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泛 王树森||文旅光影—— 管涔览胜

内容简介

以芦芽山为中心的管涔山旅游区前期考察开发,受到省、区、县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原山西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霍泛、省人大副主任李玉民、省广播电视厅厅长江枫、省社科院旅游开发专家杨晓国,会同时任中共宁武县委书记刘巩、管涔山林业局局长杨丕文等,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连续10年中,岁岁深入该景区实地踏勘;笔者时任宁武县委办副主任兼史志办主任、文联主席,以地情专家身份连年陪同并参与考察。领导同志的精细工作,为景区开发积累提供了大量价值不菲的科学依据。根据霍泛同志指示,本人与霍老共同写作的《管涔览胜》一文,于1992年9月19日首发于《山西日报》头版。

文旅光影——管涔览胜

文/霍泛  王树森

1990年初秋,我们和宁武县委书记刘巩、管涔林业局局长杨丕文等七、八人,对管涔山地区的旅游资源初步的探索。考察的主要目标和范围是:以芦芽山为中心,傍及其周围的荷叶坪、古汾源和马营天池等景点,行程近百余华里。这里由云杉和落叶松构成的绿色海洋,郁郁葱葱者周数百里,其中珍禽异兽聚居,是全国国家级八大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

历史的纪录

汽车沿着太宁公路疾驰,越过曾是宋、辽界山的分水岭,开始进入管涔山的腹心地区。汾河流域是三晋文化的发源地,而管涔山区则是汾河的母亲。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丁村人,就曾在汾河流域创造了古老的文明;和大禹同功的又一位治水大师——台骀,以“宣汾洮,漳大泽”的伟业,成为历代尊奉的汾神和雨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拓赵陉北地,将这一带曾是盛极一时的楼烦国的属地,拓展成赵的疆域。唐代则设有天池、元池、楼烦三牧监,其所属的70余万良马骏骥,以色别为群,驰骋于管涔。唐李克用和后唐庄宗最初的发展基地,也在这一地区。明末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督率下,在宁武关展开了进京前的最后一次决战……

清代末年和近代以来,当地人民更加辉煌地创造了无数反帝反封建求解放的革命勋业: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一部分山西革命党首要人物,在这里曾与外国教会展开了争取国权的斗争;贺龙、王震、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岁月里,与当地人民患难与共、鱼水相依,共同建立了晋绥革命根据地;闻名晋绥而成为我民兵和正规军重要建军经验之一的“劳武结合”的创造,也就诞生在当年晋绥边区南部前哨的芦芽山脚下……

当我们情不自禁地为如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而激动不已的时候,汽车戛然停驶:我们已经来到芦芽山脚下的停车处——冰口洼林业作业点了。

登上太子殿 一览众山小

大家折枝为杖,循着云杉和落叶松密林间隙的蜿蜒小径,艰难跋涉,攀援登峰。

由于正是初秋时节,林间特别显得凉爽清新,虽拔力以趋,也使人疲烦顿消。沿途灵鸟欢歌,山溪潺潺,令人赏心悦目。

当我们正为游人足迹踏出的千回百折、穿林履水的小径,和细如蛛丝、粗似股肱、盘根错节的林根织成的绝妙图案,惊叹不已的时候,“腾”地从前面落英缤纷的簇丛中,朴棱棱飞窜出几只大鸟:它们朱冠红脸,颈围白羽,顶上有角,遍体灰褐,尾羽高耸,雄姿英发,矫健敏捷:这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珍禽——褐马鸡!它性好斗,至死不屈,其尾羽在古代和当代某些国家,一直冠戴为武士佩饰,彰其勇武。据统计,自芦芽山保护区于1980年建立以来,褐马鸡已增加到2700多只。此外,还有黑鹳、鹿、原麝、艾叶豹等近200多种野生禽兽。

珍禽的露面,使我们一行游兴陡增,不觉已攀登了五、六华里的路程。这时,眼前豁然开朗,森林尽处闪出一片开阔草坪。它背依芦芽绝顶,侧傍茫茫林海,放眼远瞻,层层山峦险豁;俯视则连片芳草萋萋。在一座石峰下有两眼石窟,窟的前半部已倾圯,内有石雕佛像两尊。同行的同志介绍说,这是古“云际寺”。据新版《宁武县志》记载,古时候这一带寺庙林立,多至300余处;僧侣众多,香火鼎盛,于明朝末年毁于兵变。不然的话,东有五台山禅室之群,西有云际寺之众为匹,晋北禅林将是怎样宏大的规模啊!

