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消渴(糖尿病)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消渴(糖尿病)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辨证论治.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消渴(糖尿病)病症精选的药方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38 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1.上消证:肺燥,饮多食不多,大便如常,溲多而频。

(一)上消(燥热伤肺)

  症状及分析;

 烦渴多饮、口舌干燥一一肺燥津伤。 尿频量多一一燥热在上,肺失治节,水不化气,直趋而下。 舌边赤红、苔薄黄、脉洪数一一肺燥内热。舌尖红为心火,薄黄者,黄为热、薄者 非积湿之象。脉洪数者热也。 治法。清热润燥、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1)方解;花粉,重用之,以清热生津止渴,黄连,清热降火。苦先入心清热,心火降则热不犯肺,而燥热可差,生地、藕汁、牛乳,养阴、增液、润燥。

1.消渴方;

方剂来源  元.《丹溪心法》。 组成与用法  黄连末  天花粉末  人乳(或牛乳)  藕汁  生地汁生姜汁  蜂蜜  上药各适量搅拌成膏。开水调服,或含化。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生津,滋阴补血。主治消渴,口干引饮,消谷善饥,舌红苔燥,脉细弦。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又用于治疗热病后期津血虚损,小儿多饮多尿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消渴。方用黄连清热泻火,合以地黄、天花粉、藕汁、牛乳滋阴润燥,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口干舌燥、消谷善饥,为其辨证要点.

  (2)加减法。口干燥甚,火灼津燥,加麦冬、葛根,养阴生津。(麦冬资液、葛根生津以救肺)。 本方治用清心(降火)润燥,《素问.气厥论》。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儒门事亲.三消悉从火断》。“火在上者为善渴”,考古治上消多认为肺受心火之邪,故常合用清心,降心火则热去而肺自清,不可专主滋润肺燥。

  变证。

  (1)肺胃并热,心烦,渴而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或兼善饥,便结,宜清肃肺胃、生津益气,用白虎加人参汤。 “渴多饥少,病重在肺”(《景岳全书.消渴》),病变中心为肺热,但烦渴或善饥,为兼胃火,故用白虎加人参汤           ,清肃肺胃,俾热去而津可复。肺胃热积,虑伤气阴,故用人参益气生阴。

(【消渴方
〔组成〕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3克、沙参12克、麦冬10克、石斛12克、地黄12克、山药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花粉15克、鸡内金6克。
〔主治〕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尿崩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病例〕张某,男,45岁,农民。初诊:患者能食善饥已2年余。半月来头昏乏力,嗜睡懒动,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尿糖(+++ +),血糖150㎎%(空腹),肝功能:谷丙转氨酉每182单位,就诊时症见形体消瘦,能食善饥,每餐可进食稀饭20碗,口渴多饮、尿多、苔中根黄。证属胃热炽盛、伤灼阴津,挟肝经湿热蕴结。治宜清热滋阴为主,佐以清利湿热: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生地12克、丹皮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内金6克、花粉15克、茵陈12克、薏仁12克、石见穿15克,12剂。
复诊:药后「三多」症状基本消失,复查餐后尿糖阴性,空腹血糖81.5㎎%。前方既效,可不更章。原方15剂。
三诊:「三消」症状已基本消失,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酉每降至40单位以下,舌红少津,苔中根仍黄厚。原方去茵陈、薏仁、石见穿,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8剂。
经治后,消渴症状一直未发,多次检查血糖、尿糖均正常。嘱续服〔六味地黄丸〕及〔消渴方〕以巩固疗效。)

2.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人参9克

加减:

1. 热甚者,重用生石膏,可加黄连、酒大黄,量不宜大;

2. 消谷甚者,可适当加重甘草用量;

3. 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生地等。

临证参考本证为中上二消合见,治疗宜肺胃兼顾,一般以清胃泻火为主。人参、甘草、粳米益津护胃,防大寒之品伤胃。人参又具益气养阴之功,必要时可加大用量。此外,治本证候还可选用玉液汤、滋膊饮等。本证治疗时,切忌过用寒凉而致气虚中满等证出现。 

  (2)热伤肺阴,兼见心烦口渴、咽燥鼻干、或潮热盗汗、颧赤、微咳少痰、气短、呼吸不畅,或见胸胁不舒,其病晡甚。舌质略红少津,苔燥、脉细偏数,寸脉动(或如常),清热养肺,二冬汤(《医学心悟》).或琼玉膏。

  津伤失润,久则阴伤,成为肺阴虚,邪火未戢,是当养肺阴兼清胃火。

3.二冬汤;

方剂来源清.<医学心悟}。组成与用法天门冬6克麦门冬9克天花粉3克黄芩3克

知母3克荷叶3克人参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养阴清热,生津止渴。主治上消、渴而多饮,肺热咳嗽、痰少等症。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百日咳,肺结核,以及阴虚内热之咳嗽。

4.琼玉膏;生晒参7.5克 生地黄8克 白茯苓15克 白沙蜜50克

方剂来源宋.么洪氏集验方》引申铁瓮方。

组成与用法人参750克生地黄9000克茯苓1500克白蜜5000克上药制成膏。每晨服用15-30克,开水化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滋阴润肺,补气益脾。主治肺肾阴亏,虚劳干咳,乏力气短,咽燥咯血。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结核,肺气肿及虚弱病症;又可作为肺癌的辅助治疗。

(3)阴伤气耗(肺中气阴两伤),上消曰久,肺中阴伤及气,上述津燥阴伤证中兼见气短、神倦、乏力、不任作劳,或自汗畏寒.(卫阳不固),舌淡嫩、脉兼虚。或两寸独弱,宜益气生阴,生脉散(《备急千金要方>)),或生津甘露饮(《医学统旨》)。气虚卫弱者合用黄芪饮(《局方》)。

  阴阳互根,肺阴久伤、气亦随耗,此际倘非益气则阴不复。生脉散,重用人参为君,为益气生阴之正治。若此时热犹不尽,则参用人参甘露饮,佐以生津清热。气虚甚时,用黄芪、大枣,益气固卫。

5.生脉散;麦冬9克 生晒人参9克(焗服) 五味子6克 

6.黄芪饮;

  生黄芪30—120克   丹参10克  三棱3克  莪术3克

  治气虚之各种疼痛,诸如胸痛,胃痛,腹痛,头痛,臂痛,腰腿痛以及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等。在治疗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有“一方黄芪饮,功同还五汤”之妙。

(4)金水两虚,上消火烁,耗及肾水,上述阴伤气耗证中兼见腰膝痠软、梦遗精滑、潮热盗汗,劳则气短:夜半咽千、苔少津干、脉细数,寸尺俱不足,宜双补肺肾、兼清金水,方用加减一阴煎、黄芪汤,或百合固金汤。

  金水本自互生,上消火烁,心肺膈膜之地,成为燎原之场,则肺之气阴乌得不伤。肺伤则上源不滋,水失所禀,导致胃中水火失调,阴虚火浮于上,益添上焦之焰。此时病兼金水,中心向在于肺,故当在清肃中上以救心肺的同时,兼滋肾清下,以安水主。否则水气便枯,传属于下而为溲膏坚消之重证了。加减一阴煎兼清肺肾、滋水清金,肾精虚者加山萸、五味、山药等。黄芪汤清肺益气补肾,用于兼见体倦、烦悸、烦热自汗等。百合固金汤治肺伤肾惫、火炎,兼喘咳痰血者,若气虚者并宜加人参以收益气之功。若肺肾两伤,病已传属下消者,照下消治肾法立治。

7.加减一阴煎;

一阴煎

【处方】生地黄 芍药 麦门冬 丹参各6克 熟地9克 牛膝5克 甘草3克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治阴虚发热,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8.百合固金汤;

方剂来源清。磋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制丸,名百合固金九。

组成与用法熟地9克生地6克麦冬4.5克贝母3克百合3克当归3克炒芍药3克生甘草3克玄参2.4克桔梗2.4克.

水煎服。丸剂,每服6—9克,日服2次。功效与主治功能滋阴润肺,止咳利咽。主治肺肾阴亏,咽燥口

干,咳嗽潮热,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结核,自发性气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扩张,矽肺,肺炎中、后期;又用于治疗肺癌。

(5)心气耗伤

  劳伤心志,用心过度,损耗心营,心火内燔,移热于肺,渴饮而消,兼见怔忡、烦悸、失寐溲赤、形瘦唇红,或见烦热、潮热,脉细数者,宜养心清热,方用麦冬饮子。心营虚不寐者,酌加补心养营,柏子仁、枣仁,远志之属,惊动者加龙骨、牡蛎等之镇摄。气血虚者可用降心汤加减。

9.降心汤;

处方人参半两,远志(姜淹,取肉,焙)半两,当归半两,川芎半两,熟地黄半两,白茯苓半两,黄耆(蜜炙)半两,北五味子半两,甘草(微炙)半两,天花粉1两。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心火上炎,肾水不济,烦渴引饮,气血日消。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大枣煎,食前服。摘录《直指》卷十七

  《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凡消渴起因,或有因劳心忧思太过,忧伤心、思伤脾,郁结不遂,心营暗耗,以致阴不涵阳,心火内燔,胃阳失于通润(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但此火为虚火,故产生上述症状,是上消之属于虚者。麦冬饮子,益气阴之时,结合清心安神。甚者兼用养心气,补心脾血,如降心汤。总之,上消病在心肺,古法多重洽消,治禀《内经》,多主抑降心火,。以去其热。金元之后,兼治渴、溲,乃本肺主治节、敷陈津液之意,以生阴津、润肺燥为宗旨。其实二者不可偏废。盖心火不平则肺无宁Et,本证心火之起,多由阴虚,不生阴津,火焉自熄,唯二者合用而消息之,斯能合拍。

  初起多实,必当清火为亟,但不可苦寒太过,反转燥化,更有伤胃之嫌。稍久热既荡除,便当滋润为重,兼予清泄

  在上消证中,肺本脏的病机,通常是始起时津伤干燥,次则阴伤于火,又次则气随阴伤,故治肺之方法亦有润燥、育阴、益气之次第。唯需消息互用,所列诸方,仅举以示意,不可能也不必按步就班(中、下之消义同)。

  上消心肺病不解,极易引动胃火,肾火,而有肺胃,肺肾合病。成为中上,上下消兼见症状。当病变中心乃在上焦时,仍当治肺为主,兼清胃养阴、泻火滋肾之法,借免下传转重,也易取效。

  上消制剂,宜小而频服,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云.。心肺之病,莫厌频而少饮。,《内经》云。“补土治上宜以缓’,正是此意。不必大剂寒凉冷饮,否则。上热未除,中寒复起。,反而麻烦。

┏━━━━━┳━━━━━━┳━━━━━━━━━━━━━━━━━━┳━━━━━━━━┳━━━━━━━━━━┓

┃ 上消.  ┃ 燥热伤肺  ┃ 烦渴多饮,尿多舌赤,苔薄黄,    ┃ 清热润燥,生  ┃ 消渴方       ┃

┃      ┃      ┃ 脉数                ┃ 津止渴     ┃           ┃

┣━━━━━╋━━━━━━╋━━━━━━━━━━━━━━━━━━╋━━━━━━━━╋━━━━━━━━━━┫

┃ 中消   ┃ 胃火消中  ┃ 消谷善饥,口渴多饥溲数,形体    ┃ 清胃,润燥   ┃ 白虎汤       ┃

┃     ┃       ┃ 消瘦,苔黄燥、脉滑实有力或兼    ┃         ┃          ┃

┃     ┃       ┃ 便秘                ┃         ┃          ┃

┃     ┣━━━━━━╋━━━━━━━━━━━━━━━━━━╋━━━━━━━━╋━━━━━━━━━━┫

┃     ┃ 脾胃气虚  ┃ 消饥、饥不能食或虽能食,稍饥    ┃ 益气摄精     ┃ 白术散      ┃

┃     ┃       ┃ 则馁。渴饮不多、溲清体乏无力、   ┃         ┃          ┃

┃     ┃       ┃ 或兼肿,便溏、舌淡、脉弱      ┃         ┃          ┃

┣━━━━━╋━━━━━━╋━━━━━━━━━━━━━━━━━━╋━━━━━━━━╋━━━━━━━━━━┫

┃ 下消   ┃ 肾虚火亢  ┃ 尿频多,口干,腰膝酸软,尿浑    ┃ 滋阴固肾    ┃ 左归饮       ┃

┃     ┃       ┃ 浊、甜。或兼烦躁、遗精、失眠、   ┃        ┃           ┃

┃     ┃       ┃ 舌红、脉细数            ┃         ┃          ┃

┃     ┣━━━━━━╋━━━━━━━━━━━━━━━━━━╋━━━━━━━━╋━━━━━━━━━━┫

┃     ┃ 阴虚及阳  ┃ 小便多,甚至饮一溲二,尿清如水,  ┃ 引火归元    ┃ 八味丸       ┃

┃     ┃       ┃ 或见浑浊如膏、口渴少饮、面色    ┃ 蒸腾水气    ┃          ┃

┃     ┃       ┃ 黧黑、憔悴、耳轮耳乾、浮肿或    ┃        ┃           ┃

┃     ┃       ┃ 少尿。或兼五更泄泻、腰膝酸软、   ┃        ┃           ┃

┃     ┃       ┃ 形寒肢冷、阳萎早泄、苔白淡嫩、   ┃        ┃           ┃

┃     ┃       ┃ 脉沉细               ┃        ┃           ┃

┣━━━━━╋━━━━━━╋━━━━━━━━━━━━━━━━━━╋━━━━━━━━╋━━━━━━━━━━┫

┃ 兼证   ┃ 痈疽    ┃ 经络不利、血气壅滞         ┃ 清热解毒    ┃ 五味消毒饮、黄芪  ┃

┃      ┃      ┃                   ┃ 益气解毒.   ┃ 六一汤、犀黄丸   ┃

┃      ┣━━━━━━╋━━━━━━━━━━━━━━━━━━╋━━━━━━━━╋━━━━━━━━━━┫

┃      ┃ 肿胀    ┃ 土不制水、转输无力         ┃ 实脾利水    ┃ 参苓白术散     ┃

┃      ┣━━━━━━╋━━━━━━━━━━━━━━━━━━╋━━━━━━━━╋━━━━━━━━━━┫

┃      ┃ 聋、盲   ┃ 肝肾精耗              ┃ 滋养肝肾    ┃ 杞菊地黄丸     ┃

┗━━━━━┻━━━━━━┻━━━━━━━━━━━━━━━━━━┻━━━━━━━━┻━━━━━━━━━━

  三、分证论治

  1.燥热伤肺

  证候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候分析五志过极,心火炽炎,移热于肺,或嗜食肥甘酒类,胃热上乘于肺,或下源肾水亏乏,不能制火,火势上浮乘肺,均可刑伐肺金,肺因燥热所伤而无力敷布津液,津液直行膀胱排泄而出,则溲多尿频;津液不能上承,故口舌干燥,烦渴多饮;壮火食气,燥热伤津耗气,故见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为燥热之象。

  治法清燥益阴。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桑叶、生石膏、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人参、甘草。

方中桑叶苦甘寒清宣肺燥,生石膏辛甘寒清肺金燥热,二者合用清泻肺胃燥热,治其致病之源,且清中有宣,清中兼润,用为君药;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滋液,同为臣药;杏仁、枇杷叶味苦以泻肺气兼润肺燥,人参、甘草益气和中而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用为使药。诸药合用,甘凉滋润之中,肺胃燥热得以清宣,气阴得复。

10.清燥救肺汤; 

经霜桑叶9克 煅石膏7.5克甘草3克炒胡麻仁3克(研)人参2.1克 杏仁2.1克 真阿胶2.4克 炙枇杷叶1片 麦冬3.6克 

1.痰多,加贝母 、瓜蒌.

2.血枯加生地.

