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都山赣水出
聂都章源桥
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中国古代桥梁尤其受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道法自然”观念的影响一座桥便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形成将建筑与艺术和谐相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桥在中国文化里意喻着通达和幸福鹊桥象征着爱情在幽深的园林里又有了桥韵的风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走一座桥看一处风景一座座古桥就如人间彩虹连接着最美丽的山水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到美丽的崇义聂都章源桥聂都章源桥《山海经·海内东经》载:“章水出于聂都东山,向东注入彭泽西”崇义山水孕育了章江源头走进聂都,远远的你可以看到横跨在聂都河上一座高大雄伟的三孔石拱桥这就是闻名一方的章江源头第一桥--章源桥该桥是历史上楚粤古驿道上的一座通道要桥

古桥历史章源桥位于崇义县聂都乡聂都村东部夫人庙旁,建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呈东北向西南横跨聂都河,是赣江章水源头上第一座三拱石拱桥。该桥长35.2米,宽4.3米,高5.4米,面积151平方米。河中两金刚分水墩上各置一长0.9米、宽0.3的米镇水兽。桥面两侧分列28根雕花石柱,柱间镶以栏板,雕刻技法精巧,花草、动物图案各异。中拱内条石上楷刻“乾隆十四年罗若圣首事监造”。东侧桥头于乾隆初年建有一座“夫人庙”,夫人庙大门两侧外墙上嵌有道光七年“重修章源桥护脚碑”、道光十九年“三修章源桥护脚碑”、道光二十一年“四修章源桥护脚碑”等七通石碑,对研究当地的桥梁建筑史和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于1992年被崇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故事据传说早在乾隆年间,聂都居住有吴、罗、周、张、黄五大旺族。当时,五大家族族长聚集在一起商议,欲在章水发源的聂都河上重建一座石拱桥。据历史记载,在建这座章源桥之前,这里本来早有一座单拱石拱桥,因河水水势浩大,汛期时河水经常漫过桥面,以致过往的行人行走困难甚至时有落水事件发生。为了消除安全隐患,保障百姓的行走安全,于是,聂都五大姓氏(即吴、罗、周、张、黄)聚在一起商议:拆除老桥,重建一座新的三拱石拱桥,造福于聂都人民。然而,其中一姓家族却拒绝参与捐款建桥。后来,其余的四大家族齐心协力,在罗姓家族中一个叫罗若圣的监造下,各族共捐银千两,费时三年建造了这座章江源头上的第一座三拱石拱桥。

虽然,历史的长卷已经翻过了二百六十五页,民间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是否真实可信,且不妄自评论,但古聂都人民用辛勤劳动的汗水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没理由不好好珍惜。古桥韵味章源桥见证的是古聂都悠久的文化历史,体现的是勤劳朴实的古聂都人民和谐共处、淳朴无私、博大的胸怀,更体现着这座最早载入江西省古代地方史首页古老村镇的情调、韵味,或者说是文化。尽管一个地方,一座建筑物被说成一段文化的历史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古朴的章源桥足可以凸显一段恒定的历史,那就是章水发脉于聂都。你看那苍劲的、凹凸有致的一块块青石板,还有那镶嵌在桥面两侧28根雕花石柱间栏板中,精巧的雕刻技法, 图案各异的花草、动物,更有那被岁月沧桑磨砺的痕迹,您不禁要感叹,古聂都勤劳而伟大的先民卓越的精工技艺。




古桥沧桑目前,章源桥成为聂都继章源生态公园的第二个集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广场。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便不约而同汇集在桥上,或看风景,或听涛声,或是在桥下淘米,洗衣服,或坐在桥两头的六角亭上休息,闲聊。更有三五成对的情侣坐在桥下的石墩上私私地说着情话。

这座历尽沧桑,辉煌几百年的章源古桥,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交通功能已经被旁边的一座钢筋水泥桥所代替。但它并没有被现代社会所淘汰,它的风采依然,古朴依在。成为了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旅游休闲、寻古探幽的一个好去处。
聂都溶洞群

