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帮”来袭,复调明日开幕(文中有片花)丨AMNUA展讯

复调Ⅲ
中国艺术生态调查:珠三角站

展览时间:2015年10月30日-11月30日

Dates: 30/10/2015-30/11/2015

展览开幕:2015年10月30日,下午3:00

Opening: 15:00, 30/10/2015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3号展厅

Venue: Hall 3, AMNUA

艺术家 Artists:

二打六 Carefree 郭梦垚 Guo Mengyao 黄边站 HB STATION 何利校 He Lixiao 何倩彤 Ho Sin Tung 黄颖 Huang Ying Jose Drummod 若瑟·狄莫 卖力工房 Work Hard Workshop 彭韫 Peng Yun 吴方洲 Ng Fong chao 吴天然 Wu Tianran 谢莉斯 Xie Lisi 袁泽强 Yuan Zeqiang 张广先 Zhang Guangxian 周俊辉 Chow Chun Fai 周钦珊 Zhou Qinshan 01小组 01 Team

艺术总监 Art Director:李小山 Li Xiaoshan

学术支持 Academic Support:

陈侗 Chen Tong 樊林 Fan Lin 冯原 Feng Yuan 胡斌 Hu Bin

胡震 Hu Zhen 徐坦 Xu Tan 杨小彦 Yang Xiaoyan

张颂仁 Zhang Songren

策展人 Curator:林书传 Lin Shuchuan

执行策展人 Executive Curator:刘婷 Liu Ting

策展团队 Curatorial Team:

宣文陵 Xuan Wenling 曲俊 Qu Jun 徐轩露 Xu Xuanlu 张鑫 Zhang Xin 高雅 Gao Ya 罗曦 Luo Xi 李莉 Li Li

画册设计 Designer: 高雅 Gao Ya

文献整理 Literature Arrangement:

刘婷 Liu Ting 樊林 Fan Lin 梁嘉宜 Liang Jiayi 何转君 He Zhuanjun 罗曦 Luo Xi 李莉 Li Li 沈牧霖峰 Shen Mu Linfeng 郁婷 Yuting 林书传Lin Shuchuan

纪录片出品人 Producer:李小山 Li Xiaoshan

纪录片总策划&制片人 Manager:林书传 Lin Shuchuan

纪录片执行制片人 Production Manager:刘婷 Liu Ting

导演 Documentary Director:蔡寅羽 Cai Yinyu

纪录片团队 Documentary Team:

刘嘉丽 Liu Jiali 罗曦 Luo Xi 陈正Chen Zheng 陈光祖 Chen Guangzu 庄淼 Zhuang Miao 金焱 Jin Yan 王正 Wang Zheng 董有华 Dong Youhua 張鑫 Zhang Xin 蔡映桐 Cai Yingtong 李曼莉 Li Manli

从一根棒球棍到一盘游戏棋

文/林书传

2013年至今,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的展览项目已经是第三年了。第一期江浙沪站中我们提出了:“如果你不成功,你还做不做艺术家”,第二期北京站中我们进一步的提出了:“如果你成功了,你还是不是艺术家。”两句话被看成宣言也好,口号也罢,其内容表达了复调整个项目对待艺术家成功这件事的一种思考态度。怎样的艺术家才能成功,怎样的艺术家才算成功,怎样的艺术家才会一直成功?这几个问题的评判标准本不一样,第一个问题艺术家说了不一定有用,第二个问题艺术家说了根本不算,第三个问题基本上就是伪命题。由此看来,艺术家在艺术生态中不可或缺,因为没有艺术家就没有艺术生态。那么,由艺术家构成的艺术生态,艺术家怎么就变成了弱势群体?

引用自己在复调2北京站前言中写过的话:“北京,这是一个爱恨交加的城市;这里有最好的展览空间、最职业的观众、最权威的媒体,最慷慨的藏家;有钱、有资源、有星探、有香槟,有人每天都跟你谈论艺术。与此相对,北京每天还充斥着无效的展览,重复的评论,无休止的应酬,复杂的圈子,无关乎艺术的交易。成功的艺术家每天忙着应付和迎合着媒体;敷衍或讨好着藏家;保持着与市场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这样一个机会与危险并存的城市,他成就着艺术家,也在摧毁着艺术家。”

这是2014年我对北京的一些看法。今年复调项目考察到了珠三角区域,跟艺术家聊到北京时听到最多的便是“圈子”这个词。一方面表达了这边艺术家对北京艺术圈子的警惕,另一个方面却也暗示了这边的艺术家无法形成一个圈子,一个资源高度集中的圈子,与之抗衡。这是一个吃不吃葡萄,或是葡萄酸否的问题。中国存在着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只有在艺术资源高度集中的北京或是上海才能生存或是吸引着更多成功的艺术家?

