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的最后一名幸存者 | MJC经验贴 | 新传考研

考研的时候我们都特别喜欢开玩笑:“不指望考第一了,我就希望我是录取名单里的最后一名。”
大家总是觉得「最后一名」是幸运、是垂怜。
但其实我们笑谈的「最后一名」背后是比普通名次更多的崩溃和犹豫:一个非常危险的分数,复试or工作的抉择以及比其他同学可能还要辛苦和紧张十倍的复试准备,这些都构成了小in——写这篇经验贴的女孩。
初试只比分数线高了2分,在接近1:3的复试比里,顺利逆袭考进了南京大学,严格来说不算最后一名,但是实打实的倒数逆袭。
我对小in的印象是我总把她当成男孩子,照片很帅气,分享给我的泸溪河的鲜肉月饼也特别好吃,还把班班上课时的各种段子剪成了鬼畜视频,当那个鬼畜视频在我手机里循环播放甚至吓坏了我家的狗时,我就觉得这姐妹可以,有意思。
果不其然。
一起来看看这份来自最后一名的经验贴吧。
🔜
我希望你们不必如我般窘迫
但像我一样有好的结果

-

  关于我  
秃头所的集美们大家好,我是小in,也没有想到自己有机会写一篇经验贴,因为在众多高分大佬面前我是小巫见大巫,各位如果和我情况相似的话或许有些参考价值。
本科江苏某老牌211大学,纯工科(毕业论文写了60页有30页计算10页代码的那种),一战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全日制成功(其实不咋成功、九死一生、有惊无险)上岸。初试分数排名100左右,复试分数排名前20。
-
  初试经验  
我的初试分数不高,专业课双科都没过110,秃头所有更多初试分高的兄弟姐妹,他们的经验贴、学习方法、推荐书目对大家的用处更大。我就拿我的经验当反面教材,给大家排一下雷,如有雷同,千万要看到这个坑跳过去。(如果想看纯干货直接跳过1、2、3、4点,比较情绪化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 早早买定离手,排除万难学习
我四月份确定跨考南大新闻传播硕士,由于上半年还有学生工作面临换届、待参加的辩论比赛,六月份才进入正轨开始备考。
我本科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经历很丰富,因为此前从未想过考研,一心奔着工作,做学校学生会部长、主席占据了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加之近年换届年年改革,我们换届比往年晚了两个月,确实占据了我很大一部分的学习时间,这种占据不仅仅在于你需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完全的处理其他杂事,还在于即使你坐在了书桌前,脑子里也会想其他的事情,即使你明知道不能这样,却仍旧无法控制自己的意志,并且心里想着我是事出有因不能半途而废。
但好在我中途没有换过目标,一直到最后都坚定的选择南大新传MJC,所以我不会犹犹豫豫地变换备考书目和方向。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你确定了考研以后,在不涉及人命关天和无法毕业的事情前提下,一切以考研优先,不要讲什么情怀、责任、人情世故,当你面临毕业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前途为首要事情,你没考上不会有人真情实感地为你悲伤,你考上了也是大家一起开开心心毕业,除了家人没有人完完全全试图为你着想,再好的恋人、朋友对你自己的去向也是爱莫能助。
所以清醒一点,在考研这件事上,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你学有余力那你就是坠吊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你自己都没有着落那请你对自己好一点为自己多考虑一些。
💢 心态崩很正常、一直崩非常态
考研期间即使你稳定下来进入学习状态以后,也会有心情突然失落、突然自我怀疑、间歇性浑水摸鱼、偶尔怨天尤人的时候,这一切让人心态崩的行为是正常的,因为现阶段面临巨大压力时我们很难做到宠辱不惊,何况大学里大多数人习惯了做温室混子,长时间的高压学习当然会让人觉得“我这是何苦呢淦!”。
