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时期和民国时期泸州城图
周汝洪
在清光绪八年(1880年)《直隶泸州志》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泸县志》中,各载有一幅泸州城图,今据原图清绘、校改并略加解读,以飨读者。
一、清光绪八年(1880年)泸州城池图

图1 光绪八年(1880年)直隶泸州志中泸州城池图
光绪八年(1880年)《直隶泸州志》中的泸州城池图,与之前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直隶泸州志》中泸州城池图完全相同,因光绪八年图较清晰,故选用。
原图是示意性质。如:将泸州城绘成正方形,其实应是东西窄(东西门直线距离约700米)、南北长(南北门距离约1300米),西城垣短,东城垣长的梯形。此外,图上将城墙和建筑以立体表示,

图2校改后的光绪时期泸州城图
而地形则未反映,似乎泸州城建在平地上。实际泸州城建在忠山余脉的东坡,西城墙基比东城墙基高出30~40米,城内最高是西北角钟鼓楼以西以北,城内有水井沟一条大沟和白招牌等小沟。白塔寺为一小高台地等等。
但该图基本显示了当年泸州城的雄姿。当年的各种建筑今已全部淹灭,靠此图得以证明其存在,所以此图具很高历史价值。
为使读者看得清楚,特将城垣内部分另清绘为图2。在图2中,将城垣按实际正确方位校正,各类建筑用不同颜色区分。同时改正了原图中个别错误(如黄州馆应在西门正街南侧,水星阁应在道署院内,会府与龙神祠、养正义塾实际为比邻。州判署(分州署)名字错注在开福寺位置(据嘉庆二十五年《直隶泸州志》)、遗漏吏目署等等。并增注光绪泸州志文中有记载的当时的街名。
现对光绪泸州城池图作一些解读如下。
1. 历史背景
明末张献忠之乱,宋、明泸州城已全毁。图1、2所示,是在清朝重新修建起来的新城。
明末天下大乱。李自成、张献忠于陕西起兵。李自成向东,最终杀进北京,灭了明朝。张献忠初东进两湖,1634年开始两进四川,与明兵缠斗。崇祯十三年(1640年)首次攻陷泸州,后泸州被反复争夺。到1644年,张献忠已占领四川盆地大部,在成都建立大西国,当了大顺皇帝。但这年多尔衮已打进北京,建立了大清国,顺治皇帝即位。随之清兵从陕西方向进攻四川。在明军和清军夹击下,张献忠无心恋战,匆忙江口沉银、率众北逃。临行时实行“三光政策”(金银抢光、人杀光、房屋烧光),成都、泸州等成一片焦土。1646年,张献忠在川北西充被清军射杀,其残部还活动在川南一带近十年。直到顺治十年(1653年)前后,清廷才基本平定四川。
明末这场战乱,使四川遭受了史上最惨重的人口锐减。明末时,全川人口达800余万户。到清初,统计全川仅有8万余户,为战乱前的1%。而这8万余户,还主要是分布在盆地边缘、战乱较轻的地方。盆地内主要城市如成都、泸州等,均成为空无一人的死城。清初来四川上任的官员,见状纷纷上书朝廷请求移民。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清廷正式颁诏,下令从四川邻省向四川移民。并规定携家口入川者,按人头配给土地,五年不交赋税,新生人口永不加赋。在此政策下,从康熙中—晚期起,周围各省民众大举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运动(注:这里的“湖广”,是指湖北、湖南。因明朝及以前,两湖尚未分开,称为湖广省)。到乾隆晚期,运动才基本结束。从1700年至1790年,近百年时间,总共入川人口达百万有余。四川盆地依靠这些移民,才逐渐恢复了生机。
1652年(顺治九年)清廷派来四川的总督,因成都为空城,遂将四川省会设于虽边远但城池基本完好的阆中。直到17年后(康熙八年,1669年)才将省会迁移回成都。
清廷派来泸州最早的官员是1658年(顺治十五年)来泸任知州的何起鹏。来时统计全泸州本县城乡(不包括江安纳溪合江等外县)人口共800余户,约二千余人。其中,在城内的大约仅十余户30~40人。而且基本上是外来户。清初泸州几任州官的主要任务就是招徕、安置移民。不久(康熙十二年,1673年)云南吴三桂反,叛军由叙永方向入川,泸州又起战事。1678年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病死。至1681年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全部平定。四川从此无战事,泸州才开始城市建设。
从清朝泸州人口统计图上可见,泸州城区人口,从顺治十五年的40余人起,经过移民,到乾隆时期增加到数千人,再经一两代繁衍,到嘉庆时期人口达到1—2万人。光绪时期达到5万人左右。

图 3 清初—民国时期泸州城人口增长示意图
(注:①此处人口为指城区固定户口人数;②光绪以前,泸州志载为城乡总人户数,未区分城与乡。此处按光绪后期和民国初期所载城厢人口占城乡总人口比例7.7%、8.5%,取平均8%推算所得,供参考)。
据光绪泸州志记载,从顺治到康熙年间,泸州公私建筑基本为简易房舍,且不久又多毁于吴三桂之乱。到乾隆时期,人口增多了,才逐渐展开城市建设。
从图4(清朝时期泸州城建筑时间)可看出,图1所示的光绪时期泸州城建筑,除城墙、白塔、大观台为前清遗迹外,其他均为1667年至1898年、跨度长达200年期间所建。建筑的时间密度不大,这是因当时泸州人口太少所致。其次,主要建筑时间集中在1737—1814年(乾隆至嘉庆初年)完成(乾隆时期还对康熙年间修建的建筑全部进行了维修)。这一方面因为到乾隆时期人口才恢复到数千至上万。另一方面是因为清初康熙时期主要要应对边境战事(收复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保卫黑龙江雅克萨)等等,无力进行建设。雍正即位后大力整顿吏事、恢复经济。到乾隆登基时,国库充盈,天下基本太平,才有力量大兴土木,进行建设。所以,不单是泸州,就是全国各地,今天所看到保存下来的古迹,相当大部分都是乾隆时期所建。

图4 清朝泸州城内主要建筑修建时间图
2. 城垣