一,位于江西省崇义县城西南50公里,距赣州市127公里,聂都乡史称四洛咽喉南北要冲,岿然林立于江西地方史首面。《山海经》称“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澎泽西。”境内岩洞星罗棋布,幽深莫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其中尤以仙鹤岩、罗汉岩称奇。仙鹤岩内一对仙鹤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系岩内钟乳石滴水数万年形成。罗汉岩洞内怪石嶙峋,洞道纵横,石笋、石柱陆离丛生,内有天然形成的18尊罗汉,鬼斧神工,形象逼真。主洞内有地下阴河,水声呜咽,每到春季水势浩大。1981年冬,罗汉岩壁发现了享誉海内外的明代遗民大画家朱耷(即八大山人)生前留下不多的遗迹——墨书题壁诗,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聂都溶洞位于崇义县西南52公里的聂都镇。在圩镇四周,方圆2公里范围内,有大理石溶洞28个,每两个洞口之间的距离不过半公里,而且洞洞相通。进入洞内观看,五步一景,十步见奇,脚下流水潺潺,头上“天窗”洞开。此外溶洞附近还有章源桥、章水源瀑布、王公寨石林、夫人庙等名胜,是江西省24个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仙鹤岩是聂都溶洞群中成岩时间最早(震旦纪)、发育最完整的大理石溶洞,被人们称之为“大理岩溶第一洞”。大理石的上品、洁白无瑕者称汉白玉。仙鹤岩实质是汉白玉溶洞,因其年长日久,表面附生绿藻,绿藻枯死后沉积成黑褐色。正在形成的钟乳呈汉白玉光泽。仙鹤岩因门厅有一对钟乳结石,形似白鹤,因此得名。洞深千余米,洞内有七个30~40米长宽的大厅,洞洞相连,洞中有洞。洞内各厅都是水流冲刷而成,“天花板”形态各异,有鱼鳞、有水纹、有莲花。洞内钟乳,石柱形态万千,如蝌蚪、鲇鱼、壁虎、蝴蝶……,似金牛、神龟、金蛇、飞鹰……,有钟,有鼓,有田,有井;有仙,有佛,有老翁,有玉女……其精要,在于“三绝”、“三宝”、“三妙”。“三绝”为如来佛指、天山飞瀑、五爪金龙。如来佛指、五爪金龙均为经过几亿年甚至十几亿年的水磨石砺而形成的巨大的倒石芽,为世界罕见。天山飞瀑为经过几万年的汉白玉钟乳溶结形成,气势磅礴,华丽夺目,神韵十足。“三宝”为仙鹤迎宾、观音修禅、洞房花烛。“三妙”为东海神宫、八仙聚会、三重天。仙鹤岩用现代照景灯装点,并配有背景音乐,给人富丽堂皇,如梦如仙的感觉。
罗汉岩位于聂都圩西南2公里的穆姑山下,旧称砻糠岩。因传说曾有穆姓财主,因为女儿不从父命,违反媒妁,被锁三天三夜,后来与心中如意郎君牛娃私奔,情急之下藏于洞内。后被村内无赖发现,告诉了财主,财主派人进洞搜索,因洞中有洞好像迷宫,为防迷路,他们撒砻糠为记号,刚刚进得洞内搜寻,洞内的穆姑与牛娃听见附近人声,两人寻思在人间难成眷属,双双投身于罗汉岩地下河。几天后,在广东省仁化县长江镇漂出穆姑的绣花鞋。村人被穆姑的忠烈所感动,称该山为穆姑山,该洞为“砻糠岩”。清末,县令伴巡府游洞,因为里面有十八尊钟乳结成的罗汉,改名罗汉岩。罗汉岩,洞内深邃幽妙,怪石嶙峋,洞道纵横,洞中有洞,洞上有洞,神秘莫测。左边岔洞的十八罗汉,天然造成,栩栩如生。再进10米,有银灰色岩壁,上有一尊丈余高、褐色大佛,形象逼真。右边主洞,有地下河,流水潺潺,还有长廊、沼泽、旱河、深涧,石笋、石芽遍布。洞内题刻较多,81年冬,发现有明代大画家朱耷(八大山人)留下的墨书题诗:“……时人识得真空相,便是长生不老翁。”罗汉岩究竟有多大、有多深,至今尚未探明。现已开发一部分洞区作为溶洞探险游,游客朋友,我们现在就进洞作一次探险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