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五祖打call
这个问题在《一坛老酒》:神秀的谷,惠能的米中就解答过,再往深里挖一层。
简单来说两首偈都有问题,神秀的偈没有明心,惠能的偈没有见性。
惠能真正开悟是在三更受法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为他说《金刚经》,惠能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后大悟,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才是惠能真正的开悟偈,而不是“菩提本无树”那一首。民间对后者有点过分抬高了。
“菩提本无树”和“身是菩提树”哪个境界更高?
这得看标准。如果是从下往上看,会觉得神秀的境界比惠能要低;但从上往下看,两个人的境界其实是同一水平线上。
五祖会选择惠能传衣钵,是因为他比两人境界都高,是从上往下看的,知道两个人在伯仲之间,都在自己一伸手就能够着的位置。
五祖本想拉神秀上去,不过神秀被训后,“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五祖只好把手伸向了惠能。看了惠能的偈,五祖也训了他,说“亦未见性”,不过惠能太想进步了,被训后没有恍惚,反而更清醒,五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他立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三更半夜找五祖听法去了。
这等于是五祖伸出手来够,惠能也赶紧伸出来手去拉;五祖用《金刚经》使力,惠能也吃住了力。两厢情愿,因缘具足。
神秀就缺了这么点因缘,不过也是必然的。神秀的心,偏向于“万法皆有”,从他的偈语就能看出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句话完全正确,万法本就有,身也有,心也有,业也有,菩提也有。神秀说的一点也没错。
不过,万物还有另一面,就是空。惠能的偈所表达的就是万法皆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也空,心也空,业也空,菩提也空。惠能说的也没错。
至此,神秀和惠能都只剩下一步可走:那就是把空和有结合起来。
空和有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对立统一,就是明心见性。
神秀在彼时,没有悟到。原因很简单,你也好,我也好,神秀也好,都在有门中,自然就执有。
而空门是最难入的,因为跟现实严重不相符。
能入空门的人,都是大根机者。
不过也不用羡慕,因为空门不仅难入,也难出。
神秀没悟到还是小事,惠能如果没悟到,问题就大了。
困在空门里,几劫不得还。“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可能是涅槃无生,也可能无色无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所以惠能的心境反而更危险。
看到这里就能明白五祖的言行都别有深意。
神秀的偈,留在墙上;
惠能的偈,用鞋擦去。
墙上本无字,神秀写了字,这是空中生有;
墙上本有字,擦掉就没了,这是有中生空。
弟子们想了半天的偈,五祖两个动作就做明白了。
五祖让惠能三更入室的方式,是“以杖击碓三下”,击碓的声音在空中回响,也是为了警示惠能,空能生有的道理。
这样的五祖,已经到了智慧运用自如的地步,浑身上下一举一动都是佛法,更别说言语了。很难不为这样的宗师打call。
神秀是“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惠能相反,“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换句话说,就是在门内呆得太久,需要到门外来。所以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
悟到什么?自己有住空的心,才会被困在一个虚妄的门里,心无所住,就没有所谓的内和外。
一个六祖的字头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