图1最突出特征是古泸州雄壮的城垣。其形成历史大致如下:
周慎靓王定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建置巴、蜀、汉中三郡,郡下设县。今日泸州区域,被建置为“江阳”和“苻”二县。据学者任乃强先生考证:秦代的江阳县疆域,大体相当今日江安、泸县、泸州市区,以及内江、自贡市区、富顺、威远、荣县、荣昌、隆昌等部分。苻县则大体相当于今日合江和叙永、古蔺以及贵州省的习水、仁怀等部分。
泸州自建郡以来,因其处于川南经济中心地位,更兼泸州地处汉族农耕文化区与泸州以南相对落后很多的原始部落文化多民族区的交界地带(史称泸州为“汉、夷门户”,“柔治川滇黔结合部”)。负有安民保境(西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泸州曾两度为僚人(南边的少数民族)占领)及和融诸族的重任,具有重要政治军事地位。因此建郡以来,历代朝廷和历任郡守都很重视城垣建设。
西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置江阳郡于今泸州半岛城区,设篱寨(土墙夹竹篱条)围城。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度。泸州经济繁荣,商贾云集,史载当时官府每年征税10万贯以上,在四川与成都、重庆鼎足而三。像这样每年征收商税10万贯以上的城市,当时在全国只有26个。所以,泸州郡守有财力大修城垣。
1050年 (北宗皇祐二年)将篱寨易为木栅城寨。1083年 (北宋元丰六年)筑土城,其上仍建木栅。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 将临长江的东城垣建为石墙,其他三面为土墙,南城垣到南极子(图1、2中西城墙南段中间突出的的那个敌台,就是当时南城墙的西端),城垣周长六里三百三十八步。至1145年 (南宋绍兴十五年)扩建,南城垣南移至今三星街,城垣周长达到九里十八步。同时各城墙雉堞、城楼完备,开设六道城门。至此泸州城垣定型,整个城垣为当时四川最完备雄壮的城墙之一(史称“雄甲两蜀”)。
这里说明一下,泸州古人对城墙位置的选择,是地形约束所致:东、北城墙是建立在长江和沱江岸边的陡坎上,可保百年一遇的洪水也只能勉强淹到城根。西面枇杷沟东壁断崖,是天然的城墙位置不二之选。上述三面都是不可移动的。唯一可选择和移动的是南墙。北宋时是建在南极子—水井沟南梁上,与其他三面围成近正方形。南宋时因人口增多,需扩张城池,便将南墙移至营沟北梁(今三星街位置)。从此,泸州城垣定型,历经宋、元、明、清四朝,都一直维持未变。
1236年 (南宋端平三年),蒙古军入蜀,为抵御蒙军袭击,按四川安抚使余玠部署,于1239—1240年 (嘉熙三年至四年)先后在泸州城外的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和合江笔架山筑山城防御。1243年又在神臂岩(今合江县焦滩乡老泸村)筑城以御蒙军,并迁州治于此。泸州军民抗元长达34年。1277年元军攻陷神臂城,泸州县治迁回半岛。
(因此可知,神臂城等是宋元交替期间,为军事需要在泸州城以外地方修建的临时军事建筑,抗元结束,神臂城即废弃。近年一些文章将神臂城称为“古泸州“、“老泸州”。给人以泸州原先是在那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合江焦滩乡老泸村,而半岛的泸州反倒是后来迁来的错觉,这个误会就大了。实际上,泸州自秦、汉置郡以来,古城就在长、沱两江交汇处半岛上。因此,应将“古泸州”、“老泸州”三字,还给在神臂城出现之前1400多年就已存在、之后也一直存在的半岛古城。)
元朝时期,泸州降格为县,经济发展缓慢,战乱中破坏的城垣未能维修。1368年明军攻入元大都(北京),元朝灭亡。1371年 (明洪武四年),明军攻占四川,泸州结束了蒙元94年的统治。当即开始重修,将破损的城垣全部改砌石城,城垣高一丈五尺,周长九里七分。1495年 (明弘治八年)2月,再整修城楼,建城门六道。各门当时名称(括弧内为后来名称):拱极门(朝天门、大北门),会津门(通津门、大善门、尼姑门),寅宾门(东门、通海门),凝光门(临江门),旗远门(南门、来远门、安夷门),宝成门(西门、保障门)。
明末战乱中,城垣基本保存,但城楼等木建筑已烧毁。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对城楼及城碟进行全面修复。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对局部坍塌部分维修,增修小北门(汲水门)。1925年,将演武厅位置的敌台开为小西门。此外,大北门东侧与会津门之间曾有过济川门,后来湮灭,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注:此处城门名称据古县志及陈鑫明《泸州地名文化遗产文丛:老街古巷》(团结出版社2017年版)、《泸州地名史话》(泸州市民政局2009印)。近来一些文章有说:“会津门原称通海门“,通津门(大善门)单列,“临江门为会津门,敷政门为凝光门,汲水门为小西门,小北门为济川门”,等等,均误。小西门靠山,离沱江长江均最远,不可能汲水。小北门靠沱江近,为西北城区居民挑水主要通道,故民间才有“流水不干小北门”之说。)
乾隆年间完成后的泸州城垣,比宋、明朝时更加雄壮。这个完整的城垣一直保持到清末民初。
2. 街道
明朝以前的古泸州城街道,已不可考。明朝泸州街道在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完成的永乐大典第2217卷“坊巷街道”中《江阳谱》中记载:“郡西南皆山,东北濒水,山皆支分,高下不齐,不便于建市,故其东顺江自北而南,为一长街,其坊五。其北至东西,又为一长街.其坊一”。说的是明朝泸州市街为坊、街布局。以街区为坊,坊间以街相隔。坊内道路则称为巷。当时泸州共6坊:西城区一坊,中-东城区由北而南共五坊。按永乐大典的文字叙述,,笔者据将其演绎成图大致情形如图5。

