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宝典』第十七卷 慎疾

健康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不生疾患,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们有时难免会发生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因此,怎样正确对待疾病,也是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本卷不仅告诉了“病未至而防之,病将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的道理,而且还讲述了怎样选择医生的常识以及许多病人和医生都应该重视的思想和原则。这些思想和原则,对于防止疾病扩展、避免治疗失误,尽早战胜病魔、恢复健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慎疾慎医高明的医生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开始医治,不是在病已经发作时才治疗,这并不是说对于已发作的病不治,也不是说已发作的病治不好。这里所说的在病未发作时就医治,是在病开始时或在病很轻微时就开始谨慎地预防治疗,这样,治好的人多且病人受到的伤害也少。只要病在开始时、轻微时治,就不至于在病发作以后才治,也不要已经病得较重了才治。现在的人大多治疗已经发作的病,不治未发作的病,大概是病未表现、发作,不引起提防、注意,直到病势已经发作,而后才求医治,这就是说在轻微时不谨慎预防,到病已发作时才知道。善于养生的人,起居行动,没有不注意修身养性的方法,即使有小小的病患,也加意提防,用药来治疗。善于养生的人,在病并未发作的时候就治疗,不在病已发作时才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上说:“孔子所谨慎的是:斋戒、战争、疾病。”解释说:“斋戒能够交神明,是心诚到了极点而神被感动;疾病,是身体生死攸关的事;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这三种谨慎,的确是最重要的,而疾病居中,为什么不把身体看成最重呢?孔子在吃药时说:“没弄明白,不敢轻易尝试。”可见,圣人慎疾慎医的心,达到了至善尽美的地步。

世人不知道病未发作时就医治,等到病已经发作了,也不知道提防,病开始轻微时,恣意无所顾忌,酿成了大病,方才急于求医,求医时又不加以选择,只凭听说,或凭医生自己的吹嘘推荐,就委身于狂妄愚蠢的医生,反而把自己害死了,这些都是平时对医生漫不经心,直到病了才仓促求医无暇选择,殊不知,医生、药物是人人都必需的,即使是圣人也在所难免,所以在平时就须熟悉某人是否是名医,偶有轻微的病,就应尽快找他拿药,治起来就易如反掌。如果能够做到事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哪有到时焦头烂额的尴尬呢?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病可治,人不可治杨泉在《物理论》上说:通常病是可以医治的,人是不可能治的。人的身体羸弱,不堪药石的;或者暴躁性急,喜怒无节的;或者放纵情欲,贪淫嗜食的;都是良医也无能为力的!完全做到没有疾病,是不可能的。所说的调节饮食,是量多少而食。又说:如果谷气胜于元气,那么人肥胖且能长寿;如果元气胜于谷气,那么人精瘦且能长寿。养性的方法,常常是谷气少才能做到病不生。

《渊鉴类函》卷267《人部》

致病有天人之分人之病,有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饮食失调,五情不节,这是自己损害自己,晋平、齐景就是如此;如果受自然中游走之气的干扰,阴阳搏击,人居其间,就会感染疾病,这是受自然的损害,伯牛、孔子就是如此。来自于人为的,有其原因可找;来自自然的,变幻莫测,不可追循,天地的灾害和吉祥就是这样。疾病有人为引起的,有气化自然形成的。现在的学者不敢委之于气化,而牵强附会于人为,推致由饮食五情而导致,这岂不与真实情况相悖吗?夏雹冬华,这是愆阳伏阴。趁时令之隙而盗行其威力,譬如患寒症的人面对酷暑而打寒颤,患发热病的人在冬天也流汗一样。

〔明〕庄忠甫:《叔苴子内篇》卷3

疾病之由  病的产生,不超过三条:一是经络遭受邪气,邪气进入五脏六腑所引起的;二是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由外部皮肤所受之气而引起的;三是房事、金刀、虫兽伤害而引起的。这里所说的病都是由此引起的。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

嗜欲太多则疾生春秋的时候,有良医和缓;六国的时候,有扁鹊;汉时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他们都能探究深奥的病理或搜索隐秘的病迹,追究、洞察轻微的病情。用药不过二三服,针灸不过七八柱,而病没有不愈的。晋宋以来,间或有名医医治,然而不能治愈的有十分之五六。大概是由于现在的人嗜侈欲望太重,立心不常,淫放纵逸,缺乏修生养性所引起的。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首《备千金要方序》

病皆自取人身本无病,患病都由自己造成。有的人耗其精,有的人劳其神,有的人夺其气。凡此种种,都是致病的缘由。只有五脏充足,六腑调和,经脉强盛,即使被伤,也不会引起疾病。如果脏腑经脉原本有所不足,又不知道慎重调养,而放纵无常,怎么会不得病呢?脏气不足,病就在五脏中;腑气不足,病就在六腑中;经脉不足,病就在经脉中。阴血虚而不为阳气内守,那么就是阳病;阳气虚而不为阴血之使,那么就是阴病。正气内虚,而淫邪猖獗,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而引起的病。这些病都从内产生的,怎么是由外而引起呢?

