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应当如何投稿“新人展”?

编 者 按

文  /  李  啸

中国书协举办的“书坛新人新作展”(以下简称“新人展”)已经举办到了第九届,“新人展”不仅推动了书法的繁荣发展,也推出了大批的书坛新秀,很多书法家通过参加“新人展”迈出了艺术人生的第一步。中国书协举办“新人展”的目的就是发现书坛新人、壮大会员队伍,因此该展览关注程度高,参与人数多,入展难度大,有人称之为“小国展”,一点也不为过。现在,第九届“新人展”征稿启事已经发布,“新人”们应该如何投稿呢?这其中要注意哪些技术环节,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门道”呢?
一、明晰征稿要求

不同的展览有不同的要求,这是游戏规则,参与者当应知晓。本届“新人展”具体规定与其它展览没有大的不同,但投稿前仍有几点需要关注:一是内容上注意使用“权威版本”,同时要在落款处注明作者及篇名;二是尺寸上有严格的规定,很多人不太注意,尤其是规定小字作品的尺寸不超过四尺整纸,“小字”被定义为两公分。我记得十二届“国展”有两件小字作品就是因为违反此规定,在终评审读阶段时落选,十分可惜。另外印屏是6至12方,两个以上边款,且一定要贴在四尺对开竖式宣纸上,这都是硬规定;三是强调作品的材质一定是纸和绢,其它如竹片、木皮、喷绘布等以往展览偶尔出现的书写载体一概不行;四是本次展览只收一件作品,这意味着组委会对重复、多次投稿的作者作品有“自由裁量权”。投稿也要做个明白人,有的放矢,才能接近自己的目标。
二、确定书写内容
以前书法展览对内容的要求是“健康向上”,现在是“追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但还是有很多作者在内容上出了问题。有的内容主题不当,有的内容格调低俗,有的内容组合不当,有的内容不连贯、不完整,“寻章摘句”,还有的题款内容不当。此外,如文字讹误这类问题,大多的是源于所选书籍的版本不佳,有的内容出自盗版书。从技术层面上,选择的书写内容一般要适合自己所擅长的书体表达,不宜太常见,也不要太生涩。中国书协倡导“艺文兼备”,鼓励自撰诗文,但是内容既然是自撰,就应当有一定的质量。自撰的无论是诗还是文,都要进行反复斟酌,认真推敲。诗词类作品要合律、押韵,不要出现格律上的问题;普通白话文要语句通顺,语法得当。内容是作品的灵魂,好的内容通过最恰当的技法呈现,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三、查证文字字法
书写内容确定后,要过文字关。作品中的错字问题一直是“沉疴顽疾”,现在的展览评审中增设了文字审读环节,很多文字存在错、讹、漏问题的作品都在这一环节遭到淘汰。更值得重视的,是在繁简字转换和异体字使用上错误率极高。作者一定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一是汉字字典,二是书法字典,既可以掌握字的正确写法,又可以了解不同写法、不同风格。字典用多了,笔下的错误就少了,笔端的变化也多了。也有很多投稿作品存在字法上的问题,草法错误、交待不清的,篆法、隶法随意编造的,楷法从碑刻、摩崖中误写的残损字等。查证字法,是创作前的基础工作,也是一个基本保证。书艺有高低,把字写正确则是对每一位书法创作者的基本要求。
四、设计作品形式
根据内容设计作品的形式,是中堂、条幅、对联,还是册页、手卷,都要根据内容文体、篇幅、结构等选择不同的形制。包括篆刻作品印屏的形式,也要根据印章、边款的大小、风格,进行合理的设计布局,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当然,作品的书体也与形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大字作品更适合中堂、条幅、对联,中小字则适合册页、手卷,或者块面的拼接、组合。作品的形式设计,宜“简”不宜“繁”。所谓大美至简,“简”是形式的最高境界。只有淡化了形式,书法的本来面目才能真实显现,才会表现出本真的美。展览时代有些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是形式要合理、合度。过度的形式设计,就是“做”,“做”就是工艺,会弱化创作中“人”的意识,创作中生命意识缺失了,作品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五、合理选择纸张
根据作品要表现的风格特点,选择合适的纸张。清雅、秀美、精到一路书风,适合用熟宣或七八分熟的纸,诸如小行草、小楷等,可以更好地体现精准、细腻的笔触。雄浑、苍茫、跌宕一路书风,可以用生宣或半生熟的纸,如大字篆书、大字隶书,大草、大楷,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出笔墨的丰富性,尤其是墨色的变化,增强作品的韵味。由于展览评审的环节较多,纸张要有比较好的韧性,不宜太绵、太脆,避免在多轮评审的过程中破损。纸的颜色不宜太深、太暗、太艳、太“粉气”,最好的书法是“白纸黑字”,白纸最能体现墨彩、墨韵。即便要用色纸,也要与作品风格统一,以清雅、古朴为好。此外,有条件的作者可以用一点“老纸”,好纸出好字,此言不虚。
六、针对性的临古
很多作者面临展览总是喜欢问“作品应该怎么弄”。“弄”,就是制作的代名词,而很少考虑如何立足于创作,如何精研笔法,提升书艺。其实在展览作品创作之前,一定要根据当下自己作品的取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较为系统的临古。对“新人”而言,这种临古手段可以加深对古帖的理解,用短期内的密集性临写,提高笔法的精准度和熟练度;对有较好基础的作者,可以通过临古、意临,或以古为主,或以我为主,靠近古人,或“改造”古人,也有特别的价值。创作前这种有针对性的临摹,是研究古人笔法,深化经典碑帖理解,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实践的良机。有时候,关在你面前的那扇“门”很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豁然洞开。
七、试写作品小稿