图 5 明朝时泸州城坊街示意图
各坊街据永乐大典叙述为:
清平坊 西门至十字街西头,南边街为十花营街,东边街为新街,内有街二巷三:天犬山巷.十花营街、中溪巷、司理巷、十字街。
桂林坊 北门至十字街,内巷多少及名称不详。
仁风坊 十字街至小桥,内巷多少及名称不详。
超胜坊 小桥至大桥,内巷三:竿箭巷、高寺巷、大桥巷。
胜纪坊 大桥至南门。内坊一(贲文坊)、街二巷四:朱紫巷、大草场巷、小草场巷、大善寺后街、七星阁后巷、县街。
修德坊 南门外至酒务街(酒务街大致为今南门外至纪念标附近)。内街二巷三:篾桥街、胥家巷、小胥家巷、马军营巷,酒务街。
史君坊 酒务街至史君崖(大致今山岩脑)。
又,新街两侧有巷三:大悲阁后巷、幢子山巷、泗州阁后巷。
由上可见,当时泸州街道总数不多,但市街范围却已到达今山岩脑一带。说明明朝时泸州经济人口相当繁荣。(不过经明末战乱,全毁成焦土。之后从清初到清末,经200多年,市街范围也才达到明泸州城修德坊中段(今永丰桥附近)。可见,明末战乱,使泸州社会经济倒退了近200年!)
上述永乐大典所载当时泸州之街巷名称,后来全部湮灭了。原因是明末张献忠在泸州焚城,除了石砌的城墙和砖砌的白塔外,衙署、祠庙、民舍连同公私典籍全部焚毁,无一留存。清初的官员和外来的移民按地面残迹重修街市,但已不知原来街道名称(明朝时坊、街、巷名均以木牌标志,战乱中全部焚毁),也不可能去京城查阅永乐大典,所以只能新起名字(各城门的名称原刻在城门额上,得以保存,不需另起)。
在初期,因人口很少,城区只有几条街道,简单称为西大街、东大街、南大街、中街,以及沿着城墙内的北城垣街、西城垣街、东城垣街、南城垣街。到乾隆中—后期,人口增多,建筑和街道增多,便开始重新命名。嘉庆、光绪直隶泸州志中提到的街名有:
西门正街 原西大街。西门至大观台。今花园路。
南门正街 南门进来的那段。
东门正街 东门进来的那段。
院前街 因正对学院行署得名。今大慈路。
三牌坊街 原中街,因路上原有三道青石牌坊(明建“黄扇司谏坊”、“父子经元坊”和明建“川南第一州”坊)而得名。今迎晖路。
朱子街(朱紫街) 建于清朝中期,因珠宝商(主要经营长江奇石、雨花石,部分经营玉石、宝石)集中而得名。
钮子街 大十字北。
皂角巷 因街中一株百年皂角树得名。
会府街 会府门前,今市府路。
专城街 专城汛署门前,今水井沟。
武庙街 初称中街,后因有武庙(关岳庙)在此,改称武庙街。今武成路南段。
衙院街 吏目署前。今武成路中段。
韩家坳街 因明代泸州守将韩雄官府在此而得名,韩家三代任泸州守将,成名门望族。该街民国初年改建城中公园时,将路名改为公园路(相当于今白塔与摩尔商场之间的主干道部分,与今日钟鼓楼南侧公园路不是一条)。
大河街、小河街、后河街 古时泸州人将半岛东侧长江称为大河、北侧沱江称为小河,故城墙外临河的街道分别称为大河街、小河街。后大河街东侧房屋后又发展成街,称为后河街。因靠江边码头,为物资集散之地,历来仓储、贸易发达。大河街为明清至民国时期泸州米粮、茶叶、土特产交易中心。
2. 衙署
泸州因明末战乱,原来衙署全部焚毁。图1 所示衙署类建筑(图2上红色注记者),全部为清初新建,少数为原址重建。
⑴ 长官公署
道署、州署—为泸州最高长官办公处。因建置有时为道、有时为州,所以有道署、州署。道署在大观台西北侧,学院行署东北。州署在韩家坳街西侧。
泸州自秦汉建郡以来,直至清末,基本上都是州府级建制(相当于今省直辖市)。有时为道级(相当于专区)。秦汉时期称为“郡”,唐时起始称为“州”。其下通常辖合江、江安、富顺、隆昌、内江、威远等五~七个县,唐时开始又将南侧今叙永、古蔺等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为羁縻州。泸州历史上权力最大为南宋时,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置潼川府路于泸州,管辖今资阳—遂宁—南充—大足一线以南整个四川南部共十五郡,泸州升为省级政权,这是历史上泸州的全盛时代。最弱为之后的元朝时,因元灭宋殺伐太重,人口锐减,朝廷大力裁并州县,潼川府路撤销,泸州归属渝州(今重庆)府,本身仅辖纳溪、合江、江安三县。
图6为光绪泸州志所载州署图,为全木结构,规模宏大。
厅署(院署、州同署)—州副长官办公处。清朝时,州(府)可设同知、通判两个副长官。同知大致相当于现常务副市长或代理市长,最高正五品(与知州同级)。通判则低一级,为正六品,分管部分局处。
都司署—泸州最高军事长官办公处。泸州历史上军事建置最高曾设都督府、安抚使,统领川南地区军事。其长官为安抚使或都司,最高正四品。清嘉庆直隶泸州志载:唐初贞观时期,著名开国大将程咬金(知节)即受李世民派遣来泸州担任都督府左领军大将军(其正式官衔即为都司,大将军是封号)。可见当时泸州政治军事地位之重要。后来历代泸州军事建制有变化。清初,泸州沿明制、设都指挥使司,有副长官都指挥佥书(正三品)管练兵和屯田事务。清朝中期起,军事建置降格,设把总(正七品),统领军兵数百人而已。但其办公处一直仍称都司署。

图 6泸州州署图(光绪八年直隶泸州志)
2. 下级办公机构
分州署(州判署)—在大什字西,三牌坊街南侧。司法监察机构,相当于现法院+检察院。在早期为州署中专管司法监察的长官公署,称为分州署,后改名为州判署,再后就直称为都察院或行台。民国初年三牌坊街行台改为县中学校。
学署—在学坎上。原明朝学宫旧址。相当于现教育局。清末撤销。其地后为女学会、女子师范校址。
专城汛署—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建。主管河汛,相当于现河道局。清末撤销,其地后建为川南师范学堂(今梓潼路小学所在)。
学院—钟鼓楼西北侧,也称学院行署,科举考试场所。1670年(康熙九年)建,至1840年(道光二十年)增修完备,规模宏大,可容三四千童生同时考试,为当时泸州城内最大建筑(民国时期拆分为市街花园、县政府、专员公署、征收所、高法三院)。
3. 会馆
泸州历史上的会馆,建于清乾隆—同治时期。其直接原因是明末清初的大规模移民和当时泸州居于川南经济中心地位所致。