3.热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黄。

5.人参改用西洋参更佳。

加减:

1. 烦渴甚者,加天花粉、石斛;

2. 热甚而见呼气灼热,气息促急者,加黄芩、地骨皮、知母;

3. 口干燥甚者,加生地、葛根、芦根等;

4. 痰多加贝母、瓜蒌。

  临证参考上消之症,多为心热移于肺,故在润肺同时需兼清心火。热极甚者,可加用天然牛黄粉。心气耗损明显者,可用麦冬饮子。烦渴甚而上药不解者,可用鲜生地煎汤代茶,或入乌梅、五味子以酸甘化阴。偏阴虚者,可选二冬汤;偏气虚者,可选用生脉散合黄芪饮子;气阴两虚者,予生脉散并加重人参用量。 

(2)加减烦渴甚者,加天花粉、石斛;热甚而见呼气灼热,气息促急者,加黄芩、地骨皮、知母;口干燥甚者,加生地、葛根、芦根等;痰多加贝母、瓜蒌。

(3)临证参考上消之症,多为心热移于肺,故在润肺同时需兼清心火。热极甚者,可加用天然牛黄粉。心气耗损明显者,可用麦冬饮子。烦渴甚而上药不解者,可用鲜生地煎汤代茶,或入乌梅、五味子以酸甘化阴。偏阴虚者,可选二冬汤;偏气虚者,可选用生脉散合黄芪饮子;气阴两虚者,予生脉散并加重人参用量。

11.麦冬饮子;

【来源】《宣明论方》卷一。

【组成】麦门冬60克(去心) 栝楼实 知母 甘草(炙) 生地黄 人参 葛根 茯神各30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竹叶数片,同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功效】益气生津。

【主治】膈消。热伤气阴,胸满烦心,津液燥少,短气。  

2.肺胃燥热

  证候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尿浊色黄,呼出气热,舌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积热于胃,胃热熏灼于肺,肺热伤津,津液耗伤,欲饮水自救,故烦渴引饮;饮入虽多不能敷布全身,津液自趋下泄,加之肾失固摄,水谷精微从小便而出,故尿多而混黄;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胃热过盛则消谷善饥;肺胃燥热上浮,故见呼出气热;舌苔黄燥、脉洪大为燥热之象。

  治法 清热生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 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人参、粳米、炙甘草。

  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止渴除烦,用以为君;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泄肺胃之火而润燥养液,用以为臣;更加人参甘温补中益气,救阴滋燥而养生气之源,粳米、甘草调中和胃,培养津液之本,缓君臣药物之寒性,共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以为使。方中石膏与人参同用,一清一补,清泻火热之中兼可益气养阴,治标而不忘固本扶正

12.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人参9克  

加减:

1. 热甚者,重用生石膏,可加黄连、酒大黄,量不宜大;

2. 消谷甚者,可适当加重甘草用量;

3. 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生地等。

临证参考本证为中上二消合见,治疗宜肺胃兼顾,一般以清胃泻火为主。人参、甘草、粳米益津护胃,防大寒之品伤胃。人参又具益气养阴之功,必要时可加大用量。此外,治本证候还可选用玉液汤、滋膊饮等。本证治疗时,切忌过用寒凉而致气虚中满等证出现

  (2)加减热甚者,重用生石膏,可加黄连、酒大黄,量不宜大;消谷甚者,可适当加重甘草用量;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生地等。

  (3)临证参考本证为中上二消合见,治疗宜肺胃兼顾,一般以清胃泻火为主。人参、甘草、粳米益津护胃,防大寒之品伤胃。人参又具益气养阴之功,必要时可加大用量。此外,治本证候还可选用玉液汤、滋膊饮等。本证治疗时,切忌过用寒凉而致气虚中满等证出现。

13.玉液汤;

生山药30克 生黄芪15克 知母18克 生鸡内金6克 葛根4.5克 五味子9克 天花粉9克   

1.气虚较甚,体倦,气少懒言者,加人参或西洋参等;

2.热邪较甚,口渴较甚,且饮不解渴,心烦者,加竹叶、石膏等;

3.肾虚较甚,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者,加熟地、山萸肉等。

2.中消证:胃火燔烁,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

13.滋膊饮;

治消渴。

生箭 (五钱) 大生地(一两) 生怀山药(一两) 净萸肉(五钱) 生猪胰子(三钱,切碎)

上五味,将前四味煎汤,送服猪胰子一半,至煎渣时,再送服余一半。若遇中、上二焦积有实热,脉象洪实者,可先服白虎加人参汤数剂,将实热消去强半,再服此汤,亦能奏效。

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究之无论上消、中消、下消,约皆渴而多饮多尿,其尿有甜味。是以《圣济总录》论消渴谓∶“渴而饮水多,小便中有脂,似麸而甘。”至谓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 病,而累及于脾也。盖 为脾之副脏,在中医书中,名为散膏,即扁鹊《难经》所谓脾有散膏半斤也( 尾衔接于脾门,其全体之动脉又自脾脉分支而来,故与脾有密切之关系)。有时 脏发酵,多酿甜味,由水道下陷,其人小便遂含有糖质。迨至 病累及于脾,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内经》谓脾气散精上达于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内经》谓通调水道下归膀胱)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

尝阅报,有患消渴,延中医治疗,服药竟愈者。所用方中,以黄 为主药,为其能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旧也。《金匮》有肾气丸,善治消渴。其方以干地黄(即生地黄)为主,取其能助肾中之真阴,上潮以润肺,又能协同山萸肉以封固肾关也。又向因治消渴,曾拟有玉液汤,方中以生怀山药为主,屡试有效。近阅医报且有单服山药以治消渴而愈者。以其能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而所含之蛋白质,又能滋补 脏,使其散膏充足,且又色白入肺,能润肺生水,即以止渴也。又俗传治消渴方,单服生猪胰子可愈。盖猪胰子即猪之 ,是人之 病,而可补以物之也。此亦犹鸡内金,诸家本草皆谓其能治消渴之理也。鸡内金与猪胰子,同为化食之物也。愚因集诸药,合为一方,以治消渴,屡次见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 生黄芪 生地 生山药 生猪胰子 山萸肉

 (二)中消 、

  1.胃火消中。

  症状及分析。

  多食易饥一一胃火(邪火)杀谷,引食自救。

  口渴多饮一一胃火坚燥、肠胃燥热,引水自救。

  溲数一一燥热痞闭渗泄之路,所饮之水为暴虐所迫,直趋而下。

  形体消瘦一一肠胃燥热,食入于胃,化而不收,谷气下泄,肌肉失养。

  或大便秘结一一肠胃坚燥失润。

  苔黄燥、脉滑实有力一一胃热。

  治法,清胃润燥。

  方药。白虎汤,猪肾荠苊汤。               

  方解。白虎汤中石膏,知母清胃之热,粳米、甘草和中为引,入胃清热,为清阳明热之正方。临床可视病情需要加减。历代用此类方治消渴甚多,猪肾荠苊汤即其一。例如《千金》;“治消中日夜尿八九升者”。《圣济总录》。“治内消所食物皆作小便,皆治强中”。方中石膏、知母、黄芩,清肺胃之火,葛根、蒌根、荠苊生津解热毒,人参益气,大豆滋液,磁石、猪肾引药入肾、滋液润燥,较白虎汤更为对的。

注,荠苊,出《别录》,为桔梗科植物荠苊的根,有甘寒解毒、清热化痰之功。

14.白虎汤;

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

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

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

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请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上面的提示进行加减。

  变证,

  (1)胃中坚燥:

  胃火一一内热干燥,津液壅滞不通一一饮食无度、渴饮喜冷、胃中痞满嘈杂、烦躁昏闷、口干唇焦、大便结燥,或口舌溃烂、牙龈肿痛、苔黄燥、脉滑数一一治兼攻下微利、泄夺火郁以救胃。方选如下;

  巴郡太守三黄丸。寒凉救胃。 .

  顺气散。微利除热。

  调胃承气汤。通泄火郁以救胃津。

  大黄甘草饮子。滋液缓下。

  知母散:缓下泄热生津。

  消中之症,古法多取调胃承气,其义溯出《伤寒论》,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火类》论消渴治法时说;“故仲景言,伤寒里热太甚而胃中干涸烦渴者,急下之,救其胃气,方用甘草、大黄、芒硝,大寒之药,谓之调胃承气,达其原理也,无非是取义急下存阴救胃之意”。但伤寒胃家实烦渴与消中烦渴,胃火虽同,病本却异。中消之证火旺肠中未必燥矢,所以烦渴者乃肠中坚燥(燥热)下法非取攻下燥矢,乃取泄通火郁,故承气汤唯壮实便秘者可暂时用之以通府泄热,不可太过,否则易致泄伤脾胃阴津。《仁斋直指方论》说消证是;。虚热不可大攻,热去则寒起。。明。方隅《医林绳墨.消渴》谓。。切不可投大寒大冷之药,而使脾胃愈伤。,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又,中消之火,其来有渐,乃素蕴之火,积渐之热,是一种慢性疾病。汤剂大量急攻,多有不宜,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消渴》也说;“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满之证。,可见,中消病,虽然消谷善饥,状着实证,但大剂寒凉急攻,甚非所宜。河间有见得此,故其顺气散,改用小承气为散剂,仅取。微利为效。。大黄甘草饮子则取大黄与大豆同煮三五时为襁稠,水少更添….一,亦取久煎缓其药性。(注。缀,音降,去音,意粘、浓。)

  知母散则清胃生津中结合攻下火郁,凡煮散轻剂,亦取缓攻。

  至于肾水不濡,肠枯液燥,燥矢不行则非此所能治了。

  (2)火旺伤阴, ,

  胃火消烁一一胃阴耗伤一一津不上输、肺气萧索一一前证(主证)日久,知饥少食,或兼鼻燥咽干、唇焦,干咳少痰,胸闷气短,苔薄,质红而干 脉细数一一清养肺胃

   (清火兼养阴)一一竹叶石膏汤,生津甘露饮。

  胃火中消,久则阴无不伤之理。胃阴伤耗,火气未消,故中消证久,药忌苦寒,当用甘凉养胃以复阴气,竹叶石膏汤,清热养胃之正治。《丹溪心法。消渴》云,。三消不可用半夏。,以其性燥,用时可减去,加知母(当然非绝对不可用,当有痰湿时仍当用之)。为清热养胃之治。生津甘露饮(加竹叶)《宣明论方》、《卫生宝鉴》称麦冬饮子,主治。膈消,胸满烦心津液燥少短气。,乃治肺胃气阴不足,虚火犹炽之方,故在清热生津之外,兼用参、麦、味、地,兼滋补上下以救中焦,较之竹叶石膏汤,更为惬合。

  (3)阴气已虚、胃火尚烁;

  胃火一一津燥阴伤一一阴伤及气一一阴气两虚、胃火未消一一前证未解、兼见头昏体倦、劳作无力,休息后少差,面色萎黄,或食后腹胀,脉弱,或右关独弱一一益气和阴、兼清胃热一一中消黄芪汤(益气清热),竹叶黄芪汤(补气血清胃火)。

  中消火烁津伤、阴虚及气,气失化源,治当益气和阴,兼清胃火。中消黄芪汤在白虎汤清热基础上,加益气化阴的竹叶,清心和胃之中,有兼养气阴之用。竹叶黄芪汤中有竹叶石膏汤之清胃,黄芪、人参、四物汤补气滋血。清。程曦等《医家四要。消渴无火不生》治消渴总用此方加减,乃治疗消渴证气血虚、胃火尚盛,故用药法度如此。

  唯此时胃气已伤,用药当用养脾扶胃,必得气复津回阴生而胃火可退,不可用苦寒大凉之品。若火势已退,当转照以下各条治法,减去凉飈清风、转施甘淡养胃。

  (4)胃火已戢,阴气难复;

  胃火一一伤阴耗气(壮火食气)一一气虚火戢(气不足便是寒)一一兼证未消,而饥不能食,纳谷减少,渴而少饮,多食脘胀,便结,苔薄,质光,脉细弱一一甘淡养胃、凉润生津一一除烦养胃汤(清和肺胃),天花散、又名玉泉散(滋阴生津)、五阴煎(补脾和阴)。

  消中既久,火烁阴虚,阴津虚久则气失化源,故气阴既虚则火势顿衰。此时,苦寒碍胃固禁,甘凉亦勿过投,要取益气和阴、甘淡养胃较好,丹溪玉泉丸则益气化阴、甘酸滋津更好。除烦益胃汤清和肺胃、甘淡和中,便于常服。若脾气兼伤,大便溏泻,则五阴煎实脾养胃,较为惬合。

  (5)津枯肠燥,阴虚便难。

  阳明火结一一伤阴一一肠液干燥一一大便不通(水乏舟停)一一滋阴增液、通便泄热一一增液承气汤。

  凡消中日久,阴津伤耗之余,肠中液燥,下之不通,或屡下屡结,当用增水行舟。结粪即通,不可更用硝黄。可以继用增液汤,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当知此燥结是阴液不足所致,未可见燥便下,屡下屡结,屡结屡攻。

  (8)胃火乘肺。

  胃火消中一一胃阴消烁一一阴不制阳,火炎灼肺一一症候先见中消善饥,次伴上消干渴等症(以中为主)一一清胃火以泻肺热一一方如白虎加人参汤、生津甘露饮、麦冬饮子等。甚攻下泄热以安肺胃者如调胃承气、宣白承气汤。宣白承气兼有清肃肺胃之效。

  (7).胃热下传。

  胃火中消一一胃阴耗损,火延下焦一一中下合消一一兼清中下以保水源一一生地八物汤。 '

  中消胃火消烁,阴不制阳,每易上炎下灼。炎上之热烁肺,形成肺胃火燔,.中上合消。当参肺胃火势以及二经气阴伤耗的程度,选用清胃肃肺、养阴生津,益气诸方,消息为治。一般而言,火旺之候多起于中,还应清胃养胃为先着.下灼之热引动相火灼阴,清胃之中当合泄相火以安肾,肾不伤则水可上救燎原之胃。生地八物汤中,芩连清胃火、知柏丹皮清相火,麦地山药养五脏之阴,其治疗重清热。虽病势重在下焦,肾虚则非此所宜,而当以滋肾为本了。

  (8)胃热挟湿、津气不输:

  肥美湿热一一律不输转一一口干、善食而疲(热蕴中焦)、自汗、渴饮(津不上输)大便结燥、小溲频数、苔腻、质红、脉濡数一一清胃泄热、结合疏中升津一一兰香饮子,一名甘露膏(《兰室秘藏》)。

  素啖肥美、甘味,脾胃湿热内生,阻障正常气化,故生消渴之疾。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消渴论》。。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凉药治渴,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所以,对肥甘生热,挟湿滞脾之证,单纯凉遏清滋,非其所宜,要在清热之时结合清香悦脾,借燥睥升清以止肺燥之渴,但应苦辛合化、清化并用,不过用苦温,致犯化燥助火之禁。

  2。脾胃气衰、谷精不守,

 症状及分析:

  消渴饥不能食或虽能食稍饥则馁,怔忡不安一一脾胃气馁,不能运化或食不化为气。

  渴饮不多,多饮则肿一一脾不化精之渴,求救于饮,而饮入不运,辄作肿胀。

  溲清而甘一一谷精不守,流为死气。

  体疲乏力一一脾虚、四肢肌肉失养,无气以动。

  大便溏一一脾气不运,水精不摄。

  舌淡、脉弱一一气虚脾弱。

  治法。益气摄精。

  方药;白术散。

  方解:

  方中四君子汤补脾益气,葛根升津止渴,木香、藿香祛除陈腐之气。 “仁斋用本方加五味、柴胡,治消渴不能食”(《医门法律。消渴论》),亦取其升清气,摄脾精。考洁古中消治法,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葛根。

15.白术散;

方剂来源  宋。<全生指迷方分。又名么全生}白术散。

组成与用法  白术30克  橘皮15克  大腹皮15克  茯苓15克生姜15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米饮送下。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各药用量可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健脾利水消肿。主治妇女妊娠、脾虚浮肿  现代临床  常用以治疗妊娠期水肿,也用于治疗羊水过多等病症。

  《医林绳墨.消渴》;“中消初起,调胃承气汤,久则参苓白术散。,。三消者,当以白术散养脾生津为主,或用五味、参、麦,地黄、天花粉之类……,切不可投大寒冷之药,而使脾阴愈伤也。。

  当中消久病,气阴转衰,或过用大寒、或攻下之品,失缓急之制,以致上热未除、中寒复起,中气受伤,脾精不摄,则津液不生,四脏失养,病转不能食,或有满胀(虚胀)之患。此时当要养脾益气、摄气生津。此时倘仍寒凉戕贼中气,难免变生肿胀而犯虚虚之误。故健脾之法,在三消证后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治法。历代医家也都赋予足够的重视。兹再举一二略示之。如;

16.四君子汤;

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等以降逆止呕;

2.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等,以行气宽胸;

3.畏寒腹痛者,加干姜、附子等以温中散寒;

4.心悸失眠者,加再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仁斋直指方论.消渴》认为。。消渴之证候….”治法总要服真料参苓白术散,可以养脾自生津液”。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消渴》。。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脾健则津液自化,故参苓白术散为收功之神药也。o又。。若脾胃气衰,不能交媾水火,变化津液而渴者,参苓白术散”。 . '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消渴证健脾务在生津摄气,只宜甘淡养胃、升清益气,不可用苦燥之法,且便依据病情酌加酸甘化阴之品,如乌梅、五味、人参、麦冬、花粉、地黄之类,以调摄阴阳,养阴生津。 .

