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费曼的12个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物理学家费曼也有一段话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有人还将它引申为一个思维训练,就叫「费曼的12个问题」。费曼的原话是这样的:
你需要12个最喜欢的问题,让它们不断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虽然它们大多时候在休眠。
当你听到一个新的技巧或新结果时,就用你的12个问题分别去测试它,看看是否有帮助。
每隔一段时间你就会有一个大成果,人们会说:「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一定是个天才!」
在认知复利训练营上,有朋友问,怎样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很多人知道what,how,why的框架,用这个框架多问几次,通常就能提出好问题。
除了这三个角度外,我们需要加上最关键的一项,Meaningful ,意义在哪里。每个人都是自我的,不会关心与自己无关的问题。
借助 Meaningful 提出:我觉得怎么样?与我有什么关系?与我知道的其他主题有什么关联,这玩意能用在什么地方?
这四类问题加在一起就是WHWM的框架,我们通过这个框架分析一篇文章:
1.What:说了什么,主题是什么,论点是什么
2.How:提供了什么方法步骤,以什么样的方式说的。结构,例子,数据如何展开,怎样唤醒情绪
3.Why:为什么说这个,为什么要这样说?背后的原理,信念,价值观是什么
4.Meaningful:我觉得怎么样,引起了我的什么情绪,跟我以前知道的哪些知识相似/不同,我能够用这些做出什么行动
当我们在阅读时,脑子里放着这些问题,有目的,主动的读,每读一次,必有收获。参照这个框架,我们可以学习费曼。列出12个挥之不去,反复发生,能够打动心灵的重要问题。
每学到一个模型或方法后,就逐一代入这12个问题,看看有什么启发。你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清单:
wa类问题:知识类问题,好奇的,想知道的问题
比如什么是量子纠缠现象,人的有效阅读速度每分钟是多少?知行合一为什么难?wa是对 what 的改写,有汉语的「哇哦」的音,好奇,惊奇的。
ho类问题:方法类问题,怎么做,做得更好的问题
比如报道网文作者每天能写几万字,我觉得每天写三千多字,简直是个渣渣,我很好奇他们是怎样创作的。ho是对how的改写,怎样做的更好,更快,提升效率。
pre类问题:预测类问题,未来可能的状态
比如预测疫情对教育行业格局的影响。写下自己的推理过程和答案,等疫情结束后看自己预测的对不对。我们也可以根据贝叶斯定理,通过获得的信息和报道来随时调整预测。pre是对prediction的改写,预言,预测的意思。
以前做电商的时候,经常参加各种会,根据嘉宾的发言来预测他们接下来的业绩。一次碰到刘强东演讲。在圆桌论坛时,创业者提出自己的项目,问刘看不看好这个项目,刘反问,你的「周转率」是多少?这说明刘很看重这个指标,后来我查了下,京东的周转率很高。
资产收益率=利润率 ×周转率,( R= M × V)
对于电商来说,高利率很难。因为利率一高,竞争对手会冲进来把利润抹平。做电商赚钱,其核心就是增加周转率,让1块钱发挥出十块甚至几十块的效果。
由此我也学到,预测一个电商项目能不能赚钱,要根据它的周转率来预测。
2021年准备入场了,提出12个你最喜欢的问题,把它放在脑子里,写在纸上。有空的时候想一想。说不定明年就会有人夸你,「真是个天才啊!我怎么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