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三)

第三節:廟底溝二期文化:約距今4900~4800年

  • 廟底溝時期,中原文化表現出了強烈的擴張性,強盛時西到甘東,南抵宛襄,北達河套。它的影響面更大,西到甘青,東抵沿海,南到長江南北,北達長城內外,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

※ 王灣三期文化:距今4200~3900年。

  • 王灣三期後期年代在2200B.C.~1900B.C.,與後石家河文化相當。

  • 籠統地稱為河南龍山文化,再被稱為河南龍山文化王灣或煤山類型。

  • 韓建業、楊新改將其分為鄭洛區、汝潁區兩個地區類型,認為:龍山文化時期前期的豫中、豫西地區屬鄭洛區,郾城郝家臺、臨汝煤山等屬汝潁區,皆為王灣三期文化區,豫南及湖北地區為石家河文化區,兩大地區相互間的影響勢均力敵。

  • 王灣三期文化前期豫南地區為石家河文化,王灣三期後期四至六段,河南大部與兩湖地區基本融為同一個文化區。

  • 王灣三期前期的“鄭洛區”實質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屈家嶺文化晚期及石家河文化的部分遺留、當地新出現的因素以及吸收周邊文化因素形成的具有獨自特色的文化區,其前期器物與汝潁類型前期器物很不相同。而“汝潁區”當屬石家河文化。

  • 籃紋是屈家嶺文化最多的紋飾,方格紋是石家河文化的主要紋飾,這直接影響到河南地區的龍山時代文化。

  • 王灣三期後期文化,主要是從長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 清涼寺墓地: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

  • 清涼寺史前墓地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東北部,在中條山脈南麓、黃河北側,為山前丘陵坡地。

  • 由於遺址地跨西陌鄉寺里和陌南鎮坡頭村,所以稱為寺里-坡頭遺址,面積約200萬平方米。北以中條山脊為界與鹽湖區、永濟市毗連,東以浢水澗為界與平陸縣接壤,西側為由北向南流的黃河干流。西與陝西潼關以水為鄰,南與河南靈寶隔河相望。

  • 清理了土坑豎穴墓355座,第二期至第四期338座墓葬的年代應該前後相繼,上起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下迄龍山文化晚期。

  • 清涼寺第二到第四期墓葬大量隨葬玉石器,這種現象不是本地薄葬傳統的自然延續,而是受其他地區的影響所致。

  • 第二期墓葬沒有被盜掘,第三、四期墓葬卻被不同程度地盜擾,盜擾的主要目的首先是為了泄憤,其次才是墓內隨葬的珍寶。

器型:

  • 清涼寺M87:5為石家河玉虎;M52:1為金沙玉琮。

  • 清涼寺遺址出土2~5孔玉刀;齒形玉器。

  • 清涼寺遺址出土四牙玉璧,凸角三璜玉環;委角方形玉環;六邊形凸領玉璧。

  • M54手骨上套著五個玉環。

  • 出土束腰玉管。

  • 坡頭遺址出土漢白玉質高筒玉鐲;良渚文化玉質玉環。

  • 坡頭遺址出土大量玉環璧;玉料來源很複雜。

※ 下靳墓地: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

  • 位於臨汾市的西南郊區,東南距陶寺遺址僅25公里。

  • 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裏清理墓葬533座,分為A、B兩類。其中出土玉器的墓葬均為A類墓葬,時代約當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與陶寺早期的時代大體相當。

※ 陶寺遺址:距今4300~3900年。

  • 晉中地區以三足甕的出現為標誌被認為是跨入夏代紀年的信號。

  • 山西襄汾陶寺類型遺址,分佈在山西西南部汾水流域,相當於黃河中游龍山文化晚期。

  • 陶寺文化的前身廟底溝二期文化。

  • 陶寺遺址位於襄汾東北7.5公里的陶寺村南,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

  • 陶寺文化中確實發現了良渚文化因素的玉琮、“V”字形石刀,表明良渚文化對陶寺文化產生過某種形式的影響。

  • 陶寺文化最輝煌的時候在早中期。早、中期流行釜形斝而晚期盛行肥足鬲,之間有著重大差別。

  • 文化構成上既有繼承傳統廟底溝二期類型的釜灶、盆形鼎、甑、深腹筒形罐、扁壺等因素,也出成套彩繪陶器、彩繪木器、玉石器、鼉鼓、石磬等具有鮮明東方色彩的因素,銅器尤其是砷銅冶煉技術又可能與河西走廊、新疆甚至西方存在聯繫。

  • 陶寺類型的釜灶、斝、深腹筒形罐、扁壺、盆形鼎等主要日常陶器種類為繼承當地廟底溝二期類型早期而來,而高領折肩尊和折腹尊、高領折肩瓶、折腹盆、侈口鼓腹或折腹罐、尖底尊、陶鼓、鼉鼓、鉞、廚刀、琮、璧、璜等器類,以及陶、木器上的彩繪,大小墓的嚴重分化因素,和廟底溝二期類型風格迥異,而與以良渚文化以至於大汶口文化晚期為代表的東方地區的文化面貌相當吻合。這就清楚地表明,陶寺類型的形成是東方文化西移,並與當地文化融合的產物。