  变证:挟有火或兼下消证者,要须在各型本证中,特重本法养胃、益气、摄精,不可忽也。

  总之,中消之候颇为常见,病在脾胃,以胃火为多见。初起年壮,善饥消谷,不无实证。古称二阳结谓之消,其证候以善食消瘦为主证,治法以清泄阳明之热为主,热甚燥结也,酌用斧底抽薪之法。但应注意,攻下之用意在于通泄火郁,宜重剂轻投,缓下泄热,不可责效于下,以冀捷效。但是?肖渴本证多虚,急攻峻下,去火泄热,气阴随耗,其燥愈增,随即复结。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消渴论》。。中消之火,竭泽之火也,下之则愈伤,言外之意是说消渴中消之壮火食气,久则气阴两伤,虚火内燔,不可用下实之法,当用资生增液以濡通坚燥。

  清火不宜过用苦寒,苦寒太过亦能化燥,且能败胃索气。大法总以甘凉濡润,甘淡养胃为宗旨。阴伤及气者,当注意气阴兼顾,俾气复而阴津自生,火势自戢。喻嘉言说;。消渴之患,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肺肾”(《医门法律。消渴论》),盖肺居上而畏火,中消火性上炎,则善食而渴,中上合消。水为火之对,火胜则水竭,而相火下动,肾阴消烁,中下合消。治法各宜兼治与。防微杜渐”,绝其传化之机,

这是消中治胃之大法。

  中消证初起有胃火,后亦多虚,固非独借清滋所能济。后期病深,多见脾胃已虚,而口渴能食等症仍存,或竟不能食的,则此时口渴乃脾虚不能正常输送敷布津液的结果。《医贯。消渴论》说;。脾胃既虚,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其中纵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然则此时病机巳由有火变为气虚(由实转虚)。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肾既无所贮藏,又无所填补,必至素蕴水精,亦竭绝尽输于下,而成土崩瓦解之局。所以中消证中用白术散益气摄气,实为平复中上,以保护肾精,使消证不传诸肾之一大要法,且为临床所常用。

消渴本证治分类筒表

┏━━━━━┳━━━━━━┳━━━━━━━━━━━━━━━━━━┳━━━━━━━━┳━━━━━━━━━━┓

┃ 上消.  ┃ 燥热伤肺  ┃ 烦渴多饮,尿多舌赤,苔薄黄,    ┃ 清热润燥,生  ┃ 消渴方       ┃

┃      ┃      ┃ 脉数                ┃ 津止渴     ┃           ┃

┣━━━━━╋━━━━━━╋━━━━━━━━━━━━━━━━━━╋━━━━━━━━╋━━━━━━━━━━┫

┃ 中消   ┃ 胃火消中  ┃ 消谷善饥,口渴多饥溲数,形体    ┃ 清胃,润燥   ┃ 白虎汤       ┃

┃     ┃       ┃ 消瘦,苔黄燥、脉滑实有力或兼    ┃         ┃          ┃

┃     ┃       ┃ 便秘                ┃         ┃          ┃

┃     ┣━━━━━━╋━━━━━━━━━━━━━━━━━━╋━━━━━━━━╋━━━━━━━━━━┫

┃     ┃ 脾胃气虚  ┃ 消饥、饥不能食或虽能食,稍饥    ┃ 益气摄精     ┃ 白术散      ┃

┃     ┃       ┃ 则馁。渴饮不多、溲清体乏无力、   ┃         ┃          ┃

┃     ┃       ┃ 或兼肿,便溏、舌淡、脉弱      ┃         ┃          ┃

┣━━━━━╋━━━━━━╋━━━━━━━━━━━━━━━━━━╋━━━━━━━━╋━━━━━━━━━━┫

┃ 下消   ┃ 肾虚火亢  ┃ 尿频多,口干,腰膝酸软,尿浑    ┃ 滋阴固肾    ┃ 左归饮       ┃

┃     ┃       ┃ 浊、甜。或兼烦躁、遗精、失眠、   ┃        ┃           ┃

┃     ┃       ┃ 舌红、脉细数            ┃         ┃          ┃

┃     ┣━━━━━━╋━━━━━━━━━━━━━━━━━━╋━━━━━━━━╋━━━━━━━━━━┫

┃     ┃ 阴虚及阳  ┃ 小便多,甚至饮一溲二,尿清如水,  ┃ 引火归元    ┃ 八味丸       ┃

┃     ┃       ┃ 或见浑浊如膏、口渴少饮、面色    ┃ 蒸腾水气    ┃          ┃

┃     ┃       ┃ 黧黑、憔悴、耳轮耳乾、浮肿或    ┃        ┃           ┃

┃     ┃       ┃ 少尿。或兼五更泄泻、腰膝酸软、   ┃        ┃           ┃

┃     ┃       ┃ 形寒肢冷、阳萎早泄、苔白淡嫩、   ┃        ┃           ┃

┃     ┃       ┃ 脉沉细               ┃        ┃           ┃

┣━━━━━╋━━━━━━╋━━━━━━━━━━━━━━━━━━╋━━━━━━━━╋━━━━━━━━━━┫

┃ 兼证   ┃ 痈疽    ┃ 经络不利、血气壅滞         ┃ 清热解毒    ┃ 五味消毒饮、黄芪  ┃

┃      ┃      ┃                   ┃ 益气解毒.   ┃ 六一汤、犀黄丸   ┃

┃      ┣━━━━━━╋━━━━━━━━━━━━━━━━━━╋━━━━━━━━╋━━━━━━━━━━┫

┃      ┃ 肿胀    ┃ 土不制水、转输无力         ┃ 实脾利水    ┃ 参苓白术散     ┃

┃      ┣━━━━━━╋━━━━━━━━━━━━━━━━━━╋━━━━━━━━╋━━━━━━━━━━┫

┃      ┃ 聋、盲   ┃ 肝肾精耗              ┃ 滋养肝肾    ┃ 杞菊地黄丸     ┃

┗━━━━━┻━━━━━━┻━━━━━━━━━━━━━━━━━━┻━━━━━━━━┻━━━━━━━━━━

 三、分证论治

  1.燥热伤肺

  证候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候分析五志过极,心火炽炎,移热于肺,或嗜食肥甘酒类,胃热上乘于肺,或下源肾水亏乏,不能制火,火势上浮乘肺,均可刑伐肺金,肺因燥热所伤而无力敷布津液,津液直行膀胱排泄而出,则溲多尿频;津液不能上承,故口舌干燥,烦渴多饮;壮火食气,燥热伤津耗气,故见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为燥热之象。

  治法清燥益阴。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桑叶、生石膏、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人参、甘草。

方中桑叶苦甘寒清宣肺燥,生石膏辛甘寒清肺金燥热,二者合用清泻肺胃燥热,治其致病之源,且清中有宣,清中兼润,用为君药;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滋液,同为臣药;杏仁、枇杷叶味苦以泻肺气兼润肺燥,人参、甘草益气和中而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用为使药。诸药合用,甘凉滋润之中,肺胃燥热得以清宣,气阴得复。

  (2)加减烦渴甚者,加天花粉、石斛;热甚而见呼气灼热,气息促急者,加黄芩、地骨皮、知母;口干燥甚者,加生地、葛根、芦根等;痰多加贝母、瓜蒌。

  (3)临证参考上消之症,多为心热移于肺,故在润肺同时需兼清心火。热极甚者,可加用天然牛黄粉。心气耗损明显者,可用麦冬饮子。烦渴甚而上药不解者,可用鲜生地煎汤代茶,或入乌梅、五味子以酸甘化阴。偏阴虚者,可选二冬汤;偏气虚者,可选用生脉散合黄芪饮子;气阴两虚者,予生脉散并加重人参用量。

17.清燥救肺汤;

经霜桑叶9克 煅石膏7.5克 甘草3克 炒胡麻仁3克(研人参2.1克 杏仁2.1克真阿胶2.4克 炙枇杷叶1片 麦冬3.6克

1.痰多,加贝母 、瓜蒌.

2.血枯加生地.

3.热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黄。

5.人参改用西洋参更佳。

加减:

1. 烦渴甚者,加天花粉、石斛;

2. 热甚而见呼气灼热,气息促急者,加黄芩、地骨皮、知母;

3. 口干燥甚者,加生地、葛根、芦根等;

4. 痰多加贝母、瓜蒌。

  临证参考上消之症,多为心热移于肺,故在润肺同时需兼清心火。热极甚者,可加用天然牛黄粉。心气耗损明显者,可用麦冬饮子。烦渴甚而上药不解者,可用鲜生地煎汤代茶,或入乌梅、五味子以酸甘化阴。偏阴虚者,可选二冬汤;偏气虚者,可选用生脉散合黄芪饮子;气阴两虚者,予生脉散并加重人参用量。

  2.肺胃燥热

  证候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尿浊色黄,呼出气热,舌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积热于胃,胃热熏灼于肺,肺热伤津,津液耗伤,欲饮水自救,故烦渴引饮;饮入虽多不能敷布全身,津液自趋下泄,加之肾失固摄,水谷精微从小便而出,故尿多而混黄;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胃热过盛则消谷善饥;肺胃燥热上浮,故见呼出气热;舌苔黄燥、脉洪大为燥热之象。

  治法 清热生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 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人参、粳米、炙甘草。

  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止渴除烦,用以为君;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泄肺胃之火而润燥养液,用以为臣;更加人参甘温补中益气,救阴滋燥而养生气之源,粳米、甘草调中和胃,培养津液之本,缓君臣药物之寒性,共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以为使。方中石膏与人参同用,一清一补,清泻火热之中兼可益气养阴,治标而不忘固本扶正

18.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人参9克 

加减:

1. 热甚者,重用生石膏,可加黄连、酒大黄,量不宜大;

2. 消谷甚者,可适当加重甘草用量;

3. 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生地等。

临证参考本证为中上二消合见,治疗宜肺胃兼顾,一般以清胃泻火为主。人参、甘草、粳米益津护胃,防大寒之品伤胃。人参又具益气养阴之功,必要时可加大用量。此外,治本证候还可选用玉液汤、滋膊饮等。本证治疗时,切忌过用寒凉而致气虚中满等证出现。  

(2)加减热甚者,重用生石膏,可加黄连、酒大黄,量不宜大;消谷甚者,可适当加重甘草用量;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生地等。

  (3)临证参考本证为中上二消合见,治疗宜肺胃兼顾,一般以清胃泻火为主。人参、甘草、粳米益津护胃,防大寒之品伤胃。人参又具益气养阴之功,必要时可加大用量。此外,治本证候还可选用玉液汤、滋膊饮等。本证治疗时,切忌过用寒凉而致气虚中满等证出现。

  3.脾胃气虚

  证候 口渴欲饮,纳少便溏,神靡倦怠,消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燥热之邪本易伤气,或更兼治疗失当,过用大苦大寒之品,消渴未止,脾胃反伤,脾失健运,谷气下泄从大便出而便溏,津液不能上输,则口渴欲饮;脾胃失健运之职,水谷不化精微而尽为糟粕,清阳精微不得实四肢布周身,则倦怠神靡,消瘦乏力;气虚血弱则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

  方药运用

  (1)常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药用人参、炒白术、茯苓、木香、葛根、生甘草。

  方中以人参甘温健脾益气为君;以苦温之白术、甘淡之茯苓健脾祛湿为臣;佐以木香行气助运,葛根升发清阳并助运化,止泻并可生津止渴;甘草甘温调中为使。全方合用,甘平益气健中并助运止泻,使清阳得升,精微得布,不寒不燥,无耗气伤阴之弊。

  (2)加减纳少便溏明显者,加山药、莲子肉;气虚甚者,人参加量,或加黄芪、五味子;气阴两伤者,可加沙参、玉竹、黄精等。

  (3)临证参考脾胃气虚证见口渴欲饮时,不可用白虎、承气类寒凉泻火之剂,以免重伤脾胃,犯虚虚之戒。此外,温热补品亦不宜用,以防燥热之邪得助。唯健脾益气、生津止渴之平补剂七味白术散为宜。

  消渴病发展过程中除可见脾胃气虚证外,临床上更为多见的是三消兼脾胃虚弱,气阴两伤,阴虚有热之证。施今墨先生治疗消渴病,每以毓阴清热,益气健脾为大法,以党参、麦冬、生地黄、五味子、黄芪、山药、苍术、玄参为基本方。其中,增液汤有养肺胃肾三脏之阴液,清上中下三焦燥热之功;生脉散具益气生津敛精之效;又以黄芪配山药,气阴兼顾,收健脾益气生津,补肾涩精止遗之功;苍术配玄参,互制其短而用其长,健脾敛精助运同时兼滋肾降火。诸药伍用,集益气养阴、生津涩精、健脾补肾、清降虚火诸功于一炉,临床用之每多效验。

19.七味白术散;

人参7.5克 白术15克 白茯苓15克 藿香叶15克 木香6克 甘草3克 葛根15克( 渴者加至15-30克)   

加减:

1. 纳少便溏明显者,加山药、莲子肉;

2. 气虚甚者,人参加量,或加黄芪、五味子;

3. 气阴两伤者,可加沙参、玉竹、黄精等。

临证参考脾胃气虚证见口渴欲饮时,不可用白虎、承气类寒凉泻火之剂,以免重伤脾胃,犯虚虚之戒。此外,温热补品亦不宜用,以防燥热之邪得助。唯健脾益气、生津止渴之平补剂七味白术散为宜。

消渴病发展过程中除可见脾胃气虚证外,临床上更为多见的是三消兼脾胃虚弱,气阴两伤,阴虚有热之证。施今墨先生治疗消渴病,每以毓阴清热,益气健脾为大法,以党参、麦冬、生地黄、五味子、黄芪、山药、苍术、玄参为基本方。其中,增液汤有养肺胃肾三脏之阴液,清上中下三焦燥热之功;生脉散具益气生津敛精之效;又以黄芪配山药,气阴兼顾,收健脾益气生津,补肾涩精止遗之功;苍术配玄参,互制其短而用其长,健脾敛精助运同时兼滋肾降火。诸药伍用,集益气养阴、生津涩精、健脾补肾、清降虚火诸功于一炉,临床用之每多效验。

