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苑撷英——园中之院

辽东湾行政学院创作散记

王靖

具有园林意蕴的校园中心区布局

在辽东湾近郊的一个乡间地带,辽东湾行政学院项目8.5公顷的用地坐落在水库旁的低洼苇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何使建筑具有归属感。

空旷的临湖苇塘用地

使用者对于建筑的认同,源于建筑内涵的外在表征。无论是空间组织方式,还是建筑语汇,都会向人们传达某种文化信息。具有归属感的建筑,可以使置身其中的人体验到空间的内在意义;在时空行为过程中去感受空间的逻辑,以其场所性来唤起使用者内心的共鸣,这便形成了文化认同。就使用规律而言,使用者在特定的时间段会在不同区域内驻留,也会在某一时间段向另一区域进行必要性的移动。如同时间地理学通过考察个体时空行为来研究社会资源在空间上的分配问题一样[1],具有教学特征的行政学院也因主体独特的时空行为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由行为路径去思考空间建构的视角。

在此过程中,我们以园林的时空观来构建空间结构,以院落的单元性来形成空间肌理,以对景的指引性来形成空间关联。通过空间秩序的建立,引导人们行走其中,并逐步体会和认同空间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建筑群体鸟瞰

空间结构——筑园

校园的布局方式来源于对场地的考察。用地所处的苇塘之中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水洼,不远处是用于灌溉稻田的水渠。依据场地地势,我们将零星的水体整合成一块较大水面,形成内湖。再运用一条水系,将其与周边苇塘水系和灌溉水系连成一个系统,形成自然水体穿过校园。在此基础上,利用整合的土方在湖畔筑起四、五米起伏的山坡地势,其高度恰好满足视线可以越过堤岸,远眺浩荡的水库景色。

在整合场地自然要素的同时,水系与坡地也将用地进行了必要的划分。围绕水系,矩形的用地被化为三个主要区域,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式已经凸显出传统园林的空间组织逻辑;必要的绕行路径使得建筑组群空间拓展出了时间上的维度。由于视线与路径的非线性关系,在提升空间拓扑深度的同时,促成了使用者选择多种路径的可能。这些时空轨迹大多围绕中心水面展开,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行进过程,水面、山坡及其他视觉要素,都可促成人们的驻留。

曲水

引轴

围院

对景

从功能使用角度来看,行政学院分为教学区、展示区、活动区、办公区、住宿及餐饮区、后勤服务区以及聚集讨论区七个部分,它们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基于功能关联的强弱和动静分区原则,七个部分被置于水系划分而成的三个区块中。在组织功能区的同时,校园中的主要路径也随之形成。核心水面作为校园的视觉显著点,成为路径最为密集的区域,周边的功能设置也具有公共性。而展示区、活动区以及餐饮区,围绕水面设置,功能的公共性与空间的开放性促成了人流的汇聚与交流行为的涌现。

分区示意图

行政学院首层平面图

居于核心的中心湖面

教学区与住宿餐饮区相对独立,这种独立性不仅仅体现在空间层面,也反映在时间维度上。教学活动的规律性使得两者分配了使用者大部分的时间资源,而两者间的空间路径,会因为行为由长期驻留转化为短暂移动变得尤为重要,这其中不单有交通性问题,更存在着行为心理因素,也就成为了我们考察时空行为的核心部分。教学区和住宿区被分别设置在矩形用地的对角线上,显而易见空间路径较远,倘若他们只是简单的被拉开距离,除了造成使用不便之外,似乎并未有任何益处。从时空行为角度来看,当拉长空间上的绝对距离时,其潜在的路径空间范围将随之扩大,但并不意味着两者的空间拓扑深度被增强[2]。当两个区域之间的路径需要经历展示区、活动区、中心水面等其他区域时,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因为空间组构关系的变化,空间的拓扑深度增强了,单一而必要的交通行为就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与此同时,路径的可选择性在进一步提升区域间关联性的同时,因其体系的开放性凸显出园林空间的时空逻辑,从而架构出具有 “移步换景”特征的空间格局。