已经进入芦芽山的核心,并临其绝顶了。极目眺望,环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塑造了无数奇观异景:老人望海、石猴看林、将军石、夫妻崖、好汉坡、迎客门松、鲨鱼含珠等等,它们各自坐落于林间、山巅、峻岭、沟谷、滑坡……,集奇、雄、怪、险于这一范围并不太大的区域内。多处锐锋危崖拔立,高插霄汉。它们似华山之险,但多由巨石垒起如层层累卵;如黄山之秀,又嵯岈如伸五指,具显“芦芽”之特色。令人目不暇接,顿足惊叹。

当我们穿过仅容一人通过的“束身峡”,跨过其深莫测的“天涧”,转过失足便有坠入“肉瓮子”之险的舍身崖,踏着用粗壮的松木新制的“九桄梯”,终于抵达了芦芽山的极顶——佛祖庙(即太子殿,高2726米)。

这时,人们都驻足敛气,瞩目远望,众山矮矮,四野漫漫,目极千里。郁郁葱葱无飓风而闻涛声者,茫茫林海也!镜明澄澈、逶迤奔流而下者,源于芦芽山之诸水也。几处白云在山的腰际盘旋,奋翼苍鹰向长空搏击,都意欲在这博大、壮伟和美妙的大自然的合唱里,汇入一章自己的乐曲。这埸大合唱实在令人心旷神怡,魂飞形遗,羽化登仙。可惜风势太大,吹人欲坠。大家只得坐下来,静心来慢品这大自然所赐予的精神宝馈。

佛祖殿系清代重建的四坡屋顶式的石砌建筑。殿的顶盖原由铜瓦布顶,铁箍环护,以御巨风。脊端立有铁柱指天,以示直插云霄。而今瓦失箍存,顶柱傲立。殿围只可容下十数人,四周是削立千仞的悬崖绝壁,令人不敢俯视。在进束身峡前,有倾圯遗迹十数间,足证古人常住于此。在海拔2700米之巅,疾风严寒,饮食奇匮,他们能在此兀兀穷年,其志也不亦壮哉!

高山草甸 牧畜之家

从芦芽山极顶到荷叶坪,大约有10华里路程。汽车一直在落叶松和云杉组成的混交林中行进。碧水从林中渗出,逐段汇成湍急的河流,击石跌崖,其声冲冲。路面极坏,汽车起落不定,东倒西歪,但景色殊丽,乐矣在其中。

荷叶坪有万亩以上的高山草甸,它由北、南、西三大片相连组成,形似荷叶,故名荷叶坪。同行的同志说,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如果是夏天,五颜六色,编织得像踢花地毯一样,醉人极了!自古以来,它便是临近州县的天然饲牧基地。牧人在这里的饲养方法是:一不备圈舍,二不留人看管。每年春深放牧上甸,入冬收畜下山。在半年多时间里,任其自由生长繁殖;虽有虎豹伤残,依然头数有增,膘肥体壮。据传,北宋时杨延昭曾在此屯兵札寨,养息镇边。现在,这里已建成一座晋西北最大的高山电视转播中心。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在这里还可以建成稀有的良好的高山飞机起降埸。

探汾源 临天池

第二天,我们从宁武县最大的集镇——东寨出发,展开新的考察活动。在距东寨镇2公里的楼子山下,我们察看了“晋地之根”——汾源。

汾源古时立有《汾源》碑记为证,源泉从山脚石滹中涌出。原出水处安置一人工方池,水清可鉴,深可没顶,旁有一水神庙,安排得颇有景色。解放后,由于兴修水利和公路建设要通过,池削庙倾,往昔面貌全非。离汾源不远的山坡上,早年建有“雷鸣寺”一座,因汾水自山滹涌出时其声如雷而得名。

据老者说,以前汾源水势汹涌,流量很大,太原等地所需木材,从管涔山伐下之后,都要靠汾源水来运送;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仍可以放排运木。足见其水量之大,功用之伟。如今,由于管涔山植被的减少、破坏,和对煤炭的不合理开采,水量减少,汾源出水量仅0.2秒立方米。水情变化之快,减少之巨,可想而知了。

“雷鸣寺”建成于何代,已无资料可考.但据传说为隋代建筑,其规模宏大,盛时住僧有300多人。整个建筑物在20世纪70年代被全毁。不然,它也会是一项旅游资源。这不能不使人扼腕叹息。大家一致认为,汾源水资源一定要保护、恢复和壮大,为了发展旅游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它关乎整个汾河流域的供水、工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在匆促考察过汾源后,我们又继续另一处的寻胜探微活动。

车折向东,进入另一个峡谷。这里重峦迭嶂,峰回水复,林深石奇,群峰相拥,显一片清幽静寂的气氛。已过诸景中,这里是够迷人的了。有人情不自禁地说:如果这里不通公路和不带来人车的喧扰,依山临水建舍,幽居于此,那真是“世外桃源”了!

