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与创新课程制度,三所幼儿园这样做
课程运转的“秘密”是什么?上期,给大家介绍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第三轮)幼儿园学段展示交流活动”的背景与项目研究回顾(点击这里可跳转)。本期,分享三所参与该项目的幼儿园如何优化与创新课程制度的实践经验。
共筑有价值的幼儿园生活
——以倾听制度为例
文/龚 敏(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
幼儿园生活应该由“谁”来共筑?我们认为,共筑者应该是孩子、教师、家长、同行、专家、社会人士等,并且孩子的发展是共筑幼儿园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
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在实践中,我们已达成共识:第一,顺应、符合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第二,有效地把孩子的发展引向未来社会需要的轨道。
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以下简称“乌南”)是一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地处领馆区域,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孩子在这里生活、学习,孕育了国际多元文化的教育土壤。“中国心、世界情”,是我们坚守的育人目标。
为了让幼儿园的课程形态一直保持对幼儿的开放,我们始终坚持倾听幼儿,这已经成为“无须言说且共同遵守”的原则。以乌南“倾听制度”为例,我们要求教师遵守的是——
1.每天与每个孩子对话,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
2.让倾听贯穿于主题活动推进的每一个阶段中。
3.倾听之后,需要甄别、筛选。
4.倾听的对象不仅是孩子,还包括教师、家长、专业人士等。
……
从内容来看,我们倾听孩子的兴趣、需要、意见、问题;
从倾听的主体来看,除了班级教师,与教育有关的家长、园长、其他教师等都成为了倾听者;
就方式而言,我们通常与幼儿直接对话,也通过多种途径间接地了解,诸如“随处打开的耳朵”“周三教研日”“课程分享会”“家长开放日”等。
制度化的倾听,实际上是在主动保障孩子的“声音”被真实地发现,保障他们对幼儿园事物的参与权和选择权。
例如,疫情期间如何开始秋游活动?我们选择倾听幼儿的“声音”——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今年,我们这样秋游)
将“倾听儿童”视为课程的必要,从倾听、甄别、筛选,再到实践、反馈,教师们不仅听到了孩子的心声,还能结合每一个愿望、兴趣背后的价值来反观课程,不断厘清自己对于课程价值的认识。
正是这样的制度化习惯,不仅让我们眼中有儿童,更能聚焦儿童的发展和成长。
共筑有价值的幼儿园生活,就是在有限的教育时空、资源下,构建无限的教育内涵和可能。
在迭代课程资源中生成制度
文/俞文珺(普陀区豪园幼儿园)
我园长期以来坚持幼儿品性教育的探索,追求鲜活的、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课程。建立了创生筛选、共建共享等制度,定期收集、更新活动方案等,使课程资源库不断结构化、序列化。
但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教师们并不理解别人对课程资源的设计意图,利用别人提供的课程资源总感觉 “隔靴搔痒”“不解渴”,所以,教师需要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品性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程资源回归生活、珍视幼儿的感知体验。
在坚持“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下,品性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究竟该怎样做?课程资源到底从哪里来、怎么来?由此产生了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幼儿生活中的品性教育契机稍纵即逝,如何把握?
为了帮助更多教师“将随机事件转化为生动的课程资源”,我们围绕“尊重”“友善”“守信”“勤俭”四个品性教育的要素,开展了幼儿生活情境资源收集。
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筛选出经常会发生的、易引发冲突的事件,如帮助、合作、分享等生活情景,并整理成表让教师选用,形成了品性教育课程资源的1.0版本。
问题二:看似理想的资源列表利用率很低?
经过调研发现,看似理想的资源列表竟然利用率很低,因为教师的想法、幼儿的发展需求各不相同。一场围绕“好用的生活情景是什么,可以怎么用”的讨论会由此展开。
讨论后,我们初步明确了“幼儿生活情景”列表的构成要素,包括“生活情景描述”“使用场景”“使用建议”“使用预期”等,形成了品性教育课程资源的2.0版本。
“从随机情景生发”到“好用的品性教育课程资源”,实践中的一次“排队事件”给课程资源迭代带来了契机。
运动后一个男孩没有排队直接冲进了厕所,引发了孩子们对排队这一话题的热议:“为什么要插队”“要不要谦让”“每个人都要排队吗”……
教师把孩子们的问题收集起来,让他们用语言、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组织了关于排队的系列活动,在本园微信公众号上做了三期内容。
孩子们的真实表现丰富了教师对幼儿的具体感知,这个故事也成为课程资源的构成部分。教师和幼儿一起行动,共同改进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实践,形成了品性教育课程资源的3.0版本。
综上,在重构资源的过程中,珍视幼儿生活经历,启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反思,让我们的资源开发视角实现了转换,资源结构和功能实现了升级,也让我们对资源开发制度形成了更牢固的认识——
一是课程资源是服务于教师课程实践的;二是好用的制度是教师主动构建出来的。
聚焦关键问题,培育关键人物
文/兰 璇 姚 健(浦东新区冰厂田幼儿园)
在审视我园的教研制度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份制度不姓“冰厂田”。也就是说,它虽然包含了让“教研”这件事情运行起来的一些基本设定,但这些设定似乎适用于所有的幼儿园。
除了制度文本本身的问题,在制度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对教研组长培养的缺位。
基于现状与问题,我们开始对教研制度进行改革,进一步凸显与明晰了冰幼教研制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教研要能够解决课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即如何开展基于儿童视角的班本化课程实践。
第二,教研要能够培育课程实践中的“关键人物”。这里的关键人物,是指冰幼教研组长这支队伍。
教研制度改革从哪里入手?我们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即教研的评价。原有教研制度中的评价,侧重于对教研活动和教研组长的结果性评价。我们思考如何弱化评价的高利害性和结果性,更强调发展性。
我们的优化做法是,把教研评价改为教研复盘。复盘是企业管理中用以回顾工作进程、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一种工作方法。我们将这一做法引入教研活动中,尝试建立了教研复盘的工作机制。
一是复盘的对象,包含引导员、教研组长、课程管理者和教师四类。
目前由园长、课程主任、科研主任等课程管理者承担复盘引导员的角色,主要职责是不断地追问和对话,激发参与者的思考。
二是复盘的时机。
每次教研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就会趁热打铁来复盘,平均每次复盘需要1~2个小时。
三是复盘的流程。
一方面,复盘围绕“本次教研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是什么”“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值得传承的经验是什么”4个核心问题展开,遵循“回顾目标—梳理脉络—检验成效—萃取经验”4个步骤;另一方面,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追问和对话,让所有人一起拓展思考的边界,挖掘问题背后的内涵。
教研复盘的本质是回顾与反思,它提供了一个情境,让我们和教师通过平等的互动与对话,去感知和审视整个教研活动的品质与成效。这种回顾与反思在以往的结果性评价中是缺失的。
预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