〔清〕高世:《医学真传》

虚证六因虚证由六种原因引起,有先天的,有后天的,有痘疹及生病之后引起的,有外感所引起的,有境遇所引起的,有用药不当而引起的,以下就详细说明这六种情况。

因先天引起的,是胎气形成之初,父母已经衰老,或者色欲过度,妊娠失调,这都是精血不旺盛,导致孩子夭折或身体瘦弱,所以孩子到二十岁左右,容易成劳怯。而其病兆必定先有表现,有的是幼时多惊风,学走路、说话时间晚而且慢,长大了读书不发声;有的写字时动辄手颤,有的喉中多痰;有的胸中气滞,有的头摇眼眨;有的腰酸脚软。这些都是先天不足,适宜在未发病之前进行调治,不能认为不寒不热,能吃能喝,并且可以应付世间事务,而恃为无惧。这种病刚患之时,不过是疲倦、气短、心中烦热而已。而世人哪里知道病之危害,不在眼前,而在今后。

因后天引起的,不外乎是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伤。有的是因色欲过度而伤了肾,使肾不强固;有的是劳神伤心,使心神消耗疲惫;有的是郁怒伤肝,使肝失去调和;有的是忧愁伤肺,使肺失去清肃;有的是思虑过度伤了脾,使脾失去健运。先伤其气的,必涉及到精;先伤其精的,必涉及到气。有的人在十五、六岁发病,有的人在二十岁左右发病,有的人在三十岁上下发病。病虽不一样,而道理却是相同的呀!

因痘疹及大病引起的。痘是先天阳毒,疹是先天阴毒。所以,痘适宜益气补中,则阳毒之发可以被除净,就会终身少患脾病;疹适宜清散养荣,则阴毒之发也就除净,那么终身就少患肺病。稍稍失宜,必多生后患。所以,凡是以后产生的脾泄、胃弱、腹痛、气短、神瘁、精亏、脸色苍白、足部萎弱、筋脉迟缓、不能忍耐劳作、不禁风寒,如此种种气弱阳衰的病症,都是由于患痘后失补引起。通常肺风哮喘,音哑声嘶,容易患伤风、咳嗽等症,如此种种阴亏血枯,都是由于患疹后失散而造成。至于病后,元气还亏损,或不能负重,而又劳动来伤其气,纵欲耗尽其精,五脏交叉患病,导致永久没有药救,这都是由于病后失去调整而引起的。懂得生命道理的人尤其应该谨慎。

因受外感而引起的。俗话说:“伤风不醒便成痨。”对于元气有余的人来说,自然能使邪气逼出体外,或平时无郁火,肺就不会被伤害;有的肾精平时较厚,水还能足以救母。像这样的人,不过患点小病而已,不至成痨。如果酒色无度,或者心血过伤,或肝火易动,阴血素亏,肺有伏火,一旦被风所伤,火因为风动,那么痨咳的病就发作了。病刚刚发作之时,犹如伤风咳嗽,不会引人注意,哪知久咳不止,提起伏火,上乘而入肺,则水精不能分布在肺,肾源逐渐衰竭,而且咳嗽太久会失气,使之不能下接沉渊,子不能救母,母病而子就病了。

因境遇而引起的。通常人不被七情所损,不被五劳所伤,才是真正的解脱,才能做到达观。由于外界境遇,从来都有孤臣泣血,庶民受人歧视,远游的人身处异乡而悲哀,闺中妇女有丈夫久不归家的怨恨。或者因富贵而骄、放荡滋事;或者因贫贱而窘迫难堪,这都能扰乱人的情志,伤害人的气血。医生没有仔细检查五脏,先审七情;未究五劳,先调五志;特别适宜运用各种比喻,来解除思想上的包袱。放荡的人,用生死的利害关系使之戒惧;乖僻的人,用道义来使之端正;执着的人,用洒脱来使之开导;贫困的人,施舍救济来加以帮助;这是具有仁爱之心的君子的行为。

因为用药引起的,本来不是痨症,反而因为误用药而形成。有的病人本来不是感冒,而重用发散的药;有的人稍有停滞,而妄用削伐;有的人并无里热,而概用苦寒;有的人体弱被邪气侵入,未经宣发,所以倦怠,忽然患虚症,而乱用固表滋里,于是导致邪气牢固,永不能解。凡此种种,都能使轻的病变得更严重,弄假成真。一定要谨慎,一定要谨戒!

