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到临床: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经验

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治疗20余年,采用自拟哮灵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显著疗效。现结合临床治验,将哮灵汤治疗哮喘的经验介绍如下。

1.基本方

哮灵汤组成:桑白皮12g,苏子12g,冬瓜子24g,炙麻黄9g,杏仁12g,地龙18g,熟地18g,党参18g。

方中桑白皮、炙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冬瓜子、地龙利痰解痉;熟地、党参补肺健脾益肾。

治疗中可随证加减:有热或在夏季发作者加石膏;便秘加瓜蒌;咳嗽加冬花、百部;经常感冒者加黄芪、防风;每因郁怒而导致哮喘发作者去党参、熟地,加香附、白芍、枳壳、沉香;兼见食后腹胀,不欲饮食者加陈皮、半夏、白术等。

2.典型病例

例1:梁某某,女,16岁,1988年7月24日初诊。

患支气管哮喘8年余。自幼体弱,每因遇热则感冒,且常引发哮喘,近日胸憋、气喘明显加重,伴食欲不振,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数。就诊前每日口服氨茶碱、异丙嗪、地塞米松各2片,每日3次维持治疗。治予哮灵汤加减治疗。

处方:炙麻黄10g,生石膏24g,杏仁12g,甘草9g,桑白皮12g,熟地18g,苏子18g,莱菔子15g,党参24g,陈皮12g,半夏12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停服西药。

7月27日二诊:服药3剂,并遵嘱停服西药,哮喘未再发作,现仍感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手足心热。上方继服3剂。服药后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增强,唯仍感手足心热。上方加地骨皮30g,黄芪18g,继服以巩固疗效。

按:该患者虽无典型的肾气虚表现,但自幼即喘达8年之久,且遇热而发,故治疗时除宣降肺气以平喘外,还须加用石膏清热,佐以补脾肾之品方能取效。

例2:赵某某,男,29岁,1992年9月21日初诊。

患者自幼体弱,素易感冒,每因感冒或过劳而引发支气管哮喘,近1年哮喘发作频繁,伴咳嗽,痰多不利,夜间胸憋而喘,并伴有腰背酸困,舌苔薄白,脉数。

药用哮灵汤加减:桑皮15g,苏子18g,天花粉30g,冬瓜子30g,杏仁15g,地龙18g,甘草10g,炙麻黄10g,紫菀15g,党参24g,黄芪30g,防风9g,熟地21g,山药15g。每日1剂,水煎服。

9月29日二诊:服药6剂咳嗽好转,痰量减少,劳累后仍喘。上方加狗脊30g,冬花12g,继服6剂。服药后哮喘未发作,嘱原方继服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哮喘未复发。

按:该患者自幼体弱,每因感冒或过劳即引发哮喘,近1年发作频繁,伴咳嗽,痰多不利,胸憋而喘,腰痛酸困。故治疗时除以基本方宣降肺气,兼补肺脾肾外,更加祛痰止咳的紫菀、冬花和补肺固表的黄芪、防风,咳喘并治,标本兼顾,最终哮喘得到控制。

例3:张某某,女,25岁,1996年9月10日初诊。

患支气管哮喘16年,一年四季皆喘,每因恼怒即引发或加重。现症:喘促,不咳,无痰,胸憋,咽干,腰困,食纳尚可,二便正常。本次发作亦因恼怒诱发。

药用哮灵汤加味,佐以舒肝理气之品:桑皮15g,炙麻黄9g,杏仁15g,甘草10g,地龙18g,熟地18g,山药12g,香附15g,枳壳15g,沉香6g,射干18g,白芍18g。每日1剂,水煎服。

9月14日二诊:胸憋显效,腰困、哮喘明显减轻,自觉气短不足以息。上方加党参24g,继服3剂。哮喘未发作,腰困止,仍感咽干,口干欲饮。上方去沉香、香附、白芍,加麦冬24g,天花粉30g,继服。

