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澄清池缘何不高效?(中)
公众号的上一篇高效池的讨论中,我们对高效澄清池的基本结构进行了一些了解,高效澄清池因为集合了加药,絮凝,高效澄清,对磷具有去除作用,大大节约占地等优势特点,在污水厂的深度处理单元较多的得到采用。但是污水厂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各种的问题,使高效澄清池的使用效果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有时反而带来更大的运行困扰,那么这些问题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是从各个运行污水厂现场收集的一些异常工况,当然也有很多污水厂对其运行的效果是很好的,我们重点是为了让更多的污水厂处理好厂内的高效澄清池,因此就罗列部分污水厂的故障情况以供大家探讨,也欢迎大家多参与探讨,共同提高污水厂的运行管理水平。
1、斜管澄清的效果不佳。在实际运行中,在斜管上方经常出现大量的絮凝物堆积的情况,加药生成的絮凝体在斜管内没有得到良好的沉淀,随着出水带入到斜管上方,堆积起来,严重时甚至将斜管完全堵塞。
2、返回物中固体物质不足,导致沉淀池部分形不成污泥层。在沉淀池的分层取样口取出的水样,大部分都是清水,说明加药后的混合液在沉淀池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沉淀,绝大部分随着向上的水流进入到斜管上方,造成后续处理过程的运行压力。
3、经过絮凝区后,污泥大量上浮至表面,在絮凝搅拌区和沉淀池之间的过水区域表面形成较厚的污泥渣层,有些设计这部分进行了加盖密闭,造成了浮渣层长期堆积,厌氧释放有害物质,造成出水水质异常。
4、大部分高效澄清池是露天构筑物,在阳光强烈照射下,由于斜管沉淀池上复杂的装置,斜管,出水渠等为绿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地,导致澄清池上很容易生出大量的绿色浮藻,这些绿藻严重时,堵塞出水渠的出水孔洞,造成沉淀池部分出水水质变差。
5、加药配比的选择不合理,导致高效澄清池运行难度增加。高效澄清池作为加药混凝,固体物反流絮凝,斜管沉淀,污泥回流的综合性水处理构筑物,对每个环节的配比都有严格的要求,没有合理的加药配比,加药过量,甚至不加药等都导致高效澄清池的异常运行。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有各种不同的异常工况出现,这里无法全部罗列出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运行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那么这些出现的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从产品设计的理念上非常不错的设施,实际运行中却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上述问题的原因。
(视频节选自苏伊士公司制作高效澄清池视频)
首先从污水厂的设计角度来看,深度处理作为污水厂的生化处理后的再处理,从设计理念上认为绝大部分的污染物质都在生化段得到了良好的处理,特别是经过二沉池之后,对很多悬浮固体物质都得到了良好的处理,高效澄清池是对剩余的更为细碎的悬浮固体进行加药混凝澄清沉淀的。所以设计院对污水厂的高效澄清池的设计参数往往采用较低的数值,不会承担较大的悬浮物质的负荷。由于污水厂的实际运行中,水质与设计的不符,进水的不确定的变化,运行工艺的调整,二沉池的沉淀效果,污泥老化,污泥泡沫和污泥膨胀等情况都造成了二沉池出水的悬浮物远远超出二级处理的效果,造成了高效澄清池的进水水质数据往往大于设计的进水水质,各种负荷大大超越了设计负荷,高效澄清池在远远大于设计的运行工况下运行,处理效果往往不能达到目标,造成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严重增大,甚至导致出水超标。
其次是污水处理厂对高效澄清池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污水厂内,高效池的设计,建设,施工,调试等工作都没有认真的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运行人员。建成后的对高效澄清池的使用和效能的发挥,没有详尽的指导性的资料来帮助污水厂的运行人员来进行管理,部分运行水厂甚至对高效澄清池的流向还没有明确的概念,高效池如何高效的运行就更无法进行了。
在实际运行中,污水厂对高效澄清池的运行没有足够精细化的管理,粗放的管理形成经验加药,随意加药,固定加药等等,把整个高效澄清池简单的认为就是依靠加药来改善水质,而忽略了有效的回流,剩余污泥的排放,混凝阶段和絮凝阶段的合理的搅拌混合速度等过程的控制因素,不正确的运行,造成了斜管沉淀的运行效果较差。对于高效澄清池各个阶段的控制因素没有进行合理的控制,把高效澄清池等同于厂内其余的水处理构筑物,简单判定只要设备运转就可以了,没有把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运行管理,造成高效澄清池的运行效果无法呈现。
同时还有就是在除磷脱氮的标准要求下,很多污水厂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来强化和提高生化段的生物除磷能力,过多的依靠深度处理的高效澄清池的加药除磷功能,加入的除磷药剂药量远远大于高效澄清池去除二沉出水SS的混凝剂的投加量,同时大量的除磷药剂产生的化学絮状物没有足够的固体物质使之在斜管内得到有效的沉淀,也就造成斜管沉淀上大量的絮状物的堆积,造成沉淀池出水悬浮物增高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