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帮不了我的孩子
在濮阳,
有一簇看似渺小实则坚韧的“蒲公英”,
他们紧紧靠拢在一起,
默默生长,深深扎根。
他们凝心聚力,合作分享,
他们彼此借力,共同成长,
他们就是——
濮阳市第五中学蒲公英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们!
“
主持人推荐语:
说工作室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走,那么,再也没有比她更跟我志同道合的人了!尽管我们已经不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城市,但是,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和碰撞,从来没有因为空间的距离而间断。很多时候,我对工作室的思考都来自于她的建议,她对工作室的智慧支持远超过一个普通成员!所以在我心里,她早已和我,和我们的工作室成为精神成长的共同体!她就是我的挚友——张艳芳。
很多人说喜欢读我的文章是因为,我写的接地气,爱说大实话。在这一点上,她跟我观点和做法一致。写法即活法,怎么做的,就怎么写,就是这样任性!可是,很多时候,能说真话,写实话,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人格!因为,很多真话,是自己走过弯路之后惨痛的总结,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分享精神的!
我们看过太多这专家那专家的高大上的观点,在生活中却无所适从,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教育孩子不能走回头路,如果我们对某些专家以偏盖全的观点盲信盲同的话,留下的只能是遗憾和悔恨!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对张艳芳的这两篇文章点一万个赞!感谢她说实话,真话,给那些看书养孩子,却把孩子养成了差生的家长一个警示!
”
01
—
有感于权威型父母
近日,经朋友推荐,认真拜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新父母学校》这本书。读完,受益良多,复盘自己这半年来的家庭教育,对自己把脉问诊,教训颇多。
刘良华教授把家庭教育分为三个关键年龄段。3岁前后的自然阶段,9岁前后的规则教育和13岁前后的独立教育。在规则教育阶段,家庭教育风格分为三种,分别是放任性、权威性和民主型。我自认为我是民主型家庭教育风格,凡事尊重孩子,多以讲道理来教育孩子,想着应该是三种风格中,最科学最有效的。结果,当看到刘良华教授对三种风格具体阐释,和对三种家庭风格中的孩子的适应能力追踪研究结果之后,我惊呆了!
“放任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难与其他人合作或者相处,
在民主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决断能力,
在权威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为适应能力最强的人。”
权威型父母比民主型父母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我们的育儿认知好像都是告诉我们要做民主型父母啊!这个研究结果还是如锤子一样打在我的心上。
对于悠悠的成长,小学一二三年级,我坚持高质量陪伴,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我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去要求和督促,了解和参与她各方面的成长。到了四年级,我从专家育儿手册里看到应该慢慢放手了,我如法炮制般开始慢慢放手,并尝到了放手的甜头——我轻松自在,悠悠学习也很自觉,我甚至产生了幻觉——自己家孩子还真是乖巧懂事。
一直到五年级上学期末,也就是去年的春节,我都感觉悠悠的成长健康、茁壮,各方面都让我比较省心,我甚至放手到不知道她布置的作业、不清楚她学校学习的进程,从来没有检查过她的作业。终于,再自觉的孩子也懈怠起来,再努力的孩子也开始逃懒了,到了这个学期末,我突然看到一个学习懈怠、玩心大发、精神涣散的孩子。
回想这半年孩子的变化,我深深自责。当我阅读完刘良华教授的这本书并自查的时候,我明白了我所犯下的错误。在孩子没有成为独立人格的时候,需要家长权威式的约束,尤其是在当下严峻选拔遴选的考试面前。
如今的教育环境,孩子们不仅要完成学校的教育,还要完成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不仅要卷面上拿到好分数,还要达成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家长,如果还佛系地放任或民主自由,普通孩子很难完成这艰巨的任务。唯有家长高质量陪伴、亦步亦趋地督促才能让孩子紧跟学习进度的步伐,处于领先或不掉队的状态。
刘良华教授的家庭教育观点,在最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我眼前。这本书是我当下家庭教育的参照,让我对号入座审查以往的教育路径,总结反思,进而对接下来的家庭教育指明方向。林林总总的家庭教育书籍,大唱民主和自由,大唱尊重孩子,大唱孩子没有错误,都是家长的错,我感觉对于普通孩子和普通家庭来说都是误导。
社会上,处于山尖的优越家庭的孩子,是可以用民主和自由一路欣赏优美风景,一路开创灿烂多彩的人生。但是,处于山腰,甚至山底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只有用汗水一步一个台阶,上升过程中,眼前甚至没有什么风景可言,只有攀登,但是经过孤独寂寞之旅,终能登上高峰,欣赏来之不易的风景。
