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下蒙蒙乱,俄然化作风”——谁的生活,还不是诗了?
能分享一下自己的诗吗?
每每接到这种邀请,我就去翻朋友圈。个人喜欢随时把感触发在动态,作为记事使用,所以有时候朋友或亲人要查询某一天的记录,只要翻本人的朋友圈就可以了。这已经是一种习惯,文字加图片的形式记录,只不过我的文字一般用诗词的格式罢了。
翻了一下以前文章,上次成文记录最迟是过年后。二月十七日,忽然变天,楼外雨声阵阵。替夫人把头发染一下,遮盖住一些乱眼白丝。
染发的时候,小孩子拍了张照片,感觉还不错。想起辛弃疾的《鹧鸪天》:“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又想起残句“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唏嘘满怀,写了四句发了个动态。
岁月如歌声向浅,人生似梦渐行秋。
小楼夜雨调烟墨,不使人间见白头。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绝。前两句写感慨,后两句记焗油之事。配上小子的素色图片,也算是别有一番味道。
年后两个月,有个清明出行。有些诗,大都是生活碎片,并非好作品。记录在此,聊作回答。因为是随手诗,没有标题,只以日期事由为记。
三月六日春日起大风
早春风起,格外寒凉,去年冬天枯死的黄叶在新风中漫天飞舞。带小犬公园散步,拍了一张照片,风里狗毛翻飞,神态却有如江山永固。感觉有些意思,写了首七绝。
料峭春寒伏百草,飘摇黄叶错秋声。
江山过眼平常事,休管东南又北风。
原本是“休管东南西北风”的随口句子,考虑到倒数第三字为仄声比较好,所以改了个“又”字——没有任何意义,“东南西北”也没有意义,只是表示风大、风乱,所以顺手就改了个合平仄的字。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新韵“十一庚”部的七绝。
三月十三日江边散步
芳草萋萋,在河之洲。
多少旧事,谢了春秋。
散步中偶见满洲芦苇依旧是旧冬枯色,想起春天的绿油油还没到来。坐在江边,看江水东流,叹世事不回头。“芳草萋萋”出自《黄鹤楼》,“在河之洲”出自《关雎》,后两句就是纯粹的个人感触。勉强算是一首四言诗吧,四句中两句是前人的。但是世事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看到景色,自然就会联想到先人作品中的名句,发现无论自己怎么耗尽心思,都无法做出更好的表达。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借用一下算了。
很多事,不可强求。写诗亦是如此。
三月十三日友人家
友人家在韶山周边,因为韶山水利工程,整个地区农田开阔。早春时节,田里都种满了紫云英,春耕时可以犁入田里作草肥。陇上隔三差五开着一簇簇油菜花,天气依旧清冽寒冷,倒春寒的风让人格外清醒。房屋随着水渠修建,前有似云花海,后有小桥流水,真是美丽乡村的样板工程。
随手写了首七绝,依旧没有离开我家的狗。
紫云遍地盖春茶,畦径两三油菜花。
清冽长风狗毛乱,小桥流水下人家。
这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绝。其中第二句“两三油菜花”是孤平拗救,“长风狗毛乱”是锦鲤翻波。
内容意境就没什么好说的,毕竟狗字入诗,有些打油诗的劲头,不过是记录当时的景色罢了,心情就在文字之间,不必明言。
四月二日挖院前竹笋炒腊肉
是日小雨后,院外竹林萧萧,门前海棠红艳。却突然发现竹子的根茎偷入围墙,在海棠花边上冒出尖来。于是呼朋唤友,抡刀使铲,大快朵颐。一是解决院子里水泥地被拱开的危机,二是春笋炒腊肉之美味,送上门来,岂能不受之?
院外翠篁风下舞,阶前蜀锦雨边红。
竹萌有意升仙路,省我翻墙觅食功。
翠篁,即竹林。蜀锦,是海棠。竹萌,指竹笋。升仙路,就是找死。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一东”部的七绝,写到后面,依然是打油诗风格。不过记事明期,挺好的。
四月五日清峻亭
清明扫墓后得知清峻亭相去几十公里而已,便驱车前往,下车后徒步六公里到达。
清峻亭位于湖南省双峰县境内黄龙山脉,龙颈凹处的两峰对峙之间,交通湘衡的通邑大道——杨洞坑古道中。中分湘衡,亭东衡阳,亭西双峰。
时风清雨淡,百花渐展,青山翠竹,杜鹃满山。一位老人家里三代都在这个地方挑水上山,为过往之人免费供茶水,所以又被称为“义亭”。如今政府已经引水上山,老人却还坚守在这里修缮,被评为“中国好人”。坐下喝水后聊天得知,原来还是本家。
写了首五绝以记之。
徒步六公里,界分清峻亭。
君挑三代水,义染杜鹃红。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新韵“十一庚”部的五绝。诗味更是差,不过记事罢了。
四月六日探梅花庄
隔日前往衡阳,家中亲人招待去梅花庄。时节已变,梅花徒留枯枝,不过本身的目的也就是叙旧喝酒吃饭,几十年的人情,才是相聚的重点。
清明雨里探梅花,时过空余老树丫。
不记青山变沧海,举杯乱入旧繁华。
这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绝,第三句锦鲤翻波。终于没有狗了,也有一些诗的味道了。意思简单明白,这里的“梅花”指梅花庄,当然,梅花庄里如果当季,肯定是梅花处处的,不过绝非清明能看到的。
四月十一日山雨墅中通宵后所见
从三月底起,长沙就开始了一月一雨,一雨一月的季节。这天朋友相聚,通宵达旦,至晨方散。出门目之所及,青山于雨水浸润中,格外温柔,一夜潇潇雨落,满眼青翠,让人心旷神怡。
寒山遮不住,万事流云渡。
夜听风雨声,晓看青满路。
这首五言绝句比较特别,是一首仄韵格律诗。仄韵格律诗是存在的,虽然仄韵诗大多都被划入古体诗,体裁之辨哪天有时间专门写一篇关于仄韵格律诗的文章,可以就用这首诗作例子。这里就不啰嗦了。
为什么会写一首仄韵诗呢?还是想起了前人句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我打开房门,面对一望无边的青山细雨,想到的第一句就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不过只“青山遮不住”可用。至于用“寒”字换“青”,是因为末句中的“青”字更重要,并非要隐藏化句。
用了就用了,怕什么?
“夜听风雨声”是苏轼《初别子由》中句,但是我想起来的是孟老夫子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然后改动使用,结果暗合苏轼句子,也算是缘分吧。
内容简单明白,无须多讲。
四月十六日登山遇细雨
久违岳麓山,与夫人同上。登山前天色阴寒,如若有雨,带上一把伞,却被笑话。山雨细若游丝,沾发不湿,随形飘摇,乱入伞下,一阵风来,化作无形。
玲珑四月雨,润遍满山青。
伞下蒙蒙乱,俄然化作风。
这是一首平起不入韵,押新韵“十一庚”部的五绝。
“蒙蒙”是细雨迷蒙的样子,“俄然”,就是忽然。
所以这实际上是一首写细雨的作品。
以上就是年后到当下这段时期的一些动态记事,不过是以诗的形式记录的生活碎片。有垃圾,也有个人化的作品,也有还行的(个人比较喜欢最后一首写雨的)。
也有很多朋友在动态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修改意见,这里一并谢之。
生活得像诗,是不可能的。
但是生活碎片,只要提捡出来,谁说不是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