广东,这是一个适合艺术家生活而不是生存的区域,艺术家们随和、务实,且都有着一份工作。除去个案,以偏概全,用职业艺术家的标准去看待这群艺术家,他们不职业;用国际流行的当代艺术样式或语言去评判这群艺术家,他们也不流行、不生猛甚至有些“不思进取”。他们不关心政治,他们关心生活。这也是2015年我对广东这个区域的一些看法。

做为一个生态调查展览的前言,我认为身在其中人去谈自己的生态会比外来的观察者更为客观与全面。因此我们将更多人的讨论文字编为文献,放于画册之中以替代本文的作用。文章的标题为“从一根棒球棍到一盘游戏棋”,这是最初来回应复调展览项目的一个想法。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复调Ⅲ”衍生品店

本图是此次展览项目中的一件艺术衍生品:“艺术是个球 art is a circle”,喻意之一:艺术是个球形,怎么说都是对的,怎么说也是错的。喻意之二:艺术是个圈子,圈子是圆的,大家都遵着规则,摊着利益才能存在。喻意之三,棒球棍本身是一件体育用品,用它打架的比用它打球的人多,这便是对艺术在这个时代功能性走偏的一种警惕。

上图为本次展览的海报,这个类似儿时玩耍的大富翁棋盘,其中的喻意也有两种。其一,这个游戏的胜负评判标准为谁能在游戏时间内比对手赚到更多的钱或者圈到更多的地,这恰恰也是对一个艺术家是否成功的普遍评判标准。其二,游戏棋盘中绘制了广州和香港的地标建筑,色子象征着澳门,整个棋盘便象征着珠三角区域一种轻松且自在,如游戏般的创作与生活状态,也许只有状态才是艺术人生的大赢家吧。


迷人的不确定

文/刘婷

第一次触电“复调”团队差不多是一年前,当时大家正在北京的黑桥驻地。我去探班,恰好遇上林书传和王麟在给“无关小组”做采访,就是著名的“后苑披萨”的创始人们,随后还参观了他们的木工房以及在黑桥即将开业的小超市。当时也是第一次见到了极具话题性的“裸奔哥”厉槟源,虽然略显遗憾地忘了让他给我一个公主抱,但是“复调”团队充满活力且认真的工作姿态给我留下了超级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这样的展览及工作状态心驰神往。

人生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明天是怎样的,也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有什么样的际遇。今年我竟然加入了“复调3”的团队,调查珠三角地区的青年艺术家生态。此时此刻,不知道该不该用“生态”二字来言说,但是词汇量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姑且先这么用着。

说起广州的青年艺术家,我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就非常想写这个题目,但是因为青年艺术家的多样性、分散性以及对他们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当时的我看来是没有办法去综述的。然而,《一代宗师》里不是有一句著名台词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于是在两年后的今天,回响出现了。虽然现在对于整个生态仍然觉得无法全面完整地去描述,但是迷の生态无论如何也是向我揭开了它神秘面纱的一角。

央美未来展的开幕式上,策展人徐冰说“我们一直认为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是最值得做的事情,因为青年艺术生态是最敏感的一个地带,它可以反映这个时代最不确定的,也是最有生长力的那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未来。”

这种不确定性不恰好是他们迷人的地方吗?

时至今日,属于艺术家的自省和对当下社会的思考的作品在日益减少。有力度,可以拷问灵魂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小清新的作品当道,并非只是八零后的专利。纵观中国上下,北京的作品依旧生猛,血淋淋地挑战我们的视觉和审美底线;而广州乃至珠三角的作品却一片和谐,潮湿且温润地像这里茶餐厅里的点心以及永远不会超过40摄氏度的天气一样——不流行,也不献媚。

这里的艺术家独立且自给自足,他们不会一根筋地要做职业艺术家,总有一份养得活自己乃至创作的工作。这一点我在初到广州的时候就深有体会。记得当时很焦虑自己的未来,当时广美最受学生们欢迎的马哲老师陈衔对我说了一句话:“养得活自己就够了,不要对自己有那么多的预设,每个人都有一条不一样的路要走”,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瞬间平静了下来。人活着需要多少的物质才能满足?才会觉得心安呢?所以看到大家在为了生存而挥洒汗水,又为了梦想而执笔涂抹画布的时候,唯一想说的就是:你们真棒!

艺术家已经慢慢褪下光环,成为一个平凡却不普通的职业称号。艺术家就像银行工作人员、公务员、白领或者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只是一个称呼,或者只是做了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的人。

我并不了解北京或者上海的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只是觉得广州的艺术家更像我们中的一员,没有太多的预设,没有釜底抽薪,也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是享受一份喜爱的事情带给自己的乐趣。未来是怎样的,不去想,也想不了。只是去做,手没停下来的时候,未来总是带着迷人的微笑在召唤着我们……

↑视频:“复调Ⅲ”纪录片▪吹水番外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