不用怀疑自己的能力,真的觉得累了想哭,就找个朋友互相诉说,去打车吃个饭,去淘宝买点喜欢的衣服,(我有一天晚上情绪崩的时候发了条朋友圈,班班私聊我确实让我感到了安慰,表白一下)想一想考上研究生以后的美好生活,想一想自己再辛苦也就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想一想这是我喜欢的专业我当然愿意从事新闻传播的工作,而不是去当辅导老师去考公务员去卖房子去当老师。
可以找一个研友,不需要太多,足够互相发泄对方的倾诉欲就好,因为不经历考研的朋友确实没有耐心也没有适合的同理心更没有义务去帮你熬过备考的日子。
可以心态崩,但不要让自己习惯这个情绪。任何事物养成习惯以后都是可怕的,如果你每一次心态崩都要声嘶力竭的发泄,或者自我放弃的混吃等死,那你会渐渐习惯这种解决方式并且形成依赖,落后一步两步不要紧,差距逐渐增大以后你自己就不得不放弃了。习惯很可怕,但如果你养成每次心态崩后放松一两个小时,调整心态后继续学习的习惯,你会几次就克服心态崩的问题。
💢 追求延迟满足、爱玩劝你收心
考研虽不至于决定人生方向,定义个人价值,但确实是一次成长过程中的重大决策,且十有八九是正确有益的决策。
我曾经在考研的晚上有几次通宵刷完了士兵突击、皇后的品格、欢乐颂、鬼怪、德鲁纳酒店等等等等,甚至看小说刷八卦都是快乐的(2019这一年八卦太多了)人就是这么奇怪,平常的时候看这些索然无味,高压期间偷看就是真香,因为这种短暂的满足感让你沉迷了,而考研很明显是一个延迟满足的过程。
那后来我判断考研过程中一件事该不该做的时候,就是某件事我越想做我就越不做,硬性控制并形成习惯。我做到了就说明这个方法可行。你太快的实现你的即时满足爽是爽到了,毫无价值。延迟报偿就是要靠习惯去获得。吃饭喝酒你忍一次两次就过去了,但你放纵一次两次就收不住了。
💢 切忌自我感动
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句话在考研里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结果的过程是个啥?是你陪跑几百万考研大军,是你被白嫖还自我合理化。所以既然确定了考研,就不要给自己留后路了,在正确的方向上一直奋力的追过去,为什么有学上的那个人不能是你?
你嫌学习枯燥复习累有人觉得这是先苦后甜,你不背的书有人背,你不看的论文有人整理到专题笔记,你不做的往年试卷有人做了两三遍,你不刷的政治有人刷,你不改的答题评论有人早早改完,那你想上的大学也有人替你上。
所以千万不要自己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可以适当的奖励自己,但千万不能盲目的满足和感动,每年报考南大新传的上千人,报录比快超过1:20了,小进步等于原地踏步。
💢 按部就班备考
前期(三月四月)是搜集资料的黄金时期,考研是自己的规划和战斗,大家都处在信息时代,但对信息的感知和搜集信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能掌握大量的、适配的、有用的信息虽算不上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但会为后续的复习排除很多麻烦和糟心。
所以提前确定好专业课、英语、政治用什么书、跟谁的课、用哪个软件、每月每周每天的学习计划、甚至你考试用什么笔,买什么必备物品、关注哪个考研博主、关注哪些公众号等等等等,计划后期可以小调,但前期一定要有基础方向,而我觉得跟着课程真的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整个暑假期间我都跟着秃头的暑假班,然后根据自己的心态、看书进度略微调整计划。
花花:终于找到机会给我插播一个小广告了,秃头的快乐暑假专题班了解一下嘛!!👉暑假天天都要上课你信嘛!
然后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就可以了,不要去想我下下步该怎么办,把现有的规划做好,船到桥头自然直。
例如:不要专业书还没看过一遍,就想着我现在要不要积累答题框架,你要做的就是先把书看透;不要基础知识还没搞定,就去担心策划和评论该怎么写,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决定什么时间开始实务是报班还是自己搞;没过一遍专业课就去读学界业界的论文和你了解了知识点以后再去看论文,你注意到的词和你划的重点都不一样,对论文吸收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花花:以上内容!特别适合最近的大家,划重点!
