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镇下范村:范仲淹后裔聚居地
孝顺镇下范村:范仲淹后裔聚居地
金东区孝顺镇下范村位于孝顺镇南部,为半山区村。辖下范、朱田蒙2个自然村。以驻地下范得名。下范,据《清江范氏宗谱》载,明朝时,范姓从栗塘(上范)来迁。栗塘地势高,称上范;该村地势低,称下范。又曾称外范。光绪《金华县志》称栗塘范、下范。朱田蒙位于孝顺南约5公里,村北有蒙山。村以山名。范姓由下范迁此。2001年,计339户832人。
据《栗塘范氏宗谱》记载,唐朝咸通年间,任朝散大夫的范随(随公)为一世元祖,六世祖范纯诚9岁丧父,由叔父范仲淹携而教养,宋元丰六年任婺州保宁军节度使,其次子范正辞元祐九年(1094)奉祀葬父,留婺独守先茔,为栗塘范氏始迁之祖;17世范达定,自石壁迁琴山定居,为栗塘范氏之始祖,“范氏祠堂”始创者。明朝时,范姓从栗塘来迁。
范氏宗祠堂位于孝顺镇下范村。始建于清朝,1725年破土动工,1742年落成,历时18年,依山旁地势而筑,三进五开间,全石柱建筑,牛照斗拱雕刻栩栩如生,祠堂内面积573平方米。1892-1990年该祠堂内办过学校,有百年办学史。
2004年3月29日,原金华市文化体育局公布现为金华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2010年4月5日,金华市人民政府公布金华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范氏宗祠,为三进五开间建筑,祠堂大门为普通大门,门口立有旗杆石一对,二进牛腿保存完好,其建筑两边有浴池(防火池)中间有五步台阶,左右两边有五步台阶和青石步道,上进寝堂高于中堂,两边设有回廊中间为天井。
宗祠楹联有:
百世祖余临乎上;千年子孙聚于斯。
序穆序昭子孙一堂分位次;酬功酬德春秋两度荐馨香。
代表人物: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纯诚宋苏州吴县人,字子明。范仲淹从子。恩补太庙斋郎。仁宗皇祐二年(1050),仲淹置义田,皆其办习,因奏为长洲县尉,俾创规法,以贻永久。历官衡州司理。卒年三十四。
《范氏家训》有:
尊祖敬宗:阳春三月,祭祖扫坟,清除杂草,培土修整,讲究礼貌,讲究人伦,长幼有序,辈份有尊,见面问好,叩首鞠躬。
孝敬父母:作为儿女,当尽孝顺,早要请安,晚要侍问,饭菜上桌,先让为敬,衣裳被褥,常洗干净,夏热防暑,冬冷生温,发生病痛,赶早就诊,外出远门,注意接送,自作榜样,子孙效行。
教儿育女:身教垂范,言教垂行,严而有度,爱而不宠,教育有方,循序渐进,诲人不倦,细致耐心,正面表扬,侧面批评,因人施教,讲究分寸,行为不轨,及时纠正,爱于溺爱,定误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