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这个街角的前生再前生
5.5公里长的淮海中路,几乎每个街区都是经典,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要说到独特,淮海中路成都南路这个三岔路口绝对有讲头。
三岔路口的西南角自不必说,渔阳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西北角原为大众服装商店,后来变身网红店,排队的人流说明了一切。东北角有老上海人津津乐道的蓬莱药房、南华酒家、淮海电影院(解放前的巴黎大戏院)、野荸荠食品店……等等。相比之下,东南角似乎沉寂一点,记得曾经有一排广告牌,到九十年代,耸立起一座华亭伊势丹,一时成为上海的时尚地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上海人很熟悉的华亭伊势丹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华亭伊势丹”已经成为过去,一座富有当代艺术特色的新商业体“TX淮海”吸引了上海年轻人的目光。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潮流人士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徜徉时,他们也许不会想到,淮海中路的这个街角曾经是中学的校舍,而且不止一座学校曾在此落户,这里凝聚了一段中国教育家的梦想。故事,要从一所名叫“青年中学”的学校说起。
如今坐落在四川中路595-607号的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前身是浦光中学,解放前名为青年会中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虽然是一所基督教青年会办的学校,但教师学生中,不乏抱有拳拳爱国之心的中国年轻人,其中有一位老师陈锡华,就有着创办中国人学校的梦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四川中路599号
原浦光中学
解放前的青年会中学
陈锡华祖籍浙江鄞县(今属宁波),早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他来到青年会中学执教,也是因为那里有很多圣约翰大学的校友。上世纪二十年代,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陈锡华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潮和蔡元培先生“教育救国”理论的影响,在青年会中学的环境中苦苦思索中国教育的未来。作为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愿意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薪水待遇,机会是很多的。但他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了教育上。
1927年,革命风潮席卷全国,上海更是全国革命的中心。青年会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中也萌动着进步思潮。青年会学校当局迫于内外压力,开除了受进步思想影响的两个班级学生和十多名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老师,陈锡华即在其中。在教会学校传播进步思想显然困难重重,未来的路在哪里?陈锡华想到了自主办学。
从1927年5月开始,陈锡华和他的同伴们办起了一所由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自主创办的学校——青年中学。从无到有,学校最早开在距离同孚路(今石门一路)的洋房里,后搬到白克路大通路(今凤阳路大田路),漂泊了两年后,终于在1929年搬到这个地址:法租界霞飞路323号。从1929年2月到1949年8月,“青年中学”存在了整整二十年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民国时代霞飞路街景
约在今“TX淮海”附近
图片由@随意 先生提供
很多青年中学的老校友在回忆文章中写到他们尊敬的陈锡华校长,一个倡导“民主、科学、爱国”的教育家,一身正气。陈锡华的青年中学是一所寄宿制的男校,除了传统的国文和数理化以外,外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陈锡华的理念是培养全面的毕业生,心智健全、体格强劲的新一代国人,青年中学也被称为“中国人办的洋学堂”。比如青年中学的音乐课就由德籍犹太人弗兰克·梅叶任教,学校培养了一位中国流行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陈歌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青年中学校友
作曲家陈歌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