〔明〕绮石:《理虚元鉴》

重视疾病,可以防病《本草》所记载的药品,每条都说“服之延年”,“服之长生”,不过是极力说其效果而已,以身一试,行吗?扶衰弱,本来是药的能事。所以有这种说法:“治已病,不若治未病。”我认为用药来治还未发作的病,不如用饮食起居来调养。

通常感风、感寒暑,并非是当时引起的病。《内经》所说“邪之中人也,不知于其身”,然而身体受风、受寒暑,没有自己不知道的。病虽然还未发作,但立即加衣,饮用热汤,使出微汗,邪气也从汗中解出。《道德经》说:“重视疾病,可以防病。”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卷2《慎药》

病已至而退之病已发作而治愈了,这是用何种方法办到的呢?回答说:只在一个“静”字。这恰如敌人已经深入领地,一味退让及恐怖有何好处?谁都想尽早消灭敌人,但不能因想获胜而仓促行动,慢慢地来或可以渐渐除去,急了就会病上加病。这时,主要把握病的力量不在医生,而全在病人。为什么呢?因为使病产生的人是病人,而非医生。病人由寒而患病,就应当全力去除寒,这正如欲望产生了,就当专心一意去除一样。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6

病必自先体察通常,病都应当自己能够觉察,查找病症发生的原因,追溯使病产生的根由,从头到尾,寒、热、痛、痒怎么样?从早到晚,起居食息怎样?那么,即使病情已患,施治起来也容易。到医生切脉,又是另一层意思了。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卷2《慎药》

脸上有赤黑之气的人,是病气出现在表上。人的脾患病,毛发必定干燥;肺患病的人声音哑,肝患病的人眼睛必定发黄,肾患病的人耳朵必聋。医生治病察看病人脸色,就可以推知病的根源。好像日月盈亏,彗星飞逝,山川震动,都属于病的症状,不是引起病的根本。能见病症的,必能检查出根由,然后除去病的方法即可得到,所以说:“上医医国”。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1

治病须坚心定志病人必须爱惜生命,坚定心志,杜绝房事,不要乱想,戒除恼怒,节制饮食,来培养自己治病的根本,否则,即使是良药,也无作用。

〔明〕王纶:《明医杂著》

却病要在和心病的产生也有它的原因,隐伏在体内也有存在的根本。要杜绝病因,只在一个“和”字。俗话说:家不和,被邻欺。病在病魔,魔不是善物,它犹如穿壁越墙的强盗,以引起纷争造成困境。家室有备,从不产生怨言诽谤,那么心怀叵测的人无法加以扰乱。病和坏人一样,一有可乘之机,就会肆意祸害于人。然木必先朽而后生虫,如果树的根本坚固,枝叶繁茂,虫即使再多,怎能奈何树呢?人身也应调和,假如失去调和,就会头绪纷乱,顾此失彼。防止病,病反而生。治病的根本方法,在善于调和心理,心和则身体各部分都和;即使有不和,心能够居重驭轻,治起来也有方法了。否则,内心不宁,外病怎么可以察视呢?然而,和心的方法,实在难以说完。悲哀不至于伤心,作乐不至于淫乱,发怒不至于欲触,忧愁不至于欲绝。“略带三分倔,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这是和心的诀窍。经常按照这几句话去做,病即可以除却。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6《却病》

却病十法病有十种方法可去除:静坐观空,觉得天、地、人都是空的,这是一法;烦恼出现在眼前,用死来加以比喻、对照就会觉得烦恼实在太小,这是二法;常常将自己与弱小的人相比,巧妙地自我宽解,这是第三法;造物主造人时就让人劳苦,犯病后病情稍愈时,要产生庆幸之感,这是四法;夜晚与盗贼相逢,能全身而退,不胜欣喜,这是五法;家室和睦,无交恶之言,这是六法;世人各有病源,平常应多自观察克服治疗,这是七法;风寒谨防,嗜欲淡薄,这是八法;饮食节制不多食,起居务求舒适,不可勉强,这是九法;寻觅高明的亲戚朋友,讲开怀出世的话语,这是十法。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6《养生记道》

八字金丹“病不服药,如得中医。”这是八字金丹,救出了世间几许性命,在刚患病时说这话,人人都怪你迂腐;一定等到刀圭药石无所不用,积久难治的疾病依然如故,迫不得已才想到这话。于是,不攻不疗反而使人豁然开朗,方知八字金丹确实可信,并非谬论。

之所以要谈论它,是因为天地之间只有贪生怕死的人,而无起死回生的药。“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就是要理解这话的宗旨,不能当做谚语来看待。这样,病就不会不医,犹如干旱不能不祷告一样。明明知道雨泽由天而定,不求也能到来,然岂有平静安逸坐以观天,听凭禾苗庄稼焦枯的人吗?我自小爱生病,百草尽曾尝试,几次都差点成了转世之身。然而在解开病结之外,未曾见到有能立即治愈疾病的药。生平著书立说,无一不由杜撰,疗病的方法也一样。每患一病,动辄自己寻找缘由,然后开方和药来治疗。所说的方,并非书上记载的药方,是我触景生情,就事论事的药方;所说的药,不是本草必记载的药,是随心所喜,信手拈来的药。明知这药无书记载不可以用来训以后人,然而不妨妄自说说,用来备世人的妄听。凡是翻阅这篇文章的人,觉得有理就可以保留,认为值得怀疑就可以丢弃,不要以文害辞,不要用辞害字,这是给希望读笠翁的书的人的。