  4.湿热中阻

  证候 口渴而不多饮,似饥而不欲多食,口苦粘腻,脘腹满闷,苔黄厚腻,脉濡缓。

  证候 分析消渴日久,脾虚生湿化热,或新感湿邪,或饮食肥甘厚味生湿化热,湿热蕴结脾胃,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浊湿不降。气机不畅,则脘腹满闷;脾气不升,不能运化津液上承,兼热伤津液,则口渴而不多饮;热灼谷而湿滞中,则似饥而不欲食,口苦粘腻;苔黄厚腻,脉濡缓为湿热中阻之象。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黄芩滑石汤加减。药用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通草、大腹皮、白豆蔻仁。

  方中黄芩苦寒燥湿泄热,滑石甘淡寒以清热利湿,二者共为君药;茯苓皮、猪苓、通草甘淡微寒利湿清热,共为臣药;佐以辛温之大腹皮、白豆蔻以行气宽中、化湿消水。上方寒温并用,清、化、利共旋,则中焦阻滞之湿热得以分消,温燥苦寒互制偏性,无伤阴助热或伤阳助湿之弊。

20.黄芩滑石汤;

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通草、大腹皮、白豆蔻仁 

加减:

1. 热重而渴甚者,加天花粉、麦冬、葛根;

2. 湿重满闷者,加藿香、砂仁、木香;

3. 兼胸胁满闷,头晕目眩,喜太息等肝郁见症时,可加柴胡、枳实、白芍、葛根。

  临证参考消渴病的发生可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虚湿阻,郁而化热,湿热交阻,伤气耗阴所致。消渴病的发展同样可由于调摄或治疗不当,致脾愈虚而湿愈阻,湿郁化热,不仅伤阳耗阴,且可使消渴病治疗趋于复杂。湿热内阻兼阴虚气弱,用药宜化湿而不过燥伤阴,清热而不过寒伤阳。尤应注意中病即止,及时调整治法,因清热化湿法总非消渴病的治疗大法。

  湿热中阻而兼见肌肉酸胀、四肢沉重者,治疗可用四妙散合上方加减。常用药物有: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猪苓、茯苓、厚朴、陈皮、茵陈、葛根、天花粉等。

  阴虚而见湿热内阻者,往往易致气滞血瘀证并见,治疗除清热化湿外,理气活血、养阴通络之品,如广郁金、葛根、丹参、牛膝、苍术、玄参、赤芍、白芍常须伍用。

  (2)加减热重而渴甚者,加天花粉、麦冬、葛根;湿重满闷者,加藿香、砂仁、木香;兼胸胁满闷,头晕目眩,喜太息等肝郁见症时,可加柴胡、枳实、白芍、葛根。

  (3)临证参考消渴病的发生可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虚湿阻,郁而化热,湿热交阻,伤气耗阴所致。消渴病的发展同样可由于调摄或治疗不当,致脾愈虚而湿愈阻,湿郁化热,不仅伤阳耗阴,且可使消渴病治疗趋于复杂。湿热内阻兼阴虚气弱,用药宜化湿而不过燥伤阴,清热而不过寒伤阳。尤应注意中病即止,及时调整治法,因清热化湿法总非消渴病的治疗大法。

  湿热中阻而兼见肌肉酸胀、四肢沉重者,治疗可用四妙散合上方加减。常用药物有: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猪苓、茯苓、厚朴、陈皮、茵陈、葛根、天花粉等。

  阴虚而见湿热内阻者,往往易致气滞血瘀证并见,治疗除清热化湿外,理气活血、养阴通络之品,如广郁金、葛根、丹参、牛膝、苍术、玄参、赤芍、白芍常须伍用。

  5.肠燥伤阴

  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苔黄干燥,脉实有力。

  证候分析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之品,胃中积热。阳明燥热蕴结胃肠,耗灼津液,故口渴引饮;津液既亏,肠道失润,则大便燥结不通;胃热过盛致多食易饥,食滞胃肠,更耗津液,故大便干结,燥实结于里;舌红少津,苔黄而燥,脉实有力为热盛津伤,腑实内结之征。

  治法滋阴通腑。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增液承气汤加减。药用玄参、麦冬、生地、生大黄、芒硝。

  方中玄参味甘咸微寒,壮水制火启肾水上承而通二便,麦冬、生地甘寒养阴润燥,三者合用有增水行舟、滋阴润肠之功,共用为主药;辅以大黄清热泻火,荡涤肠胃糟粕,芒硝软坚以攻下,共为辅药。合用共奏增液润燥,泻热通腑之功。

  (2)加减燥渴甚者,加生石膏、天花粉;大便秘结用上药不下者,加重大黄、芒硝用量,便通即止。

  (3)临证参考肠燥伤阴,腑实内结者,应急下存阴,及时果断选用上方。同时注意,腑气一通应即随证变方。临证时宜详辨证候虚实。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中云:“中消用承气汤,此须细为斟酌,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用之尤可;若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此外,若大便艰涩而不燥实,脉数而虚者,则病属脾气阴不足,治疗宜用黄芪汤加味以增液补气,药常选黄芪、生地、玄参、麦冬、山药、生苍术、绿豆(煎汤代水)。

21.增液承气汤;

玄参30克 麦冬24克 细生地24克 大黄9克 芒硝4.5克(包)

加减:

1. 燥渴甚者,加生石膏、天花粉;

2. 大便秘结用上药不下者,加重大黄、芒硝用量,便通即止。

  临证参考肠燥伤阴,腑实内结者,应急下存阴,及时果断选用上方。同时注意,腑气一通应即随证变方。临证时宜详辨证候虚实。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中云:“中消用承气汤,此须细为斟酌,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用之尤可;若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此外,若大便艰涩而不燥实,脉数而虚者,则病属脾气阴不足,治疗宜用黄芪汤加味以增液补气,药常选黄芪、生地、玄参、麦冬、山药、生苍术、绿豆(煎汤代水)。  

 6.肝肾阴虚

  证候尿频量多,浊稠如膏,腰膝酸软,目干而眩,耳鸣重听,肌肤干燥,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主升发、疏泄,肾主封藏,寓元阴元阳。肝肾阴虚,肝疏泄过度,肾固摄失常,封藏失司,水谷精微直趋膀胱,故尿频尿多,浊稠如膏,多梦遗精;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为肝所主,肝肾精亏则腰膝酸软无力,精血亏虚不能濡润清窍,故目干耳鸣;水谷精微不能营贯于肌肤,故皮肤干燥而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 滋补肝肾。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六味地黄丸。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方中以甘微温之熟地黄滋阴补肾为君;山萸肉酸温补肾养肝,收涩精气,山药甘平补益脾阴且益肾坚阴,共为臣药,合君药以滋肾、养肝、益脾,切中本病病机;以甘寒之泽泻、甘淡之茯苓、辛苦之丹皮,分清肾经虚火、脾经湿火、肝经郁火,共为佐使,以泻助补,清泻诸虚郁之火,以坚肾阴,固开合,与君臣合用,于泻中求补补不助邪,相得益彰22.六味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加减:

1. 阴虚火旺甚者,加知母、黄柏;

2. 骨蒸潮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或鳖甲、龟甲;

3. 多梦遗精者,加芡实、菟丝子、生龙骨、生牡蛎;

4. 阴虚阳亢见头昏目眩、脉弦者,加生石决明、珍珠丹、牛膝;

5. 阴虚肝旺见口干喜饮,易于急躁者,加生首乌、白芍、生地、玄参、天花粉。

  临证参考本证患者病情较重者,先用汤药调理,待病情控制后,再改用丸剂。伴有气虚者,应加人参、黄芪;下焦阴虚,相火上浮于肺,上下同病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加减,下焦阴虚,热犯中焦者,可用玉女煎加味。

  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时应处处注意护阴。气阴两伤时,加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均宜生用。施今墨先生认为虚热证为消渴病中最多见者,并习用白芍、五味子、生地、麦冬、玄参、乌梅等,酸甘化阴生津补液,且能除虚热。

  肝肾阴虚患者,临床上一方面每多兼气虚及络脉瘀阻,另一方面阴亏阳亢易致阳亢化风之中风证出现。治疗时宜及早在益气同时,于益气通络、滋水涵木中兼以潜镇熄风。

  (2)加减阴虚火旺甚者,加知母、黄柏;骨蒸潮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或鳖甲、龟甲;多梦遗精者,加芡实、菟丝子、生龙骨、生牡蛎;阴虚阳亢见头昏目眩、脉弦者,加生石决明、珍珠丹、牛膝;阴虚肝旺见口干喜饮,易于急躁者,加生首乌、白芍、生地、玄参、天花粉。

  (3)临证参考本证患者病情较重者,先用汤药调理,待病情控制后,再改用丸剂。伴有气虚者,应加人参、黄芪;下焦阴虚,相火上浮于肺,上下同病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加减,下焦阴虚,热犯中焦者,可用玉女煎加味。

  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时应处处注意护阴。气阴两伤时,加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均宜生用。施今墨先生认为虚热证为消渴病中最多见者,并习用白芍、五味子、生地、麦冬、玄参、乌梅等,酸甘化阴生津补液,且能除虚热。

  肝肾阴虚患者,临床上一方面每多兼气虚及络脉瘀阻,另一方面阴亏阳亢易致阳亢化风之中风证出现。治疗时宜及早在益气同时,于益气通络、滋水涵木中兼以潜镇熄风。

23.玉女煎

石膏15~30克 熟地9~30克 麦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1.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

2.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请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上面的提示进行加减。

7.阴阳两虚

  证候 饮多溲多,尿频浊稠,咽干舌燥,面容憔悴,黧黑无华,畏寒肢冷,四末欠温,手足心热,或阳痿早泄,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证候分析 消渴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无以滋养则咽干舌燥,阴虚不能制阳则手足心热;饮多溲多,尿频浊稠,为下元虚惫,真火不足,如釜底无火不能蒸化津液,致精微和水液下注引起;阳虚无力温煦则畏寒肢冷、四末欠温,或阳痿早泄;面色黧黑无华属肾气衰败之象;舌淡苔薄、脉沉细弱为阳虚火力微弱之征。

  治法 养阴温阳。 ’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金匮肾气丸。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熟附子、肉桂。

  本方以甘微温味厚之熟地滋补肾阴,用为君药;山药补脾肾益精,山萸肉补肝肾固精,肉桂、附子气大热味辛温肾扶阳,共为臣药;丹皮泻火行瘀,泽泻、茯苓利水泄浊,为佐使药。诸药相伍,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水火得养,相得益彰,共成阴阳双补之代表方。

  (2)加减腰酸软甚者,加杜仲、牛膝、续断;畏寒怕冷者,加鹿茸、紫河车;面容憔悴,黧黑无华者,加何首乌、枸杞子、骨碎补;大便溏泄者,加补骨脂、益智仁。

  (3)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消渴病后期,病情多危重,且常常有并发症出现,治疗时须注意并发症的情况,并及时予以积极治疗。

  消渴病之阴阳两亏者,用金匮肾气丸,一般是以少量附桂,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且桂附入大队濡润阴柔之剂中,可行其滞,并有摄纳虚火归原之妙。消渴病若确属虚寒者,应进壮火、补虚、固脱、填髓之剂,冀先挽其颓势,再议其余。施今墨先生每用下方:上肉桂24g(切碎蒸汁兑入,不可火煎),鹿茸粉39(另装胶囊分2次随药送服),黑附块18g,桑螵蛸9g,山萸肉12g大山参12g,巴戟天9g,破故纸9g,覆盆子9g,金樱子9g,野于术15g,山药30g,芡实30g,炙甘草9g

24.金匮肾气丸;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加减:

1. 腰酸软甚者,加杜仲、牛膝、续断;

2. 畏寒怕冷者,加鹿茸、紫河车;

3. 面容憔悴,黧黑无华者,加何首乌、枸杞子、骨碎补;

4. 大便溏泄者,加补骨脂、益智仁。

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消渴病后期,病情多危重,且常常有并发症出现治疗时须注意并发症的情况,并及时予以积极治疗

消渴病之阴阳两亏者,用金匮肾气丸,一般是以少量附桂,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且桂附入大队濡润阴柔之剂中,可行其滞,并有摄纳虚火归原之妙。消渴病若确属虚寒者,应进壮火、补虚、固脱、填髓之剂,冀先挽其颓势,再议其余。施今墨先生每用下方:上肉桂24g(切碎蒸汁兑入,不可火煎),鹿茸粉39(另装胶囊分2次随药送服),黑附块18g,桑螵蛸9g,山萸肉12g,大山参12g,巴戟天9g,破故纸9g,覆盆子9g,金樱子9g,野于术15g,山药30g,芡实30g,炙甘草9g。

3.下消证:

肾虚火旺,精髓枯竭,引水自救,随即溲下,小便稠浊如膏。

(三)下消

  1.消伤肾阴,阴虚火旺    

  症状及分析。

  尿频量多一一肾虚失约。

  口干舌燥一一阴虚津燥。

  腰膝痠软一一肾虚外府失养。

  尿甜、浑浊如脂膏一一肾虚不摄、水津下泄。

  或兼烦躁遗精、失眠、舌红、脉细数一一肾中阴亏火旺。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左归饮、六味地黄丸。

25.左归饮;

熟地9-30克 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 

26.六味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加减:

1. 阴虚火旺甚者,加知母、黄柏;

2. 骨蒸潮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或鳖甲、龟甲;

3. 多梦遗精者,加芡实、菟丝子、生龙骨、生牡蛎;

4. 阴虚阳亢见头昏目眩、脉弦者,加生石决明、珍珠丹、牛膝;

5. 阴虚肝旺见口干喜饮,易于急躁者,加生首乌、白芍、生地、玄参、天花粉。

  临证参考本证患者病情较重者,先用汤药调理,待病情控制后,再改用丸剂。伴有气虚者,应加人参、黄芪;下焦阴虚,相火上浮于肺,上下同病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加减,下焦阴虚,热犯中焦者,可用玉女煎加味。

  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时应处处注意护阴。气阴两伤时,加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均宜生用。施今墨先生认为虚热证为消渴病中最多见者,并习用白芍、五味子、生地、麦冬、玄参、乌梅等,酸甘化阴生津补液,且能除虚热。

肝肾阴虚患者,临床上一方面每多兼气虚及络脉瘀阻,另一方面阴亏阳亢易致阳亢化风之中风证出现。治疗时宜及早在益气同时,于益气通络、滋水涵木中兼以潜镇熄风。

  ①方解,

  下消之证,肾阴不足为多见。肾虚之中,当辨有火无火,一般来说,凡阴虚生内热,自以肾中阴虚火旺最为常见。左归饮中,山药(宜多用)养脾阴摄精微,佐以山茱萸补肾固精,以固封蛰之本,熟地、枸杞补肾滋液,茯苓、甘草,甘淡育阴泄热。共奏补肾精,摄固之效,是为平补肾阴之剂。如火旺者去枸、甘之滞补,合丹皮、泽泻通利泄热,便为六味地黄丸的清补并行。

  (2)加减法。导引入肾,加牛膝、车前子为使。火旺甚者,加知母、黄柏泄热坚阴,热去则阴能守。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益气。气阴不足者,加生脉散兼补金水之气。小便混浊者,加益智、桑螵蛸、五味子固摄涩精。

  变证。

  (1)虚火刑金, 、

  下消伤肾一一阴虚火亢(相火)一一虚火上炎、浮游于肺一一上证兼见气短、潮热、咽燥、干咳、骨蒸盗汗、颧赤、或咳嗽咯红一一滋水清金一一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麦味地黄丸、生地黄饮子。

