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人乡贤 丹青岁月铸师魂 2021年第44期(总641期)
丹青岁月铸师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山川秀丽,地灵人杰,民风淳朴,有着厚重的民族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清道光年间文学家麟庆《鸿雪图记》一书说:“余按黔中,奇峰插天,势极雄秀;间气钟之,人亦类然。”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滋养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书画家。在黔中安顺,何伊华先生一方面是国画造诣很高的老画家,又是毕生从教,为安顺的书画艺术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的老教育工作者。
何伊华先生
何伊华先生是贵州郎岱人,1952年随父母移居贵阳,1956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附中,毕业后考入贵州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学习。期间便开始在《刺梨画窗》《版画窗》《山花》《边疆文艺》《中国青年报》等多种报刊发表作品。随后几年在全面学习中国画的基础上进入宋吟可人物画工作室,专攻中国人物画,同时受教于著名画家王渔父、孟光涛。1963年大学毕业后,自愿分配到高寒山区贵州威宁民族师范学校。1984年,为组建筹备安顺师专艺术系,何伊华调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及各种国内外大型美展,曾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大展”一等奖、“王子杯海峡两岸书画大展”金奖、“96伊翔杯”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其艺绩入编《世界现代美术家词典》《中国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当代书画篆刻家词典》等多部辞书。获“中国书画名家”“中国书画百杰”“中国艺苑名家”等荣誉称号。
安顺师专60周年校生之际,师生合作“缘聚图”赠送学校留念(后排左三为何伊华老师)
何伊华先生在美术创作上,涉及领域多,并能取得辉煌成就,与其对艺术拥有的天赋和执着是分不开的,同时其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人格魅力更造就了其艺术的高品位。早年创作的连环画、版画较多,后逐渐以创作人物、山水、花鸟为主。何伊华先生的创作主张要求贴近生活、来源生活,表现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表现自己的审美观点,要基于传统而不死守传统。在他的《有感于美术创作与创新》一文中,他说:“对于传统要继承,要发扬;对于外来文化要借鉴,要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如果顽固地停留于传统的艺术观念来分析现代艺术规律,未免过于迂腐;反之,全盘否定了传统,所谓的创新就成了无根之苗。”“不能引起共鸣的美不是真正的美,不能引发他人感情上共鸣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何伊华在威宁生活多年,国画创作多以乌蒙高原少数民族及黔中山川入画,喜画牧羊场景,生活味极浓,人物神态生动,无论是牧羊女还是老大爷,都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山羊与人物的温馨的“对话”中,情感表现跃然纸上,极富诗意。何伊华的国画在技法表现上主要应用大写意的表现方法,注重笔墨应用,尤善水墨应用,注重意境表现,用笔潇洒,大气磅礴,淋漓尽致,注重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神态表现,并把个人的情感、审美意识完美结合,很好地把握了传统与现代审美观点,让观者容易产生审美共鸣和审美愉悦,真正做到了张彦远说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和王守仁赞叹的“天下之山萃于云贵”。生于贵州,表现贵州山水,是所有贵州画家的情之所归。在何伊华笔下,贵州的山水同样是其表现的主题,他表现的山水,雄奇秀美,云蒸雾罩,充分体现了贵州的地域特点和气候特征。
安顺师专60周年校庆,部分首届美术科学生与何伊华老师(前排左四)合影
何伊华先生在美术创作、学术造诣上成就斐然,更是在从教生涯中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如清朝画家方薰所言“笔墨亦由人品为高下”。画品如人品正是何伊华先生的真实写照。1984年,何伊华先生调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先是担任美术科负责人,最初开办职高班,后开办成人大专班。1995年何伊华、王晓比、赵庆玺几位老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中成立艺术系,同年开始招生,何伊华任艺术系主任,其间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次评为学校及安顺先进教师,获“教书育人”奖。98年获“贵州省先进教师”称号。
1998年9月,首届美术科部分学生与该科在校师生合影(二排左六为何伊华老师)
初识何伊华老师,是1996年我分配到安顺学院(原安顺师专)工作以后。那时何老师已经五十有余,身体微胖,精神矍铄,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学生和老师多尊称何老师为“何老”。专业上何老是著名艺术家,教学上何老对学生又是谆谆教导、不厌其烦的好老师。何老的课堂总是轻松愉快的,教学多以示范为主,从不空讲大道理,每一笔每一划,都极其认真投入。作品还没有画完,学生就已经开始在争抢了,何老总会开玩笑说:“送你们可以,不要争打起架来就行了。”教书育人在何老师身上,我们深有体会,课余时间就是何老和同学们摆龙门阵的时间,何老就会提起他在威宁时的怎么下乡采风画画,生活怎么艰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应该怎么好好学习,不辜负家人卖牛卖马供他们读书的好机会。由于有这样轻松教学、和谐交流的环境,每个在何老教导下的学生都能吃苦,勤奋好学,专业上进步都很大,可以说目前在安顺有一定成就的画家多得到何老的精心指导。何老贵为师长和领导,做事言行一致,亲力亲为,每次搞展览,会和我们一起搬展板,布置画展,很多学生都会抢着不让他做,让他指导就行了,他就会乐呵呵地说:“我还没有到动不了的地步嘛!”带学生外出采风,他也会戴个草帽顶着太阳和学生一起画画,在山上随便吃个馒头喝点山泉水充饥,不但自己完成作品,还针对每个学生具体指导。
何老不仅在美术教育上倾力奉献,同样热衷公益事业,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作品义卖活动中捐画30余幅;在参加全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义卖活动中,捐画2幅;参加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全国“夕阳红老年教育基金会”活动中,捐画2幅。正是这样的教学风范和人格魅力,至今影响着我,影响着整个艺术学院,乃至安顺的艺术界。
何伊华先生
现在何老退休已近二十年了,身体大不如从前。前年去看望他的时候,他说“现在艺术学院发展到现在这样全靠你们的努力”。其实没有何伊华老师、王小比老师、赵庆玺老师他们几位老前辈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创办艺术系,也没有艺术学院的今天。何老一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事业的真诚奉献,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丹青岁月铸师魂”,我想,这大概是对何老最恰当的评价吧。
2019年4月
何伊华先生作品
《映山红》
· 作者简介
谢朝玺:男,出生于1969年11月2日,白族,祖籍贵州安顺。安顺学院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油画技法与理论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油画家付念屏教授。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作品集《21世纪中国美术家-谢朝玺》。
2021年5月
值班编辑:王辉伦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