药基本囊括了世上应有之物,备载在药书。凡天地间所有的一切,如草木、金石、昆虫、鱼鸟,以及人身的粪便,牛马的便溺,无一遗漏。这可以说是天地之间极完备的书,百代不刊之经典。现在,试把《本草》一书高悬于国门之上,如果有能够在这本书上增一味药,或者能改正一药性错误的人,我奖他千金。我知道,即使是歧伯复出,扁鹊再世,也只有屏息而退。然而遇到笠翁,千金必被我取,为什么呢?药不执方,医无定格,同是一病,同是一药,全有治那种病不见效而治这种病见效的。即是说彼是则此非、此非则彼是,心里只想到某一方面而已。又有病是这种病,而药不是那种药,万不可用之理。又有的患者被庸医误医,或被奴婢取错药,吃后不死,反而因药而回生的,这样看来,本草所载的众多药性,不是几乎完全错了吗?更加让人惊奇的还在于此,常常见有人病入膏肓,危在旦夕,药饵攻之不见效,刀圭试之不显灵,忽然在无意中瞥遇一事,猛见一物,这物并非药饵,这事也绝不是刀圭,或因为喜乐而病消,或因为惊慌而病退。救人活命,即是良医,医得病愈,便称良药。由此看来,这一物与这一事,就是本草所遗漏的,怎么说它是全备的呢?即使这样,它所记载的,是物性的常理;我所说的,是事理的变通。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6

老年人偶尔患轻微的病,加意调停饮食,根据食物中的适宜来滋养病人。吃时也宜少,使腹常有空虚之感,那么脉络才易于转运,元气渐渐起来,病邪自然消退,这是第一要诀。

用药不当,服后每每不见其害处,所以说医生易作,行医的人日益增多。殊不知,既然用药不当,便有隐患在身上,使人受用药不当之累,病人不察觉,医生也不反省。我认为,轻微的病人可不用药而高兴,重病则寒凉攻补而又不敢轻试。有谚语说:“不服药为中医”,对于老年人尤其合适。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卷2《慎药》

慎隐微之忧浦阳(今浙江省义乌县。——译注)郑君仲辨,他的面容丰满,脸色红润,精气充满,还没有生过病。有一天,他左手拇指有一个小疙瘩,如小米粒一样凸起。郑君疑惑,以示于人,人大笑,以为不足为患。过了三天,积聚得如铜钱一样大小,他的忧虑加重了,又以示于人,人笑如初。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大到足以满手才能握到,接近拇指的手指都痛,如锐器刺入般,四肢身体以及心、脊梁骨,没有不痛。

郑君惧而寻医,医生看后惊呼:“这是很奇怪的病!虽然在手指上,但已影响到全身。不尽快医治,可能危及生命。然而,这病在刚发时,一天可以治愈;三天时,半个多月可治愈;现在病已形成,已不是三个月就能治愈的。一天可治愈的时候,艾灸可治;超过半月而治愈的,药可以治;如今病已形成,将危及肝膈。如果不内服药,外施治以控制病变,病势就不会停止发展,甚至会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郑君按照医生的话,天天内服汤药,外敷好药,果真第二个月病情减轻,第三个月时神色就恢复如前了。

我由此想:天下的事,常常发生于极其微小的事情,而终酿成大祸;刚开始时认为不值得治,而最终达到无法收拾。由此推出,吝惜旦夕之力,忽略而不顾及;等到既已形成,最终日积月累,疲于思虑,像这样的事情很多。众人都知道的病,也是众人都能治好的病。这种病即使十分危险,然而不会使人畏惧。只有在人们认为不必担忧的情况下萌发,又在不易为人们发现的初期孕育,大家都置之一笑而忽略了危险,这才是君子深深畏惧的事。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卷6《指喻》

轻病不须深治轻微的风疾所引起的疾病是通常所说的四肢病,世人中风,大都归结在手足上。而中风的病势有轻有重,所以,将病情轻微的俗称小中。一老医生常说,小中不须深治,只服温平的汤药,扶正气,逐湿痹,使毒气流到一边,余下一点并不发作的病,随性而养,虽然不能成为一个完全正常的人,然而却可以苟延岁月。如果小中也用力攻它,病一旦复发,就难以支撑了。譬如抓捕了盗贼,把他拘在室中,自然没有其他忧思;如果把盗贼放了,他再来时,造成的祸害就会比前次更大。这话很有道理。世间的病人,大体都是这样。但这是人之常情,都希望自己有好的身体,哪有患病之人不努力去救治的呢?

