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模型、模式,构建成功系统的三大法宝

模块、模型、模式三个词很熟悉,尤其是这个公众号的读者,我们在学思维模型,讨论商业模式,但这三个词具体有什么含义,之间有什么区别,大多数人都没有细究。

这三个核心概念,是我们升级认知,做成事的重要工具,今天分享下我的思考和理解,首先来看模块。

模块 (Module)

模块这个词源自设计和制造领域,顾名思义,模块就是将一个整体分成多个小块,为什么要分块呢?我们来看两个钟表匠的故事:

在古代有两个钟表匠,一个我们就叫他王二,另一个叫李三,他们两人手艺都非常好,能够制作出由1000多个零件组成的手表。王二在做手表时,如果放下手中的活,比如去接客户的订货电话,手表就会散架,以前的工作全白费了,他就得从头开始组装手表。

顾客越喜欢王二做的手表,就会给他打越多的电话,但手表匠王二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工作不断被打断,就越难找到整块不间断的时间组装好一只手表。

组装工作被打断这种情况李三同样也遇到了,但李三提前对手表组装工作进行规划。他的方法是先将十几个零件组装成一个构件,然后再用这些构件去组合出一只完整的手表。

因此当李三放下手中的活去接电话后,他不需要从头开始组装1000多个零件才能完成一只手表,他只需要重新组装刚才没有完成的那个构件。

假如这两个钟表匠在组装零件时,每10次有一次被打断,那么平均下来,王二完成一只手表花费的时间是李三所需时间的4000倍。

-- 钟表匠的故事改编自西蒙的著名论文《复杂性的架构》

这个故事里是说的是独自一人,用这种先组装构件,再合成整体的方式充分利用了间断的时间来提升效率。这种方式更适合多人合作的情境,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不同的人制作不同的构件,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制作出复杂的产品。

可以说,要解决一个复杂的系统或复杂的过程,必然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对复杂系统或复杂过程进行分解,它是人类处理复杂性的原始努力,而 这个分解的方法就是模块化(Modularization)。模块化理论的旗手,著名斯坦福经济学教授青木昌彦赋予模块如下的定义:

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

半自律性的意思就是子系统可以独立设计、自由创新,有充分的自主性,但须遵守共同的设计规则。我们拿常见的积木来举例,可以将一个积木块看成一个子系统,每个积木块都能独立设计,有自由创新的自主性,比如各面的颜色和图案,但这个自主创新不是说随意的,必须在一定的设计规则下,这样才可以保证积木块能够拼出一个完整的造型。

将一个大的造型分解成多个积木块,就是模块化分解,而将积木拼合,就是模块化集中。由于模块的半自律性特征,就可以对它们进行灵活的替代、扩展或排除等操作,这就是模块化的魅力。

学过编程的可能都知道「高内聚低耦合」这样一个概念。 就是以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来编程, 划分及设计模块时应考虑,

  • 「高内聚」:模块内部紧密联系,功能完备,只做好一件事,

  • 「低耦合」:与外部连接应尽量简单,接口要少且统一标准,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和复用性。

模块化思路可以用在我们工作生活中, 比如写作可以模块化,开头一个模块,结尾一个模块,中间有多个模块, 当一个人积累了几十上百个作品模块后,理论上他就可以创作出无限的不重复的文章, 而且质量可保证,写起来也很轻松。

管理上也可以模块化,很多公司为什么扯皮,生产力低下, 就是公司模块化不清晰, 比如分公司是一个模块,就应该有相应的权利和功能, 总公司制定核心接口与规则,其他不应过多干涉。 工作时,我们讨厌多级领导。因为多个领导就需要多个接口, 而且接口规则还不一样,也就很难让他们都满意。

模块化的思想应用非常广泛,从IT产业,到汽车工业,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上,以后我会详细的跟大家交流,今天先到这里,我们再来看下一个概念。

模型(Model)

模型既可以指实物,比如地球仪就是地球的一个模型,也可以是一个概念,我们说的思维模型(Thinking Model)就是概念模型。无论是实物的还是概念的模型,它们的目的都是相通的,即帮助我们更清晰的外化大脑中的想法,实物模型也只是我们将大脑中的想法更直观和可视化表征的一种工具。

