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的设备篇(六)—设备管理体系(3)
这一周我们继续围绕污水厂的设备管理体系来展开讨论。在一个污水厂里,从管理层面了解设备管理的思路,在管理架构中建立设备的管理体系,形成相对应的文件,这些工作只是完成了设备体系的架构,距离设备体系落实到运行管理中,还远远不够,一个体系的落实也远远不是一系列文件所能做到的,我们是需要这个体系来提高污水厂复杂的设备的完好率,规范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达到设备的良好运行,从而确保污水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的。因此体系不能只停留在建设和文件上,体系的目标的实现最终来自于落实,来自于一线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上。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设备管理体系的落实。
任何一种体系的落实,需要大量的程序和规程来规范体系的完好运行,这个规范化的运行的模式,和污水厂原有的松散的管理,人情化的管理会产生冲突。特别是污水厂的维修人员,在工作中往往已经是四处奔忙,大量时间在一线脏臭的环境中工作,能够及时抢修出设备来,就已经精疲力竭了,再去按照体系中的规范要求完成相关内容的整理和传递,就会出现一些抵触和遗漏。从基层角度,对体系的完成度不足,会导致体系上层的运行出现偏差,偏离正常的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和现场越来越无法吻合,最终设备管理体系成为现场维修的累赘。管理人员精心设计的设备管理体系运行处于一个尴尬局面,那么从管理体系一开始要怎么才能有效的避免这样的局面呢?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体系的设计中要注意有效的避免这类问题。污水厂的运行员工文化结构层次不一,对于体系的理解力也不一致。在管理体系设计中要注意员工的知识结构,程序和规范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水平进行设计,在基层程序上要简单易懂,减少填报量,尽量实现通过勾画对错就能表达和传递设备运行信息,能通过图示化表达的,最好通过图示化进行表述,这样可以减少一线工作人员的繁琐的信息填报工作,这样的简单易行的工作,会使一线工作人员不会觉得有什么负累,可以在设备检修和维护过程中,通过简单的表格填写准确的反应设备情况,完成设备基础数据的收集。这项工作需要体系的建立和设计者切实了解污水厂设备的具体情况,要设计出合理的表格和填报程序,充分尊重一线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避免一线工人陷入大量的文字填报,使一线工作人员更多的精力放置到动手工作上来,这样比较符合实际工作状态,实现数据的有效收集。
其次,体系要在区域内进行设备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通过设立在区域内的设备填报板,填报记录等等,把维修和维护工作进行第一现场的实时收集,通过合理的第一现场的收集,使工作人员在现场工作完成后,随时完成数据资料的填报工作,这样可以第一时间实现数据的填报工作,充分照顾一线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以免离开现场后对现场的描述缺失,造成数据收集的不准确。在工完场清的同时,做好数据的填报工作,成为设备体系的工作要求,在没有增加多少工作量的同时,实现了设备体系的运行。
对第一现场填报的资料,由于污水厂特殊的污水环境,对现场资料要进行及时的收集和整理,按周或者按月进行及时的收集,归档,并实现数据的录入计算机,便于进行设备管理体系的后续整理工作。这项工作要安排专门的技术部门的人员进行工作,数据的传递和整理中,这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对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的尊重,一线工作完成后,技术统计人员要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归档,让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得到妥善的保存,第一时间完成数据的整理和汇总工作,使设备体系能得到有效的运转和执行下去。
当数据进入到计算后,就要实现数据的传递,汇总,整理,分析工作,对设计好的设备运维管理体系中的各个检修维护周期和工作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最终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体系报告,进入管理决策人员手中,通过管理决策人员的判断和决定,完成体系的运行完整链条,并通过参与体系的各个环节的运行人员的参与和反馈,实现体系的自我运行和修复完善,最终达到设备体系对污水处理工艺的良好支撑作用。
在整个体系的运行中,还要注意参与体系运行人员的培训工作,体系的建立,实施,效果显现,系统修复和完善,是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参与的,而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需要填写的内容,如何规范化的填报,在理解概念和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填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保证第一手数据正确收集的前提。这需要体系建立的同时,对参与人员进行细致的培训。在体系运行过程中,也需要对运行填报、收集整理工作进行管理督促和监管,在体系运行初期,通过制度和提示把这项工作形成工作习惯,从而保证体系后期的正常开展和良好运作。
一个体系的良好运行,来自于体系设计的合理,充分尊重参与人员的实际工况,设定不同的工作模式,使体系不同阶段的参与人员发挥不同的工作效应,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促进机制,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管理体系高效率的运行所需要具备的特点,也是我们污水厂的设备管理体系落实到日常运行中进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