  凡肾阴不足,每易虚火浮游上炎灼肺,成肺肾阴虚,上下合消之证。当滋肾阴以引火下行,再用滋肺金,以清上热而资化源。六味生脉合用之义仿此。轻者可用麦味地黄丸。上二方治重在肾.生地黄饮子在滋养肺肾阴津方中加用枳壳,泽泻疏导大肠、膀胱府中之热,以导引浮游心肺之火下行,是犹六味中之丹皮,泽泻也。《证治汇补》方去黄芪、枳壳、泽泻,加茯苓,所治略同。

  此与上消变证(金水两虚)相互参考,其微别在标本少异。肾虚火浮者,滋肾固下为主,清上养肺为辅,多需兼用引热下行之药,对由上热及下,病势尚属上消者则以养阴清肺为主。唯消证上轻而下重,对于滋肾,尤当汲汲,不可忽视

27.麦味地黄丸;

山萸肉12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3克 泽泻3克 茯苓6克 五味子7.5克 麦冬7.5克(去心) 

28.生地黄饮子;

  (2)火犯阳明,

  肾中阴虚火亢一一热犯阳明一一兼见中焦形证、烦热干渴、消谷、头痛牙疼、脉浮

  滑、洪大一一滋肾之中、兼清胃热一一玉女煎加减。

  阴伤火灼,水亏火胜,少阴不足,阳明有佘,气阴两燔,玉女煎兼清少阴阳明,滋肾降火。多汗而渴者加五味,小便不清加泽泻,金水两伤,因精损气加人参。

  本型重在治肾火浮越,故重滋肾降火。如中消下传,则专重安肾(--类当互参)。

   (3)肾精不固。

  肾精不固一一精气随火下泄一一小便如膏…清滋中当加意固肾一一玄菟丹。

'消渴小便消利精微,固摄肾精之法,亦所常用,常配合补肾、滋阴、清热诸法中用之以收功效,故亦不可忽略。玄菟丹,《证治要诀》常用之。《景岳全书.消渴》治法用秘元煎、固阴煎、苓术菟丝煎等,均寓此意。以上三方,秘元煎兼主心脾,固阴煎偏主肝肾,苓术菟丝煎偏主脾肾,皆以摄涩为宗旨,可供参考。

  阳虚

  }精耗一一因精虚损气一一气不摄精(无火,一一阴虚火旺诸证巳消,只见肾气火旺,

  不足之象一一补精益气一一左归饮、大补元煎。

  凡下消肾阴不足,久利伤精,或阴虚火旺,火迫精消,久则也能导致精虚气耗(因精虚损气),成为阴精虽虚,却无火证。治当补精益气,用左归饮或大补元煎出入。若不能挽回病机,便易转入阳虚气惫之候。左归饮平补肾精,大补元煎补肾精中,兼益气摄元,可以常用。

29.左归饮、

熟地9-30克 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

30.大补元煎

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本方与后右归饮出入互用。

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  山药炒,二钱  熟地补精补阴以此为

主。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  杜{中二钱  当归二三钱,若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一钱,如畏酸吞

酸者去之  枸杞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2.阴虚及阳,火不蒸腾:

  三消曰久

  年老肾衰/阴精耗伤一一气随精耗、阴虚 、

  房事不节, '

  气不化水一一下焦失约一一溲多。

  及阳---命火失蒸 水不上腾一一上焦干燥一一口渴。

  症状及分析。

  小便频数,甚至饮一溲二一一肾气衰虚,不能约摄.

  尿色清白如水一肾阳不化。

  或见浑浊如膏--…肾元下泄。

  口渴少饮一一命门火衰,肾水亦虚,火衰不能蒸腾,水亏不可上升,以致上焦肺燥不润而渴。但以非火盛之焚灼,故虽渴不甚,饮入不多(清.何梦瑶《医碥》)。

  面色黧黑憔悴一一阳惫色枯,面乏神采。

  耳轮焦干一一肾气枯索,不能盈其分部。

  浮肿或少尿一一阳虚气化不利. '

  或五更泄泻一一胃关不固。

  腰膝瘦软一一气不温养肾之外府。

  形寒肢冷一一阳不温养肢冷。

  阳痿早泄一一命门火衰,阳事不举,精关不摄。

  苔白滑、舌质淡嫩,有齿痕,脉沉细一一肾阳不足之象。

  治法;引火归元,蒸腾水气。

  方药。八味地黄丸《崔氏方》右归丸,右归饮、引火升阳汤。

  方解。

  崔氏易《金匮》肾气丸之桂枝为肉桂,方中熟地、山萸,补肾精以作升津之资本,又用丹皮、苓,泽,寓通利湿郁,以避其寒,用肉桂、附子蒸动阳气,成为一张水火阴阳平调之方。从原则上说,它对于阴虚及阳、阳气渐衰,虚热水湿残留内郁,戴阳上亢者较合适。临床上,当视阴阳水火之情形,灵活出入加减药量,有多向调节之功。右归既去丹皮、泽泻、茯苓之泄利,遂失通利之用,加上枸杞、牛膝、菟丝、杜仲,炙草(饮),或更加鹿角胶、当归(丸),成为温肾补虚之正方。对命门火衰、火衰于下、先天禀弱、劳欲太过等元阳不足,导致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较合适。 .

  总之,三消证中,以下消病情最重,病变中心在肾,以虚证为多。多因年老体衰、久病,禀赋薄弱及劳欲过度引起

  肾为水火之脏,五液皆生于肾,肾中元气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肾中水火平调则元气蒸动、水升火降津液上济则肺得之而不渴。胃得之而不饥,膀胱得之而气化、唯真水竭而真火衰,.则不能上输,于是肺虚而求救于水(引饮),胃热而求救于食(善饥),膀胱气机失摄而溲多浑浊,甘味,故肾虚水火不济的消渴最为常见。

  下消既属肾虚,自当以补肾为主,由于精微随溲下泄,在补肾精的同时,当合用摄养之法。 。

  消多火证,下消之火,多由阴虚。肾中阴不济阳,则火起于下,但此火为水中之火,滋其水则火自退,不可过用苦寒。阴虚火亢,龙雷之火浮游于上,也可能引起并发中上之消,前法中可酌配合养肺胃之剂。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虚火之证,久则耗气,终必损阳。故治下消,温肾之法,亦不可废。盖消证后期,命火式微,水气不能蒸动上腾所致上焦失调之渴,病因无火引起,则其渴必不甚,饮亦不多,不如焚燎之火渴,引饮不止,且以阳虚火衰,故金寒水冷,肺气消索,所饮之水,无气以化,身中之津液亦无气以提摄,相并下趋,故饮一溲二(此对比合标之词,不是说大渴每饮必一斗也,《内经》。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者,死不治”为据),以区别于常见的火证消渴,治法。斧底加薪,氤氲彻顶,槁禾得雨,生意归巅(见《景岳全书》),意谓滋阴温阳,并济水火,俾肾中生意盎然,水升然后上中枯燥得润而消渴可解,所谓。下得热而上不热”者此也。但用其法要阴中求阳,斯能阳敷阴沛,切勿一味温阳,致犯河间、子和所责“以热药治消”之误。

   或谓《金匮》“肾气丸所治乃通常之渴,而非消证之渴,不可以'消渴,为名”(见清.何梦瑶《医砺、消渴》),似亦过论。诚然,消渴热证十居八九,顾阴损及阳、两虚之候,亦有偶见。有是病即有是证,特别是晚期久弱重证。盖年老体弱之辈,消证以下消为病重,阴损及阳则尤重,病至于斯,固必诸虚叠见,故。阴消”之候,病例虽少,实为最重,此时必需并补、引火加薪,以冀渐图侥幸。否则阳尽阴消、死期至矣!

31.八味地黄丸;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32.右归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胶6克 菟丝子6克 姜杜仲6克 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33.右归饮

熟地9-30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3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6克 姜杜仲6克 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9克(先煎)

消渴本证治分类筒表

┏━━━━━┳━━━━━━┳━━━━━━━━━━━━━━━━━━┳━━━━━━━━┳━━━━━━━━━━┓

┃ 上消.  ┃ 燥热伤肺  ┃ 烦渴多饮,尿多舌赤,苔薄黄,    ┃ 清热润燥,生  ┃ 消渴方       ┃

┃      ┃      ┃ 脉数                ┃ 津止渴     ┃           ┃

┣━━━━━╋━━━━━━╋━━━━━━━━━━━━━━━━━━╋━━━━━━━━╋━━━━━━━━━━┫

┃ 中消   ┃ 胃火消中  ┃ 消谷善饥,口渴多饥溲数,形体    ┃ 清胃,润燥   ┃ 白虎汤       ┃

┃     ┃       ┃ 消瘦,苔黄燥、脉滑实有力或兼    ┃         ┃          ┃

┃     ┃       ┃ 便秘                ┃         ┃          ┃

┃     ┣━━━━━━╋━━━━━━━━━━━━━━━━━━╋━━━━━━━━╋━━━━━━━━━━┫

┃     ┃ 脾胃气虚  ┃ 消饥、饥不能食或虽能食,稍饥    ┃ 益气摄精     ┃ 白术散      ┃

┃     ┃       ┃ 则馁。渴饮不多、溲清体乏无力、   ┃         ┃          ┃

┃     ┃       ┃ 或兼肿,便溏、舌淡、脉弱      ┃         ┃          ┃

┣━━━━━╋━━━━━━╋━━━━━━━━━━━━━━━━━━╋━━━━━━━━╋━━━━━━━━━━┫

┃ 下消   ┃ 肾虚火亢  ┃ 尿频多,口干,腰膝酸软,尿浑    ┃ 滋阴固肾    ┃ 左归饮       ┃

┃     ┃       ┃ 浊、甜。或兼烦躁、遗精、失眠、   ┃        ┃           ┃

┃     ┃       ┃ 舌红、脉细数            ┃         ┃          ┃

┃     ┣━━━━━━╋━━━━━━━━━━━━━━━━━━╋━━━━━━━━╋━━━━━━━━━━┫

┃     ┃ 阴虚及阳  ┃ 小便多,甚至饮一溲二,尿清如水,  ┃ 引火归元    ┃ 八味丸       ┃

┃     ┃       ┃ 或见浑浊如膏、口渴少饮、面色    ┃ 蒸腾水气    ┃          ┃

┃     ┃       ┃ 黧黑、憔悴、耳轮耳乾、浮肿或    ┃        ┃           ┃

┃     ┃       ┃ 少尿。或兼五更泄泻、腰膝酸软、   ┃        ┃           ┃

┃     ┃       ┃ 形寒肢冷、阳萎早泄、苔白淡嫩、   ┃        ┃           ┃

┃     ┃       ┃ 脉沉细               ┃        ┃           ┃

┣━━━━━╋━━━━━━╋━━━━━━━━━━━━━━━━━━╋━━━━━━━━╋━━━━━━━━━━┫

┃ 兼证   ┃ 痈疽    ┃ 经络不利、血气壅滞         ┃ 清热解毒    ┃ 五味消毒饮、黄芪  ┃

┃      ┃      ┃                   ┃ 益气解毒.   ┃ 六一汤、犀黄丸   ┃

┃      ┣━━━━━━╋━━━━━━━━━━━━━━━━━━╋━━━━━━━━╋━━━━━━━━━━┫

┃      ┃ 肿胀    ┃ 土不制水、转输无力         ┃ 实脾利水    ┃ 参苓白术散     ┃

┃      ┣━━━━━━╋━━━━━━━━━━━━━━━━━━╋━━━━━━━━╋━━━━━━━━━━┫

┃      ┃ 聋、盲   ┃ 肝肾精耗              ┃ 滋养肝肾    ┃ 杞菊地黄丸     ┃

┗━━━━━┻━━━━━━┻━━━━━━━━━━━━━━━━━━┻━━━━━━━━┻━━━━━━━━━━

 三、分证论治

  1.燥热伤肺

  证候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候分析五志过极,心火炽炎,移热于肺,或嗜食肥甘酒类,胃热上乘于肺,或下源肾水亏乏,不能制火,火势上浮乘肺,均可刑伐肺金,肺因燥热所伤而无力敷布津液,津液直行膀胱排泄而出,则溲多尿频;津液不能上承,故口舌干燥,烦渴多饮;壮火食气,燥热伤津耗气,故见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为燥热之象。

  治法清燥益阴。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桑叶、生石膏、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人参、甘草。

方中桑叶苦甘寒清宣肺燥,生石膏辛甘寒清肺金燥热,二者合用清泻肺胃燥热,治其致病之源,且清中有宣,清中兼润,用为君药;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滋液,同为臣药;杏仁、枇杷叶味苦以泻肺气兼润肺燥,人参、甘草益气和中而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用为使药。诸药合用,甘凉滋润之中,肺胃燥热得以清宣,气阴得复。

34.清燥救肺汤

经霜桑叶9克 煅石膏7.5克 甘草3克 炒胡麻仁3克(研) 人参2.1克 杏仁2.1克  真阿胶2.4克 

炙枇杷叶1片 麦冬3.6克  

1.痰多,加贝母 、瓜蒌.

2.血枯加生地.

3.热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黄。

5.人参改用西洋参更佳。

加减:

1. 烦渴甚者,加天花粉、石斛;

2. 热甚而见呼气灼热,气息促急者,加黄芩、地骨皮、知母;

3. 口干燥甚者,加生地、葛根、芦根等;

4. 痰多加贝母、瓜蒌。

  (2)加减烦渴甚者,加天花粉、石斛;热甚而见呼气灼热,气息促急者,加黄芩、地骨皮、知母;口干燥甚者,加生地、葛根、芦根等;痰多加贝母、瓜蒌。

  (3)临证参考上消之症,多为心热移于肺,故在润肺同时需兼清心火。热极甚者,可加用天然牛黄粉。心气耗损明显者,可用麦冬饮子。烦渴甚而上药不解者,可用鲜生地煎汤代茶,或入乌梅、五味子以酸甘化阴。偏阴虚者,可选二冬汤;偏气虚者,可选用生脉散合黄芪饮子;气阴两虚者,予生脉散并加重人参用量。

  2.肺胃燥热

  证候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尿浊色黄,呼出气热,舌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积热于胃,胃热熏灼于肺,肺热伤津,津液耗伤,欲饮水自救,故烦渴引饮;饮入虽多不能敷布全身,津液自趋下泄,加之肾失固摄,水谷精微从小便而出,故尿多而混黄;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胃热过盛则消谷善饥;肺胃燥热上浮,故见呼出气热;舌苔黄燥、脉洪大为燥热之象。

  治法 清热生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 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人参、粳米、炙甘草。

  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止渴除烦,用以为君;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泄肺胃之火而润燥养液,用以为臣;更加人参甘温补中益气,救阴滋燥而养生气之源,粳米、甘草调中和胃,培养津液之本,缓君臣药物之寒性,共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以为使。方中石膏与人参同用,一清一补,清泻火热之中兼可益气养阴,治标而不忘固本扶正

35.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人参9克

加减:

1. 热甚者,重用生石膏,可加黄连、酒大黄,量不宜大;

2. 消谷甚者,可适当加重甘草用量;

3. 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生地等。

临证参考本证为中上二消合见,治疗宜肺胃兼顾,一般以清胃泻火为主。人参、甘草、粳米益津护胃,防大寒之品伤胃。人参又具益气养阴之功,必要时可加大用量。此外,治本证候还可选用玉液汤、滋膊饮等。本证治疗时,切忌过用寒凉而致气虚中满等证出现。

(2)加减热甚者,重用生石膏,可加黄连、酒大黄,量不宜大;消谷甚者,可适当加重甘草用量;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生地等。

  (3)临证参考本证为中上二消合见,治疗宜肺胃兼顾,一般以清胃泻火为主。人参、甘草、粳米益津护胃,防大寒之品伤胃。人参又具益气养阴之功,必要时可加大用量。此外,治本证候还可选用玉液汤、滋膊饮等。本证治疗时,切忌过用寒凉而致气虚中满等证出现。

