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阴原穴之太渊穴
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原穴名称,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提出了五脏原穴,肺原出于太渊,心原出于大陵,肝原出于太冲,脾原出于太白,肾原出于太溪。晋代《针灸甲乙经》将心之原大陵改为神门,确定了十二原穴的名称与部位,流传至今。
十二原穴的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为后世医家发展和完善,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是十二经之本,十二经各有一原穴,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灵枢经校释》谓原穴是“处于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真气之所过”的部位。
十二经的原穴均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腕、踝关节附近,为原气所出止之所,并以其与脏腑紧密联系,临床疗效显著,适用病症多样,临证配伍应用广泛,被历代医家和针灸工作者所重视。
十二原穴
《难经》记载:“五脏六腑之有疾者, 皆取其原。”赵文麟等医家认为治疗五脏之疾首选五脏原穴,次选背俞穴,最后选用合穴。
五脏原穴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特异性,确实反映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以治疗相应五脏疾患,今天和大家交流六阴经原穴手太阴肺经之太渊穴。
十二原穴与络穴图
太渊穴
太渊
手太阴肺经原穴
手太阴肺经五输穴的输穴、,五行属土;八会穴中的脉会;
位置: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太渊穴位置图
功效:宣利肺气、活血通脉
主治:咳嗽、气喘、腕臂痛、无脉症等。
太即大,寓意旺盛,渊即深潭,脉气旺盛如渊,故名太渊;
曾用名:太泉、大泉、天泉、大渊
《针灸甲乙经》云:“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太渊主之。”
主治
1、主治肺病
太渊穴的定位首见于《灵枢·本输》:“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针灸大成》记载:“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可见,太渊穴的位置即为“寸口”(气口)的位置,而根据中医脉学理论,右寸之脉候肺与胸中。由此可见右寸的位置与右太渊穴几乎重合,故太渊穴在定位上与肺脏密切相关。
肺型树
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太渊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其下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等神经分布。
神经生物学认为,穴位对内脏的调节是以节段性的、节段问的和全身性(脊髓上)作用为基础的,穴位的传入可以通过脊髓上下节段问的投射联系,对内脏的传入和运动起调节作用,以扩大穴位在节段间的联络效应。
综上,无论是从中医学还是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太渊穴在定位上都与肺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文献亦有很多记载,如《针灸甲乙经》记载“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太渊主之”。《脉经》和《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季夏刺太渊”。
近代研究太渊治疗胸肺疾病,多见的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哮喘等。
2、失眠
《难经》记载:“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如情志过极,悲恸伤魄,肺气虚耗,肺脏不安,人不得寝。对于这种失眠,针灸太渊有效地促使经络中的肺气回归肺脏中潜藏,以补肺气之虚。当肺魄得藏,则睡眠恢复正常。
五脏对应图
3、无脉症
太渊穴为脉会,可用于治疗血脉闭阻之无脉症;
4、痹症
太渊为手太阴肺经腧穴,肺主气,气能够推动血液运行,抗御外邪,且太渊为五输穴中的输穴,可治疗关节疼痛,且为肺经原穴,具有通经活络,活血止痛的功效,故针刺太渊可治疗痹证。
5、血证
太渊为八会穴之脉会,全身气血汇聚之处,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故可治疗血证。《普济方·唾血》:“治唾血,振寒,嗌干,穴太渊。”
现代有研究显示针刺太渊对咯血有显著效应。
6、其他
也有研究发现太渊对血压有调整作用,针刺太渊穴对3期高血压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配伍应用
频率最高的为鱼际、列缺
鱼际、列缺穴位图
太渊、鱼际和列缺均为手太阴肺经腧穴,若治疗肺系相关病证,可优先考虑太渊配伍鱼际、太渊配伍列缺,再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加减。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后凹陷中,为手太阴肺经荥穴,主治咳嗽、哮喘、咳血等病证,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属肺络大肠,肺朝百脉,主一身气血,手阳明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太渊为八会穴中的脉会,具有通调周身气血的功效,配合使用增强了临床治疗范围及效果。
一般直刺0.3~0.5寸,避开桡动脉!
可灸,不宜瘢痕!
保健按摩:可用拇指指腹点揉太渊3-5分钟,有酸胀感为宜,对缓解咳嗽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