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街·烟台故事 | 虽是恤养院,可这里的教育水平和设施,不逊于任何一所学校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民国初年,山东各地灾害不断,大量难民涌进烟台,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无人照料的鳏寡孤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29年,烟台商会创办了著名的慈善机构——烟台恤养院,收养孤儿及孤寡老人。
上世纪30年代的烟台恤养院 资料图
烟台名律师褚文郁先生受聘先任恤养院副院长,后任院长,他为恤养院的发展壮大倾注了半生心血。作为北京朝阳大学毕业生,他不仅重视入院人员的生活,还重视适龄少年儿童的教育。
烟台恤养院创办伊始,就在褚文郁的提议下成立了教务部。这个教务部,实际上就是一座完全小学。1938年秋,恤养院又增设了初中补习班。当时的教务部是恤养院各部中占地最广、人数最多、设施最全的一个部门,也是褚文郁最关心的一个部门,第一任部长由他兼任。
褚文郁对孤儿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德育、行为、美育、体育、劳动等多方面。
日寇占领烟台前,社会各界对恤养院捐款较多,恤养院的校舍和教学设施在当时可与烟台任何小学相比而毫不逊色。大教室有5间,每间50平方米,宽敞、通风、采光条件好,每个学生一套整齐划一、高低相宜的课桌椅,同时还设礼堂、游艺室、图书室、乐器室、成绩室和操场、寝室、餐厅。恤养院对学生用品的配备,在当时也是一流的。在师资选聘上,力求高素质、高水平。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补习班任教的大学毕业生和留学生先后有6人,师范生和中专生应聘任教的更多。
由于实行集体生活,所以孤儿的文化学习时间要比一般学校充裕得多,有早晚自习。课程安排强调实用性,除一般小学课本外,三年级还学习《三字经》《修身》《尺牍》,四年级增加《历史》《地理》,五六年级有《社会》《外国历史》《外国地理》《生理卫生》,同时每人还选学一门英语或日语。正课之外,定期开放图书室,鼓励阅读课外读物,以扩大知识面。寒暑假也要学习,上午上算术、语文,下午大仿、小仿交替进行。寒暑假老师大多不在,褚文郁就亲自上课,或由大学生教小学生。
褚文郁 资料图
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习,褚文郁实行奖惩制度。一周一评比,奖品为时令新鲜水果等,每周公布。对那些不用功的孩子,必要时则给予处罚。制度管理下,平时贪玩的孩子也被激励起来认真学习。
由于教育措施得力,当时恤养院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比起别的学校毫不逊色,受到了烟台市教育部门的肯定。
恤养院的德育教育是以中国传统教育孔孟之道为基准的,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尽忠报国教育,二是个人道德教育,三是热爱群体教育,教育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建院初期,褚文郁就为恤养院制定了“诚”“恒”“爱”“敬”四字院训,并撰写了《院训歌》:
我院院训,大中至正,曰诚曰恒,曰爱曰敬。
诚以自修,谨言慎动,闲邪以存,据实以证;
恒以应事,持坚守静,作远大观,存耐久性;
爱以待人,博施济众,宏吾道慈,完吾性命;
敬以自持,贬骄抑横,事不可忽,欲不可纵。
院训煌煌,言深意重,咨尔后生,其终身诵。
(注:“闲邪”的意思是“防止邪恶”)
恤养院在授《历史》课时,特别增加了《民族英雄》教材,专题讲述屈原、班超、苏武、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教育孩子要识别忠与奸、正确与谬误,在心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一些思想进步的教师还根据时局,随时给学生讲“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等历史事件,同时讲当时的“国联”对中国的不公正,激起学生对军阀及帝国主义的仇恨,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老照片:烟台恤养院全图 资料图
褚文郁还以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日寇来了后,他着令全院教职工脱下制服,换上长袍马褂。在其他学校增加了日语课的情况下,恤养院却将原有的日语课停了下来,排斥奴化教育。日寇在烟台7年多时间,恤养院教务部断绝了与社会上的一切活动。褚文郁约束年长的孤儿在市面上抛头露面,尽量减少与社会上的接触。日伪官员到院参观时,他将年龄大的男孤儿就近解散到南山游逛,年龄大或身材长成的女孤儿则令躲藏在隐秘处。直至抗战胜利后,才恢复了恤养院与社会上的所有活动。
一个孤儿出院后因生活所迫,在伪保安队当了一名小兵,回院后,褚文郁理都不理他,而那些参加抗日队伍的师生回来看他,他都非常高兴,热情接待,并引以为荣。7年多时间里,褚文郁没向日伪军输送过一个孤儿,但在烟台第一次解放后,却送了11名学生参加八路军。
褚文郁重视对孤儿进行社会公德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修身》课主要讲道德、仁义及待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但褚文郁还嫌内容不足,他同教师们一起选一些“座右铭”一类的警句加以补充,如“长不可矜,矜则不长;短不可护,护则终短”“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等等,写好后挂在显眼处,让学生随时看到。学校还经常开展诸如“礼貌月”“整洁周”活动,就连吃饭也有不少讲究:不准说话,不准剩饭,不准挑食。为此,学校还编了《聚餐歌》,早餐前学生列队齐唱:
聚餐钟声清且楚,乞儿闻声倚门哭。
乞儿孤儿原无别,只因今昔分甘苦。
乞儿饥肠动,孤儿腹将足。
乞儿呻咽声,孤儿旧面目。
原是同样人,他啼饥兮我含哺。
吃菜莫嫌素,灾区不见菜蔬绿;
吃饭莫嫌粗,灾区只有观音土。
聚餐,聚餐,不求适口,但求果腹。
据说,当时恤养院的孩子100多人在餐厅吃面条,竟然一点声音都没有,令人惊奇。
为了锻炼孤儿处理事务的能力,减轻教师负担,褚文郁成立了孤儿自治会,让孤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他为孤儿自治会题写了“良心、法律、人情”的要求,教导孤儿正确掌握事务的是非曲直。
恤养院同时重视美育和体育教育。除列入课程的图画、大楷、小楷、音乐课以外,特别设置音乐室,组织雅乐团、军乐队、口琴队等乐队,鼓励孤儿爱好乐器,掌握一种或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恤养院还成立话剧队,每年组织多场文艺汇演。每年春秋两季,教务部都组织学生举行运动会,在球类比赛时,褚文郁亲自担任裁判,他还为篮球队聘请当时烟台市著名篮球队白燕队的队长和中坚队员当教练。设置游艺室,陈设各种棋类,供孤儿对弈比赛。他鼓励孤儿们说:“学好一种或几种棋类或乐器,养成一种文明的业余爱好,一则可以陶冶情操,二则便于人际间交流感情,建立友谊。”
恤养院的孤儿在年幼时就要清扫卫生区及教室,进行劳动锻炼。恤养院增设了工艺股,添置了一批织布、织袜、缝纫、木工、制鞋等工艺设备,供高年级孤儿半工半读、劳动实习,女孤儿则学习刺绣、缝纫技艺,使孩子们掌握一技之长,将来适应社会。
实践证明,褚文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慈善家,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教育家,在他的培养下,许多孤儿学有所成,在那个动乱和战乱不断的年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烟台街·往事如昨 | “忙活一年了,今天中午吃饭,老子豁上了!”
烟台街·街面忆往 | 鲜鱼好吃,可说起老烟台渔行那些活儿,满满的都是泪啊
烟台街·烟台故事 | 想不到,养正小学这座“纪念碑”背后,竟有这么多曲折往事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