泚笔为文记耀春――重读《郁达夫全集》诗词卷札记(7)
泚笔为文记耀春
重读《郁达夫全集》诗词卷札记(7)
蒋增福
“兄弟相见不相识,姐妹含悲各问年”
这是1985年8月19日,郁达夫长婿邹陔笙和夫人郁黎民同赴北京,“参加外祖父郁达夫先生殉难40周年纪念日,与众姐妹相见,悲喜交集,诗记其事”中句。为最小的妹夫遗腹子郁美兰过生日时他又吟:“难忘小妹出生日,正是父亲殉难时。”这位大姐夫虽属军界行伍出身,但旧体诗功底之深厚,曾听天民兄多次赞佩。我在他湖南桂阳的老家住过三四天,也有领教。
郁达夫先后有过三次婚姻,生育的子女除早夭的龙儿(跃春)外,长大成人成家成事业者共有八位:与原配孙荃所出一子二女,即天民、黎民、正民;与王映霞所生“三春”,与何丽有所生子大亚和“遗腹子”女儿美兰。为探视郁氏家族,笔者与达夫的子女个个相识或打过交道。
郁达夫对子女的关爱,在全集的诗词卷里所收,数《志亡儿耀春之殇》份量最重,是因与孙荃的第一个结晶,是早夭而不再,或是受幼稚可爱同欢不能磨灭影响?笔者以为,最主要是对自己未能尽父责深表遗恨和内疚。在重读中,还常把它看做散文《一个人在途中》的浓缩:
赢博之间土已陈,千秋亭畔草如茵。
虚堂月落星繁夜,泚文为笔记耀春。
命似潘儿过七旬,佯啼假笑也天真。
两年掌上晨昏舞,慰我黔娄一段贫。
跬步还须阿母扶,褰裳言语尚模糊。
免教物在人亡后,烧出红绫半幅襦。
明眸细齿耳垂长,玉色双拳带乳香。
收取生前儿戏具,筠笼从此不开箱。
魂魄何由入梦来,东西岐路费疑猜。
九泉怕有人欺侮,埋近先茔为树槐。
生少排行列第三,阿戎原是出青蓝。
怜他阮籍猖狂甚,来对荒坟作醉谈。
一九三五年三月下旬 杭州
这是郁达夫用两天时间写就的,可见遣字酌句颇费心思,怀亡儿之惹人所爱,喜中却悲,切肤之痛隐含,情深意切,读来禁不住心酸动容,催人泪下!同住北京的达夫侄女郁风对此前后的背景有过概叙:“端午节的前后,五岁的龙儿患脑膜炎,达夫从广州赶回北京,孩子已经死去五天了。”她亲见三叔悲痛欲绝,而她自己也为失去了可爱的小弟弟难过和空虚。这六首诗还用了不少典故,得找工具书助而解之。
尽管郁家几代缺少男丁,祖母和母亲也年轻守寡,但郁达夫不仅重视男孩,对女儿也一样疼爱。郁黎民从她母亲嘴里听来的有关她的故事,既口讲也手写,笔者至少听过两遍:他出生不久,母亲有病缺奶,只好将她寄养在另一户人家,一天父亲从外地回来,到家一转就去看第一个女儿,见到奶娘在烧饭,楼上有婴儿啼哭声,急忙跑上去看,只见不满10个月的女儿光着身子,躺在湿尿布上正拳打脚踢地哭叫着!父亲立马解开自己的棉袍子,将她包了起来,顾了一顶轿子,送到30多里外的宵井外婆家,另请媬母抚养。
郁黎民除了讲父亲关爱儿女,还讲母亲更加疼爱儿女的实例:
“1937年暑假,12岁的天民得了急性盲肠炎,高烧不退,已到了流血的程度。这种病现在微不足道,即使开刀也是小手术,但在50年代的富阳,却是非常严重的病症,伤寒加痢疾有生命危险,母亲设法带着我把弟弟送到了杭州铁路医院。当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她恨不得自己以身替代,两眼满含泪水,双手合十,叨念大慈大悲观音菩萨保佑儿子。那种孤苦无援的悲凉情况,那种虔诚求救的悲切声音,深深印入我童年的心灵。”
孙荃夫人更关心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在抗战中富阳沦陷,她带着三个子女到外婆家避难的艰辛岁月里。在没有学校和老师的情况下,亲自教儿女读书,课本是她有心从家里带去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活页文选》等。要求每读一篇到会背为止。郁黎民回忆,当讲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她是那样的慷慨激昂;当讲到“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的时候,却常常低头徘徊感叹!母亲还出过奇招:
“在母亲的指导下,要我和弟弟天民和妹妹正民,仿照父亲郁达夫办创造社的做法,在半山寺逃难时办了一个刊物,取名《零碎》,意思是刊登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可以是日记、散文、故事、小说,也可以是画一幅画;三人轮流值班当编辑,每人每星期要写二三篇稿件。母亲是这个刊物的第一个读者。也许是唯一的读者。在我离家约10多年后的一次回家,还在旧纸堆里见到过,可惜我没有保管起来。”
收进郁达夫诗词卷中,郁达夫为儿女所写,还有一首七律,即写他和王映霞所生的“三春”:阳春(郁飞)殿春(郁云)和建春(郁筍):《与王氏别后,托友人去祖国接幼子来星,王氏育三子,长名阳春,粗知人事,已入小学,幼名殿春建春,年才五六》,
大堤杨柳记依依,此去离多会自稀。
秋雨茂林人独宿,凯风棘野雉双飞。
纵无七子齐哀社,终觉三春各恋晖。
愁听灯前谈笑语,阿娘真个几时归。
笔者与“三春”全都打过交道:郁飞大学毕业后一度受过冤屈,后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当外文编辑,继承父亲未竟事业,包括参与重编全集,独自翻译完《瞬息京华》。只是退休后去了美国一度无所事事,晚年得老年痴呆症离世。郁云为上海厂业工人出身,说话比较直白,我听他抱怨过娘:“只知道生我们,却不管教与养。”富阳“郁中”竖雕郁达夫全身铜像,他参与化过不少心血,做了件大好事。在昆明大学当教授的郁筍,为人比较内向,低调。退休后可能定居在上海?“三春”中唯他健在。“接幼子来星”,诗题虽这么说,但不曾“来”成。因战事突变,星岛沦陷,不仅老二老三没有接来,连原本在身边的郁飞,也立即托人乘海轮送回了祖国。原想托付给一道留学的同学军政要员,因他要职在身,又把郁飞送到了富阳,并随他娘、外祖母和弟弟一家子,避难富春江南岸的环山。但不久,其母王映霞以“乡下生活太苦”离开。倒是遗下一批郁王通信等资料,成了富阳郁达夫研究的“宝贝”。
2020.1.27
作者介绍
蒋增福,1934年生,浙江富阳人,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工作,任富阳县文教科(局)科员,主要从事城乡扫盲工作,后参与《富阳县志》编撰,又为县委党校秘书,80年代初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书记,后迁任政协常委兼秘书长,又迁任文联主席,1995年退休,任富阳市文联名誉主席、郁达夫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系浙江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80年代后从事乡邑文史调查和郁达夫研究,曾参与采写编撰《富阳风貌》《富阳文史资料》《100个富阳人》等系列丛书,并倡办地方文艺刊物《富春江》和《郁达夫研究通讯》。30余年笔耕不缀,出版专著《郁达夫及其家族女性》《鹳山魂》《富春闻见录》《走近三国》《富春文集》等;主编或参与编撰《郁达夫手迹》《众说郁达夫》《抗战中的郁达夫》《历代诗人咏富阳》《富春江今古散文选》《富春江畔话三国》《见字如晤——文坛师友书信集》等,多次获杭州市优秀作家奖,“五个一工程奖”,郁达夫文艺奖。
排版|盛玉峰1565811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