据光绪泸县志记载:当时泸州建立的会馆有:抚州馆(江西人,原昭武公所,在东门内,1873年(同治十二年)建)、衡州馆(湖南人,在慈善街,1750年(乾隆十五年)建)、黄州馆(湖北人,在西门正街(今花园路))、陕西馆(西门内)、贵州馆(黔南会馆,三倒拐,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建。原址为纪念唐朝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南霁云的南将军祠)、江浙会馆(南门外)、滇南会馆(云南人,南门外)等七处。其中,建立最早的是江浙馆(1747年建)和衡州馆(1750年建);最晚的是抚州馆(1873年建)。此外,其他以“宫”为名称的(如南华宫、天上宫等等)半会馆半祭祀性质的也有多处,见下述。
这些会馆,存在了几十年。后来,由于移民已经几代,与当地已融合,原乡土观念逐渐淡薄;而受地域和行帮性质局限的会馆也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始起阻碍作用,因此,到清末,会馆作用逐渐削弱以至消亡,会馆多转变成私宅或它用。
4. 祠、宫、庙
古时因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和自身命运有很多迷惘,因此常寄托于神灵或先贤,以求庇护。这样就出现很多祠庙。光绪泸州城池图上大量祠庙就反映这种情况。祠、宫、庙大致有4类:神灵类、先圣先贤类、同籍会馆类、行业帮会类。后两类民间俗称“九宫十八庙”。
神灵类庙宇有:观音堂(祀观音菩萨)、、文昌祠(祀文昌帝君,康熙九年重建)、灵官祠(也称灵祖宫,祀灵官,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重修)、麻姑庙(祀麻姑,1804年(嘉庆九年)建)、水神庙、龙神祠(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建)、华光庙(祀聪、明、正、直、德五显菩萨)、五谷祠(钮子街,1896(光绪二十二年年)重建)、奎星阁、金轮宫(财神庙, 1803年(嘉庆八年)建)、城隍庙(初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时重修,祀城隍菩萨)、水星阁、惜字宫(1765年(乾隆三十年)建,祭祀黄帝时造字的左史官仓颉)、大慈寺、开福寺(即古治平寺,东汉(公元25~220年)时建,1918年毁于火。寺内报恩塔(白塔)建于1148年(南宋绍兴十八年),现为泸州地标性建筑)。清真寺(皂角巷,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建)等,连同城垣外的药王庙、太阳庙等。
先贤类庙宇有:文庙(祀孔子。唐时始建于城北,明万历年间该建于城南。后明末毁于战事。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建于会府街(后街名因此改为文庙街),后乾隆,道光年间多次修葺。武庙(关圣殿,祀关羽)、老君庙(祀老子,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建)、轩辕宫(祀轩辕黄帝)、濂溪祠(1738年(乾隆三年)建,祀宋朝理学家周敦颐)等十余处。
会馆类宫庙有:南华宫(在大北街西侧。是江西、福建,广东地区客家人移民在泸州修建的供奉有佛道神像的半具会馆、半为供佛的场所,也称岭南公所。供奉南华老祖(六祖慧能))、禹王宫(在大北街西侧。湖广会馆,祀禹王)、天上宫(在大北街西侧。福建会馆。祀天后娘娘)、万寿宫(在大北街西侧。江西会馆,祀许真君)、川主宫(西门正街,今花园路东头,道署左侧。四川籍人会馆。1668年(清康熙七年)就原佛寺废址改建,甚简易。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重建为正式四合院式宫。另,小市也有一座川主宫,在上码头)、三元宫(南门外。陕西会馆。祀刘备、关羽、张飞,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建,1850年(道光三十年)重建)。
行帮类庙有:
王爷庙 船帮,供奉镇江王爷。清朝时,由于泸州位处水运中心,长沱两江上下游船帮众多,各自都修建王爷庙,所以泸州城长沱两江岸王爷庙多达6处。南门外者为上王爷庙,建于1875年(光绪元年)。凝光门外为中王爷庙,建于1836年(道光十六年)。会津门外为下王爷庙,建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此外,小北门外王爷庙由原大悲庵改名。小市沱江边还有两处王爷庙。
火神庙 在会津门内,大北街城垣。炮仗行业,祀火德真君。
张飞庙(桓侯宫) 在皂角巷。屠帮同业会。供奉张飞。此外,在南门外还有一处张飞庙(桓侯宫),也是屠帮同业会所。
药王庙 南门外。药帮同业会馆,供药王孙思邈。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建,1823年(道光三年)重建。
鲁班庙 在凝光门内西侧。木匠行业帮会。祭祀鲁班。
梨园宫 在西门内,梨园行(戏曲业)会馆。
下图为清嘉庆直隶泸州志所载泸州文庙建筑图。原为全木结构。精致宏伟。其内大成殿、崇圣祠、名宦祠供奉历代先贤名臣。文庙于1941年被日军轰炸毁损大半,民国初期曾暂作小学。1951年拆除改建市政府。

图7 泸州文庙图(嘉庆二十五年直隶泸州志)
5. 其他
大观台(钟楼) 在今钟鼓楼位置。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建大观台于城西分巡道辕门左,大观台四方形,宽16米,深7米,总高13米,二层,下层状如城门,中通车马,上层建楼。由于所处位置在成西北部高台地边缘,登楼可俯视东、南大半城区,“四望巍然”。1889年(光绪十五年)大观台上层毁于火。现在的四角岗楼形钟鼓楼是后来民国时期改建。
会府 在今市府路西头,为历代官家供奉历代皇帝牌位、当时皇帝祿位的宗庙式建筑。
