。

尽管皇帝很少催促,但司马光不用扬鞭自奋蹄,规定自己每三天删订一卷,并严格执行计划,如果某天有事耽误了,不眠不休也一定要补上。为防止偷懒犯困,他把一节圆木做枕头,称为“警枕”,若困倦睡下,枕头滚动,人即惊醒,然后继续伏案工作。

更令人钦佩的是,据亲眼见证《资治通鉴》成书的黄庭坚说,司马光在洛阳留下两大屋子的手稿,虽然只是手稿,但是笔迹字字工整,没有一个草字。

公元1084年,这套书终于全部修完了。当时司马光已六十六岁,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而书成不到两年,司马光便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

Q3 司马光身后有没有团队?

当然,《资治通鉴》不是司马光一个人的功劳。除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攽、刘恕和范祖禹也参与了编撰工作。

刘攽,小司马光四岁,是北宋著名的汉史学者。史书上评价这人“喜谐谑,数招怨悔”。喜欢开玩笑,搞恶作剧。有一次他到王安石家做客,碰巧王安石在吃饭,他便到书房等候。看到书桌上有一篇王安石草拟的《兵论》,过目不忘的他当场默记下来。等见到王安石,他说自己最近在写一篇文章,然后把那篇《兵论》一口气背了出来。王安石不知是玩笑,当真以为自己和刘攽撞了思路,于是把自己已经写好的文章给撕了。

刘恕,小司马光十三岁,是司马光的学生。司马光离开京都后,刘恕受到牵连到江西赣州任职。为了讨论《资治通鉴》,刘恕每次都要长途跋涉来到司马光驻地,往返需要三千多里。因为编纂《资治通鉴》所涉及的资料繁多,司马光派他到一位藏书大家中去阅读资料、搜集信息。书不方便带走,刘恕便夜以继日地抄写,因为用眼过度,后期几近失明。

范祖禹,小司马光二十二岁。他双亲早亡,由叔祖范镇抚养成人。司马光与范镇为莫逆好友,故选范祖禹入局。初来乍到之时,范祖禹没什么名气,年轻气盛,陋习不少,经过司马光的耐心指点,才逐渐改变旧习,此后专注修书十五年。

司马光对团队的分工是:刘攽主要分修两汉;刘恕分修魏晋南北朝及五代;范祖禹主修唐史。胡三省在《新注资治通鉴序》中点评这个团队说:“修书分属,汉则刘攽,三国讫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各因其所长属之,皆天下选也。

Q4 《资治通鉴》的粉丝都有谁?

当司马光将这套书进献给宋神宗后,神宗相当珍视。他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作序。

随后,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

这套书不仅得到了当朝皇帝的激赏,还得到了后世帝王和学者的交口称誉。据说朱元璋就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通过阅读此书学习治国之道,并作“御批”(读书笔记)传世。

曾国藩向人推荐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王夫之写过一本《读通鉴论》,他认为读《资治通鉴》,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诲人,就是可以与人分享;知道而乐,就是知道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事之道,而感到很愉悦、很快乐。

作家冯唐甚至坚定地表示:“如果只读一本书,我就选《资治通鉴》。”

所以,你有没有被这部著作打动?

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读起来有些吃力,那么欢迎加入《那些年》!因为,小小那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那些年》的节目素材(宋史之前),都取自《资治通鉴》中的精华!

(0)

相关推荐

  • 范祖禹

    [宋][公元1041年-1098年]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汉族,成都华阳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卒于哲宗元符元年,终年五十八岁.著名史学家,&q ...

  • ​保守宰相是还是伟大史家?司马光耗费多年心血,其书影响了千年

    ​保守宰相是还是伟大史家?司马光耗费多年心血,其书影响了千年

  • 王阳明教育三篇:《教约》《训蒙大意示教读》《龙场教条示诸生》

    一,巜教约> 王守仁 原文: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谐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填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 ...

  • 我们为什么要读《教条》?

    <教条示龙场诸生>是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后的第一篇文章,同<象祠记>.<尊经阁记>一同被收录到<古文观止>里.选在<大学>之后阅读,主要是为了 ...

  • 《三国演义》最顶级的智慧,你若读懂,受益终身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作者:洞见·麟郎 在评论家的笔下,<三国演义>是一部经世治国之书,更是一部有情有义之书. 它讲述着家国大事,更蕴含着世道人心. 鬼谷子曾言:天地之化,在高 ...

  • 【豆芽荐读】贾平凹:远瞻

    远瞻 贾平凹 这是一位老者,满脸沧桑,望着远方.他或许看着那条路,他是从路上一步步走过来的:或许看着那条河,逝去的岁月像河水一样流过去了:或许看着那一片家园,家园里花红草绿,炊烟直长,鸡鸣狗叫,孩子们 ...

  • 《天道》原著作者作品的几点感悟,读过不信你没有收获!

    <天幕红尘> 1: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与感情帮人,一定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握,否则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即使你有再大的能力,别人也未必信.就比如全部人把希望落在了叶子农身上,他也是在考虑一晚上觉 ...

  • 一文读懂王清任的五逐瘀汤

    至道汇 今天 瘀血 王清任三步辨瘀血法及其临床应用 一.首辨瘀血典型症状的有无 无论瘀血为病,证候有多么复杂多变,其外在表现总会有一定规律可循.其中表现突出且有别于他证的特异性症状,便可视为瘀血的典型 ...

  • 读懂十二时辰,就懂了我们的一生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 ...

  • 【 100个容易读错的 中国地名… 】

    【 100个容易读错的 中国地名… 】

  • 读 《父母课堂》的感想

    <父母课堂>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我发现以前做错了很多事,感觉很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我儿子很活泼.开朗,我从小一直忙着自己的事业,没有教导好他,对他约速得太严了,反而适得其反.现读这本杂志对提高 ...

  • 一文读懂硬度试验

    硬度,硬度测量,硬度公式,硬度换算,材料硬度,钢材硬度,布氏硬度,硬度试验 来源:北京赛亿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