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十多篇经验贴里,我找到了「幸存者」的规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幸存者偏差」一词最近常常被提起。
在《奇葩说》关于一夜成名的讨论里,坚定的要把握一夜成名机会的肖骁和姜思达,他们是这个流量时代里被看见的幸存者;在二月红极一时的ClubHouse里,不少在自己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互相分享观点,被认真聆听,他们是这个认知盈余时代里的幸存者;在越发困难的考研、考公和春秋招浪潮里,涌现了大量的考研经验贴、面试圣经,而这些文章的作者,是这个内卷时代里的幸存者。
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就是优胜劣汰的社会规则背后自然存在的定律: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因而人们最终看到的已然是经过了某种筛选过后、成功者留下的的信息,但会因此忽略了一些来自失败者的关键信息——比如努力未必有结果、比如运气同样很重要。
但之所以「经验贴」这个传统会在各行各业被保留,依然是因为一句老话:失败者各有各的不同,但成功者往往是相似的。
而我想找到这些「相似」。
在我近期收到的五十近六十篇经验贴里,有十八线小红书博主的学习历程、有考研在职党的功利教程、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学霸养成、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爱哭鬼的奋起直追等等。
我看见了不同的生活作息、不一样的择校方法、各有特色的笔记方式、完全不同的看书顺序,各异的学习态度,这些往往极具个人特色,甚至对初入这门学科的同学而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同样,我也能在这五十多篇经验贴里,看到相似的方法、相似的逻辑、相似的方向、相似的思考——而这些才是藏在文字背后,真正对后来者的学习而言,有价值的东西。
这些规律性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要比研读或复制某一两个人的经验贴,来的更加有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
「本篇推送使用指南」
👩🏻🦲 弟弟妹妹们:你们的贴心保姆不仅把经验给总结出来了,同时也会把相应的学习方法给各位安排上,所以请一定根据本篇推送调整你的学习计划,在你原先的盲目学习基础上,加上那么一些成功者经验,学习未必更顺利,但至少比自己蒙头摸索更吉利。
👩🏻🦲 阅读姿势:认真阅读后收藏本推送,以便日后反复回味品鉴。
看看大坑
吸取经验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看完之后
避坑的你
经验一
·
#唯一让你知已知彼的方式,唯有真题#
真题是整个新传考研中最最核心的部分,没有之一:考纲和参考书还只能叫」参考」,但通过整理和分析真题,是可以非常明确的知道你所院校的院校到底考什么、怎么考、考题风格在哪里、考察重点偏向哪里,而这些也就直接决定了你的复习大方向在哪里、复侧重点在哪里。
真题才是当之无愧的考研灯塔,指引方向。
虽然大家现阶段会存在「知识不全看不懂真题」这种可能性,但是最最基本的题型和考察类别分析还是可以做到的,而你们此刻,也只要做到这一步就行:毕竟知道了考察侧重点,看书重点看什么,那么多的书重点看哪一本,也就都心中有数了。
口说无凭,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真题里的题目一般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前沿热点」「实务理论」「实务题」四大类型。基础理论即对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等基本学科理论的考察;前沿热点则包括分析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后真相假新闻等新概念、直播带货等新样态、社交媒体与抖音等新媒介、社会热点与事件分析等新案例;实务理论则是如何采访、如何写作等操作层面的分析;实务题则是写消息评论策划等具体的操作题。
比如四川大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通过分析真题会发现,川大的考察核心在「前沿热点」和「新闻采写」,那这就意味着准备报考川大的同学在前期复习时,要在和热点与新技术相关的网传等参考书及与新闻采写相关的参考书上多下功夫。
再比如浙江传媒学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浙传的真题在前沿、传播理论和新闻理论上都有较大篇幅的考察,因此在前期阅读参考书时,就必须要把《传播学教程》《新闻学概论》和《网络传播概论》非常非常细致的复习,尤其是涵盖在热点中的新技术考察的也很多,因此网络传播学可以说是浙传的复习重点。
再比如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真题和2021年武汉大学的真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通过真题就会发现虽然华东师范和武汉大学的参考书虽然挺多,武汉大学有将近二十本参考书,但实际考察的内容却大多停留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沿热点中,并不会在参考书的基本概念上做过多的考察,因而这类院校在前期就可以适当的选择性阅读参考书,重点放在传播学和网络传播中,并且要用一些论文和其他书籍补充网络传播,才能更符合真题的考察要求。
🤞🏻 经验建议:建议大家先找到自己目标院校的至少三年真题,将真题内容进行简单的分类,以此来明确自己接下来三个月的复习规划:是再次巩固传播学、新闻学等基础知识,还是要加强网络传播学,拓展前沿热点,这些真题都会明确的告诉你。知已知彼,考什么学什么,是高效学习的唯一途径。
经验二
·
「参考书要分轻重缓急,不需全看,不能不看」
讲完了真题,就必须来到和真题匹配的参考书阅读上。
前期学习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就是盲目的阅读参考书,学校或者学长学姐传下来的参考书有多少就看多少,以至于最后可能看了一堆早就被淘汰,完全不考的参考书。具体的参考书测评可以测评可以看这篇推送 👉 秃头所的参考书测评
在大多数的经验贴里你都会看到幸存者们对参考书的取舍,重要如《传播学教程》《网络传播概论》等参考书可能要看四到五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参考书可能只是简单的翻了一遍。除此之外不少难度较大的院校,幸存者们还会自己补充阅读一些书单上没有的,如《对空言说》《交往在云端》等拓展类的参考书。
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上的获取有效的知识,就需要在刚刚第一步——真题分析——的基础上对参考书进行筛选和补充。
就像刚刚距离的浙传和武汉大学,浙传考察面相对较广,因此规定的参考书每一本都要阅读,但是需要重点阅读传播学、新闻学和网络传播学,还要拓展阅读如彭兰老师、喻国明老师的前沿热点论文,才能适应浙传的题型变化和激烈竞争。再比如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则需要把重点放在传播学和网络传播学上,并进行深度补充,才能适应武大万变不离其宗的题型要求。
🤞🏻 经验建议:建议大家把参考书分为「必看」「提高」和「瞎看」三类,必看为传播新闻和网络等基础书目,提高是根据自己院校的真题风格有选择的补充其他书籍;瞎看则为目标院校考察较少但位列书单的参考书,大致翻阅一遍记住基本概念即可。在进行了这样的分级后,四五月份主要看必看和提高;六月份可以把瞎看的书翻阅一番——就算是完成了参考书的前期阅读。
经验三
·
「没有体系的学习就像一盘沙,题一难就没了」
绝大多数的经验贴里都会提到「做框架」「搭建知识体系」,但幸存者们往往不会把做这两件事的必要性讲清楚。
所谓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其实就是有一个能为你所用的知识图谱,就像高考时学的数学公式一样,在函数、几何、数列等分类下有许多公式,在遇到相关题型的时候只需要找到关键词,找到对应的公式并进行变形应用,即可解题。在文科领域里也一样,我们所谓的理论其实就是公式,当你需要分析具体问题、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就需要充分调动你的知识库,在某个范围下找到一些对应的理论并加以解释和应用即可——理论与理论之间可以交叉使用,但使用的前提是你能按照一定的逻辑,快速的找到这些为你所有的理论。
知识体系就是在做这样的一件事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