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家乡的集市上

文:谷雨春晖

双河镇大集上有一家丸子汤锅,一口八印大铁锅支在黄泥砌的炉灶上,冒着腾腾热气,旁边的青石板台子上的箩筐里堆着黄灿灿的萝卜丸子,几张黑不溜秋、油迹斑斑的桌子,一摞粗瓷大碗,这就是集市上买者、卖者和闲逛者、二流子、扒手、说媒拉纤的各色人等吃饭、歇脚的所在了。

掌柜的叫尤富,四十多岁,矮胖、细眼,永远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他一边忙活着一边和吃饭的主顾打着招呼。

“侄儿,给你表叔盛碗丸子汤。”

听声音,尤富就知道是南山里姚家湾的魏老头又来了,说是老头,实际比尤富只大十来岁,山里人活累,五十多岁的他满脸沟壑、皮肤黢黑,穿了一件黑不黑蓝不蓝的破棉袄,倒真像一个老头了。这老汉,从收完秋,每到集上就背着点核桃、柿饼之类的山货下山来卖,挣不了几个钱,就是图乐呵,老汉还喜欢占便宜,七拐八拐地论起来,说尤富得管他叫表叔,叫就叫吧,反正喝汤你得给我钱,尤富盛碗汤,洒上一撮芫荽,递给他。

“多放上几个丸子,别坑你表叔哈。”

“不坑你坑谁,哈哈哈……。哎,你来赶集,把俺表婶子搁家里,你放心?”

老魏吃了一口丸子,烫地嘴里吸吸溜溜的,他拿起一块煎饼泡在汤里“你娘的腿,不放心,还叫黄鼠狼子拉去了?”

“黄鼠狼子拉不去,就怕你前脚走,后脚康二就爬墙进去啦,你没看看,你家的那个土墙头都磨下去半尺了,哈哈哈。”旁边吃饭的一个长头发瘦子敞开夹袄的扣子,嘻嘻笑着打趣他。

“狗日的墩子,只怕上恁家了吧,俺那老婆,哼,一抬腿能把他压死。”老魏用袖子擦擦嘴,他知道,他的老婆傻大黑粗,不是戏台上的潘金莲,没有男人会招惹她。倒是墩子的女人,风骚的很,夏天里还穿裙子哩,露着煞白的大腿,嘁,不丢人?才吃几天饱饭,前几年在生产队里的时候,还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哩,耪地休息的时候,婆婆抱来孩子,她坐在地头上解开衣襟就喂奶,也不顾男男女女这么多社员在旁边。

卖唱片的摊子上响起了《打金枝》的唱段,这里的乡民爱听豫剧,摊子前围了一堆老汉老太太,问有没有《对花枪》,马金凤唱的,真好,那嗓口,啧啧。

河边唱大鼓书的李傻子把鼓敲得咚咚响,略带沙哑的声音平添几分韵味,说琴书的王瞎子不甘示弱,他站在椅子上,把板胡举过头顶,吱吱扭扭拉了几下,张开缺了两颗牙齿的嘴唱到“这一回咱不表哪一个呀,表一表呀,呼延庆打擂到了汴梁城,嗯--啊—啊---”,听书的呼啦又过来十几个。

初冬的太阳暖烘烘的,老魏吃完一碗汤两个煎饼卖山货去了,尤富收拾起碗筷在瓦盆里洗起来。尤富三岁的时候他爹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从此一去无音讯,他娘东家要一口、西家求一瓢把他拉扯大,十来岁他就跑到集上拾菜叶,有一次他看见丸子汤锅烧火的不在,掌勺的正在炸丸子,他跑过去拉起风箱烧起火来,掌柜的见他勤快懂事,就留下他做了个帮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尤富劈柴挑水扫院子,事事不等掌柜的吩咐,和面炸丸子烧锅的火候也都学会了,掌柜的就两个闺女,老大出嫁了,就招尤富做了上门女婿,继承了这份手艺和家业。

文化革命一开始,个体户不让干了,尤富又在生产队的豆腐坊里混了几年。分田到户以后,市场活跃了,尤富又把丸子汤锅支上了,十里八乡赶集上店的乡亲,都愿意来这里喝上一碗汤,泡上两个煎饼或馍馍,拉馋又垫饥。

这里的丸子用萝卜馅和绿豆面做成,萝卜擦成细丝,绿豆面加水,放调料、盐和萝卜丝和在一起,用手抟成小核桃大小,放入滚热的花生油中炸至酥脆金黄,吃时锅内放油烧热,加入葱花姜丝煸炒,再倒入清水,水开下丸子,开锅放酱油、醋,洒上些许芫荽既成,一碗只要两毛钱,是地道的庄户饭食,所以颇受乡亲喜爱。

尤富洗完碗筷,在围裙上搓搓手,向东边山果市里望了望,一个戴眼镜的老师模样的人在买核桃,老魏把秤举得高高的让他看,那人摸了一个柿饼吃起来。公家人,最抠门,嘁。尤富心里想。

墩子是木匠,他面前摆着菜板、擀面杖、板凳,没有人买,他靠在墙上打起了呼噜。

西边大桥底下,红翎正跟着本家嫂子来相亲呢,她不好意思地捏着脖子下面的花围巾,时不时抬头偷偷看看对面的那个他,小伙子长得蛮周正,浓眉大眼的,蓝涤卡中山服的口袋里还插着两只钢笔,旁边一辆金鹿自行车,车梁上缠着花花绿绿的塑料带,他掏出一盒金鹿烟,让她和二嫂吸,她羞红了脸,咯咯笑着转过身去,二嫂过去悄悄和他说了几句话,他推着自行车离开了,走了多远又回头看了看红翎, 红翎忙低下头去。