按:该例的特点是哮喘发作与情绪有关,每因恼怒则引发,伴有胸中憋闷之症,属木反侮金,肺失宣肃之证,故治以哮灵汤加味,宣降肺气,兼舒肝理气而获效。

例4:张某某,男,47岁,1989年9月4日初诊。

患发作性气喘,伴喉中痰鸣13年。患者于1976年夏季因劳累、潮湿引发哮喘,间断发作,以夏季多发。现症:咳嗽,痰多,胸憋不能平卧,每于夜间突发气喘,胸憋伴喉中痰鸣,经用西药止喘剂及休息可缓解。纳差,腹胀,大便秘结,舌苔薄白,脉缓。

处方:桑皮12g,苏子18g,炙麻黄9g,杏仁15g,党参18g,陈皮12g,半夏12g,川朴12g,紫菀12g,白术9g,枳实12g,代赭石21g。每日1剂,水煎服。

9月7日二诊:服3剂后哮喘明显好转,胸憋、咳嗽减轻,大便已不干,仍感痰多而凉。上方去川朴,加熟地21g,山药18g,干姜10g。继服3剂后,哮喘基本控制,痰量减少,无凉感,继服上方巩固疗效。

按:该例症见胸憋,胃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痰多而凉,属脾肺气虚,虚中挟实,故在哮灵汤的基础上加陈皮、半夏、白术、枳实、代赭石等健脾通便药而愈。

3.体会

哮喘一病,若非持续严重发作,一般无生命危险之虞,但因患者常感胸憋,喘息,气短难续,痛苦不堪,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质量。传统认为哮喘的形成是由于“宿痰内伏于肺”所致,对哮喘的治疗主张以祛痰平喘为主,但往往难以奏效。

据多年临证体会,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肺、脾、肾气虚,尤以肺宣通肃降的功能失常所致,采取宣降肺气为主,配合调补脾肾药物进行治疗,疗效较为满意。

从以上4则病例中可以看出,虽然其病程有长短,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各有不同,但具有共性表现,即肺、脾、肾虚,肺失宣肃,4例患者均以哮灵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进行治疗而获效。

支气管哮喘早期或轻症患者多数以发作性咳嗽和胸闷为主要表现,积年累月久不得愈者发作时患者常常会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位,呼吸费力,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样痰,心率增快,大汗淋漓,甚至出现紫绀等。具有春秋季或遇寒时发作或加重,夜间或凌晨多见的规律。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

支气管哮喘中医称“哮病”“哮证”“喘证”。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虽是素有夙根内伏,又外遇淫邪而致肺气上逆、肺失宣降为主要病机,但导致此病机出现的关键却有以外邪犯肺之表,肺失宣发为主;有以内邪阻肺之里,肺失肃降为主;有以伏邪壅塞气道为主;有以肝、脾、肾虚致肾不纳气为主;有内外合邪、表里不和为主的寒、热、痰、饮、瘀相互纠缠,相兼致病;癥结病位以肺、肾、胃、脾为主的本虚标实之证。

令患者取舒适俯卧位并将背部暴露,按左定喘→左风门→左肺俞→左膈俞→大椎→身柱→右定喘→右风门→右肺俞→右膈俞顺序,医者左手持打火机并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将罐吸拔于穴位局部,各留罐约5秒钟起罐,如前法再拔罐、留罐、起罐、拔罐……如此反复多次闪罐至局部皮肤潮红(偶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再留罐10分钟。起罐后患者改为端坐位并仰掌伸指,医者双手持患者一手用拇指反复、温柔地在其四缝处反复揉搓,至局部发红、发热、浅表静脉怒胀后,常规消毒,一手拇、食指捏持患者手指,另一手持一次性注射器针头,避开局部静脉,快速、准确、垂直点刺出针后可见有淡黄色液体(淋巴液)、血液渗出,医者用双手拇食指挤压直至血液变淡红,压迫止血、常规碘酒消毒即完成一次治疗。术毕嘱患者24小时内针刺处禁湿水,注意卫生。每周施术1次。

