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调和肠胃理气止痛类 内关—公孙

【单穴功用】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灵枢·始终》云:'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按:症之内关者,即内格,亦即溢阴上犯症也。盖以阴气闭塞于内,不与外阳协调,致阴气逆行上犯,而为胸中各病,本穴可以治之,故名内关。犹内藏之关隘也。本穴为心包络经络穴,别走少阳三焦,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相通。具有清泄包络、疏利三焦、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镇静止痛、宁心安神之功。用于治疗心胸憋闷、疼痛(类似冠心病心绞痛)、心悸、怔忡,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呃逆、胃脘痛、恶心呕吐、咳嗽气喘、内伤诸症、痰火积块、虚烦潮热、虚脱晕厥、妇人脏躁、癫狂、痫证、热病、肘臂疼痛。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通过阴维脉与心包络经的内关相联系。公孙为黄帝轩辕之姓,黄帝为五帝之一,位居中央,以土母之德王天下。脾为阴土,亦居中央,以灌溉四旁,象征母德,故名公孙。本穴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胃、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之功。用于治疗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痛、泄泻、痢疾、痞积、头面浮肿、水肿、黄疸、足心发热、痛难履地、癫痫、狂言、失眠。

【伍用功能】

内关清泄包络,疏利三焦,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镇静止痛,宁心安神;

公孙调气机、理升降,扶脾土、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

内关以清泄心胸郁热,使水逆之气下行为主;公孙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要。内关专走上焦;公孙专行下焦。

二穴相合,直通上下,理气健脾,宽中消积之功益彰。内关通于阴维脉,公孙达于冲脉,二者相合,合于心、胸、胃,所以统治胃、心、胸、腹的一切病症。

【主治】

1.胸(包括心)、脘(胃脘)、腹痛,不论虚实,均宜选用。

2.胸膈、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停食不化,嗳腐食臭,大便不调,证属脾胃不健,气机紊乱,升降功能失调者。

【操作法】

内关:伸臂仰掌,于掌后第1横纹正中(大陵)直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处取穴。直刺0.5~1寸。

公孙:正坐垂足或仰卧,于足大趾内侧后方,正当第1跖骨基底内侧的前下方,距太白穴1寸处取穴。直刺0.5~1寸。

【经验】

内关—公孙伍用,出自《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杂病穴法歌》:'腹痛,公孙内关尔。'

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姜辑君老师于1980年秋曾治疗一老人,呃逆,胃脘胀痛已7个月有余,自觉胃脘胀痛,食后尤甚,呃逆连绵,大便稀溏,小便有时失禁,舌苔白腻,脉弦。钡餐造影提示:食管与胃相连处有异变,胃底及贲门部黏膜上提,进入横膈上方,呈幕状牵制。诊为食管裂孔疝。脉症合参,证属脾气久虚,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上冲发为呃逆。治宜和脾胃,调升降,畅利气机,消胀止痛,下气止呃。处方:内关、公孙为主,适当选配中脘、足三里、气海、膻中等穴。内关、公孙,针后见功,呃逆减轻,但起针回家后仍发作。继续施术,病症均减,每周治疗3次,连针之后,症状消除,4个月之后来云:未再复发。

陈大中先生于1968年运用本组对穴治胆道蛔虫症颇有良效,患者为一24岁工人,上腹部绞痛,时缓时急近3昼夜,缓则其病若失,发则剧痛难忍,如钻如顶,翻滚号啕,大汗淋漓,泛恶呕吐,大便硬结,因阵发性上腹剧痛,就诊于外科门诊。曾予阿托品0.5毫克,肌内注射,1小时内连续注射2次,病情未见好转而转针灸科协助处理。查体:面色恍白,神情疲惫,舌苔白腻,脉弦紧。剑突下偏右方有压痛,体温36.7℃,白细胞5.7×10 9/升(5 700/立方毫米),便检:蛔虫卵(+++)。诊断为虫心痛(胆道蛔虫症),脏寒胃热型。治则:疏泄气机,宽中利胆。处方:公孙、内关。操作:毫针刺,用泻法,留针10分钟。疼痛缓解若失,3天后服使君子仁20粒,便下蛔虫10余条之多。

按语:

胆道蛔虫症是蛔虫逆入胆道,阻塞气机,不通则痛的病症。《灵枢·厥病》云:'肠中有虫瘕及蛟蛔……心肠痛, 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温证出者,是蛟蛔也。'蛟蛔即蛔虫。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