杞人忧天的结果就是你搞了个寂寞。
对现阶段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以后,自己就知道下阶段该怎么继续进阶,你学着学着以后自己就对新传知识哪部分是重点有一定判断,而不需要去担忧南大为什么没给你考纲。
💢 跨考调整思维,方法各有千秋
跨考新闻传播真心不是什么罕见事,十个报考新传里面有七个跨考的,比例很大,所以跨考的朋友们不必太过担心焦虑(清华都取消新传本科了,新传的本科背景又有多重要或者多硬核呢,谁还不是为了考研从0开始呢),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文科的同学很早就习惯了适合自己的文科思维和答题方式,而理工科的同学确实需要转变一下思维方式。
如果有和我一样从初三以后就没有接触过文科知识,大学是纯理工科的话,我的建议是早点熟悉文科的思维,不要为难自己,能选择从理工跨考过去肯定是心里有一片文科的自留地,去发掘去用理工科思维融会贯通,而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因为前期也认认真真背过名词解释,但总是对自己很苛刻,理工科的思维很严密,总是想让自己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东西(一个句子也不敢落掉),甚至在整理专题笔记的时候对于用词也非常慎重,写评论写策划的时候用词也穷讲究,这样为难了自己一个月后,我发现这么学文字性的内容真的不太行,首先效率很低,能提升的空间很有限,为了几分失掉几十分真的不值得。
文科是按点去记东西,阅卷老师评分也是找点给分,记住大点,而怎么形成句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不必要照本宣科,所以其实我名词解释小册子在通读的基础上背诵的不到50个(当然最好不要这样),因为后期对新传这一年的热点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并且秃头押题蛮准)330、440考的名词解释基本都是我自己押到的,至于论述和(四不那个确实稍偏,我不会别人也不会啊)
前期作为一名理工科,你至少要习惯名词解释150字左右即可,按点展开形成答案;简答题也不太需要发挥,更多的是基础知识,要么选择全面地面面俱到,要么选择针对一两个重要的点展开详细介绍,600字以内差不多了;论述题要按照自己的答题框架去写,要按照有逻辑的思路展开有逻辑的论述,1200字左右差不多。
不是每道题你都可能见到,但每道题都肯定与你答过得题有相同之处,题海战术不适用于考研,更不适合新传,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自己的论述习惯更重要也更可行。
💢 字迹逻辑很重要、花里胡哨大可不必
老师两三分钟看一道题,看的是什么?阅卷老师看成百上千张试卷很累的,字写得好看,行间距掌握的合适,有一个舒服的观感更容易拿到好分数,这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吧?何况新传一章卷子是实打实的12张A4纸可以写满的,所以首先要清楚、工整,特别是女生的字不要写的太小,不要堆在一起,老师会看得头皮发麻。
其实我的字不算好看,有点潦草,就是那种单独看两三个字觉得还挺有体的,几百个字看起来就觉得这什么鬼。所以我会尽量写得工整一些,字与字行与行的间隔习惯性的保持好,而不是紧凑在一起,但是由于答题期间时间有点紧张,后期会放飞自我顾不了那么多,所以其实我有信心觉得我的334和440,如果字可以好看一些,不至于是这个分数。
答题讲究逻辑,论述题老师一眼扫到的是你几个分标题,所以段落与段落之间必须保持内部逻辑,并且尽量将核心内容或者核心概念、理论浓缩到标题里,老师一看到你引用的什么概念、理论大致就已清除你会如何进行论述,也会自行判断这个理论、概念是否适配、是否前沿。
保证段落标题句式的大致相似,也不必要追求一字不差的对称呼应(当然连答题时刻意的去练这个习惯很好,正式考试不要去抠字眼)。段落内容,句与句之间也要有逻辑,简述-概念-分析-举例-结论,要形成关联性很强的论述。