建筑群体轴侧图

空间肌理——围院

相对于园林的宏观空间架构来说,庭院的空间形态体现在中国传统城市不同级别的空间结构上,使得城市具有几何分形特征的自组织性[3]。这种内向性和层级性的空间模式,反应了传统礼仪与东方文化的核心内涵,约束和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亦成为人们文化认同的空间范式。因此,在校园布局的中观层面上,院落空间被作为一种基本空间单元加以运用,其所形成的空间肌理凸显出了一定的严谨性,这与行政学院的内在性格相吻合,亦易于引起使用者的共鸣。

整体鸟瞰

因为宏观空间结构的设定,水系将不同功能划分在了三个区域内。为了强化校园的整体性,方形被作为基本形态,不仅仅运用在重要单体的形态控制层面,也反映在校园空间肌理的建构过程中。这一过程也是对中国传统城市几何分形特征的借鉴。为了彰显区域间的差异性,这种模式语言又以不同的方式控制着各自肌理的生成。

方形要素控制的空间结构

行政学院鸟瞰

因其建筑属性,校园的主入口展示区部分以严谨的三进院落诠释了传统庭院的空间纵深感,对称布局又凸显出“择中”的文化内涵[4]。与其相邻的教学区被纵向平行设置,依旧是三进院落组织方式,唯一不同的是它们之间的接口留在了靠近展示区的一侧。两个区域因围墙的分割以及门洞的通透性,形成了横向的空间联系,从而扩展了使用者的路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方形被作为限定庭院的基本模数而存在,方形的空间肌理成为这一区域的核心表征。

对称布局的展示区入口庭院

展示区迎客厅前的层进庭院

围墙上的洞口形成了横向的空间联系

活动区与餐饮区处于中轴线的尽端,台阶将人们自然引导到屋顶平台之上,这里可以回看层进的院落,也可以远眺自然景色。这一区域建筑尺度较大,我们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通过减法手段,挖出方形的内院,即避免了大空间对整个校园肌理的影响,又使得这些区域在功能使用层面更为高效。

平台上的多功能厅入口

办公区与宿舍区处于另一个区域之中,两者之间的功能差异明显,但在空间上却被赋予了必要的秩序性。在有限面积条件下,办公区以一进庭院的围合方式存在,两排宿舍楼构成了两进院落特征,两个功能区间以大片植被拉开空间距离的同时,三个方形的院落空间在东西向上形成了对位关系,使得展示区与教学区的空间肌理可以自然的延伸到这一区域当中。

临湖鸟瞰中可以看出不同功能区的院落空间差异

位于山坡之上的聚集式讨论区,因功能使用要求而促使建筑以相对独立的形态重复出现。作为核心水面的重要背景,山坡上的这些单体布置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既要表现出群体性特征以衬托水面的核心地位,又要具有一定的活跃性来适应坡地的特殊地形。为了在两者间找到平衡,方形边界被用来约束所有单体的布置范围。这些单体建筑围绕坡地设置,在空间上形成围合的态势,并且留出重要接口,使得水面与坡地顶端产生空间上的关联性。在提升空间深度的同时,约束了视域范围,成为对景的视线通道。讨论区的单体以不同组合方式呈现,每个单体及其组合都在方形的约束下顺应着坡地环境,组群的整体性及其单体组合的差异性,使得这一区域表达出一种自组织式的空间秩序。

夹缝与台阶

围合的前院

讨论区空间布局呈现自组织式的空间秩序

空间关联——对景

空间之间的关联性,除去路径衔接外,还存在视线上的连接性。对于传统园林来说,视线上的关联似乎更为重要,即对景与借景。因用地周边地势平坦且无人工环境,很少存在园外之景借入园内的可能。因此,我们将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对景问题上。

