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赵贞吉的巅峰之作——只用了60万,便成功进入内阁

吕芳,被派往南京守陵;陈洪,成为新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嘉靖皇帝又下令召开御前会议,好好议一议那笔多达1300万的抄家款到底该如何分配。

朝野局势变动,“清流党”不再一家独大,徐阶立马召开内阁会议,向内阁成员和“户部尚书”赵贞吉宣布了一项决定:

“不能再犹疑了。今晚我们就把票拟重新算一遍,从另外几项里拨一百五十万给工部,立刻进料,立刻修那几座宫和那两座道观!”

在徐阶看来,因为猜忌之心,嘉靖皇帝就可以将跟随自己长达40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发配到南京,给太祖高皇帝守陵;如果抄家款的分配方案再不能让嘉靖皇帝满意,“清流党”也会遭受重创。

徐阶的目的很明确:多给皇上点钱,把皇上哄高兴就没事了!

首辅发话了,局势也明摆着,不能再甩锅了,“内阁次辅”李春芳表示:宁愿让前方军队“只守不攻”,兵部也要给皇上挤出50万两;监管吏部的高阁老表示:省部级以上官员,今年暂不发放俸禄;厅局级以上官员,今年只发放一半俸禄;厅局级以下官员的俸禄,全部补齐,防止他们放手贪腐。如此一来,吏部也能省出40万两。

为军、为官的表示完了,徐阶将问题抛给户部,问向“户部尚书”赵贞吉:

“那就还差五六十万。这可牵涉到受灾地方的百姓和苛政赋税地方的百姓了。户部有办法吗?”

赵贞吉回答道:

“我想办法。”

好了,军、民、官本就不够分的钱,又挤出了150万分给了皇上,嘉靖皇帝重用陈洪、发配吕芳的权力调整初见效果了。

初看《大明王朝》,总愿意以“好坏”来划分角色,认为严嵩父子就是坏蛋,徐阶、高拱、张居正才是为国为民的好人。现在才明白,哪有什么好坏之分,只不过是为达目的所用的手段不同而已;阴谋、阳谋都是“谋”,拿到明面上讲都不光彩。

扳倒“严党”以后,“清流党”不就慢慢变成了第二个“严党”吗!

还是那句话,嘉靖皇帝才是大明王朝的“总设计师”,忠奸、好坏,由不得你!

第二天,御前会议正式开始,只不过此时的“司礼监”一把手,变成了陈洪;“内阁”一把手,变成了徐阶;唯一不变的是,嘉靖皇帝还是手拿玉杵,坐在精舍里以“磬声”代表“照准”之意。

陈洪发话:

“徐阁老,把内阁的票拟分部报上来吧。”

注意,嘉靖皇帝并未明言自己不满之前的分钱方案,更没有要求兵部、吏部、户部挤出钱来多分给自己,陈洪自然不需要多说。更何况,嘉靖皇帝对“司礼监”权力调整后,“内阁”自然会有所反应,这些久润官场的老狐狸自然懂得该如何调整分钱方案。

新的分钱方案,内阁已经重新调整,还是昨天的顺序,“内阁次辅”李春芳先回话:

“兵部昨天一日一晚又重新细算了一遍,原来所算的银子眼下用不了那么多,可以减出五十万两,供工部修万寿宫永寿宫用。”

命令前线部队“只守不攻”,这样混账的决定怎么能说给君父听?说给君父听,不是让君父为难,让君父背锅吗?这样的命令,只能出自兵部,君父并不知道。

皇上,兵部用不了这么多钱,您帮着花点吧!

李春芳,世人称之为“甘草阁老”,虽然存在感不强,但这项“勇背黑锅”的本事却不输给任何人。

一声清脆的磬声传来,兵部挤出来的50万,嘉靖皇帝“勉强”同意了。

为什么说“勉强”,我们先按住不说,继续往下看。

接着,轮到高拱发言:

“两京的各部堂官都愿意暂不领欠俸,许多家境尚好的官员也可以暂不领欠俸,因此吏部也能减出四十万两,以解君父之忧,拨工部修宫观用。”

和李春芳的说法一样,朝廷百官感念“君父之忧”,纷纷表示愿意暂时不领欠俸,把钱挤出来给皇上,这样就又能多给皇上40万。

只是,高拱的表述较之李春芳,还是稍逊一筹。李春芳的说法是“兵部用不了”,高拱的说法是“百官愿意为君父分忧”。“用不了”,责任全是兵部的;“替君父分忧”,嘉靖皇帝就会分摊一部分责任。

一句话,高拱的这口黑锅背得不如李春芳干脆彻底。

所以,高拱说完许久以后,精舍之内才传来一声磬响——注意了,你的黑锅背的不太好,下次注意,这次就算了。

好了,轮到户部了,徐阶转向“户部尚书”赵贞吉,问道:

“该户部了。赵贞吉,户部的钱牵涉到百姓,你想好了办法没有?”