实验研究表明,在经外奇穴定喘实施外治可降低血清中炎性细胞的含量和气道的高反应性,最终达到干预气道炎症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目的。肺俞内应肺脏,是肺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具有调理肺气、止咳平喘、实腠固卫之作用。大椎属督脉穴,为“诸阳之会”,阳脉之海,能总督诸阳经,具有宣通一身之阳气、祛风散寒、宣肺平喘、理气降逆之功。风门居于阳位,而风为阳邪,易于上犯,该穴为风邪侵袭人体之门户,疏风解表、调理肺气、止咳平喘。膈俞邻近于膈膜,又为上焦和中焦升降之枢纽。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顺理气平喘的功效。身柱内应肺脏,故可清心泻热、宣肺降逆、止咳平喘、宁神镇咳。通过先闪后留火罐产生罐内负压及火热的特殊刺激,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形成皮下渗出、缓慢吸收的溶血反应过程,可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微循环,降低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点刺四缝可通过健脾行气、清热除湿、调冲任、平衡阴阳达到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疏通肺气,平喘止咳,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哮喘症状会随着挤出物由多而稠,逐渐变为少而清,逐渐减轻。

一直知道瓜蒂涌吐,但是不知道如何操作,且以可接受的程度应用,本文用冷水调,取上清液,并一小口一小口喝的方法,看起来可复制。

信州老兵有一女,3岁,吃盐虾太多得哮喘病,严重到不能饮食的程度,但因家贫没有找医生诊治。
有一道士路过他家,看小孩子喘得厉害,就告诉他一个方法:甜瓜蒂七枚,研为细粉。用半茶杯冷水调;沉淀后取上面的澄清液,一小口二小口地给孩子喝。按照这个方法,孩子一喝这药水就开始吐出胶黏的痰,随饮随吐,胸次渐宽,哮喘也慢慢平息。过几天,又有小的发作,再用前法喘平。后反复几次,如法施治,喘不再作,此病根除。(《医说》引《类编》)
①《黄帝内经》:在上者因而越之。胶痰阻塞气道而喘作,用瓜蒂涌吐,痰除而气畅,邪去而正安,则病愈。
②吐为八法之一,现虽少用,然不可失。

王老说:“先君治学,上师仲景,下宗叶薛,对外感论治尤推崇张子和六门三法,主张温病伤寒一炉共治;新感伏邪在于辨证,定名可不拘四时,识证须分治六气”;更主张“攻病宜早,达邪务尽”。

老师承祖业,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疗哮喘,疗效卓著,堪称一绝。

1.首重汗法

王老强调风为百病之长,首创“寒乃六淫之首”,更重“肺喜温而恶寒”之论。

他说:哮喘病人体质多系过敏,气道呈高反应性,然在诸多致敏因子中,以对寒冷之过敏为最甚,故治疗哮喘首宜散寒解表,宣肺达邪,切勿寒凉止遏。

他最反对一见咳嗽,便用板蓝根、竹沥、猴枣、蛇胆、川贝之类,认为使寒邪遏伏于里,不能透达,是“舍本逐末,损脏腑之功能,遂固有之生机。即使伤风咳嗽小恙,每致迁延日久,成为慢性咳喘,外感失治、误治易成为内伤痼疾之理即在此。”

王老喜用润肺止咳之品,而对咳喘病人则非其所宜。

他认为即使是秋凉外感,亦宜辛温宣透入手,切勿早用清燥润肺之品,以致留邪贻患。

其临床用药,常麻黄汤、三味辛散药(干姜、细辛、薄荷)、二虫止嗽散(王老自拟方:僵蚕、蝉衣、荆防、陈皮、紫菀、百部、白前、桔梗、甘草)及三子养亲汤(偏寒用自芥子、偏热改用牛蒡子)。

王老说麻黄乃发汗大将,平喘圣药,合二虫有解痉平喘抗过敏之作用。

2.活用吐法

王老认为咳嗽排痰乃是机体固有之防御机能,应顺其生机,因势利导,要用排痰透达之法。

他认为张子和的吐法是祛痰达邪很好的方法。

他说张子和的吐法不仅是狭义的催吐,而是包括了“引涎、漉涎、喷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王老喜用生莱菔子、桔梗、白前等药,视作吐法祛痰药。