镜框与对景

视域范围是影响空间可理解度的关键,传统园林中对景的内在意义,却超出了可理解度的简单层面。因为路径的可达性是促成时空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而视线的可达性是激发时空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当视线的直线连接与路径的非直线关联并存时,单一线性的交通行为就会因路径的不确定性,而向非线性机制转化。这种对景手法,最终促成了园林中“移步换景”的空间趣味性的产生。

秋日里的内湖景色

在整个校园中,三个被水系划分的区域虽然因方形肌理的控制而具有整体性,但从中观层面来看,它们各自依然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除了路径的关联,在视线上的关联更具有深层意义,它直接指向我们所要诠释的文化内涵。以教学区A点与住宿餐饮区B点的时空路径为例,使用者在行进过程中会因为视线上对景目标的引导而对路径进行选择,当对景目标与中心水面存在空间关联时,这些时空轨迹也会围绕中心水面展开。对景的设置,无形中在时间维度上拓展了校园的空间深度,并赋予其形态层面之上的文化意义。

教学区A点与宿舍区B点间的行为路径分析

对景的设置一方面遵循视线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考虑了目标点之间的系统性。中心水面区域作为整个校园空间的核心,立体的对景系统使得路径与视线交汇于此,从而促成具有趣味性的时空行为的发生。教学区与展示区既有南北向的空间纵深,又有东西向的空间联系,并通过对景设置,逐步与中心水面区域形成关联机制。第一进院落的对景设于水畔餐饮区的四坡顶聚会厅上;第二进院落的对景则是水面上的亭子;因展示区第三进院落为活动区的入口所在,我们并未强调其向水面的横向关联性;教学区与展示区间两片围墙形成了一个狭长的通道,在起到区域间过渡转换作用的同时,因其端部“塔”的设定,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景关系,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通过草地上的石路,逐渐步入活动区平台位置,从而可以在高处回望整个校园,再借助与远处坡地的视线连接关系,使其与讨论区域进一步产生关联,也引发了完全不同的行为路径。

第一进院落的横向对景关系

第二进院落的对景——水上亭子

庭院中的高塔对景

通道中的高塔对景

事实上,校园入口迎宾厅与校门的对景、车行入口与水庭的对景、水庭与坡顶的对景、聚集讨论区中低矮围墙限定的对景等等,都是通过不同方式的视线连接关系,来强化校园不同层级的空间关联性,同时构建起开放的时空行为轨迹网络。

不同区域的对景关系强化了空间的关联性

迎宾厅内景

在整个行政学院的建筑处理层面,我们关注的是建筑的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坡屋顶的形式语言在传达文化信息的同时,削弱了建筑的体量感,形成了错落的天际线,取得了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方形母题在门窗洞口及屋顶形态上的运用,形成了具有传统意蕴的建筑细部。这些由传统窗棂格抽象而成的图案,不但反应在窗扇的划分上,并以丝印的方式呈现在玻璃上,半透明的效果满足了房间的私密性要求。在独立墙体上的洞口处,这些图案经转化,又成为了一种具有文化意蕴的格栅形式。

错落的天际线取得了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秋日稻田映衬下的建筑群体

夕阳下的高塔

教学区庭院

在项目所处的东北民居文化影响颇深的背景下,行政学院园中之院的空间格局,对于置身其中的人们来说,是游历体验之后可以获得的心理认知;在对景系统的引导下,无论是园林的空间架构,还是庭院的空间深度,都因时空行为路径的多样性而被层层解读,最终内化而成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而这正是建筑归属感的所在。

工程档案信息

项目名称:

辽东湾行政学院

设计单位:

天作建筑研究院

新建大城市规划设计院

深圳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主持:

张伶伶

项目负责:

王靖

专业负责:

赵伟峰、袁敬诚、石海波

项目设计:

王靖、武威、关山、杨云飞

用地面积:

8.5公顷

建筑面积:

46886㎡

结构形式:

框架混凝土结构

设计时间:

2013年10月

项目获奖:

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建筑工程类一等奖

图片来源:照片均由天作建筑研究院提供,王靖、黄勇、张默宇拍摄;其余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柴彦威. 时间地理学的起源、主要概念及其应用[J]. 地理科学,1998(2):65-72.