明伦堂 是州官及学官向儒生宣讲忠君思想的地方,每月初一、十五,由学官率廪生,秀才等在文庙祭孔后,到隔壁明伦堂聚会,宣读圣谕,讲授四书、五经。明伦堂后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建为泸州学堂。
养正义塾 文庙旁,创办于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古时学校为古文教学。初级为义塾,主要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当于小学。毕业可参加乡试,考秀才。中级是书院、学宫,读论语等五经四书,毕业后参加县试,考举人。获举人后方可进京考进士。泸州当时有鹤山书院等,图1未载。
所有上述建筑,除白塔、部分城墙外,今已全部不存。

图8 泸州会府、龙神祠、小学图(嘉庆二十五年直隶泸州志)
二、民国时期泸州城图
国二十七年(1938年)《泸县志》载泸州城图见图9,因当时测量水平有限,地物方位、距离等与现代地图有较大出入。笔者根据现存的一些位置确定的建筑如钟鼓楼、白塔、凝光门、西北东三段城垣残迹,以及位置古今基本无变动的街道如花园路、大北街、皂角巷、肖巷子、铜店街等,按现代卫星地图位置对原图做修正。校改后的图见图10、11。
将民国时期泸州城图和光绪时期泸州城图(图1、图2)对比,清楚看到泸州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量的祠庙不见了,会馆没有了。出现的是代表近代文明的学校、发电厂(表示有电灯了啊!)、电报局、戏园等等。泸州城真的是改朝换代了。
下面对民国时期泸州城图做一些解读,供读者了解泸州民国时期历史参考。
1. 城垣
因泸州在民国清朝交替期间,没有发生战争和破坏,所以,清朝时期泸州城垣,一直基本完整保存到清末民初,连城楼都基本存在。

图9 民国时期泸州城区街道图(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泸县志)

图10 校正后的民国时期泸州城图㈠主城区

图11 校正后的民国时期泸州城图㈡南门外
进入民国后,由于城市发展和交通需要,开始拆城墙。1921~1922年,杨森在东城垣城墙上修新马路,这段城墙就压在马路下面了(仅部分城墙体及凝光门门洞保留)。1922年拆除小较场城垣段。1929年拆东门,在城内主要道路扩宽路面。1938年3月,为利于防空和车辆往来,拆除会津门及城楼(西门、南门拆除时间未见到文献记载)。至民国后期,城垣及各城门已基本拆除。
至今,泸州古城垣仅余东、北、西三段残迹(图10上紫红色线标记):东城垣包括凝光门门洞、仁和城垣、会津城垣三段,北城垣包括三圣城垣、大北街城垣两段,西城垣包括枇杷沟城垣和得胜街城垣。现存三段城垣总长千余米,均仅有墙体,其上的城垛等全无。主要为明代所建,少数有宋时残迹。以青砂条石垒砌为主。现均列为泸州市保护文物。
2.街道
清朝中—晚期,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繁荣,泸州市街有较大扩展,城内发展出多处分类经营的街道,如鱼市街、珠子街、钮子街等等;城外则在南门外发展出铜店街、铅店街。辛亥革命后,在以李琴鹤、金丽秋、陈漱云、周循九等为首热心市政建设的同盟会员(因后来(1928年)以他们为主正式组成市政公所,故人称“市政系”)诸公大力推动下,对泸州街道进行了改造:新建中城公园,将原道署南段辟为市街花园,重修钟鼓楼,对原有街道进行扩宽、重新定名等。改造后,主要街道都达到4~6米。小巷子(如皂角巷、肖巷子等)也从原来连人力车都很难进去扩展到宽2米左右。至1930年前后,基本完成了全城街道定型、命名。奠定了今日泸州半岛城区城街道面貌。
以下将一些街道名称涵义简介如下:
大北街 原名大荒市,1939年日军轰炸破坏后,由大北门向里重建街道,取名大北街。此街因建有戏园成当时民众打卡地。
花园路 原西门正街、西大街,民国初期将道署南侧临街部分改建成街市花园,因此路名改为花园路。
迎晖路 原名三牌坊,1947年牌坊拆除,扩建路宽,为表彰时任泸州驻军24军师长兼任泸州市督办的唐永晖对泸州市政建设的支持,将路名改为迎晖路。因路朝正东,早上阳光直照街道,也含有承迎朝晖之意,为双关语。显示当年同盟会诸公的智慧。
关圣殿 原有关帝庙,后拆庙建街,取名关圣殿。
大慈路 原称院前街,民初学院拆除,而路中一座大慈庙尚存,故得名。
南极子 大慈路南端,古传说南极仙翁曾来此而得名。
苏公路 原名水井沟。因该路地势最低,为西北南三面来水宣泄之路,地下水位高,打井取水容易,人家多有水井,故名。后因明末泸州州官苏琼在水井沟迎敌桥至卸甲桥大战张献忠全家牺牲,后人将水井沟命名为苏公路。
治平路 因汉朝时建治平寺(明清时称开福寺)得名,宋时在治平寺内建白塔,故该路也俗称白塔街。
慈善路 因清朝中期,居住此街的士绅蒋秋帆(蒋三公)乐善好施济贫而得名。
新马路 1920年泸州道尹杨森在明清东城墙自宝来桥至耳城段改建成街,后1939年日机轰炸后修复成可行汽车,称为新马路。
馆驿嘴 泸州长沱两江会口处,为水码头,因古时建有接待来往官员的馆驿,故名。旧时出川人众多在此等候出川大船,故旅馆业发达。
黑神庙 祀黑神(传说中的黑色星宿),在濂溪路西端。嘉庆图中无,应为清末所建,现已无存。此外,鱼市街清末尚有马王庙、牛王庙,后无存。
莲花池 因街边大户人家有莲花鱼池得名。
枇杷沟 西门外城墙下小溪,因早先溪边长野生枇杷树得名。为出西门下沱江码头及水夫从沱江挑水由西门进城必经之路,
仁和路 民国时建,因有仁和城垣得名。
朝阳路 原名向阳路,清时建,因街道东西向,整日阳光普照故名。民初改名朝阳路。
黄坡街 原名黄坡上,因黄姓人家得名。
魏家街 北城垣外,因魏姓人家得名。
濂溪路 原称三倒拐(因道路有连续三个直角拐弯),民国时期因路南原有濂溪祠(祀宋朝理学家周敦儒(号濂溪))改为濂溪路。
兴隆街 清朝时建街,因乾隆时忠山出土一石碑,上有“遇隆则兴,天下千古”字,而该街为上忠山主要通道,故名。后围绕衍生出正兴隆街、前兴隆街、后兴隆街、横兴隆街数条街名。
仓街口 清时有社稷仓(国家粮仓)于此,故名。