  3.脾胃气虚

  证候 口渴欲饮,纳少便溏,神靡倦怠,消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燥热之邪本易伤气,或更兼治疗失当,过用大苦大寒之品,消渴未止,脾胃反伤,脾失健运,谷气下泄从大便出而便溏,津液不能上输,则口渴欲饮;脾胃失健运之职,水谷不化精微而尽为糟粕,清阳精微不得实四肢布周身,则倦怠神靡,消瘦乏力;气虚血弱则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

  方药运用

  (1)常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药用人参、炒白术、茯苓、木香、葛根、生甘草。

  方中以人参甘温健脾益气为君;以苦温之白术、甘淡之茯苓健脾祛湿为臣;佐以木香行气助运,葛根升发清阳并助运化,止泻并可生津止渴;甘草甘温调中为使。全方合用,甘平益气健中并助运止泻,使清阳得升,精微得布,不寒不燥,无耗气伤阴之弊。

  (2)加减纳少便溏明显者,加山药、莲子肉;气虚甚者,人参加量,或加黄芪、五味子;气阴两伤者,可加沙参、玉竹、黄精等。

  (3)临证参考脾胃气虚证见口渴欲饮时,不可用白虎、承气类寒凉泻火之剂,以免重伤脾胃,犯虚虚之戒。此外,温热补品亦不宜用,以防燥热之邪得助。唯健脾益气、生津止渴之平补剂七味白术散为宜。

  消渴病发展过程中除可见脾胃气虚证外,临床上更为多见的是三消兼脾胃虚弱,气阴两伤,阴虚有热之证。施今墨先生治疗消渴病,每以毓阴清热,益气健脾为大法,以党参、麦冬、生地黄、五味子、黄芪、山药、苍术、玄参为基本方。其中,增液汤有养肺胃肾三脏之阴液,清上中下三焦燥热之功;生脉散具益气生津敛精之效;又以黄芪配山药,气阴兼顾,收健脾益气生津,补肾涩精止遗之功;苍术配玄参,互制其短而用其长,健脾敛精助运同时兼滋肾降火。诸药伍用,集益气养阴、生津涩精、健脾补肾、清降虚火诸功于一炉,临床用之每多效验。

  4.湿热中阻

  证候 口渴而不多饮,似饥而不欲多食,口苦粘腻,脘腹满闷,苔黄厚腻,脉濡缓。

  证候 分析消渴日久,脾虚生湿化热,或新感湿邪,或饮食肥甘厚味生湿化热,湿热蕴结脾胃,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浊湿不降。气机不畅,则脘腹满闷;脾气不升,不能运化津液上承,兼热伤津液,则口渴而不多饮;热灼谷而湿滞中,则似饥而不欲食,口苦粘腻;苔黄厚腻,脉濡缓为湿热中阻之象。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黄芩滑石汤加减。药用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通草、大腹皮、白豆蔻仁。

  方中黄芩苦寒燥湿泄热,滑石甘淡寒以清热利湿,二者共为君药;茯苓皮、猪苓、通草甘淡微寒利湿清热,共为臣药;佐以辛温之大腹皮、白豆蔻以行气宽中、化湿消水。上方寒温并用,清、化、利共旋,则中焦阻滞之湿热得以分消,温燥苦寒互制偏性,无伤阴助热或伤阳助湿之弊。

  (2)加减热重而渴甚者,加天花粉、麦冬、葛根;湿重满闷者,加藿香、砂仁、木香;兼胸胁满闷,头晕目眩,喜太息等肝郁见症时,可加柴胡、枳实、白芍、葛根。

  (3)临证参考消渴病的发生可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虚湿阻,郁而化热,湿热交阻,伤气耗阴所致。消渴病的发展同样可由于调摄或治疗不当,致脾愈虚而湿愈阻,湿郁化热,不仅伤阳耗阴,且可使消渴病治疗趋于复杂。湿热内阻兼阴虚气弱,用药宜化湿而不过燥伤阴,清热而不过寒伤阳。尤应注意中病即止,及时调整治法,因清热化湿法总非消渴病的治疗大法。

  湿热中阻而兼见肌肉酸胀、四肢沉重者,治疗可用四妙散合上方加减。常用药物有: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猪苓、茯苓、厚朴、陈皮、茵陈、葛根、天花粉等。

  阴虚而见湿热内阻者,往往易致气滞血瘀证并见,治疗除清热化湿外,理气活血、养阴通络之品,如广郁金、葛根、丹参、牛膝、苍术、玄参、赤芍、白芍常须伍用。

36.黄芩滑石汤;

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通草、大腹皮、白豆蔻仁 

加减:

1. 热重而渴甚者,加天花粉、麦冬、葛根;

2. 湿重满闷者,加藿香、砂仁、木香;

3. 兼胸胁满闷,头晕目眩,喜太息等肝郁见症时,可加柴胡、枳实、白芍、葛根。

  临证参考消渴病的发生可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虚湿阻,郁而化热,湿热交阻,伤气耗阴所致。消渴病的发展同样可由于调摄或治疗不当,致脾愈虚而湿愈阻,湿郁化热,不仅伤阳耗阴,且可使消渴病治疗趋于复杂。湿热内阻兼阴虚气弱,用药宜化湿而不过燥伤阴,清热而不过寒伤阳。尤应注意中病即止,及时调整治法,因清热化湿法总非消渴病的治疗大法。

  湿热中阻而兼见肌肉酸胀、四肢沉重者,治疗可用四妙散合上方加减。常用药物有: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猪苓、茯苓、厚朴、陈皮、茵陈、葛根、天花粉等。

  阴虚而见湿热内阻者,往往易致气滞血瘀证并见,治疗除清热化湿外,理气活血、养阴通络之品,如广郁金、葛根、丹参、牛膝、苍术、玄参、赤芍、白芍常须伍用。

  5.肠燥伤阴

  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苔黄干燥,脉实有力。

  证候分析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之品,胃中积热。阳明燥热蕴结胃肠,耗灼津液,故口渴引饮;津液既亏,肠道失润,则大便燥结不通;胃热过盛致多食易饥,食滞胃肠,更耗津液,故大便干结,燥实结于里;舌红少津,苔黄而燥,脉实有力为热盛津伤,腑实内结之征。

  治法滋阴通腑。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增液承气汤加减。药用玄参、麦冬、生地、生大黄、芒硝。

  方中玄参味甘咸微寒,壮水制火启肾水上承而通二便,麦冬、生地甘寒养阴润燥,三者合用有增水行舟、滋阴润肠之功,共用为主药;辅以大黄清热泻火,荡涤肠胃糟粕,芒硝软坚以攻下共为辅药。合用共奏增液润燥,泻热通腑之功

37.增液承气汤;

玄参30克 麦冬24克 细生地24克 大黄9克 芒硝4.5克(包)  

加减:

1. 燥渴甚者,加生石膏、天花粉;

2. 大便秘结用上药不下者,加重大黄、芒硝用量,便通即止。

  临证参考肠燥伤阴,腑实内结者,应急下存阴,及时果断选用上方。同时注意,腑气一通应即随证变方。临证时宜详辨证候虚实。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中云:“中消用承气汤,此须细为斟酌,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用之尤可;若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此外,若大便艰涩而不燥实,脉数而虚者,则病属脾气阴不足,治疗宜用黄芪汤加味以增液补气,药常选黄芪、生地、玄参、麦冬、山药、生苍术、绿豆(煎汤代水)。

  (2)加减燥渴甚者,加生石膏、天花粉;大便秘结用上药不下者,加重大黄、芒硝用量,便通即止。

  (3)临证参考肠燥伤阴,腑实内结者,应急下存阴,及时果断选用上方。同时注意,腑气一通应即随证变方。临证时宜详辨证候虚实。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中云:“中消用承气汤,此须细为斟酌,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用之尤可;若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此外,若大便艰涩而不燥实,脉数而虚者,则病属脾气阴不足,治疗宜用黄芪汤加味以增液补气,药常选黄芪、生地、玄参、麦冬、山药、生苍术、绿豆(煎汤代水)。

   6.肝肾阴虚

  证候尿频量多,浊稠如膏,腰膝酸软,目干而眩,耳鸣重听,肌肤干燥,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主升发、疏泄,肾主封藏,寓元阴元阳。肝肾阴虚,肝疏泄过度,肾固摄失常,封藏失司,水谷精微直趋膀胱,故尿频尿多,浊稠如膏,多梦遗精;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为肝所主,肝肾精亏则腰膝酸软无力,精血亏虚不能濡润清窍,故目干耳鸣;水谷精微不能营贯于肌肤,故皮肤干燥而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 滋补肝肾。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六味地黄丸。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方中以甘微温之熟地黄滋阴补肾为君;山萸肉酸温补肾养肝,收涩精气,山药甘平补益脾阴且益肾坚阴,共为臣药,合君药以滋肾、养肝、益脾,切中本病病机;以甘寒之泽泻、甘淡之茯苓、辛苦之丹皮,分清肾经虚火、脾经湿火、肝经郁火,共为佐使,以泻助补,清泻诸虚郁之火,以坚肾阴,固开合,与君臣合用于泻中求补,补不助邪,相得益彰

  (2)加减阴虚火旺甚者,加知母、黄柏;骨蒸潮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或鳖甲、龟甲;多梦遗精者,加芡实、菟丝子、生龙骨、生牡蛎;阴虚阳亢见头昏目眩、脉弦者,加生石决明、珍珠丹、牛膝;阴虚肝旺见口干喜饮,易于急躁者,加生首乌、白芍、生地、玄参、天花粉。

  (3)临证参考本证患者病情较重者,先用汤药调理,待病情控制后,再改用丸剂。伴有气虚者,应加人参、黄芪;下焦阴虚,相火上浮于肺,上下同病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加减,下焦阴虚,热犯中焦者,可用玉女煎加味。

  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时应处处注意护阴。气阴两伤时,加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均宜生用。施今墨先生认为虚热证为消渴病中最多见者,并习用白芍、五味子、生地、麦冬、玄参、乌梅等,酸甘化阴生津补液,且能除虚热。

  肝肾阴虚患者,临床上一方面每多兼气虚及络脉瘀阻,另一方面阴亏阳亢易致阳亢化风之中风证出现。治疗时宜及早在益气同时,于益气通络、滋水涵木中兼以潜镇熄风。

7.阴阳两虚

  证候 饮多溲多,尿频浊稠,咽干舌燥,面容憔悴,黧黑无华,畏寒肢冷,四末欠温,手足心热,或阳痿早泄,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证候分析 消渴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无以滋养则咽干舌燥,阴虚不能制阳则手足心热;饮多溲多,尿频浊稠,为下元虚惫,真火不足,如釜底无火不能蒸化津液,致精微和水液下注引起;阳虚无力温煦则畏寒肢冷、四末欠温,或阳痿早泄;面色黧黑无华属肾气衰败之象;舌淡苔薄、脉沉细弱为阳虚火力微弱之征。

治法 养阴温阳。 ’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金匮肾气丸。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熟附子、肉桂。

本方以甘微温味厚之熟地滋补肾阴,用为君药;山药补脾肾益精,山萸肉补肝肾固精,肉桂、附子气大热味辛温肾扶阳,共为臣药;丹皮泻火行瘀,泽泻、茯苓利水泄浊,为佐使药。诸药相伍,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水火得养,相得益彰,共成阴阳双补之代表方。

(2)加减腰酸软甚者,加杜仲、牛膝、续断;畏寒怕冷者,加鹿茸、紫河车;面容憔悴,黧黑无华者,加何首乌、枸杞子、骨碎补;大便溏泄者,加补骨脂、益智仁。

(3)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消渴病后期,病情多危重,且常常有并发症出现,治疗时须注意并发症的情况,并及时予以积极治疗。

消渴病之阴阳两亏者,用金匮肾气丸,一般是以少量附桂,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且桂附入大队濡润阴柔之剂中,可行其滞,并有摄纳虚火归原之妙。消渴病若确属虚寒者,应进壮火、补虚、固脱、填髓之剂,冀先挽其颓势,再议其余。38.施今墨先生每用下方:上肉桂24g(切碎蒸汁兑入,不可火煎),鹿茸粉39(另装胶囊分2次随药送服),黑附块18g,桑螵蛸9g,山萸肉12g,大山参12g,巴戟天9g,破故纸9g,覆盆子9g,金樱子9g,野于术15g,山药30g,芡实30g,炙甘草9g。

4.兼证治疗

 (四)兼证治疗   查药方1 查药方2

  1.痈疽。消渴兼痈疽、疮癣、痤痱等类,((千金》、《外台》,认病源》、认三消论》均有论述。

  消渴致经络不利,血氧壅涩停滞,发为痈疽。初起毒热蕴营,宜清热凉血,方用五味消毒饮。病久气营两虚,宜解毒、益气、托脓,方用黄芪六一汤合犀黄丸。

  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为重。黄芪六一汤用于益气解毒托脓。用犀黄丸为免其热气内攻。痈疽之发,当参考外科治法,但要注意顾及消渴本证。 .

  对有内热者,平时可常服忍冬丸,清热解毒,以资防范,且能止渴。忍冬丸《外科精要》用忍冬草根茎、花、叶皆可,不拘多少,入瓶内,以无灰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辗为细末,以浸药酒打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50—100丸。

  2。肿胀:  

  消渴而肿胀,为病情转重,《圣济总录》:“消病日久,能食者,末传脑疽背疮;不能食者,末传中满鼓胀,皆不治之证也”,并认为这是。饮水过度,内溃脾土,土不制水。所致。李东垣则认为这是对上中二消,治之太急,寒药伤胃所致。它说明脾肾衰败,特别是脾乏转输,水气泛渍,治当实脾制水以理虚。不可利水逐湿以致更陷其气(消渴本证治分类筒表

┏━━━━━┳━━━━━━┳━━━━━━━━━━━━━━━━━━┳━━━━━━━━┳━━━━━━━━━━┓

┃ 上消.  ┃ 燥热伤肺  ┃ 烦渴多饮,尿多舌赤,苔薄黄,    ┃ 清热润燥,生  ┃ 消渴方       ┃

┃      ┃      ┃ 脉数                ┃ 津止渴     ┃           ┃

┣━━━━━╋━━━━━━╋━━━━━━━━━━━━━━━━━━╋━━━━━━━━╋━━━━━━━━━━┫

┃ 中消   ┃ 胃火消中  ┃ 消谷善饥,口渴多饥溲数,形体    ┃ 清胃,润燥   ┃ 白虎汤       ┃

┃     ┃       ┃ 消瘦,苔黄燥、脉滑实有力或兼    ┃         ┃          ┃

┃     ┃       ┃ 便秘                ┃         ┃          ┃

┃     ┣━━━━━━╋━━━━━━━━━━━━━━━━━━╋━━━━━━━━╋━━━━━━━━━━┫

┃     ┃ 脾胃气虚  ┃ 消饥、饥不能食或虽能食,稍饥    ┃ 益气摄精     ┃ 白术散      ┃

┃     ┃       ┃ 则馁。渴饮不多、溲清体乏无力、   ┃         ┃          ┃

┃     ┃       ┃ 或兼肿,便溏、舌淡、脉弱      ┃         ┃          ┃

┣━━━━━╋━━━━━━╋━━━━━━━━━━━━━━━━━━╋━━━━━━━━╋━━━━━━━━━━┫

┃ 下消   ┃ 肾虚火亢  ┃ 尿频多,口干,腰膝酸软,尿浑    ┃ 滋阴固肾    ┃ 左归饮       ┃

┃     ┃       ┃ 浊、甜。或兼烦躁、遗精、失眠、   ┃        ┃           ┃

┃     ┃       ┃ 舌红、脉细数            ┃         ┃          ┃

┃     ┣━━━━━━╋━━━━━━━━━━━━━━━━━━╋━━━━━━━━╋━━━━━━━━━━┫

┃     ┃ 阴虚及阳  ┃ 小便多,甚至饮一溲二,尿清如水,  ┃ 引火归元    ┃ 八味丸       ┃

┃     ┃       ┃ 或见浑浊如膏、口渴少饮、面色    ┃ 蒸腾水气    ┃          ┃

┃     ┃       ┃ 黧黑、憔悴、耳轮耳乾、浮肿或    ┃        ┃           ┃

┃     ┃       ┃ 少尿。或兼五更泄泻、腰膝酸软、   ┃        ┃           ┃

┃     ┃       ┃ 形寒肢冷、阳萎早泄、苔白淡嫩、   ┃        ┃           ┃

┃     ┃       ┃ 脉沉细               ┃        ┃           ┃

┣━━━━━╋━━━━━━╋━━━━━━━━━━━━━━━━━━╋━━━━━━━━╋━━━━━━━━━━┫

┃ 兼证   ┃ 痈疽    ┃ 经络不利、血气壅滞         ┃ 清热解毒    ┃ 五味消毒饮、黄芪  ┃

┃      ┃      ┃                   ┃ 益气解毒.   ┃ 六一汤、犀黄丸   ┃

┃      ┣━━━━━━╋━━━━━━━━━━━━━━━━━━╋━━━━━━━━╋━━━━━━━━━━┫

┃      ┃ 肿胀    ┃ 土不制水、转输无力         ┃ 实脾利水    ┃ 参苓白术散     ┃

┃      ┣━━━━━━╋━━━━━━━━━━━━━━━━━━╋━━━━━━━━╋━━━━━━━━━━┫

┃      ┃ 聋、盲   ┃ 肝肾精耗              ┃ 滋养肝肾    ┃ 杞菊地黄丸     ┃

┗━━━━━┻━━━━━━┻━━━━━━━━━━━━━━━━━━┻━━━━━━━━┻━━━━━━━━━━┛

身水气宣泄,不可更逐)。 .

