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如何看待当前流感及预防?(节选)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最近流感较为明显,很多小朋友都发热停课了。前几天新闻报道,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研所,急诊基本上都要排队5到6小时才能看上,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的防控方案等,那么我们中医是如何看待流感的?中医在流感当中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呢?我们今天来围绕这个热点来分析一下。

流行性感冒,顾名思义,属于感冒,邪从外来,无非感受的是具有一定传染性的邪气,但在中医看来在,发生于秋冬季节的感冒,就具备秋冬季节的时令的特点,在古代也有四时外感或是时令外感的说法。比如冬季应寒而暖,或者过于寒冷,该下雪的不下雪等,都是天地间气候的异常,就容易产生不正之气,不正之气就容易对人体进行侵袭,导致高发。

中医治疗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所以治疗的时候不仅考虑到季节气候,考虑到不同的地理区域,还要考虑人体体质情况、病情的不同,我们今天来分析的流感主要针对的是当前北京地区冬季的流感,因为我对目前北京地区的流感患者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至于其它地域的,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帮助我们理解,不是今天所探讨的范围。

目前流感,北京地区是幼儿、儿童和老年人居多,有基础病的患者相对多。在流感的环境下,也是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那我们中医怎么考虑?流行性感冒,邪气是一致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共同致病特点,西医不太关注,都是给予达菲这样的抗病毒治疗,大规模成批的治疗。拓展一下,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到哪西医都是那么几个药。中医认为落实到具体的不同人身上,它的发病症状也不一样,还是我们之前所举例的,林黛玉和张飞在流行性感冒当中,症状表现也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中医永远是个体化的治疗、一个一个来治的。

现在北方冬季,虽然室外严寒,但是屋内炎热如春夏,加上了注意高热量饮食进补,注意保暖,尤其是今年北京地区为例,到目前为止降水较少,天干物燥,多容易形成内有燥热的这个情况。人多有内热,同时室内外温差大,所以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人更容易感受风寒之邪,外有风寒,内有燥热。就形成了寒包火兼有燥邪的病机局面,于是今年的冬季流感特点是高热、恶寒、身痛,汗出不明显,同时内有热邪,表现为咽干咽痛。

怎么治疗?这是表里合病,太阳阳明合病,治法必然是表里双解。那有人说能不能给一个具体的方剂啊,在这里还是我们之前反复强调过的,既然我们判断出来是外寒内热,在经方上就属于一个太阳阳明合病,治疗的大体方向不外乎大青龙或者麻杏石甘汤的治疗思路,不见得是原方,但一定是这个法。大家还记得之前北京地区针对流感特点所研制的金花清感颗粒,其实就是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的合方加减。

流感怎么预防

目前流感的患者比较多,落实到个体的患者身上,在我们看来还是一个感受外邪的过程,很多人表现为发热甚至高热怕冷身痛不汗出,同时又有咽痛包括口干口苦的情况。跟诊的同学说入里化热了,我说这不是一个入里化热,而是表里合病,往往是先有内热的基础,才容易感受外邪。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讲过的曹颖甫老先生麻黄汤的医案吗?就是先有内热再有外感。跟诊的同学不相信,去问患者,果然患者说先是咽痛,然后才发热感冒的。怎么解释?之前讲过,体内有热了,内在的阴阳就不平和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自然容易招引外邪。

那怎么预防呢?其实很简单,不要让身体有内热,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外感的发生几率。在常规的预防方法上更强调一点,清淡饮食,适当饮水,不熬夜,不要上火。理解了这个思路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很多专家给出的流感预防方,都是一些板蓝根、大青叶、生甘草之类的清热的药物。不要让体内有过多的热,就不容易招引外邪。

小结一下,流感具备一定的季节性,我们中医治疗的时候,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今天主要针对北京地区的流感进行了分析,主要源自于人们多内热,从而形成了外寒内热的病机。按照经方辨证,其实是大青龙汤或者是麻杏甘石汤的法,但不见得用这个方。比如现在对于一些传染性疾病,很多专家指南给予的都是一些温病的方,我们并不排斥。比如前几天微信上,有位同仁问我,说你们医院发布的流感防控方案中的处方为什么不是经方呀?能不能给个经方?那我就在想,经方不是具体的方,而是体系,在这个六经辨治体系指导下的方都是经方。医院给出的不是仲景方,但只要符合刚才我们分析的病机、治法,都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比如今年北京中医医院给出的2017流感退热方,具体方药是荆芥穗、青蒿、生麻黄、山栀⼦、牛蒡⼦、杏仁、玄参、柴胡,其中生麻黄、杏仁、荆芥穗解表,山栀⼦、牛蒡⼦清热,柴胡、青蒿来清热和解少阳,玄参养阴清热。符合我们的表里双解的治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