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T:股骨粗隆下骨折髓内钉治疗的技术要点
本文为作者原创翻译
原文标题:Reducing Sub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s: Tips and Tricks,Do’s and Don’ts
原文作者:Richard S. Yoon, MD, Derek J. Donegan, MD, Frank A. Liporace, MD
原文出处:J Orthop Trauma :Volume 29, Number 4 Supplement, April 2015:S28–S33
随着内固定的改进和对股骨近端解剖的深入了解,粗隆下骨折手术技术在近20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给许多患者带来满意的疗效。尽管文献报道过多种内固定方式,我们最常用还是顺行髓内钉技术(IMN)。本文旨在强调IMN技术的一些技术要点,以获得可靠、有效、满意的术后疗效。
为什么要选择髓内钉?
相比于螺钉+侧方钢板、刃片钢板、近端股骨锁定板,IMN一直是治疗粗隆下骨折的常用固定方式。总体上来说,避免使用螺钉、螺钉+钢板的首要原因是cutout(切除)的发生率较高(图1)。最近有项Meta分析比较螺钉+侧钢板、刃片钢板、IMN三者的疗效,作者不推荐使用螺钉+侧钢板,因为骨折复位丢失率、固定失败率、二次手术率高,而刃片钢板的疗效也较IMN稍差。文献也报道过多种其他股骨近端锁钉钢板,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是相比来说IMN更有优势。
图1,螺钉+侧钢板固定股骨粗隆下骨折失败率高
在生物力学上,IMN优势明显,因为IMN可增加固定的刚性和硬度, 并且其力矩较短、减少应力分布。IMN跨越整个股骨,可以更有效分散负载,有效地防止内收肌群引起的股骨干过度内旋。出众的硬度是IMN固有特性,它封闭-剖面、弯曲刚度等设计接近股骨解剖。
此外髓内钉在临床上也具有一定优势,例如软组织剥离少、潜在出血少、恢复机械轴、术后可立即负重。然而为获得最佳的疗效,需了解不同髓内钉之间的差异、股骨近端解剖、骨折复位技巧。
解剖方面:进针点的重要性
股骨近端承受人体最强张力和机械压力。对于粗隆下骨折,由于外展肌、外旋肌和髂腰肌等肌群产生强大的变形力,导致骨折近端会出现内翻、外旋和屈曲畸形,而骨折远端因内收肌群的作用出现内旋(如图2)。在如此强大的作用力下,想完全获得解剖复位极为困难,若选择的内固定不恰当,则增加内固定失败的发生。即使忽略其内在作用力,采用 IMN治疗后其畸形愈合和内固定失败率也不低。如何在使用IMN时获得最佳的复位并降低内固定失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进针点的选择。
图2,股骨粗隆下骨折特征性表现,近端内翻、外旋畸形,远端因内收肌群作用内收、髂腰肌的作用下屈曲。
早期IMN常采用梨状窝入口。IMN最初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梨状窝入口允许髓内钉以最小的环形应力“直接”向下至远端,可减少医源性股骨损伤。然而,尽管已证明了第一代股骨髓内钉在治疗股骨干骨折时疗效的可靠、一致和可重复性,但是在治疗近端粗隆下骨折时,其结果并不那么理想。不恰当的梨状窝进针点将会导致对线不良,可能导致骨折部位粉碎。如果进针点太靠前,增加了环形应力会造成股骨进针点处骨折。再深入研究大转子的解剖发现,合适的梨状肌窝进针点范围非常小。 Grechenig等人对100具尸体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只有63%为通畅的、理想的梨状肌窝进针点,而剩下的37%都具有一定程度进针障碍。
在为了避免梨状肌入口带来的并发症,研究者设计出股骨粗隆间入口髓内钉。近端弯曲的设计,有助于防止内翻畸形、对位不良;近端主体设计明显变小,可以降低肌腱止点的损伤。而且粗隆入口更为简单,可以通过皮下的解剖标志定位。然而,像梨状窝入口一样,获得完美的进针点至关重要。