  3.雀盲,耳聋:

   消渴久病,盱肾精耗,芣能上承其窍,宜滋补肝肾以盈润上窍,方用杞菊地黄丸,合羊肝丸。

  杞菊地黄丸滋水清上,羊旰丸养血疏风,合用较好。

  《三消论》,。夫消渴者,多变聋盲……”,上述治法,仅示概要,务须治疗本病,以防加剧,并参考耳目本科施治。

 三、分证论治

  1.燥热伤肺

  证候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候分析五志过极,心火炽炎,移热于肺,或嗜食肥甘酒类,胃热上乘于肺,或下源肾水亏乏,不能制火,火势上浮乘肺,均可刑伐肺金,肺因燥热所伤而无力敷布津液,津液直行膀胱排泄而出,则溲多尿频;津液不能上承,故口舌干燥,烦渴多饮;壮火食气,燥热伤津耗气,故见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为燥热之象。

  治法清燥益阴。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桑叶、生石膏、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人参、甘草。

方中桑叶苦甘寒清宣肺燥,生石膏辛甘寒清肺金燥热,二者合用清泻肺胃燥热,治其致病之源,且清中有宣,清中兼润,用为君药;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滋液,同为臣药;杏仁、枇杷叶味苦以泻肺气兼润肺燥,人参、甘草益气和中而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用为使药。诸药合用,甘凉滋润之中,肺胃燥热得以清宣,气阴得复。

  (2)加减烦渴甚者,加天花粉、石斛;热甚而见呼气灼热,气息促急者,加黄芩、地骨皮、知母;口干燥甚者,加生地、葛根、芦根等;痰多加贝母、瓜蒌。

  (3)临证参考上消之症,多为心热移于肺,故在润肺同时需兼清心火。热极甚者,可加用天然牛黄粉。心气耗损明显者,可用麦冬饮子。烦渴甚而上药不解者,可用鲜生地煎汤代茶,或入乌梅、五味子以酸甘化阴。偏阴虚者,可选二冬汤;偏气虚者,可选用生脉散合黄芪饮子;气阴两虚者,予生脉散并加重人参用量。

  2.肺胃燥热

  证候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尿浊色黄,呼出气热,舌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积热于胃,胃热熏灼于肺,肺热伤津,津液耗伤,欲饮水自救,故烦渴引饮;饮入虽多不能敷布全身,津液自趋下泄,加之肾失固摄,水谷精微从小便而出,故尿多而混黄;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胃热过盛则消谷善饥;肺胃燥热上浮,故见呼出气热;舌苔黄燥、脉洪大为燥热之象。

  治法 清热生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 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人参、粳米、炙甘草。

  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止渴除烦,用以为君;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泄肺胃之火而润燥养液,用以为臣;更加人参甘温补中益气,救阴滋燥而养生气之源,粳米、甘草调中和胃,培养津液之本,缓君臣药物之寒性,共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以为使。方中石膏与人参同用,一清一补,清泻火热之中兼可益气养阴,治标而不忘固本扶正。 .

  (2)加减热甚者,重用生石膏,可加黄连、酒大黄,量不宜大;消谷甚者,可适当加重甘草用量;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生地等。

  (3)临证参考本证为中上二消合见,治疗宜肺胃兼顾,一般以清胃泻火为主。人参、甘草、粳米益津护胃,防大寒之品伤胃。人参又具益气养阴之功,必要时可加大用量。此外,治本证候还可选用玉液汤、滋膊饮等。本证治疗时,切忌过用寒凉而致气虚中满等证出现。

  3.脾胃气虚

  证候 口渴欲饮,纳少便溏,神靡倦怠,消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燥热之邪本易伤气,或更兼治疗失当,过用大苦大寒之品,消渴未止,脾胃反伤,脾失健运,谷气下泄从大便出而便溏,津液不能上输,则口渴欲饮;脾胃失健运之职,水谷不化精微而尽为糟粕,清阳精微不得实四肢布周身,则倦怠神靡,消瘦乏力;气虚血弱则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

  方药运用

  (1)常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药用人参、炒白术、茯苓、木香、葛根、生甘草。

  方中以人参甘温健脾益气为君;以苦温之白术、甘淡之茯苓健脾祛湿为臣;佐以木香行气助运,葛根升发清阳并助运化,止泻并可生津止渴;甘草甘温调中为使。全方合用,甘平益气健中并助运止泻,使清阳得升,精微得布,不寒不燥,无耗气伤阴之弊。

  (2)加减纳少便溏明显者,加山药、莲子肉;气虚甚者,人参加量,或加黄芪、五味子;气阴两伤者,可加沙参、玉竹、黄精等。

  (3)临证参考脾胃气虚证见口渴欲饮时,不可用白虎、承气类寒凉泻火之剂,以免重伤脾胃,犯虚虚之戒。此外,温热补品亦不宜用,以防燥热之邪得助。唯健脾益气、生津止渴之平补剂七味白术散为宜。

  消渴病发展过程中除可见脾胃气虚证外,临床上更为多见的是三消兼脾胃虚弱,气阴两伤,阴虚有热之证。施今墨先生治疗消渴病,每以毓阴清热,益气健脾为大法,以党参、麦冬、生地黄、五味子、黄芪、山药、苍术、玄参为基本方。其中,增液汤有养肺胃肾三脏之阴液,清上中下三焦燥热之功;生脉散具益气生津敛精之效;又以黄芪配山药,气阴兼顾,收健脾益气生津,补肾涩精止遗之功;苍术配玄参,互制其短而用其长,健脾敛精助运同时兼滋肾降火。诸药伍用,集益气养阴、生津涩精、健脾补肾、清降虚火诸功于一炉,临床用之每多效验。

  4.湿热中阻

  证候 口渴而不多饮,似饥而不欲多食,口苦粘腻,脘腹满闷,苔黄厚腻,脉濡缓。

  证候 分析消渴日久,脾虚生湿化热,或新感湿邪,或饮食肥甘厚味生湿化热,湿热蕴结脾胃,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浊湿不降。气机不畅,则脘腹满闷;脾气不升,不能运化津液上承,兼热伤津液,则口渴而不多饮;热灼谷而湿滞中,则似饥而不欲食,口苦粘腻;苔黄厚腻,脉濡缓为湿热中阻之象。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黄芩滑石汤加减。药用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通草、大腹皮、白豆蔻仁。

  方中黄芩苦寒燥湿泄热,滑石甘淡寒以清热利湿,二者共为君药;茯苓皮、猪苓、通草甘淡微寒利湿清热,共为臣药;佐以辛温之大腹皮、白豆蔻以行气宽中、化湿消水。上方寒温并用,清、化、利共旋,则中焦阻滞之湿热得以分消,温燥苦寒互制偏性,无伤阴助热或伤阳助湿之弊。

  (2)加减热重而渴甚者,加天花粉、麦冬、葛根;湿重满闷者,加藿香、砂仁、木香;兼胸胁满闷,头晕目眩,喜太息等肝郁见症时,可加柴胡、枳实、白芍、葛根。

  (3)临证参考消渴病的发生可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虚湿阻,郁而化热,湿热交阻,伤气耗阴所致。消渴病的发展同样可由于调摄或治疗不当,致脾愈虚而湿愈阻,湿郁化热,不仅伤阳耗阴,且可使消渴病治疗趋于复杂。湿热内阻兼阴虚气弱,用药宜化湿而不过燥伤阴,清热而不过寒伤阳。尤应注意中病即止,及时调整治法,因清热化湿法总非消渴病的治疗大法。

  湿热中阻而兼见肌肉酸胀、四肢沉重者,治疗可用四妙散合上方加减。常用药物有: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猪苓、茯苓、厚朴、陈皮、茵陈、葛根、天花粉等。

  阴虚而见湿热内阻者,往往易致气滞血瘀证并见,治疗除清热化湿外,理气活血、养阴通络之品,如广郁金、葛根、丹参、牛膝、苍术、玄参、赤芍、白芍常须伍用。

  5.肠燥伤阴

  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苔黄干燥,脉实有力。

  证候分析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之品,胃中积热。阳明燥热蕴结胃肠,耗灼津液,故口渴引饮;津液既亏,肠道失润,则大便燥结不通;胃热过盛致多食易饥,食滞胃肠,更耗津液,故大便干结,燥实结于里;舌红少津,苔黄而燥,脉实有力为热盛津伤,腑实内结之征。

  治法滋阴通腑。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增液承气汤加减。药用玄参、麦冬、生地、生大黄、芒硝。

  方中玄参味甘咸微寒,壮水制火启肾水上承而通二便,麦冬、生地甘寒养阴润燥,三者合用有增水行舟、滋阴润肠之功,共用为主药;辅以大黄清热泻火,荡涤肠胃糟粕,芒硝软坚以攻下,共为辅药。合用共奏增液润燥,泻热通腑之功。

  (2)加减燥渴甚者,加生石膏、天花粉;大便秘结用上药不下者,加重大黄、芒硝用量,便通即止。

  (3)临证参考肠燥伤阴,腑实内结者,应急下存阴,及时果断选用上方。同时注意,腑气一通应即随证变方。临证时宜详辨证候虚实。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中云:“中消用承气汤,此须细为斟酌,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用之尤可;若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此外,若大便艰涩而不燥实,脉数而虚者,则病属脾气阴不足,治疗宜用黄芪汤加味以增液补气,药常选黄芪、生地、玄参、麦冬、山药、生苍术、绿豆(煎汤代水)。

   6.肝肾阴虚

  证候尿频量多,浊稠如膏,腰膝酸软,目干而眩,耳鸣重听,肌肤干燥,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主升发、疏泄,肾主封藏,寓元阴元阳。肝肾阴虚,肝疏泄过度,肾固摄失常,封藏失司,水谷精微直趋膀胱,故尿频尿多,浊稠如膏,多梦遗精;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为肝所主,肝肾精亏则腰膝酸软无力,精血亏虚不能濡润清窍,故目干耳鸣;水谷精微不能营贯于肌肤,故皮肤干燥而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 滋补肝肾。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六味地黄丸。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方中以甘微温之熟地黄滋阴补肾为君;山萸肉酸温补肾养肝,收涩精气,山药甘平补益脾阴且益肾坚阴,共为臣药,合君药以滋肾、养肝、益脾,切中本病病机;以甘寒之泽泻、甘淡之茯苓、辛苦之丹皮,分清肾经虚火、脾经湿火、肝经郁火,共为佐使,以泻助补,清泻诸虚郁之火,以坚肾阴,固开合,与君臣合用,于泻中求补,补不助邪,相得益彰。

  (2)加减阴虚火旺甚者,加知母、黄柏;骨蒸潮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或鳖甲、龟甲;多梦遗精者,加芡实、菟丝子、生龙骨、生牡蛎;阴虚阳亢见头昏目眩、脉弦者,加生石决明、珍珠丹、牛膝;阴虚肝旺见口干喜饮,易于急躁者,加生首乌、白芍、生地、玄参、天花粉。

  (3)临证参考本证患者病情较重者,先用汤药调理,待病情控制后,再改用丸剂。伴有气虚者,应加人参、黄芪;下焦阴虚,相火上浮于肺,上下同病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加减,下焦阴虚,热犯中焦者,可用玉女煎加味。

  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时应处处注意护阴。气阴两伤时,加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均宜生用。施今墨先生认为虚热证为消渴病中最多见者,并习用白芍、五味子、生地、麦冬、玄参、乌梅等,酸甘化阴生津补液,且能除虚热。

  肝肾阴虚患者,临床上一方面每多兼气虚及络脉瘀阻,另一方面阴亏阳亢易致阳亢化风之中风证出现。治疗时宜及早在益气同时,于益气通络、滋水涵木中兼以潜镇熄风。

  7.阴阳两虚

  证候 饮多溲多,尿频浊稠,咽干舌燥,面容憔悴,黧黑无华,畏寒肢冷,四末欠温,手足心热,或阳痿早泄,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证候分析 消渴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无以滋养则咽干舌燥,阴虚不能制阳则手足心热;饮多溲多,尿频浊稠,为下元虚惫,真火不足,如釜底无火不能蒸化津液,致精微和水液下注引起;阳虚无力温煦则畏寒肢冷、四末欠温,或阳痿早泄;面色黧黑无华属肾气衰败之象;舌淡苔薄、脉沉细弱为阳虚火力微弱之征。

治法 养阴温阳。 ’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金匮肾气丸。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熟附子、肉桂。

本方以甘微温味厚之熟地滋补肾阴,用为君药;山药补脾肾益精,山萸肉补肝肾固精,肉桂、附子气大热味辛温肾扶阳,共为臣药;丹皮泻火行瘀,泽泻、茯苓利水泄浊,为佐使药。诸药相伍,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水火得养,相得益彰,共成阴阳双补之代表方。

(2)加减腰酸软甚者,加杜仲、牛膝、续断;畏寒怕冷者,加鹿茸、紫河车;面容憔悴,黧黑无华者,加何首乌、枸杞子、骨碎补;大便溏泄者,加补骨脂、益智仁。

(3)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消渴病后期,病情多危重,且常常有并发症出现,治疗时须注意并发症的情况,并及时予以积极治疗。

消渴病之阴阳两亏者,用金匮肾气丸,一般是以少量附桂,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且桂附入大队濡润阴柔之剂中,可行其滞,并有摄纳虚火归原之妙。消渴病若确属虚寒者,应进壮火、补虚、固脱、填髓之剂,冀先挽其颓势,再议其余。施今墨先生每用下方:上肉桂24g(切碎蒸汁兑入,不可火煎),鹿茸粉39(另装胶囊分2次随药送服),黑附块18g,桑螵蛸9g,山萸肉12g,大山参12g,巴戟天9g,破故纸9g,覆盆子9g,金樱子9g,野于术15g,山药30g,芡实30g,炙甘草9g。

其他治法

  (一)简易单方

  1.玉壶丸。栝蒌根、人参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30丸,麦门冬汤下,止渴益气生津。

  2。黄连研末,入猪肚内,蒸烂,捣如梧子大,饭饮下。清热止渴。

  3.黄连250克,栝蒌根250克,为末,生地黄汁丸,梧子大,每牛乳下50丸,日二服。养阴清热止渴。

  4.黑豆(炒)、天花粉等分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黑大豆汤下70丸,日二次。清热生津,治肾虚消渴。

  5.晚蚕砂,焙干,每用冷水下6克。或用玉米须、晚蚕砂各30克,水煎服。如入鲜芭蕉根120克更好,连服半个月。清热止渴降糖。

 6。蚕茧工。个,山药30克,玉米须(玉米芯亦可)、知母,薏米根、地骨皮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清热补脾摄精。 .