〔宋〕方勺:《泊宅编》卷8

病家十要

一择明医,于病有裨,不可不慎,生死相随。

二肯服药,诸病可却,有等愚人,自家担搁。

三宜早治,始则容易,履霜不谨,神医无术。四绝空房,自然无疾,倘若犯之,神医无术。

五戒恼怒,必须省悟,怒则火起,难以救获。

六息妄想,须当静养,念虑一除,精神自爽。

七节饮食,调理有则,过则伤神,太饱难克。

八慎起居,交际当祛,稍若劳役,元气愈虚。

九莫信邪,信之则差,异端诳诱,或乱人家。

十勿惜费,惜之何谓,请问君家,命财孰贵。

〔明〕万全:《云林暇笔》

慎择医药我最初居乡里时,有一患寒病而咳嗽的人,看了许多医生。医生认为是寄生虫,不治会死人。于是给他饮用治虫的药,攻伐其胃肠,烧灼其体肤禁一切饮食。一月后,患者反而产生多种病,内热恶寒、咳嗽不止,他又去求救于医生,医生认为他发热,给他服用寒药病人服药后早晨呕吐,傍晚下痢,开始不能饮食。医生又用相反的药,钟乳乌喙混杂一起让病人服用,病人开始摇晃站立不稳,局部化脓、皮肤起疥、眼睛昏花昏昏沉沉。后来换了三次医生,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家里的老父教训他说:“这是医生的罪孽,药物的过错!你有什么病呢?人的生命,以气为主、食为辅。你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百毒战于内;劳其气,隔绝食物,就这样引起了病。你退了医、药而休息,谢绝医生,除去药物吃你所喜欢的饮食,气完好而食物味美,那么,好的药,只须一服即见成效。”病人按照这样做,经过一个月,他的病好了。

〔宋〕苏轼:《东坡全集》卷12《盖公堂记》

妄速效治病陈汝中曾经患脾胃郁积火的病症,求治于盛用美。盛用美诊断说:用某种治法可以获救,用某种治法可以稍稍获救,而用某种治法就会立即死亡。汝中认为他的方法效果迟缓。有人把一个善于医术的僧人推荐给他,汝中被僧人的说法所惑,于是向他求治,汝中饮了僧人开的药,呕吐了一升血后而死去。

唉!医生用药,是用药治病,病不能除去而反致人于死地,那叫什么医生、药物呢?那个僧人是一个庸妄的人,目不识医经,口不辨药性,指不察脉候,人的虚实,病的新久,一切都置之不问,而只用毒药来攻击,他治死的人大概很多。我责怪汝中不善于选择医生,特写这篇文章以警后人,轻易服用药物的人应引以为戒。

《吴文定公家藏集》

服药除病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见其效,如果想要延年益寿,世间没有特效的药。百药可以把病治愈,病愈后而气就恢复,气恢复身就轻松。通常人的身体本来轻松,气本来就长久,而受风湿,百药的伤害,所以身重气劣。

有血脉的生物,没有不生,生了没有不死的。因为血脉有生,所以知道它必有死。天与地不生,所以不死;阴与阳不生,所以不死。死是生的结果,生是死的应验。这就是有开始必有终结,有终结必有开始。只有无终无始的,才是长生不死。人的生命,犹如冰一样,水凝结成为冰,气积聚后形成人,冰结一冬后融化,人活到百岁就死亡,人可以做到不死的话,那么冰可以做到不融化吗?众多学仙术为求不死的药方,一定不能成功,这犹如不能使冰不融化一样。

〔汉〕王充:《论衡·道虚》

医有八要治病有八要。如果八要不辨别,病不能被除去。所以必须辨审八要,或许才不至于有误。其一说虚,是五虚,脉细,皮肤寒冷,气少,前后泄泻,饮食不进,这是五虚。二说实,实是五实,脉盛,皮肤发热,腹胀,前后不通,闷胀,这是五实。三说冷,五脏六腑受到积冷。四说热,五脏六腑受到积热。五说邪,不是脏腑的正病。六说正,不是外邪所引起的病。七说内,病不在体表。八说外,病不在体内。既然要先辨八要,参看六脉,审度病的起源,继而再望、闻、问、切,哪有不可医治的疾病呢?

〔宋〕寇宗:《本草衍义》

用药法用药的方法,贵在懂得变通,风俗有古今的差异,地气有南北的区分,天时有寒暑的更替,禀赋有好坏的区别。致病有新旧的差别,年寿有老少的不同,居养有贵贱的分辨,用药之际,不要好奇,不要执一,不要轻妄,不要迅速,必须慎重精确详细,通融灵活变化,以期望病被查准,药到病除。吝惜先贤没有的发明,后人来学的不要乱讲,如果误了世人,不是多此一举吗?

凡病,有适宜用补,用泻的方法来达到补的目的。病也有适宜泻的,用补的方法来达到泻的目的。病有适宜寒剂的,用热剂作为引导的。病有适宜热剂的,用寒剂之类来引导的。病在上的治下,病在下的治上。病相同而用药不同,病不同而用药相同,它的意思有细微的差别,学医的人最适宜深深地探究。

用药的忌讳,在于想效果快。想快那么寒、热、温、凉、行、散、补、泻的方法,未免有失恰当,功劳未获奏效,害了自己。药无次序,好像兵无纪律一样,虽然有勇将,却因勇而败事。又如理丝,缓慢就可以清理头绪,急了就使结更加牢固。

〔元〕李杲:《珍珠囊指掌》

用药如用兵圣人能够养育平民生命,是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药物就用来攻击邪气。所以,即使是甘草、人参,误用了也会导致危险,这都是药物之类,古人喜欢服用玉石散一类药物的人,必定生奇病,犹如好战的人,必定遭到奇殃。用兵的目的是来除暴,不得已才用它;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攻疾病,也是不得已才用,这是相同的道理。