在路畔一处壁立的巨崖上,有两颗小石竟巍然拱托起一块几十吨重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支锅石”。对此石,凡目睹者无不称奇。在此之前,《山西日报》曾以石下的巨崖状似象鼻,而以《象鼻支奇石》予以报道。巨崖壁面上有明朝宁武关兵备张凤翊所题凿的“紫塞长城”四个大字,至今数百年来仍然赫然醒目。据传说,此石还曾是古代台骀治水的施法处或点将台。

沿峡谷再前行,便进入宁武县涔山乡境。这里山更高峻,谷更深邃,给人一种已进入藏龙卧虎之地的神秘感觉和气氛。

在一处叫作小石门的沟岔里,笔峭的崖壁上,飘然托挂出一座精巧玲珑的小悬空寺。它本名叫“金安寺”,规模虽不及浑源县的同名寺,但其悬空险危之状令人视之有悚然之感;遗憾的是年久失修,多处破败,令人惋惜。另据介绍,此寺之外,还有另一悬空寺,其所处地理环境和构造规模较“金安寺”要更险些,更大些。可惜路遥且艰,不克往之。

天池是我们这次考察的最后一个点,它位于宁武城南15公里的宋辽界山——分水岭脊顶的水平线上。

这是一处富有传奇色彩的高山湖泊,故素称天池。湖周围群山环绕,林木茂密,山光水色相映,景色殊丽。湖面海拔1954米,水面积0.8平方公里,约有北京北海的2倍;水最深处达14米;常年积水量800余万立方米。湖区温度,冬季平均摄氏零下20度~25度左右,故不觉冷;夏季最高也不过26度~27度,也不太热。空气鲜净,水无污染。在它周围2至5公里范围内,与之并列独处的,尚有元池、鸭子海、琵琶海等湖泊,构成了一个罕见的高山湖泊群系。

天池的闻名不自今日始。远在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山海经》《水经注》中,对天池均有记载,言其“阴霖不溢,阳旱不涸”,“澄清如镜”。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北拓赵土曾莅此地;隋炀帝时曾建行宫“汾阳宫”于湖之滨;唐沙陀李克用曾表置天池城于此。可见其早负盛名了。

如今,古行宫不复存在,而池水依然碧波荡漾。尤为珍贵的,是湖中盛产鲤、鲫、白鲢等淡水鱼类,守湖老人曾看到其大者重达百余斤。我们在参观时亲眼看到重70多斤的鲢鱼被打到。鱼无海鱼之腥膻,其肉细腻而肥美,古时曾多次被点为贡品。

综观天池地理优势,山光水色之美,气候之温润适宜,空气和水清新净洁,周围环境典雅幽静,作为旅游休养之处,条件完全具备,且不失为上乘。大家对它的开发利用,都寄以殷望。

经过交谈还设想:开发可以分阶段进行,第一步,先完善环境,花点钱(顶多三、二十万元)将衔接太宁公路到天池边的一段山路修缮起来;把“文革”中省里某领导人主观决定开壑的池边出水口加以堵塞,使湖水面重新升高和扩大;把湖边点缀景色的风景林栽植起来。第二步,对多年淤积的浅滩进行清淤,开拓和修筑环湖游路,以及修建成一部分简易的住宿房舍,以利边建设边开放。第三步,在环湖的重要地段用料石砌边和修建游艇码头;如果还可能的话,用古建形式将隋代“汾阳宫”从简恢复,作为游人室内文娱活动和观赏的场所。这些设想如能实现的话,天池对游客的吸引力,将不逊于我国某些海滨避暑胜地。

