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碑刻|北魏 响堂山《唐邕刻经记碑》
唐邕刻经记碑,位于北响堂第三窟刻经洞窟外北墙西部。是佛教虔诚教徒唐邕,铭记北魏太武帝灭法的教训,也相信当时流行的末法说,他用了四年时间(公元568年农历三月初一到572年农历五月二十六)在北响堂第三窟刻经四部,这些刻经从洞窟入口处的石壁、前廊、以及廊外墙面上,一直延伸至窟外北墙。
响堂山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分南响堂山、北响堂山两处。南响堂山原名滏山,北响堂山原名鼓山。东魏、北齐时期,皇家贵族分别在山上建凿了南北两座寺院,初名为滏山石窟和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后统称为响堂寺,近代则习称为响堂山石窟。
公元550年,北齐取代了东魏,定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由于齐文宣帝高洋崇尚佛教,使得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得到空前发展。金正隆四年(1159年)《鼓山常乐寺重修三世佛殿记》碑记载:“文宣(高洋)常自邺都至晋阳,往来山下……于此山腹,见数百圣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因建此寺……。这一时期仅齐境内就有佛教寺院四万余所,僧尼三百万之众。这远远超过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规模,可见当时佛教之盛。当时皇帝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在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的鼓山上开窟造像建寺,南北响堂石窟刻经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杰作。
响堂山石窟现存大小石窟三十余座,造像4300余尊,其中北响堂山石窟(鼓山石窟)现有编号窟龛22座,南响堂山石窟(滏山石窟)现有编号窟龛9座(处)。石窟始凿于东魏末年,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时期,其后各个时期均有不同规模的雕饰和粉修。
响堂山石窟刻经书体以隶书为主,刻经和其造像,刀法洗练清熟,给刻经锦上增彩,给人一种读之忘归、欲走不能的意境。响堂山石窟的刻经及其书法艺术,无论对研究佛教史、佛经刊刻史、书法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清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说:“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从此出,得其本也”,体现出了北碑的魅力。康有为又进一步为学书之人开列出了近二百种可供临习参考的佳碑,在康有为开列的碑目中,其中就有响堂山石窟的碑品五处之多(《唐邕写经碑》北齐、《鼓山石经》北齐、《石窟寺重修佛经石像碑》隋开皇十三年、《李君巧造像》隋大业七年、《王辉儿造像》等)。杨守敬在《评碑记》中称《唐邕写经碑》谓:“书法丰破,与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相似。”《集古求真》则称《唐邕写经碑》云:“书兼隶笔,然圆腴遒厚,实导唐贤先路。”此碑结字平稳,不尚奇险,字虽丰映,却没有所谓的“火气”。
高清局部
北魏 响堂山《唐邕刻经记碑》及历代书画高清复制
订购联系:谢强 1511268131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