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深圳模式本质是很残酷的?
1、对企业极度友好,给政策、给土地,捧着爱着让你在深圳建总部——哪怕写字楼空置率奇高,哪怕市民居住用地供应严重不足。
2、对普通市民不友好。以极高的房价作为筛选器,让高素质高收入人士留下,将普通劳动者赶走。拿走你的青春,过了四十岁还不能给这个城市增添负担。赖着不走也可以,但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教育,和房产高度绑定,你可以留在这里打工,但是你的孩子没地方上学。至于另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医疗,深圳大概还不如你家乡的普通城市。除了收获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鸡汤,普通劳动者还拥有的就是几百万套城中村握手楼农民房里共有的蟑螂和潮湿。即使搞政策性住房,人才房也占比极高,而不是面向普通劳动者的公租房。这就是典型的深圳作风。
以上两点形成了闭环。回避了城市对市民的公共服务义务,又保证了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利好着这个城市的塔尖——企业家、高管、高级专业人士。
3、对中产阶层性价比也较低。在很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北上广深的收入是相近的,甚至于杭州南京也可以提供相近的报酬。在这一批相似的城市当中,深圳以最高的房产均价匹配着最差的教育和医疗。深圳13万一平米的学区房对应的名校,在北京可能只算末流。深圳区属重点高中的重本录取率,比内陆许多县中还不如。另一方面,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各类文体活动乏善可陈且品味不高,莫说北上广、江浙诸市,比长沙、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城市也逊色不知凡几。主要娱乐活动是周末看房,聚会聊股票比特币,一切围绕搞钱。
当然,深圳可以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创业环境,较高的薪酬。但注意,我所说的是性价比,且创业者在市民中占比是较低的。而薪酬这个东西,要看能否形成资本积累,如果是所谓深圳赚钱深圳花、一分别想带回家,那也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深圳的优势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你可以站在城市的角度回答,这里有很好的创业环境,有很好的产业链,有较好的城建规划。但我们也可以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来反思,毕竟我们并不是这个抽象的城市本身,而是活生生的市民。
深圳的未来如何?我只希望不仅仅对企业友好,对投机者友好,也对必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凡的、甚至平庸的普通劳动者、普通市民友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