他引《本草纲目》李时珍语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生则吐风痰,熟则消积食”。

桔梗亦有排痰催吐作用,只是力量较弱,桔梗芦头则涌吐风痰之力更强。

白前多用亦令人恶心。

3.善用下法

王老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又与大肠相表里,两者关系极为密切。

大肠责司传导,需依赖肺气之下降而排浊通畅;大肠积滞不通也能影响肺气之肃降。

当肺部有疾患时,调节水液平衡的功能就会失控,表现在咳喘患者出汗特别多,耗损大量体液;哮喘发作时,呼吸道内分泌的痰涎增多,呼吸加快。

此外哮喘患者有不少服用氨茶碱,它的利尿作用,使小便增多,从而使肠中津液减少,而出现大便干结。

且今独生子女大多偏食,蔬菜吃得少,由于纤维素的缺乏而影响肠蠕动,也助长了大便的秘结。大便的秘结会影响肺气的清肃功能,而致哮喘的加剧。

诚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乎阳明太阴”。这是王老善用下法在理论上的依据。

据笔者初步统计,小儿哮喘患者大便干结者约占60%。王老早年喜用桃仁、郁李仁、麻仁、生首乌、生赤芍等涤肠之品,而晚年则善用生军,并认为大黄本身有治喘作用。

如《金匮》之厚朴大黄汤治支饮胸满,己椒苈黄丸治痰饮水走肠间,皆为治喘方;又如《千金要方·咳嗽篇》紫菀汤,五味子汤,这些治咳喘之方皆用大黄,故大黄治喘本是经典之法。

王老认为只要咳喘而痰稠之患者具有:①汗多,大便干;或②舌尖红,口干;或③脉数,大便干,即使患者每日有大便亦可用大黄,不必待便秘才用。

他说大黄有消积、清肠、豁痰、凉血祛风、祛瘀通络等功能,不能把大黄单纯看作泻药。

嗽变异性哮喘(大柴胡合半夏厚朴汤)证治按评

黄煌内科经方医案:

朱女,30岁。

2011年9月5日诊。体格壮实,浓眉大眼,眼圈略黑。受凉感冒后咳嗽伴气喘、痰鸣,迁延不愈达半年。咽部微痒,咳剧时气喘、胸闷,受凉则加重,无感冒时亦喘,晨起咳甚,爬楼梯喘甚。夜间入睡时喉中痰鸣,时有白色泡沫痰,痰色稍黄。纳可、食后无腹胀、食多有泛酸,大便干结。病程中无发热,口服西药及输液治疗效差。月经周期规整,经前乳胀感明显。曾患淋巴结核5年,无鼻炎病史。咽部略充血、淋巴滤泡增生改变。上腹按压不适有胀感。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属大柴胡汤体质,拟大柴胡合半夏厚朴汤治疗。

处方:柴胡20g,姜半夏、枳壳、白芍、茯苓、苏梗、厚朴各15g,黄芩、干姜各10g,制大黄5g,红枣10枚,15剂。水煎,每日1剂,煎两遍混合分两次服。嘱注意保暖防寒避风、不食生冷。

疗效回访:2剂起效,2周咳喘愈。电话嘱再减量服用本方5剂,分10天服用,以巩固疗效。

原按: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为过敏性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隐匿性哮喘、咳嗽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类型,其病理生理改变与哮喘一样。表现为持续的气道炎症、变态反应与气道高反应,且难以治愈。该病患病率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与气候异常变化而渐趋增加,加之西药疗效欠佳,故目前中医门诊常见。

该病的常见方证有:大小柴胡汤证、解郁汤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厚朴麻黄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半夏厚朴汤证、栀子厚朴汤证、除烦汤证、小陷胸汤证、苓甘五味姜辛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等。

半夏厚朴汤能显著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敏感性,有除胸满腹胀、化痰降气的作用,在呼吸系统疾病中主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咽源性咳嗽、喉源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熊老这篇文章解惑答疑,微言大义。对于像小编这样的末学,看熊老的“答案”,收获大大的~治疗痿证的常用方剂,如“虎潜丸”、“五痿汤”、“加味金刚丸”等各自的运用要点是什么?消风散、乌蛇消风散、紫红消风散、消风败毒散、枇杷清肺饮、五味消毒饮几首方剂治疗风疹、湿疹时的运用要点如何?

