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路深藏的秘密

秣陵路,东起丰富路、洪公祠口,过王府大街,西止莫愁路、侯家桥口。1928年,拓宽原崔八巷(曾名催马巷)、易家桥(曾名易驾桥)、宫后山(又名黄源山)等路段,1930年建成,以南京古名之一“秣陵”命名。秣陵路东段北侧的崔八巷小学创办于1906年,现并入石鼓路小学,乡愁诗人余光中、新中国流行病学重要奠基人苏德隆、新中国第一代女导演王苹等为该校学生;南侧有民国建筑群计10幢。秣陵路西段南侧有朝天宫,北侧曾有六朝南宋建的延祚寺(唐代俗称罗寺、铁塔寺,北宋改称正觉寺)、王荆公园等。

(崔八巷小学)

丰富路,南起建邺路,北止新街口。自南向北连接起小王府巷、小板巷、曹都巷、富春里、洪公祠、秣陵路、南台巷、陆家巷、石鼓路。清末此路分别称头道高井、二道高井、三道高井、丰富巷。明代有高井大街。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载:“其自桥贯红纸廊,直过为高井大街,以井深而阑高得名,凡三道焉。北通新街口。”又载“高井大街有巷西出为南塘里,晋时豪侠所聚。”南塘里即今南台巷。

晚清“金陵省城古迹全图  局部

王府大街,南起建邺路,北至汉中路。1997年大王府巷、三茅宫、铁管巷三个巷子拓宽,取“大王府巷”中的“王府”二字命名。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载:“其在高井道西与曹都巷相向者,为皇甫巷,以南唐皇甫晖所居得名。后入元文宗潜邸,故又名王府巷。”王府巷,后又分大王府巷、小王府巷。大王府巷南起建邺路,北接三茅宫;小王府巷,东起丰富路(头道高井),北至王府大街(大王府巷)。三茅宫,南起原大王府巷,北至原铁管巷,今王府大街秣陵路口至石鼓路口。此处原有庙三茅宫,宫内供奉三茅祖师茅盈、茅固、茅衷神象。南京三茅宫道观始于东汉,是南京最早的道观之一。

(1929年航拍图  源自网络)

桃园,现为居民小区名。1956年6月,曾以此名设立桃园街道办事处。该地名源自清末英国人在此建楼,四周多种桃树,春季桃花灿烂,夏季鲜艳的桃子诱人,后成街巷,以园名。

宫后山,朝天宫后面的山,故名,也称黄源山。传山上有镇邪之物飞来剪。

(1938年莫愁路   源自网络)

莫愁路,南起升州路,北至汉中路。1934年民国政府将四根杆子(南起侯家桥,北至石鼓路)和古巷(文津桥至升州路)打通拓宽,因此路向西通向水西门外莫愁湖,故名为莫愁路。“文革”时易名四新路。

天妃巷,南起秣陵路,北至石鼓路。明代,此地建有天妃庙祭祀海神而得名。民间传说因明洪武年间有皇妃居此而得名。“文革时曾名天飞巷。

(培育中学  石鼓路40号)

石鼓路,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汉西门大街,长约1570米。它源于民国《首都建设计划》和《首都志》,是当时自东向西小丰富巷、天主堂街、石桥街、牌楼街的统称。明《应天府城图》载,北起无名路,南至小丰富路,名双石鼓。清《白下琐言》载,附近罗汉寺大门前有两面大石鼓,名双石鼓,路以鼓名。其实双石鼓至民国时,是两条小巷子,1933年南京地图显示一条是南北巷,一条东西巷。南北方向的双石鼓北与管家桥南口接,南至三茅宫;东西方向的双石鼓东与管家桥南口接,西至螺丝转湾北口。

南台巷,呈“Z”字形,东起丰富路,西至王府大街,有南台巷东、南台巷西之分。因六朝杜姥宅位于此而得名。曾名南塘里、兰台里。传清两江总督张之洞公馆(又名张家花园)曾位于此巷。“南台”两字据说是张之洞取之于《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得贤也”中的“南”、“台”二字。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载:“高井大街有巷西出为南塘里,晋时豪侠所聚。”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陈修良、朱启銮等曾在南台巷3号领导南京隐蔽战线斗争。

(《金陵玄观志》所绘朝天宫,小编标出的字迹可清晰看到“西山道院”、“东山道院”标注。)

冶山道院,位于朝天宫北侧,东起王府大街,西至莫愁路。清代有巷,以冶山道院得名。南齐永明三年(485),总明观废,道家学派仍于此地活动。“道家者流,以儒观之,遂为道士观”。民间始称冶山道院。南宋嘉熙年间,建西山道院,“西山道在冶城山之西麓黄泥巷内。”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对元代永寿宫加以改建,赐名“朝天宫”。还建有“西山道院”、“东山道院”,并设有道录司,掌管天下道教。“其西有西山道院,乃国初敕建,以馆刘真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