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王维都曾投谒权贵,为何唐代投卷举荐之风盛行?(下)
李白杜甫王维都曾投谒权贵,为何唐代科举投卷举荐之风盛行?(下)
文:枯木
(续上)
四、唐代科举制度的科目
唐代设立科举的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地包揽人才,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因而具有很大灵活性。《新唐书·志·卷三十四·选举志》记载,唐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另外在武周时期还产生了武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前六科多见。制科的科目五花八门,见于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
明法(考法令)、明书(考训诂)、明算(考算学)三科,因专业性太强,故应试者也不多。秀才科考试策(政事、经义、治国方略),进士考诗赋,明经科考经学。后来因为秀才科对学子要求太高,如果被推荐而来而未能得,所荐州长官甚至还要受处分,以至于后来参加考试人数非常少,于是并入进士科。于是到了唐代中期以后,主要有明经科和进士科两种。
唐进士科考三场,先杂文,此贴经,后策问,相对较难,录取率低;明经科也考三场,先帖经,次试义,后时务策,主要考记忆能力,较简单,于是在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法(见《唐摭言》)。
由于进士科考试诗赋,录取人少,在唐代盛行诗歌的年代,中举容易引起轰动,名闻朝野,利于以后仕途;而明经科中举容易,却是人数较多,若是没有后台背景,选不上官,等于白考,因而当时权贵子女多考明经科(或其他制科等),寒门举子多参加进士科。
五、唐代科举投谒举荐之风的缘由
唐代延续隋代分科取士的方法,逐渐把科举制度进行完备,然而完全依靠一考定终身的办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自汉代开始的举荐制度对后代诸朝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从科举制度开始,就有举荐和科考相结合的方式。
唐代科举的制科多达百种,本来目的是广揽人才,《新唐书·志·卷三十四·选举志》记载:“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其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因皇帝经常下诏制科取才,这就为举子们入仕提供了很多机会,于是很多学子纷纷“投牒自举”,或投谒权贵,由他们举荐,从而得以中举入仕。
并且唐代科举允许士子自举为诏令允许,正如前面所言,《唐大诏令集·卷一〇二》记载了唐高祖时期就允许士子“投碟自应”,因而从制度上促使了士子投牒自举,也允许权贵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因而很多举子便把自己以往得意作品优选汇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就是所谓的“投卷”,也叫“投谒”。
并且由开元时期礼部侍郎韦陟开始,提前预试,《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二·韦陟传》记载,韦陟担任礼部侍郎时,认为过去“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于是“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韦陟这一做法受到普遍称赞,因而被后来唐代的知贡举所沿用。
六、投谒举荐之风的弊端
公允地说,士子投牒自举,或者官员举荐人才,这同汉魏时期的察举制一样,是为了能够使得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局限性,出发点是好的,并且在刚开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诸如诗佛王维,就是得到岐王和睿宗九公主的推荐,在开元十九年(731年)以状元及第。
然而由于投谒举荐也必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公平,因为不是每个有才华的士子都会得到推荐的机会,毕竟有没有门路,能不能结识豪门,并得到权贵赏识这就是首要问题。诸如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曾多次投谒权贵,奔走献赋,却得不到赏识,杜甫最后依靠向唐玄宗献《大礼赋》才得以赏识,李白也是向玄宗献赋却无法送达,直到中年以后才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交口称赞下,被玄宗授为翰林供奉。
其次,由于唐代宦官专权以及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在一起,使得权贵们推荐时都有自身的考虑和权衡。诸如中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张祜,名震朝野,被宰相令狐楚推荐,然而皇帝询问当时权臣知制诰元稹,元稹忌才妒能,怕令狐楚实力增强,便贬低张祜为“雕虫小技”,因而张祜一生白衣。
另外,不是所有的主考官都会出于公心选拔人才,不少人都会根据自己喜好以及权衡关系深浅,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况且唐代科考大多是不糊名的,据《新唐书·志·卷三十五·选举志下》记载:“初,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武后以为非委任之方,罢之。而其务收人心,士无贤不肖,多所进奖。”因而从武则天以后,科考都不糊名,这就为营私舞弊创造了机会,主考官完全可以只看名字不看才华录取。
从背景来看,中晚唐时期,朝廷党争严重,各地藩镇林立,各种势力盘根错节,要么私相授受,要么相互攻讦,因而科举随着制度体系的完备,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走样,许多真正的人才不能进入朝廷效力,只好飘泊江湖,流落他乡,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更有甚者,甚至引起社会变革,黄巢起义就是最明显的例子。黄巢多次科举落第,于是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然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长安,后来响应王仙芝起义,揭竿造反,攻占长安,登基称帝,使得唐朝从此风雨飘摇,根基晃动。形成了中唐和晚唐的分水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制度的不公平是原因之一。
七、结语
科举制度,肇始于汉代的察举制,开创于隋代,到了唐代达到隆盛,而且唐代的科举制度,是历代科举制中最优秀的选才制度。整个唐朝的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唐代的宰相中,百分之八十是进士出身,而且进士中,涌现了太多的文人名士,从而创造了辉煌的唐朝文化,应该说,唐朝科举之成效显著。
至于唐代科举中投卷举荐制度,最初出发点是正确的,为朝廷吸收到更多的优秀人才起到很大作用。然后中后期却被官员们政治权力斗争所利用和左右,从而使得投谒成风,举荐泛滥,以至于形成社会流弊,造成人才浪费,甚至酿成社会动荡。因而,要一分为二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最后,用晚唐诗人杜荀鹤一首投谒诗作为结尾吧:
《投长沙裴侍郎》
【唐】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2021/4/8榆木斋
主要参考文献:
《汉书·袁盎晁错传》东汉 班固编撰
《南齐书·列传·卷三十六·谢超宗传》南朝(梁) 萧子显编撰
《北齐书·本纪·卷七·世祖武成皇帝》唐 李百药编撰
《隋书·帝纪·卷一高祖上》唐 魏征主编
《隋书·帝纪·卷三·炀帝上》唐 魏征主编
《隋书·礼仪志·卷五》唐 魏征主编
《唐摭言·卷一》唐末五代 王定保编撰
《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二·韦陟传》后晋 刘昫、赵莹等主编
《新唐书·志·卷三十四·选举志上》北宋 欧阳修等主编
《新唐书·志·卷三十五·选举志下》北宋 欧阳修等主编
《唐大诏令集·卷一〇二》北宋 宋敏求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