学生问:治疗痿证的常用方剂,如“虎潜丸”、“五痿汤”、“加味金刚丸”等各自的运用要点是什么?

熊教授答:痿证是难治病,《内经》认为其病因有三:①五脏气热,即肺气热、肝气热、心气热、肾气热、脾气热。②肺热叶焦,“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③阳明胃虚,“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内经》最早称痿证为“痿躄”, 躄即四肢痿废不用,后世医家有将其称之为“瘫痿”者,但临床常见者为两足痿废,此病为慢性病,临床治愈率较低。

《医宗金鉴》讲了两种痿证,为临床最常见者:一为肝肾阴虚致痿,其特点除两足痿废不用外,有足心发热,两腿时烦热,舌苔薄黄,脉细数。主方为虎潜丸。二为湿热致痿,其特点是两腿痿弱,并有酸重感,甚则两足浮肿,舌苔黄而腻。主方是加味二妙散。此方我亦常用来治湿热痹证,效果很好,治痹证时不用龟板,治痿证时用龟板。

五痿汤出自《医学心悟》,其理论源自“治痿独取阳明”, 其基本方为四君子汤,主治脾胃虚弱,但又加黄柏、麦冬、苡米,针对五脏气热。此方针对《内经》所谓“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效果很好。此外,还有张锡纯的振颓汤,其效果不如五痿汤,故很少用。

加味金刚丸是古人的经验方,是在原《保命集》金刚丸(萆薢、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基础上加巴戟天、天麻、僵蚕、全蝎、木瓜、乌贼骨、马钱子等而成。我很少用乌贼骨,马钱子有剧毒,也不用,此方不用马钱子效果也很好,能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可治中风、小儿麻痹证及风湿等所致的瘫痪,特别是兼有痉挛、麻木或关节变形的长期瘫痪。

另外,我还要补充解释关于“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今人论及痿证的治疗,均引用此话,以致很多人误以为治疗痿证“独”用治阳明一法即可,实则大错,历代医家中亦有犯此错者,如张志聪、陈士铎等。“治痿独取阳明”来源于《素问·痿论》:“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张景岳指出,文中“论言”二字是指《灵枢·根结》所言:“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

从上文可知,治痿独取阳明是指针刺取穴而言,是以太阳、阳明、少阳三经比较而言,如暴病者取之太阳而不取阳明、少阳;痿疾者取之阳明而不取太阳、少阳;并非所有痿证只取阳明,否则如何解释虎潜丸、加味金刚丸、加味二妙散等治痿良方?李中梓还讲过有瘀血成痿者。我曾经治疗过一位老人,两小腿硬肿而色黑、痿废不用,西医所谓脉管炎,即是瘀血成痿者。痿证该如何治疗呢?《素问·痿论》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此乃痿证的针刺疗法,即应辨虚实、调经脉,并分四时而施治。

学生问:运动神经元病变,以上肢痿证为主,虚实寒热不明显者,该如何辨证?是属肝肾阴虚吗?

熊教授答:上肢痿证很少有肝肾阴虚的,因为肝主筋,肾藏精生髓主骨,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故肝肾虚弱、精血亏虚者均有腰膝酸软症状。上肢痿证往往是两种情况:虚者为脾胃虚,实者为经络不通。因脾主四肢,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胃虚则气血不足而不能充养肌肉故成痿证;风湿之邪客于经络,以致经络闭阻、气血不达亦可成痿。我的秘方黄芪虫藤饮是治后者的验方,其中五虫(地龙、僵蚕、全蝎、蜈蚣、乌梢蛇)可祛风通络,五藤(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忍冬藤、钩藤)可活血、祛风湿而通络,加黄芪则是受补阳还五汤启发,益气以行血。

学生问:消风散、乌蛇消风散、紫红消风散、消风败毒散、枇杷清肺饮、五味消毒饮几首方剂治疗风疹、湿疹时的运用要点如何?