军、官,少分点钱,还好说,毕竟是国家机器,本就有着和君父共忧共苦的责任,可最基层的老百姓可是王朝稳定的基础,是支撑皇权、王朝、军、官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手中掌握着嘉靖皇帝最为在乎的东西——“圣名”。所以,让户部挤出钱来给皇上,并不好办。

我们来看赵贞吉的“办法”:

“已经想好了。今年受灾的省份和征税过重的省府必须安抚,该拨的钱一文不少都要拨足。”

意思很明确:百姓不能得罪,必须安抚,分给户部的抄家款挤不出来。

一听这话,徐阶先懵圈了,昨天的内阁会议上不是这么说的啊,我这个学生啥时候变成为百姓代言的好官了?

精舍内的嘉靖皇帝也懵圈了,兵部、吏部都给朕面子,你户部为何如此大胆?

别着急,时任“户部尚书”的赵贞吉距离“入阁”只有一步之遥,今天可是他在御前表现得大好机会,他怎么会如此轻易地放弃,又怎么会如此不识相的驳了嘉靖的面子!

和进入内阁的机会相比,百姓的死活算什么?和御前的表现机会相比,百姓安抚不安抚有那么重要吗?

好了,赵贞吉继续发言:

“历来天之道是损有余补不足。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也有富庶的省份。户部已经跟南直隶、浙江还有湖广行文,叫他们从各自的藩库里拿出一些余款,或从各自的官仓里拨出一些余粮,接济受灾和征税过重的省份。这样,户部也可拨出六十万两款项给工部。”

赵贞吉,大才啊!

第一点,先让包括嘉靖皇帝在内的所有人失望,再给出具体可行的挤钱办法,强烈的对比之下,赵贞吉就容易吸引嘉靖皇帝的注意和认可。

第二点,最为关键。上文我们已经提及,李春芳的挤钱办法让嘉靖皇帝“勉强”同意了,因为他虽然给了钱,也背了锅,但却并没有凸显嘉靖皇帝的“圣名”;高拱的挤钱办法较之李春芳又差些,虽然给了钱,但黑锅都没背好,就更别提再让嘉靖皇帝落个好名声了。

我们再来看赵贞吉的挤钱办法——户部的钱,一分不能少,我不能让皇上担这个骂名;但挤给皇上的钱,更是一分不能少,我不能让皇上没地方修仙悟道。如此一来,嘉靖皇帝最在乎的两件东西——“钱”和“脸”就都有了。

可这挤出来的六十万从哪里出呢?赵贞吉居中调度,地方上自行解决!

如此方案,完美至极,只是,地方省份会不会同意呢?徐阶赶紧给出问话:

“户部这样安排甚是妥当。只是南直隶浙江和湖广有无异议?”

来看赵贞吉的回答:

“回阁老,一个月前属下就已经跟这几个省份公文商量了。昨天他们的回文都来了,都愿意拨款拨粮接济,还都说了,上解君父之忧,下苏灾民之困,义不容辞。”

注意赵贞吉这句话中的几处关键点:

1、这个分钱方案,赵贞吉一个月前就已经开始部署,可他谁都没有透漏,即使在昨天的内阁会议上也没有漏出只言片语。他的目的很明显,不能让包括徐阶在内的任何人抢走了这份功劳,只等在今日的御前会议上一鸣惊人。

沉得住气,成大事的第一要诀!

2、嘉靖朝的湖广,均属富庶省份,不会为了区区几十万而得罪堂堂“户部尚书”;赵贞吉又在南直隶和浙江担任过“巡抚”,省内均为其一把提拔的老班底,余威仍在,话语权仍在;挑选这几个省份来“下苏灾民之困”再合适不过。

将自身资源发挥到最大程度,成大事的另一要诀!

嘉靖皇帝想要的“钱”和“脸”都有了,更重要的是,这几个省份还都表示“义不容辞”,湖广是因为有钱才“义不容辞”,可南直隶,尤其是灾祸不断、倭寇侵扰的浙江可并不富裕,这可就是赵贞吉努力的结果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赵贞吉主政南直隶、浙江的时候,干得很好;离开两省,担任“户部尚书”的时候,干得更好。

听完赵贞吉的介绍,嘉靖皇帝大为欣喜,连敲了三下磬,干脆利落,充分认可。

好了,分钱方案汇报完毕,陈洪问向“工部侍郎”徐璠:

“徐侍郎,这样拟下来,原定为宫里修殿和修仙观的款项便有了三百万两,三百万够了吗?”

