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其实是只求“心安”
1
亲爱的欢乐:
某个周末晚上,我和爸爸去看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你们在家。
看完电影,回到家时,已经10点多了,她们已经睡下了。
第二天,你们告诉我,我们出门后,你们先做作业,再看课外书,然后打开电视,看了半集《奔跑吧兄弟》,10点睡觉。我给了你们一个大拇指,说你们安排得很合理。
有朋友问我,让孩子单独在家,放心吗?不怕她们只顾看电视、玩电脑,不做作业吗?
我很放心。因为,你们曾经告诉我,如果不先做作业就看电视,你们会感到“不安”。
我想,这种“不安”的感觉,比来自父母的遥控指挥和外在约束,管用的多,也有效的多。
2
有朋友问我,能不能给孩子买手机?我的答案是,可以。
电视机,电脑,手机,这些在很多父母看来容易让孩子分心的东西,在我看来,都是可以给孩子用的。我一直觉得,“堵”不如“疏”。
比如,电视。有朋友说,孩子上小学后,家里的电视机就被打入了“冷宫”。为了不让孩子看电视,家长也带头不看电视。
在我家,能不能看电视,似乎没有成为一个问题。
我觉得,与其视“电视”为洪水猛兽,不如客观的看待“电视”。孩子适当地看一些健康向上的电视节目,其实完全可以。
我记得,你们上幼儿园时,特别喜欢看《爸爸去哪儿》,几乎每一集都看过。我也陪你们一起看。搞笑的画面、幽默的解说,常让我们捧腹大笑。跟着节目组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不知不觉中,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挺好。
你们读小学后,开始喜欢看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比如央视寒假中播出的40集电视连续剧《于成龙》,你们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你们和我聊于成龙的廉洁,说纳兰性德的爸爸纳兰明珠是个贪官。我趁机向你们介绍了纳兰明珠其人其事。
好的电视剧,有时是一把能打开孩子求知欲的钥匙。电视本身没有问题,关键看我们怎么“用好”它。
3
其实,不光是电视,推而广之,电脑、手机也是一样的。
我觉得,要“用好”这些工具,要先养成一个“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认真”的习惯,它们就会成为你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反之,就会很容易沉迷其中。
“认真”,很多时候,和别人无关,是只求让自己心安。如果你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无外在监督,都会认真地做好一件事,那么,你就已经养成“认真”的习惯了。
“认真”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像一个忠心耿耿的管家,一辈子管理着你的言行举止。到时候,你想不认真,都难。
4
“认真”,是很难装出来的。一个凡事认真的人,很美。
你们还记得真人秀节目《我去上学啦》、《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吗?我觉得,节目中的钟汉良,无论何时何地,都很认真。
在《我去上学啦》中,钟汉良等艺人们来到重庆外国语中学,和高三学生们一起备战高考。课堂上的他,听课的表情,十分专注,活脱脱一个高三学子的心情。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复习枯燥的方程式。其他艺人只是随意地听着,唯独他,全神贯注地看着黑板,听老师一步步讲解。后来,老师让艺人们到黑板上演算,他没有像其他艺人那样寻求同学帮助,而是认真、独立地完成了。
在《极速前进》中,钟汉良兄妹和李小鹏夫妇分在同一组,和另一组PK记忆力,看哪个组能记住一大桌菜名。钟汉良兄妹负责记左边,李小鹏夫妇负责记右边。镜头给了钟汉良一个特写。只见他一脸专注,先是口中默念,再是闭目回忆。结果,不仅把左边的菜记住了,还把右边的也搞定了。
李小鹏开玩笑说:“你不相信我们吗?”钟汉良连忙解释:“不是的,因为还有多余的时间,我就多记一点咯。”
我觉得,钟汉良不是在镜头前作秀,因为没有这个必要。他的这份“认真”,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即使并不真正属于这个校园,即使只是玩一个游戏,但只要身在课堂,只要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就要全力以赴去做好的习惯。
这一切,或许,只是让自己“心安”。
5
孩子,当你们养成了“认真”的习惯,你们就成了一个“自律”的人。对于一个自律的人来说,你的一切行为,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看自己是否“心安”。至于有无外在的约束,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了。
大学时学历史,学到魏晋南北朝时,老师特地谈到了佛教中的“自律”和“他律”。印象深刻的是,老师提到,佛教有很多戒律,但戒律的本质,其实是自律。当你自律了,才能到达一个智慧的境界,一个自由、自觉和自然的境界。
孩子,春天来了,满城春色,春意盎然。愿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去追求一个自由、自觉、自然的境界,春风拂面,如沐春风。
2017.2.16
有生之年,有幸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