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867:扶老被讹不能成为社会的惯性思维,证据永远是依法判案的根本。/儿童行为治疗

                   系统脱敏
一步一步地逐渐消除,儿童对各种恐怖性刺激所带来的焦虑和紧张。当儿童面对一种较弱的刺激,让他产生一种在生理上抑制焦虑的放松状态。
当弱的刺激能忍受后,再逐渐增加刺激的强度,直到最强刺激也不会引起焦虑为止。
肌肉放松训练:让儿童注意到全身的肌群,先让肌肉紧张,然后放松达到舒适、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
衡量主观焦虑程度:想像或体验在某种情境中,自己主观的焦虑程度,并给予等级评分。
建立焦虑反应等级:根据自己主观对焦虑的评分数,由大到小排序,并与引起焦虑的刺激,从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
重新学习:将焦虑等级中,引发焦虑的事件与肌肉放松训练真正对应起来,按照以下的治疗规律,放松~刺激~焦虑~放松,最后达到最强刺激,也不引发焦虑的治疗结果。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全球确诊病例累计16795万余例,死亡348.2万余例。境外输入5983例。
近年来,扶老人被讹事件时有发生,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是扶老人发生纠纷,那就很可能是老人及其家属,出于某种目的讹诈救助者,尤其是救助者学生时。
贵州天柱县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十岁的儿子潘某,好心扶老人被诬陷讹诈。
儿子看到倒地老人杨某,出于好心搀扶,却被老人认定是孩子骑自行车将其撞倒。
公安机关通过对自行车挡泥板碎片、血迹及自行车刹车痕迹检验发现,潘某自行车龙头上检测到杨某的血迹,对比刹车痕迹和自行车轮胎花纹,两者一致。
各种证据表明,潘某为交通肇事者。法院根据公安局的鉴定结论,依法判决潘某承担全部责任,赔偿被害人杨某九万余元。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以保护。
作为母亲,希望通过广大网友的呼吁,促使公安机关和法院作出合理的判决,能够理解,无可厚非。
如果已经真想大白,只是自己固执地否定科学的结论,则结果就会事与愿违。她不仅赔偿了原告的所有损失,使自己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也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效应。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永远是法院判案的基本原则。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不知者不为过,如果孩子母亲确实不相信是孩子撞倒了老人,希望给孩子讨回公道,也是人之常情。
作为案外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也是应有的态度,过于苛求一个人事事做到完美,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事缓则圆,新闻媒体和自媒体等舆论工具,对于各种事件的报道、评论和解读,都要以官方结论为准,不能感情用事。
仅凭自己的初步认知和判断,就对事件作出结论性的报道和评价,都是不客观、不科学的。
错误的解读和评论,则可能误导网友,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
首席心理专家,北大医学部在职研究生,高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资深主治医师,长期从事医学病理心理学专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