采用粗隆间入口髓内钉有利有弊,优势在于可以避免梨状窝入口带来骨折延伸,并且可通过皮下解剖标志定位和放置器械。但是,由于它与股骨长轴不在同一直线上,会增加医源性入口粉碎骨折的风险。为避免医源性入口粉碎性骨折,可以通过旋转髓内钉90°,使得弓指向尖端内侧。再跨过骨折端后,慢慢旋回到所需位置。Ostrum等的一项有关粗隆间入口髓内钉的研究指出,入口太靠前可能会导致近端内翻对位不良。
有趣的是,根据制造商推荐的最佳入口也会导致轻微内翻畸形。若入口稍微靠内侧,则会导致轻微外翻畸形。Perez等研究发现入口稍微偏内侧,可以保护内侧肌群并不会带来其他损伤。然而,尽管获得正确的入口无疑是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其轨道也必须在骨折复位前计划好。无论选择何种入口,若没有很好的复位,也很难恢复正常解剖。
切开前的辅助和复位技术
首先是患者体位,虽然没有文献支持或反对某一特定的体位。外科医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熟悉程度决定患者体位,不同的体位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仰卧位对于多发伤患者可以暴露其他肢体损伤部位;对于肥胖患者,侧卧位可允许患侧下肢内收,有助于更加突出大转子,从而更容易获得正确入口。我们优先选择仰卧位,可持续纵向牵引,可方便外科医生或检查其他部分损伤情况。
在切开暴露前,对于粗隆下涉及股骨干骨折或伴粉碎性骨折,我们建议在没有重要皮质骨折块作为参考时可评估健侧股骨,有助于粉碎性骨折块的复位。
复位要点与技巧
采用纵向牵引和旋转时,依然需要借助其他器械辅助复位如(经皮操纵杆、股骨牵引器、阻挡钉、钳式辅助复位、Schanz针)。对于简单的骨折,可以通过使用经皮操纵杆来实现骨折近端和远端复位;助手可通过Schanz针与T-型把手协助骨折块对准和辅助导丝通过骨折部位。同样,Schanz针也可通过股骨牵开器将骨折块锁定到特定位置,维持骨折复位,确保最佳位置导丝通过。但是,这种技术往往是首次复位时效果较好,而在试图维持复位时,可能令人沮丧。
对于两部分粗隆下骨折,可采用指状复位工具(图3A-C)。尽管纵向牵引可以恢复股骨大致长度,但依然会出现轻微内翻畸形(图3A)。采用外侧小切口,无需分离内部组织,置入指状复位工具,维持骨折复位和协助导丝通过骨折线(图3,B)。导针为铰刀提供导向,其位置至关重要。
图3,22岁,男性,车祸致左粗隆下骨折,A,纵向牵引下后长度大致恢复,稍微内翻畸形,B,指状复位工具协助矫正畸形、导针通过骨折线。C,获得满意效果。
对于大多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跨度比较长,手术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复位,而且需要维持髓内钉的位置避免后期Cutout和内固定失败的发生(图4,A,B)。采用阻挡螺钉或Poller钉置入畸形凹侧,可维持髓内钉的位置和避免不必要的移位(图4,C,D),类似的技巧也用于胫骨近端1/3骨折。
图4,涉及较远端骨折伴多块骨折块,采用畸形凹侧阻挡螺钉,协助髓内钉置入和避免Cutout发生。
最后,几乎所有粗隆下骨折,我们都可以采用小切口,夹住骨折断端维持复位。Afsari等人所述,使用这种技术能够高效、简便地获得复位,以获得最理想IMN位置(图5A)。
总结
粗隆下骨折的治疗充满挑战,良好的技术可获得满意结果。尽管有多种内固定方式,我们推荐粗隆间入口的顺行髓内钉治疗,因为较短力臂和刚性结构固定,可允许患者立即负重。需要强调的是手术技术是尤为重要的,其中获得良好的复位和使用稍微靠内的进钉点,将有助于防止内固定失败、Cutout和复位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种复位器械有助于获得可靠的结果,包括使用经皮操纵杆、阻挡螺钉、股骨牵引。一个技术门槛较低的复位技术是通过小切口复位并夹持骨折端,利于导针通过。这些策略,使得IMN治疗粗隆下骨折更为简单、有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