关于模型的定义,赖斯和杜尔(Lesh & Doerr,2003)认为 ,

模型是由元素、关系、操作以及控制其相互作用的规则组成的概念系统。

既然模型是系统,那么它也应该满足我们说过的系统的三要件:组成要素,连接方式,功能或目标。有了模型的概念后,我们也就有了思维模型的定义:

即将思维中的概念系统通过公式,图表,结构化语言,计算机程序或其他显示媒体表征出来,就是思维模型。

我们以 Fogg 行为模型为例来说明:

上图是Fogg行为模型,由图表和公式组成,我们再来看这个模型的三要件:

模型功能或目标:

解释人的行为由那些要素构成,人的行为改变有那些形式,如何设计真正有用的行为解决方案。

组成要素:

  • 动机(motivation)

  • 能力(ability)

  • 触发(triggers)

连接方式:

行动线 (Action Line)

一条行动线将三个要素连接起来,并带出了行为公式 B=mat。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完美的模型。

现在问题又来了,思维模型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建立思维模型呢?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教育专家乔纳森(David Jonassen)教授认为概念转变是有意义学习的精髓,他在著作《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Modeing with technology : mindtools for conceptual change》)中提出:

思维建模通过思维建模工具帮助学习者具化内部的认知概念模型,促使学习者在建模的过程中积极地调整与修改自我的概念模型结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认知呈现,帮助学习者丰富和拓展内部的认知概念模型的意义。

认知程度是由我们是否有足够数量的、清晰的概念决定,思维建模可以帮助学习者丰富和拓展内部认知概念,超越自己的思维局限,有效的显化与协调自我的思维过程。

建模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认知现象,比如一个婴儿第一次看到狗,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动物,但经过多次重复看了一些狗狗形象或图片后,会在大脑中会形成一个狗狗模型,以后婴儿看到了符合狗狗模型的动物,都认为它们是狗。

我们要主动去建构模型,而非使用模型别人的模型,因为模型是独立于理论与世界的,具有自主性,另外建模有以下几项好处:

1.通过建模,外化和表达思想,将理论具体化并加以验证;

2.建模让素材更有吸引力,更易被传播、理解和使用;

3.模型还有促进认知的作用;

4.只有通过了模型求证,才有可能被应用到真实系统。

因此,我建议大家从今天起,努力将自己的想法,读过的书,学习的课程等建构模型,建模的过程会让你的思维认知能力有非常大的提升。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模式这个概念。

模式(Pattern)

关于模式,互动百科上的总结非常好:

模式(Pattern)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它是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

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环境中遇到的问题,也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 模式也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你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所以,模式就是一套被验证过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现在大部分汽车都有多种模式,如运动模式,节能模式,雪地模式等。

当你选了一种模式后,行车电脑会自动将车调整为适合当前环境的状态,比如雪地模式,车就会直接二挡起步,为防止打滑,ABS会提前介入等。

用 Windows 系统的都知道有一种「安全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不加载第三方设备的驱动,使电脑运行在最小模式下,以便于修复一些系统错误。

我们常说的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企业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获得盈利,以让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一些模式意识。能够根据情境切换适合的模式,比如工作时,就需要集中精力去完成当前任务,而放假后,就要调整为放松模式,愉快的玩,充分休息。

如果没有模式意识,不能切换不同的模式,在工作时想着休息娱乐,放假时又惦记着工作,都做不好,还会带来莫名的焦虑和压力。我认为能不能快速切换模式是考验一个人是否成熟及有效率的重要标准。

还有我上篇文章提到过的信息获取时的聚焦模式和发散模式,在没有找到聚焦的点时,就应该尽量的发散,探测到更广更多的信息,而一旦确定方向后,就采用聚焦模式,就像激光一样,将一个范围内的信息看透,穷尽。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技巧,如果你想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核心知识,不妨用行业关键词+模型(模式)这样的词去查找,英语就用 keywords+model(pattern),你能够轻松找到该领域的核心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日小结:

一个简单的表格,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大辉的进化城堡

从今天起,每周在知识星球中精选并解读我看到的中英文世界好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创业、行为设计,个人成长,计算思维,教育等主题,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