策划我一度写得花里胡哨,为了想几个很细的小点练策划时一写就一个半小时,不值得真的不值得。策划最重要的是完整度,其次才是内容。而即使是内容,创新的也是形式上的创新,比如让你策划新媒体报道,你想新闻游戏、VLOG新闻、大数据新闻,这种大框架上的创新已然足够。
你为起一个某某品牌的名字、或者宣传广告语想上五分钟,新传的老师虽然相比其他专业老师要紧跟时代,但也不是二三十岁的小年轻,直播带货、跨界营销、粉圈文化、VLOG已经挺可以了,难道要难为老师GET到你的谐音梗或者什么虎狼之词?在描述背景主题等非策划核心内容时绞尽脑汁的想金句也大可不必,丢了西瓜捡芝麻。保持内容不落于俗套、不土并不难,在平常练习的时候会形成自己的创新思路和创新习惯,但真的没必要搞得花里胡哨。
(花:不仅老师get不到,说实话很多同学的谐音梗连我这种浪尖尖上的姐妹都get不到,本来想创新的,最后反而变土了。

-
  复试经验  
花花:虽然大家可能觉得现在看复试没啥用,但实际上小in的复试经验对于初试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对专题笔记的迭代、比如对时事热点的关注——正是这些练习帮助小in完成了50名左右的跨越,顺利上岸。

老天是公平的,我的初试成绩不理想是有原因的,我完完整整的刷过了英二往年套卷三遍所以我英二有85分,前面客观题只扣了2分,这是我在英语上从未懈怠过。针对专业课而言,我没有背诵很多的东西,前面有说过,秃头的名词解释小册子我背不到50个,我整理了自己的专题笔记,看了很多遍,但我没有真情实感的去背诵什么东西,何况我在备考期间多次通宵喝过酒,颓废刷过剧,六月、八月还出去玩,七月还有学校的暑期实习,所以双科没过110,是我不配得更高的分。
但我复试每天能保证连续6小时的学习连续三个月,我没有去考虑论文(我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很低,论文是我最近一周从0开始完成的)和就业的事情(我一个简历没投过),我抱着孤注一掷、九死一生、背水一战的心去完成我考研的最后一段路。
所以时间和结果确实是正比,毋庸置疑,从结果看,我是逆袭了,实际而言,我复试备考期间在不断地填我初试给自己挖的坑。
⚠️ 专题笔记迭代
不管复试成绩是否出来,开始面试后,在实实在在的放松了一个月后(因为今年疫情特殊,我在大年初三过后开始正式投入复试备考,而如果在常态下,应尽早回校,12月初试结束,一月下旬准备复试)。
那前期复试备考不是很紧张的情况下,需要做的就是看论文画重点、看书拓宽知识面、回顾并迭代自己的专题笔记。
首先说一下初试的专题笔记,专题笔记在备考期间是一定要不断迭代的,必须做出自己的专题笔记,学长学姐的专业笔记只能当做一个参考,过来人的专题笔记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大概率在于笔记的框架,因为这是学长学姐迭代完成的笔记,是在对知识有相当充分的理解后形成的,而对于刚刚进行新传复习的你们来说,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成熟,也不太确定哪部分是重点,而参考他人笔记的框架可以,但是专题笔记的内容是要靠你自己迭代的,用更新的期刊、论文、案例、热点以及你习惯的语言,和你擅长的理论去完成属于你自己的笔记。
专题笔记的完成尽量不要拖延症,笔记越拖越多,完成一块知识点就要去把笔记整理出来,最好是电子版,后期看着舒服,也方便修改,可以按周或者按月定期完成笔记,每周三四小时的打字,总比集中在几天打字越打越烦要好得多。
参考学长学姐的专题笔记、综合新传小王子那本专题笔记的框架和内容,还有很重要的是,不要对专题笔记太苛刻,形式主义很累心,不要在格式上太追求完美,笔记重要的是看得懂和内容。进入后期,基本上是完全抛开书本的,无论是答题还是复习都是在用自己的专题笔记。
前期初试过后,你会发现你对业界和学界论文的理解是不同于以往的,这时候看论文有新的收获和感受,以南大为例,除了南大新传老师的经典论文、以及尽三年论文以外,对于喻国明、彭兰、刘海龙等学界著名大佬的论文也需要看。而这些论文是对应着你的专题内容,论文的框架就可以是你答题的思路。
