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艺术是先有概念后有艺术还是反之
概念艺术60年代出现,在架上绘画来说绝对是个分水岭。
概念艺术4个字分两个部分。
之前只有艺术没有概念,之后概念为主艺术为辅。也就是说概念之前是人都看得懂艺术,艺术家是少数观众是多数,每件艺术品都有历史或故事,你能带着家人边看展览边娓娓道来。
之后能欣赏艺术的寥寥无几,因为艺术开始贩卖概念。每个神经病都会有概念,艺术家多了观众少了。说句人话你只要有概念,你就可以是艺术家。
木心的悲剧在于,他该接受文艺思潮概念艺术的时候没有碰撞到。
陈丹青如果没去美国,如果没有碰到木心这个沉浸在以往的思绪里面,自己也搞不清绘画是咋样的人洗脑,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他至少还会是有一席之地的一流写实主义画家。概念之前的画家标配就是染点梅毒、苦艾酒混乱之中成为一代宗师,艺术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概念。
两位我尊敬的人物,作为老派画家都不能以画家身份存在的原因,是他们想的太多而不知道应该想些什么。现当今的文艺思潮你可以不认同,但你不能不知道,因为历史的脚步不会停下来等个体想明白或不明白。他们两个人如果接受了观念艺术4个字以后,可能真的会有好发展的。
但是世界上没有如果。
当每个人都掏出手机和专业摄影师一同拍摄同一件事物的时候,摄影艺术就成为了一个抽象的名词。当一个美校毕业生把描写的事物还原到比摄影还摄影的时候,绘画2个字就不再神秘。
在号称艺术家之前,你可以是工人,农民,或航天飞行员等等,没有专门受过艺术培训没关系,你只要贩卖出别人没听到过的概念即可。比如说拿一堆葵花籽上面刻着老祖宗了名字摆放在那里,或者大白天在黄浦江上放一场烟火污染环境。这就应了达利说过的一句话:
我走在马路上,如果没有人看我,我假装跌一跤也要让人家来关注我。
当代艺术面前谁敢提美学谁就是小丑,如果不苟同谁就是腐朽的代名词,艺术如果没有了高高在上的神秘性,精神财富这一块就会或缺,富得流油的人就会失去了最后的挥霍金钱的机会,如果你还执着于概念艺术推荐两本书入门。
一本叫做皇帝的新装,另一本叫做吹牛大王历险记。
概念艺术释义: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流行于20世纪70年欧美各国的,又称观念艺术。
概念源于马塞尔·杜尚的思想:
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有形的实物,即绘画和雕塑;有形的实物出自那种思想。
杜尚强调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意,而不是最终所展现出的物品是否有美感。
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1917年纽约艺展中,他刻意把一个尿壶签上r.在Mutt,然后当作是他的作品,并命题叫喷水池。虽然早就有了概念的艺品是被退回,但却引起了一阵广泛的讨论。杜尚的思想被延伸应用为艺术是为哲理,艺术是为资讯。数位时代里,概念艺术的影响力依然存在,根据行业的不同分为产品概念设计、电影概念设计、游戏概念设计、广告概念设计、建筑概念设计等。
艺术是语文艺术是数学,是自传是社会评论或则是冒险是笑话。通过画面把激发的想象力概括的体现出来,明确而有主次,传达一种理想化的概念的艺术表现形式。
概念是对艺术再作理论上的审查,提出更新艺术概念界定的一种现代艺术形态。19世纪及其以前艺术就是艺术,本质上就是思想的语言表达或交流的行为。现代不再认为艺术技巧优于或高于艺术理论,艺术家通过实践活动来证明艺术就是艺术。
以概念、点子、资讯等随着其他如肢体艺术,展演艺术,及叙事艺术之类的艺术流派,将艺术这个形而上的学问。范畴中有文字提案、摄影、文件、表格、地图、电影或录影带,任何可以让艺术家呈现概念都可以成为概念艺术中讨论。
当演奏者坐钢琴前,在限定的演出时间内一音不发。随着时间的流逝,观众自己发出的或是移动脚步、或是交头接耳的忽高忽低的声音等等,目的是让听众在惊奇的静默中让观者都以十分理性、沉静的思维来思考“音乐”究竟是什么。
概念艺术和其它六十年代出现的新先锋运动相比,对后来艺术的发展造成的巨大影响。
艺术家的举动引导观众重新思考于习以为常的艺术实质该是什么的问题。
PS:旧文《西岸美术馆时间的形态》
西岸美术馆像杜伦的阿尔伯特美术馆。英国著名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设计,历时三年建造完成,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三个风车型旋转排布,中央的双层通高与门厅联系。外围则由半透明的、玉石般的玻璃包裹,下沉式水景庭院、临江景观露台拾阶而上或至下进入美术馆的不同区域。
展示空间除了三个主要负责呈献常设展与特展作品的展厅外,还包括一个特别项目空间“展厅0”,以及由多功能厅、盒子、智造展厅(其中包括工作室、游乐场、儿童工坊)组成的地下一层。
再现时间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而是多种。
不论历史学家的学识专长是什么,他们的目的都是描绘时间。时间的形状是一个文化概念,在不同时刻及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各不相同。
西岸美术馆能看到如此众多的架上绘画,让我有些惊讶。
康定斯基的五线谱抽象图,以前只是听说过。今天亲眼目睹包豪斯教学手稿,反复试着去解读无比兴奋。
观察--蓬皮杜中心新媒体典藏展,以跨学科的讨论方式聚焦新媒体艺术发展。展览空间内展示来自蓬皮杜中心馆藏中的15位艺术家16件创作于1972年至2017年期间的精选作品,馆藏中包括了近3000件含影像、视觉装置、声音及涉及互动数码科技等新媒体作品。
时间的形态以20世纪和21世纪为主线,介绍蓬皮杜中心在艺术收藏方面的定位和历史,以及相关藏品同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渊源。展览共分为十一个章节,检视跨度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艺术发展路径,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了解视觉艺术对于时间的认知和表现。
概念艺术与后概念艺术,同样表达出面对国际艺术市场持续扩张而产生的一种批判式反应。从20世纪初期到60年代,艺术创作格外活跃,割裂、变化和实验精神深刻地转变了艺术实践。
70年代初,西方盛行已久的乌托邦式理想开始广泛遭到质疑。它所暗示的线性时间的简单化图像,已不足以适应对当下之复杂性的考量。80年代,地缘政治的加速巨变及全球化的突飞猛进,引起了多重历史叙事的交锋。后现代性这一概念揭示了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幻觉的消失,激起史学史和哲学领域的诸多争论。文本、摄影、影像、物品及装置重新定义了艺术的形式,以及艺术回应社会现状的方式。
艺术家不再局限于运用特定的形式或技术来构想创作的状态。
19世纪末西方兴起了现代性这一概念。现代性源于拉丁文方式一词,就夏尔·波德莱尔而言,其意指短暂、瞬时、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而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持久。
现代性的时间或直接或间接地呼应着工业时代的节奏。它追求探索前所未有的概念和经验,想象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其他关系,以此回应社会结构下的快速转换。它试图摆脱历史进程,开启并寓居于新空间,重新创建人类与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