熊教授答:凡风疹块、风疹、湿疹、疮疹均突出皮肤。风疹块表现为成块的皮肤瘙痒或划痕症;风疹为疹点,严重者为疮疹;湿疹痒甚,抓破流水、糜烂。《医宗金鉴》中记载有特殊湿疹,名“四弯风”,乃“湿热伤胃,患于肌肤”。

风疹块和风疹乃风热所致,主方为消风散。消风散基本方实为吴鞠通治疗暑温加湿的白虎加苍术汤,再加入蝉衣、牛蒡子、荆芥、防风等祛风药以及少量活血药而成。若风疹块和风疹颜色紫黑,夜甚昼轻,遇风则甚而热象不显,时间较长者,乃风热伤血络,血络瘀阻,用乌蛇消风散。其中有赤芍、丹参、牡丹皮,其消风、祛瘀能力较消风散强。紫红消风散是我自创的,即消风散加紫草、红花,紫草清热解毒消疮,红花活血化瘀,用于风疹块和风疹反复发作、多年不愈,以热为主,兼有瘀阻者。湿疹用萆薢渗湿汤加苦参。

五味消毒饮用于一般疮疹,火象不显者。消风败毒散和枇杷清肺饮用于治疗面部痤疮。以风热为主或风热夹湿,表现为色红、痒甚或肿者,用消风败毒散。此方可清上焦风热,还有利水作用,故又可治水痘。若面疮色紫,挤出白脂粒,则加三棱、莪术,或加牡丹皮、赤芍;若便秘,则加酒大黄。

学生问:请问甘露消毒丹、丹栀逍遥散在肝病中的运用?

熊教授答:肝病很复杂,有急、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急性肝病黄疸期必有湿热,应分清主次清湿热,除湿之法是利小便,清热之法是通大便。若以湿为主用茵陈四苓散,以热为主用茵陈蒿汤,若患者大便溏,则不用茵陈蒿汤,改用栀子柏皮汤。

慢性肝病患者,若湿热并重,以热为主,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口苦,胸闷,舌苔黄腻,则用甘露消毒丹。无咽痛可去射干,湿不重且不呕者,改白蔻仁为苡米。慢性肝病者,若以湿为主,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口不苦,舌苔白腻,则用三仁汤。若症状不显,转氨酶不高,仅见疲乏,胁痛,食纳不佳,口不苦,舌苔不腻,则用丹栀逍遥散。

肝硬化患者,若表现为腹胀,水肿,尿少,常用二金汤合茵陈四苓散;若水肿严重,则用二金汤合五皮饮;若四肢瘦弱,腹大如鼓,疲乏较甚,乃虚实夹杂,湿热壅塞,其中以热为主者,用中满分消丸,以湿为主者,用胃苓汤。

肝病的基础是湿热,但肝硬化亦有以瘀为主者。因肝藏血,湿热伤肝,亦可致肝脉瘀阻或水瘀互结,表现为腹大如鼓,青筋暴露,蜘蛛痣,或黑疸(肤色黑而黄,目睛黄)。应利水化瘀、清湿热,主方为调营饮。此病治疗需慎重,时间较长,后期需扶正祛邪,勿操之过急。

学生问:关于中风的治疗,请您讲解一下。

熊教授答:中风应首辨病位:中经络者,病在四肢、面部,表现为半身不遂,面瘫,甚则舌謇语涩。中脏腑者均有昏迷,兼有中经络的症状,又分为闭证和脱证。其中,猝倒无知,牙关紧闭,痰涎上涌,双手固握者为闭证;口开目合,手撒,遗尿,汗出如珠,声如鼾睡者为脱证。

治疗方面,中脏腑者病死率较高,闭证宜开窍醒脑,用涤痰汤送服至宝丹,或麝香。根据西医的观点,中风是瘀血阻塞,但据我临床所见,90%的中风都是因为痰。中医认为痰瘀互阻,但首要是化痰。我赞同朱丹溪所说的中风以“治痰为先”,因痰在气分,瘀在血分,卫、气、营、血,层层深入,若先化瘀血,则引狼入室,故用涤痰汤加麝香。脱证宜固脱,用参附汤。中经络者,根据不同主症而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