病的危害,小病耗精,大病伤命,犹如暗藏了一个敌国一样。用药物偏寒偏热的特性治疗脏腑之气偏盛偏衰所引起的热症或寒症,必能知己知彼,多方来制止它,而后就不会有丧身殒命的忧虑。这是因病邪按一定的规律循着经络传导邪气,在病还未到达时就加以制止,那就像敌人未来就截断要道一样。急需保护未发生的病,就像守住国家的边疆一样不让敌人来侵略。挟宿食而生病的人,先除去他的宿食,就像敌人的资源粮食已被焚烧了一样。合旧病一起引发的,必须防止并发症,就好像把敌人的内应已经除掉了一样。辨别清楚经络,没有泛泛用药,这就是像应有向导领路的军事行动一样。因为寒热的不同而用相反的药方,叫做行间之术。一种病分别加以治疗,就像部队用少可以胜多,使前后不能互相救助,敌兵的势力就自己衰弱了。多种病合而治之,就像部队集中力量来捣毁其中坚力量,使他们四处泛散无所统领,而全部都溃败。病刚刚发生,就不要治得太深,要固守元气,就像使敌人旷日持久,自然疲惫而败。病已经衰弱了,就必须追根究底让它无处可藏,更加运用精锐,捣毁其老穴,即挖出病根。

凡虚弱的身体,攻不能太过,本着用平和的药,而非用猛药来补。这正如国家衰败的时候,不能够把民力用光。受风邪的伤害,攻不可缓,要用严峻厉害的药,而用平常的药来调和。正如富强的国家,可以振声威。

选材须精当,器械须精良,严定期限,不得延误,布阵有方的将领才能获得胜利。治病的方法和这完全一样。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上《用药如用兵论》

治水先治气气,是水之母。水是行是止,听命于气。气腾水溢,气弱水涸,气奔水驰,气滞水涩,所以,善于治水的人必先治气。

试把人的身体作为例子。水在人的身上是血,血不能自己流动,靠气才能流动。气不调畅,就会有错经妄行的隐患,而血就会在耳、目、口、鼻等九窍之间充满。庸医不治气,而治被堵塞的窍,那么这一窍被塞而那一窍又溢了,害处很大呀!现在治水的人,犹如塞窍的人一样。

把水注在一个瓶子中,关闭一窍而水就不流出,这是守住了气;将水倒在一个大口的盆里,覆着一个瓠放在水中,水不能入瓠内,是气把水拒绝于外。人能够在塞穴中守住气,犹如关闭的瓶,那么精完而不淫,能够含气而实中,如若瓠之覆,那么邪气被拒而不入了。

〔明〕庄忠甫:《叔苴子内篇》卷3

治疾须护胃气古代医生十四科中有脾胃科,而今已失去了。道藏经中,很多都有这种说法。从宋元以来,只用十三科。考医政:一风科,次伤寒科,次大方脉科,次小方脉科,次妇人胎产科,次针灸科,次眼科,次咽喉口齿科,次疮痈科,次正骨科,次金镞科,次养生科,次祝由科。后来的国家、朝代也只取这十三科而已。脾胃一科,终究没有人为之续。元朝李杲著的《脾胃论》一书,有极其精微详细的论述,但不说是补十四科之缺。这是他得到了旧本而加以自己的意见呢?抑或是自己创作而求得与上古的内容相同呢?这是医道的大幸呀!

我看今世的医生,多不工于脾胃,只用反治的方法,攻击疾病,以治其标,只知用寒治热,用热治寒,用通治塞,用塞治通。用塞因为它塞,用热因为它热,用通因为它通,用寒因为它寒,要想用这些方法来治所治的病,必须先找到病因。所以说从治的方法来看,根本就是漠然无所知。等到脾胃损伤,还不觉察,元气一坏,变化的病症就有多种。如果脾虚而气短不能使气延长,就会变得象似喘促,医生还用降气定喘的药;如果脾虚卫气不通行,就变得浮肿,医生还用耗气利水的药;如果脾虚郁滞,变成寒热症,医生还说是外感,用发散的药,大都类此。如果这样,就会虚而更虚,直到即将气绝身亡,方才用人参汤、附子汤灌之于殒绝之后,哪里还有生还之一线希望呢?自今看来,脾胃不足的人十有八九,况且时势竞争,驰驱于名利之途,劳思伤脾而致病的人居一大半,如果身体强壮,偶尔被风寒暑湿的邪气侵袭就用药攻击,而病立即痊愈的人并不多见。等遇到脾胃虚而受风寒暑湿的邪气侵袭,完全与对身体壮实的人一样进行治疗,往往也有不少人的病情得到好转。攻后而病未除去的,就说药不灵验,病未治愈,必定大攻,脾胃更受伤而病情更加严重,技穷无措却说病难医治,时是如此,怎么能记完呢?这些都是不知治本的缘故。经说:得谷者治,失谷者亡。又说: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这里的胃气谷气,不就是人身之本吗?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方药须因人而取关于方药的书,多得汗牛充栋,大抵各有所偏,没有不自以为是的。我考证方书最古老的,莫过于《内经》。其中所载方药本来不多,如睡不着觉的用半夏秫米汤,腹胀用鸡失醴,试后竟然不见效,其他的记载便可知。总之,同一药,而由于土地所产各有差异;同是一病,而人的禀气又各不相同;更有同一人,同一病,同一药,而前后施治有见效和不见效的,于是更要细心探求,在小心谨慎中求其必须恰当,不是容易的事。这就是方药之所以难以让人轻信的原因。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卷2《慎疾》