十八梯 民初取名。因入院有18级阶梯得名。
库房街 因清光绪年间建有盐仓库而得名。
学坎上 今人民医院位置。明朝及以前为学宫,清朝改建成学署,并建奎星阁于坡上,故名学坎上。后女学会设于此。民初改为忠孝路。
白招牌 清末建街,因有白衣庵,山门口常挂白牌,故名。
三星街 原名南角头,为南城墙的半边街(南城垣街)。在“湖广填四川”时期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前后来泸州定居的高氏家族,居住在泸州南城一带。光绪年间,高家一连出了三位进士:高楠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以选翰林院庶吉士任北京巡城御史,賜三品。后任河南、江南、浙江、福建、江西监察御史,刑部、兵部、工部给亊中。他家就在南角头。光绪皇帝賜其宅名为“太史第”。髙树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以翰林院调任兵部主亊,升兵部员外郎,后又任军机章京、孝选御史、奉天锦州知府,官至三品。髙寿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任湖州知县。髙树与髙寿位分别住在火星洞(今忠孝路)和中营沟。民国时期扩建南角头,将南城垣拆除,改建街道,以高家连出三位进士,命名为三星街。
顺城街 南门外顺城墙建街,故名。
铜店街、铅店街 南门外。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为朝廷铸钱币、打造军火的云南所产铜料就在泸州转运(由云南到叙永,再沿永宁河进长江到泸州集散,再转运出川),后来,云贵所产铅锡料,也在泸州中转(云南有被称为“铜都”的东川铜矿和被称为“锡都”的个旧锡矿,中国古时铅锡不分,锡也统称为铅)。铜料主要在耳城码头上岸,铅锡主要在澄溪口码头上岸,因此在相应位置仓储和加工店铺密集成街,分别称为铜店街、铅店街。当时铜锡原料及加工成的器皿东出四川行销中原及北京,西去康藏。而加工后的铜锡制品又沿茶马古道返销云贵。铜店街、铅店街的出现,显示了清末民初泸州商贸高度发达的一个侧面。
上巷子、中巷子、下巷子 铅店街南,上巷子原名春和巷,中巷子原名王爷庙,民初按顺序改为上、中、下巷子。
此外,民初时将清朝街名改了的还有:太平路(原鱼市街)、人和路(钮子街)、贞静路(火神庙街)、武城路(武庙街)、长春路(轩辕街)、宝城路(西门正街)、太平巷(杀猪巷),等等。
3.学校
19世纪中—下叶,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强大起来。而清廷还坚持闭关自锁、愚民政策。欧美都是火车电灯电话了,国人还是五经四书那一套旧式教育,根本不知物理化学数学为何物。满清的愚昧统治,使得中国从汉、唐、宋、明时代屹立千年的世界强国,变成了世界任何一个小小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来任意欺凌的鱼腩!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侵华的甲午战争,清廷再一次战败割地赔款。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了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直接成果是旧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设。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开始兴建新式学校。1904年(光绪三十年)正式废除科举,全面改革旧式义塾和书院。泸州以1901年初川南书院改为新式的川南经纬学堂(后改名为川南师范学堂)为起点,先后建设起多所小学和中学校。民国时期泸州城图记载的就有:小学三所,中学(包括县中学、女学会、女子师范学校、川南师范学堂等)7所。其中,以川南师范学堂最有名,成绩最辉煌。
⑴ 川南师范学堂
川南师范学堂的前身,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废文昌宫所建旧式古文教学的川南书院。清末维新运动中,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新式学堂,并更名为川南经纬学堂,成为全四川第一所新式学校(也是当时全国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地址由文昌宫迁至花园路原学院道署之考棚。1902年,又更名为川南师范学堂。1903年在水井沟原专城汛署旧址上建设的新校舍落成,川南师范学堂正式落户水井沟(图上川师附小位置,今梓潼路小学位置)。在水井沟存在了32年。
川南师范学当时为下川南道所辖泸州、资州、叙州府、永宁州等属二十五县共有。学生考送和经费筹办均来自各县,是川南当时唯一的师范学校,目的是为辛亥革命后各县大量兴办的新式学校培养师资。按教学水平,课程超出一般中专,接近现大专水平,也是当时川南最高学府。学校以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3年。分文史、数理和艺体三组专业,学习科目多达28种(其中甚至有英语、法语、日语课程),培养出大量人才。民国时期川南地区所有小学校校长和主要师资基本来自该校。学校还在每年暑假期中召集各县及乡镇中心小学校长来校进修和培训。更重要的是:由于学校重视新思想传播,经纬学堂和川师早期毕业生中,许多成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的中坚人物,如:吴玉章、向楚、陶士、阳汉笙、曾润百、但懋辛、杨兆蓉、李琴鹤、周肇源、陈葆镛(漱云)、黄树中(复生)、谢持、黄方、曹叔实、余泽宏等等。其中,杨兆蓉、李琴鹤、周肇源、陈葆镛(漱云)等人为泸州辛亥革命主力,后成为国民党泸州执行委员会委员,为民国时期泸州主要领导人。