二嫂请红翎到汤锅上喝丸子汤,红翎死活不去,大闺女家坐在集上吃饭,张不开嘴,再说,要是叫他看见了,多难为情,难道俺没喝过丸子汤吗。

“怎样?他姑,相中了不?要是行俺明天就给人家回话。”二嫂从篮子里摸出一个苹果,擦擦,递给红翎。

“嘁,这么急,俺得想想。”红翎把辫子解开又扎上。

“挑花的、挑缡的,末晚挑个没皮的,嘻嘻,可得抓紧,你看人家芹,和你一般大,人家小孩都会跑了。”

“哎哟,人家不急,你急什么来。”

“俺急着抱小外甥啊,哈哈哈……”

“你、你,看俺不撕你的嘴。”

姑嫂两个嬉闹着向街里走去,来一回镇上,得到供销社看看,听说新来了一种花布,去瞧瞧。

日头渐渐西沉了,赶集的人们背着筐,挑着篓往家赶。老魏给尤富抓了一瓢核桃,背上褡裢向山路上走去,嘴里边唱着:有为王打坐在金銮宝殿,啊------。

作者简介:李春晖,男,汉族,平邑县铜石镇人。中专文化,从事过教师、企事业单位文员、宣传专员等工作, 自幼喜爱文学、书画艺术,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新闻通讯、诗歌散文一百余篇件,书法、绘画、文学作品多次在省市县级大赛中获奖。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平邑县作家协会理事。 电影文学剧本《金银花开幸福来》获第二届沂蒙精神文学奖三等奖,微电影剧本《顺藤摸瓜》获成语新故事微电影剧本全国大赛三等奖。

(0)

相关推荐

  • 坐轮椅的老师(散文)

    坐轮椅的老师(散文) 飞翔 他是初中的后勤主任,不是张海迪. 2007年11月4日下午,校园里突然传来一阵噩耗:魏主任住院了! 他怎么了?身体棒棒的老魏,怎么突然送进了医院?我疑惑着,心里很焦急. 当 ...

  • 记忆商水赵湾集 (追忆乡风民俗之一)

    赵湾位于商水县魏集镇西南角,与中州名集蒋桥隔邻,处于商水与项城的交汇点.赵湾既是一个集,也是一个村,更是一个充满儿时回忆的热土,想起那所青砖红瓦泥巴口的赵湾小学,一股股美好的回忆在心头涌动,想想那些美 ...

  • 我们把不懂事的员工发配去吃殿堂级黑暗料理

    地道风物 作者: 风物菌 12-03 11:28 ​​ 风物君: 说到丸十三郎,我心有余悸.人事高小姐刚把他介绍入职的时候,我就隐隐有一种大事不好的感觉.这货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嘿嘿嘿地对我 ...

  • 乡情散文:家乡的泥土

    文:零下锋度 深夜,静,可思.往日安静的小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喧嚣.人类原本就善于遗忘旧碎的事物,在遗忘中也就渐渐模糊了原来属于小镇的一些人或一些事.竖起的高楼掩盖了以往的沧桑,江南的 ...

  • 乡情散文:追忆与拥抱家乡的年味

    文:马云海 多年前,流行在家乡的年味,如今依稀在梦里徘徊. 栽年松.在过年的头一天,二十八或者二十九,要依照月大或月小而定.我们几个发小,都要在山上放牛的过程中,选择一棵年松.年松树龄不大,要长得团团 ...

  • 乡情散文:家乡的柳树

    乡情散文:家乡的柳树 文:碧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_李白 题记: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故乡无疑就是路的起点,是你守候的港湾,无论你在外多么地风光无限,在你 ...

  • 农村集市上的这几种风味小吃 飘出的是浓浓家乡味道

    晋南是中国北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不但孕育出了厚重的传统文化,还传承了丰富的地方小吃和美食.每年一到入冬,当地秋收基本结束,农忙变农闲,而农产品也换成了钱,每到此时,各地的集市就开始热闹起来.集市是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走在家乡的田埂上/刘淑兰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这是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台湾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听到 ...

  • 乡情散文:家乡的土布鞋

    文:洪清河 图:来源网络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究竟要穿多少双鞋,估计谁也没真正计算过,可是,人的一生要问穿多少样式类别的鞋或许计算着并不难.你会说,按做鞋的材料分最简单,一般有布鞋.皮鞋.草鞋 ...

  •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文:张宗龙 儿时的家乡,进入立秋节气之后,天并不会马上凉下来,夏日的酷热就像跑疯了的列车,踩了刹车后靠惯性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俗称"秋老虎".这种热其实是必要 ...

  • 乡情散文:回忆小时候拉风锨

    文:张宗龙 我们老家把"风箱"叫风锨,是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吹风工具.风锨,我小的时候村里家家离不了.户户都要用.人人会使唤.那一拉一推发出的"呱嗒呱嗒"的响声, ...

  • 姜浩的乡情散文:我们的童年在春天

    原标题:又是一年野菜香 村北后山,阳坡,半山腰是粉色和纯白的杏花.山脚下的农田里,一簇簇捂梨蒿,绿油油的.路边,紫色地丁不知道啥时候开的花,草叶还打着卷儿,苦麻碟却在石墙缝里探出头来,空气里弥漫着花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