  7.鲜藕汁,顿服。清热育阴。

  8.巢丝煮茧汤,澄清顿服,补阴止渴。

  9.猪脊汤;猪脊骨一尺二寸,大枣49枚,新莲肉49粒,炙甘草60克,西木香4.5克,水5碗,煎1碗。补阴收摄小便

  10.山药、天花粉各250克,略炒香,研细,和匀,分30包,每日一包,开水调下。补脾收摄清热止渴。

  11.消渴烦乱;干冬瓜瓤30克,水煎服。

  三消骨蒸。冬瓜自然汁,浸晒黄连末七次。又以冬瓜汁和丸,每服30~40丸,大麦汤下。清热生津。 .

  口渴尿浊。西瓜皮、冬瓜皮,天花粉各15-20克,煎服。清热生津。

  12.薏米仁60克,猪胰一条,共煮,一次服,可常服。补阴补脾收摄。猪胰焙干、研粉,每次5克,曰三次,开水

  13。肥胖人患消渴;黄精、泽泻、荷叶、虎杖、山楂,水煎,13一次。治消渴,降胆固醇。

  14。菟丝子煎汁任饮。温养肾脏。

  15.消中易饥,肉苁蓉、山萸、五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汤下20丸。补肾摄精。

  16。文蛤散:“文蛤即五倍子,最能回津,本草在海蛤文甚失性,识者当知之。。五倍子为末,水服方寸匕,曰三。涩摄精气。

  17。人参为末,鸡子清调服。益气补元。

  18.五味子汤。生脉散加黄芪,补肺育阴。

  19.琼玉膏,又称生地黄膏。治渴通用。 .

  (二)针灸、气功,体育锻炼

  一般而言,消渴少用针灸,《备急千金要方》有告诫。气功,体育活动对本病有益,请参考本门治法。

  (预防与护理) 、

  1.避免五志过极,长期紧张思虑,注意调节劳逸。久事伏案用脑者,要注意体力活动. .

  2。节制房事。

  3.饮食清淡,不过饱,禁食辛辣食物,勿恣肥甘,或耽酒,嗜饮。

 既病之后,尤宜注意上述诸项。对于调节饮食尤宜加意。《备急千金要方.消渴》,。治之愈否,属在病者……其所慎有三,一饮食、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巳复作。。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实践依据。

  1.中成药

(1)玉泉丸(金鼎牌、力士牌,成都中药厂):每次60粒,每日2~4次。用于消渴病肺胃肾阴亏之口渴、乏力症者。

(2)消渴丸(中一牌,广州中药一厂):每次服5~10粒,每日3次。用于消渴病气阴两虚之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者

(3)牛黄清胃丸(广进牌,北京联合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消渴病胃火炽盛引起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4)六味地黄丸(岷山牌,兰州佛慈药厂;鲁牌,济南制药厂):每次6~9g,每日2次。用于消渴病肾阴亏损者。

(5)知柏地黄丸(京花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6~9g,每日2次。用于消渴病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者。

(6)金匮肾气丸(岷山牌,甘肃兰州佛慈药厂)每次8粒每日3次用于消渴病肾阴阳两虚之小便频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

(7)石斛夜光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药厂):每次9g,每日3次。用于消渴病肝肾两亏,阴虚火旺,内障目暗,视物昏花。

(8)明目地黄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消渴病肝肾阴虚,风火上扰之目涩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头晕耳鸣。

 2.单验方

  (1)黄连、瓜蒌根各250g,鲜地黄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次以牛乳送服50丸,每日2次。治肺胃燥热的消渴证。

  (2)山药、天花粉各250g,略炒香,研细和匀,分30包,每次1包,开水调服。治脾胃气虚的消渴证。

  (3)蚕茧壳10只,山药30g,玉米须、知母、地骨皮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可长服。治脾胃气虚的消渴证。

 3.食疗方

  (1)猪胰(鸡、鸭胰均可)7具,切碎煮熟,加蜂蜜500g,文火熬膏,每服15g,日服3次。治阴阳两虚证。

  (2)生萝卜捣汁饮用,或用萝卜汁煮粥食之。治湿热中阻之消渴证。

  (3)鲜胎盘、狗肉、羊肉、鹿肉、牛肉酌量烹饪食之。治阴阳两虚之消渴证。

 4.针灸

  消渴病非阳虚证明显者一般忌用灸法。针刺部位注意清洁,避免出现皮肤感染。

  (1)燥热伤肺者,针刺金津、玉液、肺俞、意合、承浆等穴。

  (2)肺胃燥热者,针刺脾俞、胃俞、肺俞、足三里等穴。

  (3)脾胃气虚者,神疲乏力,便溏者,可针刺胃俞、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不必重刺激,得气即可。

  (4)湿热中阻者,脘腹满闷甚者,可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穴。

  (5)肠燥伤阴者,可针刺胃俞、足三里、丰隆等穴。

  (6)肝肾阴虚者,针刺肝俞、肾俞、厥阴俞、三阴交、关元、复溜等穴。可分组交替使用。

  (7)阴阳两虚者,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命门等穴。

糖尿病现代研究

  消渴病主要涉及西医学的糖尿病。近10余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对本病病因病机及证候学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同时发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降糖、降脂,而且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等方面效果明显。

  一、临床研究

  (一)病因病机研究

  目前关于糖尿病发病原因认识渐趋一致,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五志过极、房室不节、热病火燥等方面。对病机的认识有阴虚燥热学说、气虚学说、气阴两虚学说、瘀血学说、肝郁肝火学说数种。其中持气阴两虚说者较多,瘀血被认为是贯穿本病始终的重要病机,亦广被重视。

  (二)辨证分型及其客观化研究

  目前常用辨证分型方法有气血津液辨证法、脏腑及三焦辨证法及分期辨证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卫生部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制定的分型标准,即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和血瘀气滞证4型。张延群等通过对208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治资料的调查研究发现,气血津液辨证分型法临床运用率已达67.4%,远远大于三消辨证运用率(P<o.01)。对各证型统计分析发现,气阴两虚证频率明显高于阴虚燥热证(新中医,1995,(5):19~22)。

  为使本病辨证分型客观化、规范化,许多医家采用现代科技方法,探讨证与客观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糖尿病不同证型与环核苷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胰岛素水平、血浆皮质醇、性激素水平、微量元素、尿B一微球蛋白,尿17一羟皮质类固醇,尿17一酮类固醇、香草基苦杏仁酸、免疫球蛋白、血流变学、甲皱微循环,血小板聚集性,胰高血糖素等指标,存在一定关系。其中对糖尿病血瘀证的证候客观指标研究较多,主要从某些器官的大体观察、有关凝血机制指标的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微循环改变诸方面进行探讨。上述研究显示本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辽宁中医杂志,1995,(1):46~48)。 。

  施赛珠等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研究糖尿病血瘀证。宏观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法对120例糖尿病患者证候诊断进行研究,微观研究采用血液流变学及血栓相关分子标志物等指标。结果发现,12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血瘀证者79例,无血瘀证4l例,血瘀证者常见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血瘀证者,二者间差异显著(P<o.01)。血瘀证组血粘度异常及GMP、ET、t-PA、PAI—I指标与非血瘀证组差异显著(中医杂志,1997,38(4):233~236)。 ’

  (三)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基本缺陷和显著特征。胰岛素抵抗,指血液中正常或高于正常浓度的胰岛素,只能引起低于正常的生物效应。

  许多学者在揭示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存在一定关系的基础上,对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有关指标进行探索。阴虚热盛型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功能明显增强,揭示阴虚热盛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拮抗物增高,受体和受体后缺陷不明显。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型cAMP/cGMP比值及cAMP明显低下,且阴阳两虚型的比值下降最著,此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明显,主要与受体及受体后缺陷有关。可见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随着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并随病程延长,病情加重而有严重的趋势(中国医药学报,1995,(2>:4~7)。

  (四)中医药治疗的研究

  1.辨证论治糖尿病蒋天佑将本病分为7个证型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芪汤,湿热气阻型用甘露消毒丹,阳虚不固型用肾气丸,阴虚失敛型用六味地黄丸合五子衍宗丸,肝郁阴虚型用丹栀逍遥散,燥热阴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合白虎承气汤,阴亏三消用甘露饮合白虎汤加减(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20):28~31)。祝谌予通过上千例病人观察,将糖尿病总结为7型进行治疗:①阴虚型,滋阴生津兼活血,用沙参、麦冬、栀子、当归、生地、丹参等;②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兼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黄柏、黄芩等;③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活血,用黄芪、玄参、丹参、山药、党参、麦冬、生熟地、五味子、茯苓等;④气阴两虚火旺型,温阳育阴降火,兼以活血,用上方加黄柏、知母;⑤瘀血型,活血行气为主,兼以治本,用木香、当归、川芎、益母草、丹参、赤芍、葛根、生熟地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6>:5~9)。

  2.专方论治糖尿病熊曼琪等以加味桃核承气汤(片)治疗糖尿病,用药后血糖、血脂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新中医,1988,<4):53--55;新中医,1988,<7):5l~53)。冯世伦等用调平丹(乌梅、人参、干地黄、山药、枸杞子、桂枝、桑叶、茯苓、黄连、丹皮)治疗50例Ⅱ型糖尿病,轻者有效率为100%,病情中度者有效率73.68%,病情重度者有效率为28.57%。表明轻中度者疗效明显高于重度者(P<o.01)。对治疗前后空腹、餐后1小时、2小时胰岛素水平测定结果表明,调平丹可明显改善胰岛素功能(中国医药学报,1996,<2>:31~34)。张声生等用克糖降脂丸治疗104例Ⅱ型糖尿病证属气阴两虚血瘀阻滞夹杂者,并另选符合上述指标41例无严重合并症患者与糖适平疗效对比观察,随机分成两组,克糖降脂丸组21例,糖适平组20例。两组间疗效X2检验无显著差异。104例服用克糖降脂丸者,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及血清脂结合唾液酸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脂结合唾液酸均明显降低,C肽明显升高,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治疗后亦明显降低(P<o.05)。此外,克糖降脂丸还能较好改善其临床症状,如对口渴、多汗、肤痒、乏力、咽喉痛、便秘等疗效较好(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8>:494~497)。一些学者报道以滋膊饮合抵当汤为基本方加味所研制的糖复康制剂,治疗数百例Ⅱ型糖尿病及I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患者,总有效率达89.7%,并具有良好的防治心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成都中医学院科研资料,1994)。此外,尚有用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玉液汤等进行疗效观察的,均有较好疗效(江苏中医,1996,<10>:56~57)。

  3.其它疗法谌剑飞报道对饮食控制的糖尿病人针刺治疗,其中NIDDM21例,IDDM3例,选脾俞、膈俞、足三里为主,显效8例,良效4例,改善4例,有效病例临床表现和oGTT均明显改善(中国针灸,1994,(3):53~55)。蔺云桂等用艾灸治本病13例,选穴足三里、中脘、大椎、肝俞、肺俞、肾俞,疗效尚好(中医杂志,1985,<9>:52,-.54)。冯明秀治疗309例,以针刺配合消渴膏贴敷,效果满意(中医杂志,1994,

<1>:25~26)。

  4.并发症的治疗程汉桥报道在服西药降糖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3例,基本方为黄芪、太子参、生地、黄精、赤芍、丹参、益母草、白茅根,显效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8.76%,与单纯西药对照组(19例)相比疗效明显提高。两组治疗前后Scr、血尿Bz-MG、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治疗组用药前后改善显著;对照组上述指标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6>:364)。此外,尚有用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良好的报道(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7>:427~431)。高彦彬等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34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之糖络宁治疗,药用黄芪、生地、当归、丹参、鬼箭羽、全蝎、蜈蚣、牛膝等。对照组以济生肾气丸治疗,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山梨醇、右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左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以及临床症状等指标情况。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显效率55.88%,总有效率93.14%,对照组显效率21.88%,总有效率59.37%,两组间差异明显(P<o.05)。糖络宁对肢体麻木、疼痛及肌力减退诸方面改善优于济生肾气丸(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4>:50~53)。熊曼琪以补气滋阴,通阳活血为法,自拟芪桃汤治疗糖尿病肢端坏疸,并配合相应外治法,疗效较好(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3):5~7)。李振中以活血化瘀为主的糖眼明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2例,总有效率80.9%(河南中医,1 993,<2>:54----55)。

  二、实验研究

  张秋菊研究结果表明,止消通脉饮(药用太子参、黄精、葛根、丹参、桃仁、枳实、玄参等)能降低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小鼠血糖,且有量效关系,效果优于优降糖;另外,还降低高脂大鼠、兔血TC、TG,提高HDL—C及其亚类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糖度(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2>:32~33)。又据报道,该药可减轻STZ糖尿病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提示本药能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有人报道降糖通脉灵(黄芪、生地、水蛭等)能提高血清、心室肌和肾组织的SOD活性,而降低LPO含量和血清抗坏血酸自由基峰值,病鼠血糖下降,体重增加,与益气养阴药降糖甲和Vit E比较,降糖和清除自由基顺序为:降糖通脉宁>降糖甲>vit E,认为在益气养阴基础上配以化瘀之品,有助于提高清除血、心、肾组织中Of及抑制其脂质过氧化能力。

  还有报道,大黄醇提取物能明显抑制STZ糖尿病大鼠肾脏肥大及其组织中蛋白质、DNA含量的增加,菊粉清除率下降,血清TC、TG、BUN、Cr含量下降,即大黄抑制糖尿病肾病的肾脏肥大,降低高滤过,纠正血脂代谢紊乱,改善肾功能(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1):670~672)。

宋菊敏报道三消治(人参、黄芪、生地、枸杞子、茯苓等10味)使四氧嘧啶糖尿病鼠胰腺p细胞的形态和数目有所改善,降低其血糖和病死率,降低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增加老龄小鼠骨髓胰岛素受体数目,而减少大鼠脑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数目,且结合力下降。提示该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B细胞的修复,增强胰岛素的生物活性(中成药,1993,(4>1 25~26)

  张家庆报道甘草、黄芩甙、水飞蓟宾、槲皮素等有抑制醛糖还原酶(AR)的作用,后二者还有蛋白非酶糖化抑制剂的作用(中医杂志,1995,36<7):428~430)。熊曼琪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STZ拟NIDDM大鼠,结果表明该方药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胰岛素、摄食量和饮水量(P<o.05,--,0.01),提高胰岛素敏感性(P<o.05),增加肝细胞膜释放的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力的胰岛素介体量(P<o.05),提高基础的和胰岛素刺激的大鼠脂肪细胞葡萄糖氧化能力。可见加味桃核承气汤可提高NIDDM大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使受体和受体后胰岛素抵抗减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3>:165---168)。

以上可见,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防治其血管、神经并发症,是通过上述之降血糖、血脂;清除自由基,促使p细胞损伤后修复;减轻或改善胰岛素抵抗;抵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糖度;抵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和蛋白非酶糖化作用等来实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