[2] 比尔·希利尔. 场所艺术与空间科学[J]. 世界建筑,2005(11):24-34.

[3] 马烨. 建筑及组群形态的分形几何学研究[D].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7.

[4] 汉宝德.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本文原名“园中之院——时空行为下的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刊载于《新建筑》2019年第5期,本次刊载略有修改。

作者简介

王靖

男,中青年建筑师、博士、副院长

建筑创作之余踢踢球、画画图、想想事、哄哄娃

本文系“筑苑撷英”系列之一

(0)

相关推荐

  • 西安安居巷地段的保护(二)

    3.2.2 街巷肌理 "与历史相关的城市肌理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这么一种各因素之间的相对空间对位关系和排列顺序的组合,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城市道路.建筑.院落地块.绿化与地表在各个层级的因 ...

  • 颜值虽改,烟火仍在。南京小西湖改造是怎么干的?

    文│于锋  2021年2月13日,南京,小西湖改造街区昆虫小屋 春风骀荡.阳光和煦的下午,来自上海的游客赵鸣(化名)走进了南京城南的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推开堆草巷33号后院的木门,院中一棵棵葱郁的古树. ...

  • 杭州千岛湖金山坪村村落复建

    文件格式:jpg 文件大小:11.93MB 项目名称:杭州千岛湖金山坪村村落复建 位置:浙江 杭州 设计公司: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22年亚运会将在我国的杭州举办,主会场在杭州,分会场在千岛湖 ...

  • 印苑撷英——西泠印社名家张哲

    人  物 张 哲 简介 1972年11月生 号竟堂 别署石语轩 西安书学院创作研究部主任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书协理事 终南印社 ...

  • 【诗苑撷英】李少明 ○ 男人之歌 ​

    原创/李少明 2021.5.26 男人的难要自己担 风雨兼程我腰不弯 不管处在哪个年龄段 都要活出精彩和风范   30岁的男人 眼气还高 对事业对爱情期望美好 而立之年但社会经验缺少 碰了钉子就爱发牢 ...

  • 印苑撷英 —— 西泠印社名家张哲

    人  物 张 哲 简介 1972年11月生 号竟堂 别署石语轩 西安书学院创作研究部主任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书协理事 终南印社 ...

  • 画苑撷英 | 当代实力派没骨花鸟画家——李泳苹

    李泳苹 liyongping 李泳苹,曾用名李永萍,女,山东广饶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获硕士学位,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东营市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东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参展经历(中国美协主办): ...

  • 黑水英华 || 张文学之《春苑撷英集十三》

    作者风采 张文学,网名野夫,黒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47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学会会员,黒龙江省诗词协会理事,哈尔滨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全球汉诗总会会员,曾任萧乡诗社社 ...

  • 黑水英华 || 张文学之《春苑撷英集十二》

    作者风采 张文学,网名野夫,黒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47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学会会员,黒龙江省诗词协会理事,哈尔滨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全球汉诗总会会员,曾任萧乡诗社社 ...

  • 黑水英华 || 张文学之《春苑撷英集十一》

    作者 作者风采 张文学,网名野夫,黒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47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学会会员,黒龙江省诗词协会理事,哈尔滨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全球汉诗总会会员,曾任萧乡 ...

  • 黑水英华 || 张文学之《春苑撷英集十》

    作者风采 张文学,网名野夫,黒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47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学会会员,黒龙江省诗词协会理事,哈尔滨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全球汉诗总会会员,曾任萧乡诗社社 ...

  • 黑水英华 || 张文学之《春苑撷英集九》

    作者风采 张文学,网名野夫,黒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47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学会会员,黒龙江省诗词协会理事,哈尔滨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全球汉诗总会会员,曾任萧乡诗社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