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性命双修
论性命双修
吕纯阳真人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主柄。”不管道家的何门何派,都以“性命双修”为依归,并经常引用吕祖的这段话作为论据,虽然不同门派有重性与重命的不同,但“性命双修”则是道家的共识。
张伯端云:“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张氏所言之道释两家在对待性、命问题上的差别,在道家内部其实也存在,最突出的对比就是南宗与北宗的差别,南宗重命功而北宗则重性功,因为北宗受释家的影响比较大。
“性”指的是心性,“命”指的是身体。《性命圭旨》曰:“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曰:“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陈撄宁云:“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简言之,“性命双修”就是儒家所说的“修身养性”,是人类追求“身心健康”的方式和方法。
真正把“性命双修”讲清楚的不是各类丹经,而是作为养生第一书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里并没有“性命双修”这样的字眼,却将为什么要“性命双修”讲得非常透彻。内经讲的是“性命一体”,性可以影响命,命也可以影响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此即性对命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心性不好,首先受伤的是自己的身体。中医将这种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疾病叫“情志病”。为什么情绪的大幅度波动会伤身体呢?《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心(情绪)气不二,心(情绪)动则气动,情绪的波动会引起体内气机的变化,情绪妄动(即大幅度波动)则会引起气机失调,而长时间的气机失调或气机失调超过一定的阈值,则会引起身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那么,命是怎么影响性的呢?即身体是怎么影响心性的呢?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身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都会带来心性的变化,如肝病者多怒,脾病者多思,肺病者易忧,肾病者胆小。如果我们通过某种治疗手段,改善或治愈了身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那么由此而引起的负面情绪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此即《性命圭旨》所说的“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心性修得好,情绪不妄动,则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体内的气机按照其事先设定好的规律运作,身体不会被气机的妄动所伤,在此意义上,性功即是命功。命功修得好,则经络畅通,骨正筋柔,气血以流,体内的气机亦按照其事先设定好的规律运作,气机不会妄动则负面情绪无由生起,在此意义上,命功即性功。张三丰真人云:“炁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炁,则曰真命。”
虽然性命一体,互相影响,即性可以改变命,命也可以改变性,但是,通过性改变命比较难,而通过命改变性则要容易得多。一个身体已经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人,通过心性的调整,固然可以减少情绪的妄动带来的伤害,但要将已经造成的伤害修复好,恐怕不太容易做到。而且,天天内观自己的情绪,也不太容易做到,甚至还会加重心理的紧张与焦虑,产生新的情绪问题。因此,从性功入手,或偏重于性功,不但有空言心性,纸上谈兵之弊,而且往往可能产生不但心性没调好,身体也百病丛生的后果。而从命功着手,只要得法,不但可以修复已经受伤的身体,而且还有让心性不调自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此法几乎对所有的人都有效,并且每一步都可以得到验证。
因此,在“性命双修”的问题上,我更偏向于从命功入手,最后达到身体健康、心性平和、阴平阳秘的状态。
人类的一切执著(执念),都会堵塞人的气脉,对人造成隐性的微伤害——当这种微细的伤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显现出来,成为显性的疾病。佛经之所以让人去执著,首要的原因即在于此。
修炼自己的心性,一般是看住自己的念头——时时勤拂拭。但是,看住自己的念头本身也是一个念头,无异于床上叠床,屋上架屋,而且时时刻刻搞得这么紧张兮兮的,时间长了难免闹出精神病来。云舒云卷,于天空何碍?由他去吧!慧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偈云:“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何等地通透。很多学佛者却被经文缚住了,被教条缚住了,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而不自知,却自以为已得佛法之精义,油然而生出一种对于普通人的优越感,其贡高我慢比起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些人是通过道德品质的提升来修炼自己的心性的。道德是什么?无非就是人与人相处的行为规范罢了。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人心里有杆秤,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那么?陌生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呢?答曰:不伤害他人。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线。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见仁见智很正常,谁也别说自己的道德准则要比别人的高,道德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所以,不要将自己的道德准则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但是,不伤害他人却适用于所有的人。我们经常说某某人德行好,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人肯定是一个能“吃亏”的人,愿意损害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注意:只要不伤害他人,不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算不愿意损己以利人,也并非不道德。德行好的人至少嗜欲比常人浅,身上的贪嗔痴三毒也比常人要少,更接近一个心气平和的人,所以品行好有利于身体健康,故有“仁者寿”之说。
另一种常见的心性修炼方式是打坐。很多人把打坐当成了命功,认为打坐能通经络,其实不然,打坐是让你的心静下来的。打坐的时候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昏沉,二是掉举,换言之,要让你的心保持在一种清醒而清净的状态中。可见,打坐是性功,不是命功,想通过打坐去打通你的任督二脉,几乎是不可能的,坐出一身的病来的人倒是有不少。其实,心性的修炼完全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最好的磨炼心性的方式就是在俗世红尘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事上去磨炼。你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抬足,无处不是你心性的外化,何必装模作样地去打坐。
不过,仅仅通过心性的修炼想要入道则非常难,而且很容易掉入空言心性、纸上谈兵的陷阱。入道并非穿上僧衣道袍或皈依某宗某派,与宗教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是回到先天的状态,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要进入这种状态,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脑袋放空,二是经络要通。我们的身心是一体的,心可以改变身,身也可以改变心,但是要想通过心改变身非常难,因为心性修炼得再好,只能让你的气脉堵得少一点,却不能打通已经堵了的气脉。但是,通过身改变心则相对要容易得多,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人。
事实证明,通过正确的命功习练,人会变得越来越平和,越来越没有脾气,各种欲望也会随着减少,不修心性而心性自修。
心性对于健康虽然很重要,但我却反对过分夸大心性的功能。什么“修行就是修心”、“不生气则不生病”之类的言论,其实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最好的养生法门就在《黄帝内经》里面,内经云: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按天地给人类设定好的程序(天道)调整好自己的生活习惯,并辅以合乎天道的命功,比一味地空言心性的修炼,要靠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