高年疾患不可攻治太急常常看见世人治老年的疾病,竟同儿戏,乱使用药物,随便进行针灸,以攻逐疾病,总想迅速治愈。却不知道上了年纪的人血气已衰,精神已散,听觉眼力也差,手脚举动、肢体运转都不随和,心志消沉昏愦,头目眩晕,气脉运行失去规则,体内的旧病不时发生,如便秘或肚泄,或是发冷发热,这些都是老年人的常态。如果不慎重医治,急用力猛的药取效,或涌吐发汗,或排解取利,是老弱体虚的人不能支撑的。因为发汗会造成阳气外泄,涌吐会造成胃气上逆,泻泄会使元气脱阳,这是治老年人疾病的大忌。更不可以在市场上随便买药,任意听信别人所说的病因,不知药的性味功能,便用来作药饵,贻误病情甚至毒害身体,所以应特别注意。假如身体有未根治的宿疾,偶尔发作了,要根据病的症状,用温平性和的药来顺气、开胃补虚、用中和的汤药,调理饮食,或者用配合食物进补的方法治疗,这是最主要的方法。

〔明〕王象晋:《清寤斋心编·佚老成说》

谨守禁忌病后服药,必须守禁忌,孙思邈说得很详细了,只是没有详细说守禁忌的缘由。以下略为陈述,作为规戒。

胃气,是清纯冲和的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气。如果谋虑神劳,动作形苦,嗜欲不节,思想不遂,饮食失宜,药饵违法,都能导致伤害。导致伤害之后,必须进行调补,使心情恬淡而不产生怨愤。如果恣意犯禁,旧染的病症与日俱增,治疗的情况远比不上病发展的速度,而伤败的胃气,又无完全康复的希望,那么就离死期不远了。

我的同族叔叔既患疟疾又患痢疾,他自己仗恃身体强健能食,毫无忌惮。一天,他对我说:“我虽然生病了,但强健又能吃饭,只是出汗较多让我苦恼,你能止住这汗吗?”我说:“痎疟不出汗的话不能治愈,可虑之处正在于你身体强健并且能够饮食,这是胃热善于消食,脾患病又不消化,食积较多,病势较严重。这时,应该节制、选择饮食来滋养胃气,少出入以避免风寒,等汗出透了病也就痊愈了。”叔父说:“世俗说无饱死痢,我现在能食,怎么说可虑呢?”我说:“痢疾而能吃的人,可知胃气未患病,所以说不死,并不是说恣意饮食,不知节制和选择。”他不按我的话去做,恣口大嚼,遇到口渴就大肆饮水,如此一月多时间,虽然想去求治,医生却不知怎么下手,月余后,他死去了。《内经》上说“骄横恣意不讲事理”是不治之症,我相信了!

又有一位姓周的人,形色都充实,患痢疾,善于饮食而且容易饥饿,不择饮食而任意大吃,已有五天时间。我责问他:“病中应当调补自养,怎么可以滋味相伐呢?”于是我叫他只吃熟萝卜、粥,稍微调治,半月而病愈。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大病不守禁忌论》

服饵宜忌通常饮食滋味,都是用来养生的;吃那种有妨害的食物,反而会有害处。这并不是服药炼液,饮食怎么会有不能吃的呢?我发现世人不用时间调养,疾病纷起,不过是凭借吃了食物而苟且保全性命。如果要养生,必须知道饮食的禁忌。人所吃的饮食,有与病相宜的,有与身体有害的,如果是相宜的,那么就有益于身体,有害于身体的就会形成疾病,由此导致的危险,每一例都难以治疗。通常用来解毒的药虽说是救急,但也不可以热饮。诸多中毒的病遇热病情会更重,适宜冷服。

肝病禁辛性的食物,心病禁咸性的食物,脾病禁酸性的食物,肺病禁苦性的食物,肾病禁甘性的食物。春天不食肝,夏天不吃心,秋天不吃肺,冬天不吃肾,四季不吃脾。春天不食肝,因为肝气旺,脾气败,如吃肝又补肝,脾气就更败,不可药救。又在肝旺之时,不可以有死气入肝,可能扰魂。如肝不是旺时即肝虚时,用肝补,效果好。其余的内脏类推。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切莫以身试方古书难以让人相信,切不可以身试方。我的朋友贾静子,是睢阳县(今河南高五县南。——译注)的才子,身体有不适,想用倒仓的药方。我直言相劝:“怎么可以把腹中的病当儿戏?”他不听,一服下去,便下泄不止而死。岂只是药石,即是平时的饮食膳食,都可能害人。我曾在酒醉后,饮用了养花的宿水,侥幸未死;在相国寺的僧人宿舍中,误中鲜菌的毒而没有死。这些都是小人幸运呀。杜甫死于白酒牛脯,太白豪饮,采石捉月而身亡,李、杜是诗人中的泰斗,都轻率地对待自己生命而自取灭亡,不可不慎啊!