共产党人恽代英于1921年至1923年初曾在此校任教务主任、校长,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成立了泸州共青团。其一些学生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余泽宏。
余泽鸿(余世恩),四川长宁县人。1922年在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时经恽代英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毕业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后历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上海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共中央秘书长、天津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长、建宁中心县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央苏区彭湃县城防司令。长征时任中央直属纵队干部团政治科长。1935年12月中旬长征途中,由于叛徒告密,被川军包围在江安的碗厂坡壮烈牺牲。
川师出身的人中,最著名的是吴玉章。吴玉章,四川荣县人,1902年2月考入泸州川南经纬学堂(川南师范学堂前身),1903年12月毕业,即到日本留学,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领导内江独立。民国初年到南京任参议院议员、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袁世凯篡国称帝,吴玉章到法国组建华法教育会,1917年回国在北京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校,选送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陈毅、聂荣臻、赵世炎、蔡和森、张申府等近两千人去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1924年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校长,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1945年参加中共代表团随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和谈。之后即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领导四川地下党工作。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1935年,川南师范学堂迁去西城小较场盐道公署(光绪五年建,今行政学院(原市委党校)位置),水井沟原址改为川南师范附属小学,简称川师附小。由于继承了川师的校舍、设备,以及川师的师资保障,使川师附小成为当时泸州最大最好的小学。教学质量高,校风严肃活泼。是许多30—40年代在泸州出生的人的美好回忆。现今梓潼路小学为当年川师附小转化而来,现校址仅占据当年校址东南角一小部分。原赵熙书“川南师范学堂”门额及门墙尚存今梓潼路小学内。
⑵ 女学会、女子师范学校
1911年,泸州同盟会员陈漱云、李琴鹤、温筱泉、周肇源等人组织女学会、女子师范学校。当时由于女子上学为自古以来未有的新事物,为避嫌及打消各界疑虑,由他们的太太们出面集资,成立董事会,并延请泸州著名士绅、时任刚成立的川南军政府副都督温翰祯(筱泉)(泸州筱记温永盛酒厂(现泸州老窖酒厂前身)第十一代传人、老板)和清末曾任泸县教育局长的陈铸领衔董事会。上述同盟会员及陈铁荪等轮流任校长。校址在学坎上原学署(今泸州人民医院位置),女学会在东侧正署,女师(全称“女子初级师范学校)在西侧副署。开始女学会设小学和初中。后来自己以及泸州其他小学有了小学毕业生,才取消小学,改为初中、高中两部。女师为小学毕业生入学,学制三年。1939年,女学会与女师合并改名为育群女中,因避日机轰炸,育群女中迁至龙马潭。解放后迁至今二中—天府老窖中学位置,1950年与峨岷中学合并为泸州二中。
泸州女学会与女师是泸州最早的新式女子学校,培养了辛亥革命后第一批具新式知识的女知识分子,在泸州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县中学 在三牌坊,创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原行台(前身州判署)改建。
县第一小学 在文庙。原为1910年(宣统二年)在学院行署内创办的蒙养义塾,1911年改名为初等小学堂。1915年改名为模范国民学校。1916年迁至文庙隔壁明伦堂,后学生人数增多,便将文庙也作为校舍。1934年更名为县立第一小学。
县第二小学 在万寿宫。初,光绪二十九年程元结在水井沟施家祠创办体仁蒙养学堂,1910年迁鹤山书院。1934年改名县第二小学,1935年迁大北街万寿宫。
2. 钟鼓楼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所建城楼式大观台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火。1927年,泸州政府重建钟鼓楼,由留学德国回来的工程师税西恒设计,采用四角形岗楼型式,底呈正方形,边长6.45米,高20米,4层砖结构,楼顶5个尖塔,税西恒并向德国西门子公司订购大型自鸣钟4座,在顶楼4面安装,指针同时转动,每天三次自动报点,声及全城。抗战时期,钟鼓楼充分发挥作用,每有警情,便拉响警笛,让市民躲进忠山等地防空洞(称为”跑警报“),听到解除警报响起,才能回家。1938年。日机一次轰炸中,钟鼓楼被炸塌半截,后很快修复。钟鼓楼至今依原样保存完好,为泸州地标性建筑之一。