一本书,让我的教育风格由民主型转向权威型,不知是不是矫枉过正。但是,针对略微涣散的孩子来说,矫枉过正是必经之路。七月份,我给孩子报满了各学科课程,每天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对她的每一项作业认真检查,查漏补缺;在课前测之前把孩子的知识点提前检查一遍;把各项任务做成打卡表,严格执行。
当家长改变的时候,孩子就改变了。这半月的陪伴,孩子的学习斗志明显高昂起来,即便有懈怠磨蹭时,我及时点出来,督促其改正,学习效果自然就有了显著提高。虽然每日“斗争”也在不停地上演,但是我感觉孩子身上的毛病也在一个一个地减少。
刘教授指出,所谓权威型父母,是指有“威信”的父母,生活中的爱与怕让孩子既享受父母的爱,又保持对规则的敬畏。好家长就是让孩子既“敬畏”又“喜欢”的那个人;坏家长就是只让孩子畏惧而不让孩子喜欢的人。董卿之所以成为秀外慧中、腹有诗书的大才女,与权威型爸爸的教育离不开。而我观察身边朋友同事,大凡孩子出类拔萃者,家长大都是权威型,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时督促跟进,严格管教,磨炼孩子的意志。
我需要谨记:一两“威信”,胜过一公斤“说教”,在教育孩子方面,少给孩子点讲道理,多点执行力。
02
—
《银河补习班》帮不了我的孩子
七月份,我陪孩子奋战在各种补习班。但是,还是见缝插针和孩子去看了一场电影——《银河补习班》。
看电影前,我大概看了一下电影介绍,当看到大概是爸爸陪伴孩子一起补习功课最后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故事,再看到吸睛题目,深得暑假苦陪怒陪孩子上课的老母亲的强大内心,拨冗前往,期待能够与孩子产生共鸣,还心存私心让孩子得到在残酷现实中奋进的动力。
不得不说,电影很好看。小人物、大背景、一波三折、回忆杀歌曲、邓超的演技……再加上梦想、兴趣、不服输的励志主题和频出的金句,这都是电影加分点。
只是,我们读每一本书和看每一场电影的时刻,很重要。这部电影当下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只能把这部电影当做一部文艺片来看,很美好,但不具有代表性。
一个学习习惯和学习程度都不好的初中生,被爸爸接管以后,陪着爸爸到处找工作;在考试前和爸爸出去各种嗨,遇到洪水失散差点没命;爸爸靠卖血和在工地干活给孩子买台电脑……没有镜头聚焦爸爸对孩子各门功课具体的补习和演练。结果,与所有这类型的电影一样小主人公略有波折但毫无悬念地最后考取了学校前十名。
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景吧!一个各方面都落后的孩子,突然被一个老师或者家人,甚至其他人点燃了梦想,爆发了学习动力,然后变成超人,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最后成就非凡伟业。
这种情况有没有?历史上肯定有。但是,绝不是普遍现象,至少,对于我和我的孩子来说,借鉴意义并不大。
作为一个一线老师和一线妈妈,我深知一个孩子落后尤其是垫底之后再绝地反击太难了。我印象中,17年的教师生涯中,我没有遇到过一例垫底儿的孩子绝地反击最后名列前茅!这样的例子更多的存在于聚焦教育的电影中吧!如《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死亡诗社》《嗝嗝老师》等。
如果说,老师身份的我还心存教育神话梦想成真的想法,当了普通孩子的普通妈妈之后,我更坚信普通孩子成长没有什么一把火点燃孩子的动力,一束光照亮孩子的世界,一句话、一封信改变了孩子的命运!
事实上,普通孩子的成长,是父母老师在孩子学习路上不停地煽风点火,她的学习动力还是总是熄灭;为她铺就霞光万丈的道路,结果孩子还总想往旁边扑朔迷离的幽林中钻;天天苦口婆心,抓住契机就写信,她也就感动几分钟!
不是我不相信教育神话,那毕竟是神话,是被神照顾关爱过的特殊孩子,他们小时候或许落后,或许被嫌弃,但是那是宝石外面丑陋的风化皮,一旦褪掉,稍作打磨,立马珠光宝气,价值连城!而普通孩子是一块成色一般的玉石,不可能靠裸石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下功夫不断打磨雕琢,甚至再加镶嵌来为他们加分。
我惊叹于电影中爸爸的魄力,考前去南海看航展。事实上,我绝对不能把宝压在带孩子去一趟清华北大甚至哈佛剑桥,她回来就发愤图强了;我佩服电影中的爸爸在98年都给孩子买电脑,事实上,我知道孩子抵制电子产品诱惑的能力太弱太弱;我羡慕电影中金句子“只要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我像你一样,永远也不会认输!”只说一次,都能像有魔法一样改变孩子一生,事实上,我得经常在孩子耳边灌输心灵鸡汤!
电影好看,我不对号入座。我知道,我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陪孩子学习,认真检查孩子每一样作业,落实每一项记忆和默写的作业,才有可能守到花开月明。我需要让孩子既仰望星空,更得脚踏实地。
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孩子可能在艰辛跋涉中慢慢发现了自己的梦想所在;在擦拭汗水时看到了沿途越来越美的风景。这是普通孩子的普通成长之路吧!
作者张艳芳,郑州龙门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爱美食爱靓衣爱家庭爱烟火气十足的世俗生活,爱读书爱画画爱喝茶爱诗情画意的风雅生活。用文字记录自己深处的世俗与风雅,真味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