(补笔①:对天池开发建设的初期构想,除汾阳宫尚待复建外,余均已由宁武县实施完成。②目前,芦芽山风景区已开发建设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霍泛同志等当年考察所见大多已旧貌新颜,游人如织。看今日美景,忆当年状貌,更感改革开放政策英明伟大,更当鼓劲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本文由王树森与原山西省副省长霍泛先生合作,共同署名,发表于1992年9月19日《山西日报》头版;当年,《五台山》杂志又予转载。)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余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人民艺术家张美兰》,个人作品全集《王树森作品大系》(共30册)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文诗画》等36部,主编出版亘古第一部《宁武县志》。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和文史专著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报刊。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王树森||文旅光影:情洒管涔 ——记管涔山旅游的前期开拓者霍泛同志等
*王树森||党史星火:《红色教育家贾绍谊》——记原五寨师范党委书记贾绍谊
*王树森||党史星火——《走向光明的傅作义将军》
*王树森||党史星火——王震给烈士撰碑文
*王树森||远足长城外的定旅蒙商
*王树森||忻州的古代邮驿和烽火台
*王树森||李自成倒取宁武关
*王树森||汾阳宫传奇
*王树森||党史星光—— 高君宇和石评梅高洁的爱情之旅
*王树森||昭君自有千秋在——呼和浩特市昭君坟游记
*王树森||伟大民族精神的深情礼赞 ——中央台《军事百科》之《忻口战役》等专题片观后
*王树森||党史星火——战斗在管涔山下的民兵英雄
*王树森||熊六起义
*王树森||党史星火—— 120师在晋西北及晋绥六分区的战斗岁月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

  • 一组夏天在山西宁武芦芽山写生的作品,工具...

    一组夏天在山西宁武芦芽山写生的作品,工具是办公用中性笔.它方便.快捷,流畅,是写生用的好绘画工具.

  • 鲜有人知的民间传统节日——宁武游伏节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游伏节 游伏节是个啥? 不了解宁武的人可能被问到这个节日都是一脸懵逼. 游什么?伏什么? 游伏节是什么? 其实倒装一下再拓展一下就明白了. 在伏天外出游览. 也许你会问伏天游历 ...

  • 王树森||文旅光影:情洒管涔 ——记管涔山旅游的前期开拓者霍泛同志等

    内容简介 原山西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霍泛同志,在80高龄之际,连续10年深入管涔山区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期考察,获得重要资源信息,向县.区.省有关领导提交规划设想和建议,为山西旅游事业做出了具有奠 ...

  • 王树森||旅游光影——保护珍禽褐马鸡

    内容简介 为纪念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本文简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珍禽褐马鸡,旨在呼吁大众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被列入世界<濒危野生动物国际公约>保护对象之一的珍禽褐 ...

  • 王树森||远足长城外的定旅蒙商

    内容简介 本文追溯清代以来定襄县旅蒙商家,远足长城外,到包头等地经商的经营模式.商品种类.诚信经营.行商古道等.原稿搜索自百度网及相关史料,是作者应<定襄县志>薄振宇主编之约,审读该县县志 ...

  • 王树森||我的宅居抗战 朗诵||俏佳人

    我的宅居抗战 文/王树森 我的抗战 我不是军人, 我不是医生, 我不是干警, 我不是药械歼究人员员 我不是应征的哥司机 我不是提前上班的工人 我不是超市莒业的职工 我只是一个退休闲居的七零老人. 冠毒 ...

  • 王树森||汾源的史迹和变迁

    汾源的史迹和变迁 文/王树森 "汾源灵沼",盛名远扬.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晚期,为着领略曾在古代被列为宁武府.县两级八大景之一的汾源美景,我们怀着寻幽探胜的浓厚兴致,从宁武县城出发 ...

  • 王树森||宁武清真山风光

    宁武清真山风光 文/王树森 在宁武县涔山乡小石门村后数里的深山沟里,有一个十分幽雅僻静的去处--清真山. 这里,奇峰兀立,古柏参天,松涛滚滚,山溪潺潺,确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我们的祖先独具慧眼, ...

  • 王树森||中华治水大师台骀及台骀神祠

    中华治水大师台骀及台骀神祠 文/王树森 上古时代,华夏大地洪水肆虐,势如猛兽.河谷泥流滚滚,山丘多被淹没.人类的生存,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 为了治服水患,我国远古的一位治水大师--台骀,受命于危难 ...

  • 王树森||清代宁武府八景之一的鸾桥烟虹

    清代宁武府八景之一的鸾桥烟虹 文/王树森 在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宁武府志>里,刻印着这样一首诗词: 山桥危岩下, 桂础㔉云足. 炊烟屋上来, 缕缕与石触. 人语谷传声, 高下远相读. 灌木荫 ...

  • 王树森||晋山之祖——管涔山

    晋山之祖--管涔山 文/王树森 在祖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上,拔起一脉东西走向的逶迤山岭--阴山.阴山干脉行至云中一带(今呼和浩特及大同左右),分出一支,巍巍南向,直抵晋西南之石楼.隰州一带.茫茫苍苍数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