复试期间,虽然买了《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这本每年更新,出版时间大概是在次年年末初?所以对复试很有用),但2月份左右的时候,《新闻记者》会更新2020年的对应章节内容,进行综述,在“新闻记者”公众号就能看到,所以对于各位来说复试在看《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0》的基础上,一定要关注公众号内容更新,及时完成内容迭代。
复试期间,我的专题笔记我大概看了五六遍,虽然也没有刻意去背,但是对内容和内容之间的关联已经非常熟悉,后期听群里同学说的复试的所有抽的考题,基本上没有我的专题笔记里没有的。
⚠️ 口述掌握重点
我自己觉得我是个很自信、勇敢、不露怯的人,所以我并不会在抽题口述部分大脑空白、说不出话、前后无逻辑。(毕竟也是大学期间开了几百次的会,参加了几十次的辩论赛和模联),所以我对我的表达力和面试姿态比较有信心。
我对面试抽题口述的建议就是,有礼貌、表述清晰、语速平缓、内容有亮点、或一针见血或面面俱到或深入挖掘,和演讲大同小异。口述和答题是不一样的,语言一定是自然和水到渠成的,你是在讲话或者对话,而不是背诵。
我复试期间看了MOOC(慕课)平台上的新传公开课,去学习并模仿一些新传老师讲课的表述、语速和断句习惯,除了能够巩固新传知识以外,还能知晓新传老师们的讲课逻辑,一门课大概半天就能看完,记完每一章的笔记,我都会试着默述下来。
比如我的口述逻辑就是,某一传播事件:定义定性传播事件-分析传播理论-论述传播效果、积极作用、负面作用-关联前沿知识、新闻传播的价值。
另外我还会选择过去一年的某一传播事件、某一新闻产品、某一新闻传播形式、某一新闻伦理示范等等这种有代表性的考点,去自己做分析。分析了十个以后,就会一通百通。
不管是线上或是线下,复试面试的时间有限、像我这样低分选手面试的次序也是在中下位,那想要得到老师的高评分,表达就不能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像一碗白开水一样不会让你和同分段选手拉开分数距离,平庸只是及格,不可能发生逆转。所以一定要让老师对你的表述有听的欲望,让人眼前一亮,就是要在前几句话就有先声夺人的能力。
比如讲短视频,你开篇定义短视频就平平无奇,我会先说“短视频基于其普惠价值而广受用户、资本、新闻媒体的推崇,在传播中生产、在互动中叙事、在分享中消费是短视频的内在逻辑”,后面再展开其他论述。
⚠️ 拓宽新传知识
除了论文以外,一些微信公众号也很有益,其他学长学姐推荐的我不赘述。我习惯性的看一些新传高校开设的公众号,比如“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互联网治理蓝皮书”、“NJU核真录”、“RUC新闻坊”、“受众研究中心”等等。
还有就是书籍,肯定要看两三本书,在复试备考前期,我看的是《交往在云端》、《重访灰色地带》、《弱传播》,因为你在一个辅导机构或者你能知道的众所周知的新传公众号所推荐的内容,他的受众对内容的接受就会存在重合的可能,所以我觉得要选择相对小众一些的书,当然这个小众是相较《娱乐至死》《幻影公众》等而言。
那这些“知识增量”都可以用到你的面试、笔试答题中,比如通过以上的公众号,我会了解到很多新词汇,“数字排毒”“数据正义”“监管契合”等等,还是以短视频为例,你可以联系到国际传播中的公共外交,适当的像老师展示你的知识广度,但不要过度,变成炫技。
⚠️ 英语口语掌握套路
英语口语其实不会考的太难(南大是这样),我也买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教程》、《外研社新闻英语分类词典》,但并没有用上。
我在扇贝、墨墨背单词搜索了一些新闻传播英语词汇,然后导入每天背一背有了大体的印象,推荐一个APP“交流电”,类似于圆桌派,可以开房间用英文交流,旁听也可以。我也会在MOOC上搜索英文口语课,短时间内对于复试也是有用的。
口语肯定是要背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内容,在一些主题上,我用的语句都是那种“老万金油”,比如讲家乡的语句,让我换成讲本科学校所在地、我喜欢的城市、去哪里旅游过,都可以适用。英语口语就一分钟,流利就可以了。
⚠️ 笔试题目要常练
今年网上复试是开卷,想也想的通肯定会考实务,所以我练了十篇策划和30篇评论,我自己估计大概率是笔试分数也比较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