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老茶馆里的网红小周

临涣文化奇人多,个个可圈可点。

那年秋天打头就来了个利马奇,以这些稀奇古怪的外国语命名的台风,来势越发凶悍,狂风暴雨加凉爽。

利奇马匆匆来匆匆跑了,小城的初秋又调头走回伏天里。

太阳热辣辣的照着,酷暑卷土重来。

酷秋闷在城里无聊,便随老余、老沈跑到临涣古镇,在怡心茶楼里闲扯消消暑。

棒棒茶热乎乎的进肚暖着,汗加倍出,心下反倒有些凉爽。

那个夏天的余音要不是利奇马跑过来岔个调,酷热也太漫长了。

入店刚落座,就有个打着赤背的小伙子跑过来,看着也就毛三十的年纪,团脸笑开,脖颈上挂一串佛珠格外醒目。

很开心很热情的打着招呼,说是马尔老师来了呀,天天都在看老师写的东西。

未料到这古镇茶楼也能遇见马尔视觉的读者,见我稍有些疑惑,老板娘忙介绍,这是我女婿。

她一说我便记起以往来这里喝茶,茶馆门口有一年轻人坐在炉子边,不时的起身添煤烧水,人少言寡语的,原以为是郑老板雇的伙计。

小伙子可能确实认真看了我的文章,说知道老师喜欢吹箫,便拿一杆来,要亲耳听老师的箫声。

那杆箫经久未用,我试着还没刚弄出几个音来,尚不成曲调,他便欢喜的鼓起掌来。

我到现在还都不甚习惯马尔视觉的捧场与高抬,拿不住的感觉。

他大约以为我是全能型的文艺爱好者,把茶馆里的高胡、拨弦、唢呐一一都罗列出来,要老师展示。

我连忙拒绝。

他却拉着扯着说没事没事,就是给你拍个照,告诉大家马尔老师到怡心茶馆来了。

想了一下才明白,他这是要我给茶楼做回“茶模”。

便摆好姿势,作秀给他拍照。

就觉得这小周也是有趣,人喜庆,厚道中也有灵性。

便有模有样的给他当了回“茶模”。

跟古镇的怡心茶楼还真是投缘。

当年初进临涣,看啥都新鲜。

惊艳于路边肉摊的长者,不吆喝生意,却专注着喝茶,一杯两杯的自斟自饮。就想着这古镇老街的茶风,实在是浓郁。

抬脚进的古镇的第一家茶馆便是怡心。

那时还没有人特意夸赞棒棒茶如何如何好,几泡下来,硬是叫这一碗浓浓的茶汤,牵住了魂。

此后凡来此地,必落脚到这里。

后来县文化馆李馆长邀着开临涣民俗文化研讨会,主会场就设在怡心茶楼,在这里结识了一批本地的文化名人、艺人、企业家。

首次听淮北大鼓、拉魂腔,便觉它们入心的厚醇。

而回头想临涣,心里最惦记的还是这家茶馆。人情世故,源远流长;鼓唱弦响,勾起远去的乡情。

临涣说是座古镇,很长时间都是全靠老茶馆撑起了人气的大半拉子天。

怡心茶楼老板郑同川,朴实厚道得就如同棒棒茶。

打研讨会结识,便成老熟人、老朋友。

一见便热乎乎的迎上来,递烟招呼着。

古镇之风依茶楼而存续,郑老板也因自家茶馆成为当地文化名人。

郑老板女婿也就是喊我马尔老师的小伙子,名叫周方方。

他如今由灶边走到前台,行的是网红路线。

猛一看他打着赤背的样子有些突兀,但他一手掐四个壶的绝活一出,加之脸上呈现的憨厚的笑容,与古镇老茶馆的氛围并不显违和,反倒展现出另一种真诚、真切。

两手轻松自如抓起八把壶,一串佛珠显明的挂着,人便成了怡心茶楼特有的新符号。

我想得更多。

现今这个社会,年轻人都往大小城市里跑,说是打工也是阅历。像小周这样,能自觉的日日踏踏实实的守住老茶馆这个摊子已实属不易,而能很自在的乐于其中,继续传承老茶馆的民俗传统,实在值得赞一声、写一笔。

东篱堂主老沈一见有趣的人便按捺不住,有时想想,他不自觉的也成了小城的传统文化网红,与古镇都年轻的茶馆网红一并肩,长久修炼的那份雅便显出了脆弱。

浓烈的尘俗市井的厚实、厚道,勾勒出更舒心、更贴切的快乐。

入乡则随俗。

我傍着古镇茶馆网红周方方,在朋友圈亦刷出了鲜明的存在感。

很多人当他是谐星,相互猜着此君为谁。

我很正式的介绍他是怡心茶楼的周老师,烧锅沏茶把壶招呼人,古镇临涣的一等人物。

作者相关文章

临涣文化人

古镇人的文化情结

裁缝小魏的文化梦想——《东篱故事》选登

关注马尔的视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