通过一阶段有针对性的临古,创作者获得了比较好的手感,此时就可以根据确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作品小稿的“试写”。在试写过程中熟悉书写内容,通畅行气,调整章法,直至形成作品的“雏形”。之后就是进行重复试验书写,提升笔法的熟练与精准度。“试写”小稿的过程,是创作中最重要的过渡。创作中的“试”是尝试,是探索,允许反复,允许调整;“试”是经验,是教训,允许失败,允许修正。创作中的“试”,是一个艺术家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更要大胆去写,大胆去“试”,在艺术实践的不断试验中、尝试中,提升实践能力,调整笔法、墨法、章法,为创作完整的作品奠定基础。
八、调节创作状态
在作品的重复书写过程中,作者往往是带有很强的“功利心”,想达到最佳的状态,但每每事与愿违。这时候就需要调整创作状态,如同古人讲的“欲书,先散怀抱”,要放下杂念,做一些“闲”事,放下思想包袱、利益目标,“放空”、“冷却”一下自己,以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状态。这种状态如同创作中的“留白”,是对以往创作准备过程中的“用力”的舒缓、暂歇,又是对下一步进入创作状态前的情绪的酝酿、积聚。这期间,创作者行为可以进行生活化的调节,如旅游、娱乐、读书、散步等,借此转移注意力。“留白”,是创作心理的“造虚”,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是一种“熟中求生”,更期待一种“无中生有”。
九、创作投稿作品
最佳的创作状态,往往是意料之外的“不期而至”。当我们从渴求写到“最好”而把书房写成废纸堆,抓狂、枯坐、发呆,到扔下笔去“放空”、“冷却”,直至创作冲动的来临。那一刹那,似乎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心手双畅,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地完成了投稿作品的创作,仿佛之前创作情绪的积蓄与调动都是为这一瞬间准备的。其实,展览创作就是在短时间内实现的一次“厚积薄发”,把多年的创作实践活动集中在一起,进行一次集中的爆发,让自己来一次精彩的亮相。艺术实践、艺术创作的魅力正在于此:长期的积累,瞬间的实践。人们也许只会关注成功,很少关注你成功前汲汲穷年的枯燥训练和苦心孤诣的艰难攀登。
十、记录创作过程
每当一件得意之作创作完成,很多作者会一下子很开心,“孤芳自赏”,不能自已。觉得完成了任务,“万事大吉”。其实,这时候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记录完成这件得意之作的创作过程。从本次创作使用的材料、工具,到当天的天气、环境,甚至心理,尤其是创作瞬间的点滴感受,都要完整地记录下来,供日后研究参考。完成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可遇不可求”的,相当不容易,也非常难得,非常珍贵。记录创作过程,供今后创作研究、参考,是一种学术态度。学书人应当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学术能力,这也是当下书坛所欠缺的。
十一、分享交流补缺
完成投稿作品的创作后,大部分作者都会选择“秘不示人”,生怕被他人学习借鉴。然而,一件得意之作完成后恰恰应该与同道们分享交流,听听大家的意见。现实中自己满意的作品,也许在旁观者眼里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会存在你尚未觉察的“低级错误”,因为得意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缺陷。当你以开放的姿态去对待同道,同道也会以无私的批评回报你。这种分享交流的过程,是让同道分享成果的过程,也是虚心求教的过程,分享可以获得快乐,而虚心则使人进步。通过分享交流,既开阔了心胸,拓宽了视野,也可以吸收借鉴,拾遗补缺,修正提高。
十二、寄稿时间方法
截稿前的一两天总是收稿的高峰期,作者往往要把作品“磨”到最后期限才肯出手。多年从事组织工作的经验证明,拖延至最后投稿弊多利少,一是高手扎堆,二是差错率高。“错峰”投稿,作品似乎更有利、更保险。邮寄时还应注意作品折叠的大小,不宜充满信封,防止拆封时撕坏剪破。大作品、手卷等宜用筒装,注意封口保护等等。总之,一个有经验的作者,会预想到作品在邮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类状况,并合理规避风险。投稿前,作品还应该拍照留存,既留作资料研究,又作为今后面试的参考。
九届“新人展”正在火热征稿中,对非会员的“新人”们而言,应当抓紧时间,积极投稿。所谓重在参与,这个“重”字,是就参与的过程而言的,指的是艺术实践过程的重要性。你参与了投稿,证明你认真完成了一件作品的创作,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艺术创作活动。努力了,结果并不重要,投稿的过程十分重要。因为投稿的过程,就是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的技法训练,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这对个人创作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密集训练、重复书写,就固定技术动作和稳定笔法而言,效果最好,是平时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书写无法比拟的。对一件作品进行反复创作、修改,不断提高,在创作上经常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经常参与投稿,经常进行密集训练,就会积累创作经验,对快速提高创作水平,大有裨益。所以我一直鼓励“新人”们多参与、多投稿。很多作者通过参与投稿,不仅提高了创作能力,实现了自身价值,还有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李啸老师在书法展评审中(书法家园 资料图片)

李啸,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兰亭奖、国展评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