〔清〕汪价:《三侬赘人广自序》

五味不可太过凡药性酸养骨,苦养气,甘养肉,辛养筋,咸养脉,这些都是相扶的意思。《河图》说:“人吃时不要极咸,会使肾气盛、心气衰,使人发狂、喜衄(流鼻血)吐血、心神不定;不要吃极辛,会使肺气盛、肝气衰,使人懦怯悲愁、目盲、头发白;不要吃极甘,使脾盛、肾气衰,使人痴淫泄精、腰背痛、利脓血;不要吃极苦,使心气盛、肺气衰,使人咳逆胸满;不要吃极酸,使肝气盛、脾气衰,使人谷不消化、喑聋、症固。这是五脏相制克的意思。

〔隋〕萧吉:《五行大义》

服药不宜频换服药是用来通达荣卫之气,犹如送信到军营一样:治标病的人,是送百里之外的信,要隔日才有回信;治本病的人,是送三五百里的信,要经过十天左右才有回信。儿子纪泽在一天内更换了几种药方,譬如辰刻送信到百里之外,午刻没有回信又换一封信,酉刻未回信再换一封信,像这样号令数次更换,军营里将怎么适从呢?方剂屡次更换,脏腑怎么能够听命呢?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同治五年二十五日谕纪泽·纪鸿》

养病宜宽心定性先哲说:现在人一有病,就埋怨人不扶持他,恨人不帮他求医,嗔人不给他和药,责问人不问候。任性、烦恼、嗔怒,却不知道生死自有定数,哪有急躁能使病除去的呢?况且,心是身的主宰,心如果不宁,脏腑之中血气都会乱,这样,即使是轻病也就成重病,重病就会引起死亡。所以,养病应该以宽心定心为主。近代世人所发明的哲学疗病的方法,就是这个意思。

〔民国〕步翼鹏:《养寿诗歌》卷2《慎疾病》

(0)

相关推荐

  • 教你三个治病小妙招

    2021-02-24 06:47:51 新里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生病.但是,这病应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致命的,另一大类是不致命的.养生不可能完全避免不致命的病,但必须预防住致命的病.不致命的病,往往病 ...

  •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些疾病错误的治疗等于不...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有些疾病错误的治疗等于不治,治疗不恰当,用药的时机.火候.剂量.方法不当,会给疾病的治疗或者后来医生的治疗带来很多麻烦.所以中医古有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两层 ...

  • 『中华养生宝典』第三卷 情志

    每个人都有情感.没有情感的人是木头人,禁锢情感的人是苦行僧,造作情感的人是伪君子,自然释放情感的才是正常人,"唯大英雄能本色",唯真情感是人生. 但是,情感往往也是烦恼.痛苦的根源 ...

  • 『中华养生宝典』第七卷 生育

    优生优育,是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核心.本卷所提供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的祖先历来高度重视这一门学问,积累了至少三千年以上的有关优生优育的思想与经验,形成了一 ...

  • 『中华养生宝典』第八卷 天人

    人体和自然界一样,是处在动态平衡之中的,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它与人类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上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 ...

  • 『中华养生宝典』第十卷 雅兴

    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于人有思维的大脑.古人认为人之所以能思维,是因为人有"心".其实古人的"心"与现代人所说的大脑是相通的.古人还认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养心, ...

  • 『中华养生宝典』第十一卷 游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崇尚旅游,这是因为旅游是一件非常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活动.一方面,漫游攀登之中不但使人的四肢.筋骨.躯体得到全面的运动,而且使五脏六腑.肌肤.血脉得到全面的锻炼:另一方面,在游览的过程 ...

  • 『中华养生宝典』第二卷 养性

    由"性命"这个词,我们可以知道"性"与"命"是紧密相联的,而且,"性"对于"命"也是极其重要的.在中 ...

  • 『中华养生宝典』第九卷 乐观与达通

    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情和达观的心态,人才能长寿,我们的祖先早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古时的养生家,无不时刻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事实上,从来没有终日愁眉苦脸.郁郁寡欢的人能获得长寿.我们应当在生 ...

  • 『中华养生宝典』第十二卷 按摩

    按摩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已很普及.它简便易行,一学就会,一做就见效,且不受时间.场所.器械.药材等条件的限制,最能坚持.而持之以恒正是养生学的基本要求. 按摩术还能把养生变成一种乐趣,它轻松愉快地起到防 ...

  • 『中华养生宝典』第十六卷 美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年男女,青春魅力是上天对我们最大的恩赐.谁不谨慎爱护呢?化妆美容对于女人来说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课程.但如果有人面部出现了雀斑.粉刺,或有人过早出现白发.脱发,或有人身带异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