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话】留取残荷|五绝真的那么难写吗
五绝真的那么难写吗?
留取残荷
很久以来就有五绝难写的各种传说,近来看到光明顶论坛的天台兄在回复个人五绝集子《相绮集》时又发此论调,略作思索,觉实难苟同,因写如下:
天台:五言绝不易,如老僧舍利,不多得。
残荷:以前我和兄看法差不多,现在则不以为然了。所谓五绝难写,其实和近体形成之后,作者更重视七言和五律五古有关。可以设想,如果唐宋作者仍如六朝一样,重五言轻七言(这一点不加解释,熟悉文学史的都应知道),则五绝大盛之情形是可以想见的。一个人精力总是有限的,牡丹种多了,则花在其他花木上的时间也就少了。至若五七绝体制固然有区别,但我并不认为差别大到爬山和攀岩的程度。要之,主要还是作者主观态度和重视程度(当然这背后的原因又和社会环境有关)导致五绝远较七绝为少的状况。
补充思考:
诗友:我覺得字越少越好寫。
残荷:倒不好这么说。但从个人五绝上千首的创作体验来说,五绝也没有难到那种程度。我想,还是历代作者和评家对与各体裁不同的看法导致的这一局面。然后以讹传讹的就认为五绝不好写。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细细玩味,实际上这与人们对于诗的要求有很大关系。要求什么?不仅仅要求诗美,还要求容量大。相对而言,五绝以外的诗体字数更多,其容量必然相对更大,我们很容易想象五绝可以提供多少细节,而七律、五古、七古则能提供多得多的细节。而且别忘了,在将七律定型的唐代,一开始老杜王维等人就将七律用于应制(特殊的一种应酬,而且级别最高,当然五律也享受过这种待遇),宋人也如是。这很好想见,既然是应酬就不可能用二十个字去打发别人,对象有时还是天子或者位高权重的大臣,那么短小的五绝显然上不了这样的台面。五律呢?因为数个朝代科举都要考五排,相当于延长版的五律,则五律之兴盛可以想见。正为了这些实际的需要,五绝就日益被边缘化。最后就得了一个不好写的名头。可是,历来这么说就是对的么?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诗史上最著名的作者包括李杜苏黄等人,其作品的主力都不包括五绝(是不是李杜苏黄等历史上第一流的作者都写不好五绝呢?肯定不是。由此不难反证五绝在诸体中“不受待见”的地位)。所以很显然,如果把诗体比作兵器,那么五绝一开始就是作者不太愿意选的兵刃。究其个中原因,就是社会对诗的要求和其他诗体实用功能更加强大。诗体的这一淘汰过程很像兵器的选择,即哪种兵器效用最佳,那肯定战场需求最多的也必然是它,那么它也就必然被大量生产,而其他需求较少的生产也就更少。这是由需求决定,而非由生产技术决定。所以这个传闻所反映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时代的取向问题。事实上,四言的被五言所取代也基于同样的原因。
我想,五绝难写的由来不过如此。可惜历代诗家对此鲜少察辨,以致以讹传讹,遗误至今。
诗友长篙的意见:我觉得,不妨再跳开文本本身这一思维,再琢磨一番。难与易,不在限五还是限七上,要在作者的文字概括能力和人生体验性上。概括力越强,文字越易精准。人生的体验越丰富,文章越易雅致飘逸新颖见骨。人生如书,越读越薄,薄到极处,岂以五绝为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