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图-160的故事
航空大国的飞机设计公司在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之后,其研发侧重点会随着市场自然规律和政府或军方行政命令而各有分工,这一规律在苏联和美国体现的最为突出。在20世纪60年代图波列夫设计局完全确立了其在苏联远程战略飞机的领域的绝对霸主地位,与其竞争的米亚设计局付出代价最大,虽然米亚斯获得近百架订单,但其作战潜力显然与涡桨动力的图-95不可同日而语,之后的多个米亚大飞机项目也遭到了挫折,不过1966年11月24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批准,建立一个有米亚西舍夫担任总设计师的试验飞机场,继续的提供M4系列的技术支持,其首要任务是开发一种新型战略轰炸机以及专门用于拦截进入苏联领空的欧洲侦察气球。
最先参与招标的是苏霍伊和米亚西舍夫两家设计局,除了常规布局外,相当时相当流行的鸭式布局也引起了设计人员的关注,有相当一部分是可变后掠翼设计,各种气动画面包括无尾三角翼在内的组合几乎全都拿来摸索了一遍,当时的M-20也被拿来和M-18作横向对比,前者更多的是鸭式布局,也叫尾翼前置,结合可变后掠翼,而后者虽然也采用可变后掠翼,但总体上还是常规设计,经过一番筛选后,设计人员留下了丙个方案,一个是起飞重量在150吨左右,装有空中加油系统的小型机,另一个是总重量在325吨左右但不带受油管的大型飞机,这些均为古比雪夫的库兹涅佐夫设计局提供,其面积根据起飞总重在670到970平方米之间,机组成员3至4人,主要作战载荷时两枚重型空地导弹,机上不安装自卫武器。
由于两家公司各自存在种种的不利因素,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将各自的研究成果转交给图波列夫设计局,由其承担改进和运行生产任务,这真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果,恐怕连先前失态的阿历克塞也完全没有想到,156设计局随后展开大规模的气动外形和动力系统的优化研发,还涉及到的飞机基本参数、机身结构材料、航电与武器整合等重要细节,参与研发的还包括中央流体动力学院、飞机系研究院、飞行研究院、全苏联航空材料研究院、航空硬件研究院、以及莫斯科电子设备研究所等,一共近800多家企事业单位。其中飞机系统研究院的作用尤为关键,他们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致力于新一代战略打击飞机的研究,确立了基本参数的指标,对于各飞机设计局方案的优劣取舍有着令人信服的发言权,可变后掠翼就是他们拍的板。
服役之后,航电系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改良,比如与地面塔台相配合的罗兰系统,导航系统让自带星光修正仪,可以在高纬度和飞越茫茫大洋时精确获知自身方位。机上还装有声音告警系统和自动推杆器。机上基至于还有比较人性化的设计,例如带有加热食物用的烤炉和抽水马桶,机身中部上端和右端发动机舱下方装有白色防撞闪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