有了这笔挤出来的钱,工部自然高兴;更何况,这个分钱方案可是自己的父亲徐阶给出的,就算不够,工部也得想办法完成。“内阁首辅”+“工部侍郎”的官职绑定设计,再一次发挥了作用。

想到这里,徐璠给出了回答:

“回陈公公,天下一心都为的君父,工部一定将这三百万好好用在工程上,保证在今年年底全部竣工,恭奉皇上居有定所!”

陈洪接着说道:

“那就把工部的票拟立刻拿来批红!”

方案通过,皆大欢喜,军队打不打仗,百官有没有钱过年,百姓到底能不能安抚,都不重要了!最起码,嘉靖皇帝满意了,“清流党”安全了。

抄家款分完了,可“海瑞事件”还没解决,内阁必须给嘉靖皇帝一个说法。徐阶说话了:

“我大明自太祖高皇帝传至当今圣上已经一十一世,福泽天下,圣德巍巍,直追尧舜!赵贞吉,你管着户部,昨日户部新上任的一个主事妄议圣意,你过问了吗?”

福泽天下,直追尧舜,徐阁老可真敢开牙啊!

来看赵贞吉的回应:

“回阁老,请阁老转奏圣上。今日户部点卯,那个海瑞来报到了。臣责问了他,他是个蛮夷之地出生的人,耿直过之,倒没有别的心思。听了臣的责罚,他也明白了自己的过错。臣暂拟罚他六个月的俸禄,以惩他妄书的那六句话,他也自愿受罚。不知这样责罚妥当否?”

没等徐阶给出答复,心情大好的嘉靖皇帝发话了:

“该出手时便出手,得饶人处便饶人!为父的要知道疼爱儿子,做上司的要知道宽恕下属。一句话便罚一个月俸,那个海瑞听说还算个清官,这半年你让他一家喝西北风去?”

“司礼监”调整完毕,“内阁”已经明确归顺,自己想要的宫殿和道观年底就能完成了,嘉靖皇帝所有的担忧都消失了,接下来,自然是嘉靖皇帝的保留曲目——“充当好人”了。

来看赵贞吉对嘉靖皇帝的心理满足:

“圣上如天之仁,臣未能上体圣上之仁心,臣惭愧。臣愿意从臣自己的俸禄里分出些钱来,补给海瑞六个月的罚俸。”

这句话表面看来,没有任何毛病,全了圣上之德,还照顾了下属的基本生活,可有一个关键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高拱刚刚明确宣布——“两京的各部堂官都愿意暂不领欠俸”。也就是说,赵贞吉补给了海瑞六个月的寂寞!

皇上的“钱”和“脸”都有了,赵贞吉的御前表现有了,可海瑞还是要喝六个月的西北风!

好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嘉靖皇帝开始论功行赏,最难挤出钱却挤出最多钱的赵贞吉,自然就是最大的功臣。

按照惯有的手法,嘉靖皇帝还是先来了一段看似和主题无关的“废话”:

“宋朝有个人曾经出了个绝对,叫做'三光日月星’,愣是没有人对上。苏东坡大才子,只有他对上了,徐阁老你应该记得他是怎么对的。”

徐阁老回话:

“是。回圣上,苏轼连对了两对,第一对是'四诗风雅颂’,第二对更为高明,是'四德亨利元’,为避仁宗的尊讳,略去了亨利贞元的贞字。”

好了,关键点出来了,嘉靖皇帝要的就是那个缺少的“贞”字:

“到底是大学士,说出来头头是道。你现在是内阁首辅,内阁眼下只有你、李春芳和高拱三个人,太辛苦了点。把苏轼省略去的那个字补上吧。”

嘉靖皇帝说的谁,包括徐阶在内的所有人都非常清楚,可徐阶毕竟是赵贞吉的老师,需要避嫌,需要拿出姿态来。所以,徐阶必须“明知故问”一把:

“启奏圣上,臣愚钝,请问圣上,是不是在内阁添上一个贞字?这个贞字是否就在眼下几个人中?”

嘉靖皇帝回答道:

“徐阁老聪明,果然是聪明!”

这句话算是肯定了徐阶的问话。接着,嘉靖皇帝压低声音,又对徐阶说了一句:

“如果严嵩在,就不会问这么细!”

这句话的含义就丰富了,嘉靖皇帝这是在告诉徐阶两件事:

1、多跟严嵩学着点,别逼着朕把话都说明白。

2、如果严嵩在,他肯定明白朕为何要让赵贞吉入阁,因为赵贞吉既能替朕捞钱,还能维护朕的圣名,这才是朕需要的人,你要努力争取,拼命靠拢哟。

徐阶会意,大声宣布旨意:

“臣领旨。着户部尚书赵贞吉即日入阁!”

第二个严嵩出现了,赵贞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功进入内阁!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