3. 中城公园和市街花园
辛亥革命后,泸州将白塔以西、大慈路以东,以原州署为中心的地段辟为中城公园,免门票,作为市民休憩场所。30年代后期,更在公园中建有两个网球场,免费使用。院内原还有1930年建成的佘俊英、黄方纪念碑。(泸县志中原图上中城公园在街区中央,实际东边已到韩家坳街边。)
在钟鼓楼西侧,花园路北,原学院行署拆分,将其南部考棚拆建为市街花园,也使县政府和专员公署与花园路之间有个隔离带。花园内种满各种花草,也是市民休闲去处。
4. 戏园
清末民初,在大北街、三牌坊(后称迎晖路)建戏园,供演出用。大北街规模较大,可容数百人。以演出川剧、时装剧为主,有时或作泸州大型活动会议场所。三十年代起,大北街戏园便开始经常放映当时国外开始流行的无声电影。
史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川北的新民讲演团来泸州,在大北街和迎晖路戏园演出时装川剧长达半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湖北楚剧团来泸州,在大北街戏园演出长达5年。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泸州驻军团长刘树成在韩家坳路东侧建“新华舞台”,以演出新式话剧为主。此剧院与大北街戏园都保留到五十年代。
四十年代后期,在学坎上原女学会位置兴建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为当时泸州唯一的电影院。
5. 基督教堂
民国2年(1913年)建,在泸州三倒拐濂溪路,现尚存。
6. 清末的祠庙类的消失
清光绪泸州城图上有近20处祠庙,到清末民初大多已不存。其中部分荒废、消失,部分为做他用而改建了。改建的有:
龙神祠 清光绪年改为征收局,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为县法院;
会府 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高法三院(高法三院后迁至花园路);
水神庙 民国七年(1918年)改为公益税局;
轩辕宫 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印花烟酒税局;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泸州城图,反映了泸州在清末民初时处在全国较先进城市之列。
从文化思想方面说,清末泸州就建立了以川南师范学堂为首的一批新式学校,它的进步文化为辛亥革命培育了干部队伍(同盟会首批会员中就有好几位泸州川南师范的毕业生)。也是早期共产党人较活跃城市之一。
从城市建设方面,辛亥革命后泸州城就有了公园、戏园、电灯、电话、电影。在当时全国城市中,属于较早进入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作为老泸州人,对此深感自豪!
民国时期泸州城图的街道和范围,一直保持到40年代末基本没有改变。
进入50年代后,由于水运的没落,成渝铁路和成昆铁路都避开了泸州,泸州政治经济地位直线下降,游离于时代发展列车之外,长期发展缓慢。直到70年代末,还基本保持着民国30年代城区范围。不过因人口增加,人口密度加大,50年代起陆续拆除了街市花园、中城公园,全变成了房屋。此外在西门外以义务劳动方式修了广场。70年代修了沱一桥,而使钟鼓楼以北街道略有变化而已。
改革开放后,1983年,泸州恢复了省直辖市地位,开始了城市扩展。90年代末,向西扩展到龙透关。在市区扩张同时,八十年代中—后期大规模城改,大面积修建小高层楼房。虽然大大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但也造成清朝时期和民国初期珍贵的全木结构古建筑全部毁灭的后果。
千禧年起,进入本世纪,由于全国城镇化的加速,泸州城区扩展走上了快车道。泸州四乡以及合江、叙永、古蔺人口大量涌向泸州,泸州城区急速扩张。目前,向西已扩展到和丰—况场一带,向北扩展到石洞一带,蓝田坝已扩展到纳溪。泸州城区范围已超过半岛泸州老城数十倍。半岛泸州老城在现代泸州城区图上已是一个不起眼的很小角落了。而清末民初的建筑则已基本消失,仅存零星残迹而已。
但是,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那风云变幻的岁月联系在一起,使得半岛泸州古城,仍然是老泸州人心中的圣地。白塔、钟鼓楼、大什字、大北街、大河街、馆驿嘴、珠子街、三倒拐、花园路、南极子、水井沟、兴隆街、肖巷子、凝光门、新马路、澄溪口,等等,这一连串的名字,都是2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那几代泸州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思念,是深埋在他们心中的浓浓的乡愁!
主要参考文献:
《直隶泸州志》,清沈诏兴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直隶泸州志》,清田秀栗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刻本。
《泸县志》,王禄昌/裴纲/高觐光/温翰桢/欧阳廷,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刻本。
历代泸州建置沿革大要,赵永康,未刊,泸州史志网。
泸州地名史话,陈鑫明,2009,泸州市民政局印。
泸州女学会的回忆,金贤(未刊),泸州论坛网。
从川南书院到川南经纬学堂,再到川南师范学堂,江阳沽酒客,泸州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