  • 約距今4200年前後,隨著氣候明顯乾冷期的逐漸來臨,北方文化依次向南推進。隨著晉中和內蒙古中南部等地老虎山文化的強力南進,陶寺類型覆滅而陶寺晚期類型形成。表現為陶寺等遺址東方文化因素的基本喪失,以及老虎山文化斝式鬲的大量出現並進一步演化為鬲。

  • 陶寺中期和晚期之間發生過重大變故,表現為城垣被廢、墓葬遭毀以及摧殘女性等。甚至與陶寺古城有密切關係的臨汾下靳和芮城清涼寺墓地也有類似暴力現象。

  • 陶寺文化中期的年代,何駑先生定在2100B.C.~2000B.C.之間,晚期定在2000B.C.~1900B.C.之間,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的年代與神木新華遺址陶寺文化晚期年代相當。

背景:

  • 我國史前玉文化傳播的路線圖是由東向西,以陶寺文化為中轉站,繼續向西傳播,一直到達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玉器。

  • 陶寺是晉南地區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在第一輪發掘中,共出土玉石器1000餘件。

  • 陶寺遺址分為早、中、晚三期,玉器墓本上出自墓葬,早期主要見於最高等級和次高等級的大中型墓葬裏,中晚期沒有發現像早期那種高等級的墓葬,玉器主要出自屬於中等貴族的墓葬中。

器型:

  • 陶寺遺址發現的2件尖首圭,當是目前該類器物的最早形態,值得注意。

  • 晉南地區的雙孔石刀與海岱地區龍山文化的同類器形相同。

  • 出土後石家河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石刀;齊家文化筒型玉鐲。

  • 尤其是玉骨組合簪~是最早的步搖。

  • 陶寺遺址M11出土玉環與銅齒輪形器相疊的情況。

  • 流行鑲嵌綠松的腕飾。

  • 出土最早的石磬。

工藝:

  • 玉牙環的邊緣已經不打薄了。

※ 泉護二期文化:稍晚於廟底溝二期文化

  • 泉護二期文化以渭河盆地為中心,主要分佈在西起隴東,東至豫西的渭河河谷。由於同時受到北上的屈家嶺文化以及西進的秦王寨文化的衝擊,渭河盆地的泉護二期文化則向四周擴散而離開渭河河谷。

  • 晉南運城盆地是泉護二期文化分佈的東部前沿,這里的泉護二期文化受到來自東方的秦王寨文化和大司空文化的衝擊最甚,以致於北上。由於西進的大司空文化也自垣曲盆地繼續向臨汾盆地和太原盆地發展,逼迫北上的泉護二期文化,繼續沿汾河和晉陜峽谷北上,最後到達河套盆地。

  • 在河套盆地早於海生不浪類型的考古學文化遺存是西陰文化。

  • 渭河盆地因受到北上的屈家嶺文化和西進的秦王寨文化的衝擊而中斷的以小口尖底瓶代表的泉護二期文化,在遷徙至河套盆地後得以充分地發育,按自身的演變趨勢,發展至阿善文化。

  • 晉南運城盆地的泉護二期文化約在其中期偏早時開始北上,大約在其中期偏晚時到達河套盆地。

※ 陜西龍山:石卯遺址~~新華遺址~~廬山卯遺址

  • 石峁M2的年代可能已進入了夏的紀年範圍。石峁遺存的整體年代應該不早於客省莊二期文化,晚期因素已進入夏紀年範圍。

  • 新華文化晚期遺存中與雙鋬高領鬲、斝、三足甕等伴出的圈足罐、直口厚唇鬲、單把鬲等器物,與陶寺晚期遺存顯示出較強聯繫。

  • 新華晚期遺存中所見的甕形斝、口沿掐印花邊的陶罐等都暗示著其與關中夏代前期遺存的密切關係。新華遺存年代當在公元前2150~1900年之間。

  • 龍山晚期以來河套地區玉器傳統的客觀存在。

  • 在中原地區經歷著社會轉型而邁入國家形態的時刻,相對封閉的河套地區仍然保留著本地龍山時代早、中期以來的文化傳統及發展脈絡,並使這种局面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

背景:

  • 石峁玉器當屬於夏代遺物。下限絕不能晚至商代以後。

  • 1996至199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後兩次對新華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其中,玉器坑K1出土了36件精美玉器。此外,探方99T01112層出土玉璜1件,99H158出土玉環1件,墓葬99M27出土柄形器1件,99M26出土綠松石墜飾1件。新華遺存在文化面貌上與石峁遺址內涵一致,且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

器型:

  • 石峁遺址出土了玉側面人頭像;後石家河文化玉鷹笄,玉虎頭;鉞形玉戚;環形玉戚殘片;尖首直玉戈;斜口玉鏟。

  • 石峁遺址出土大量玉牙璋:

  • 牙璋欄部1.單牙2.戢形牙與三凸牙3.三線弦紋夾斜線菱格紋與齒形牙。

  • 牙璋口部大都U形口,個別V形口。

  • 石刀有璋形玉刀;鉞形玉刀;平刃玉刀;凹刃玉刀;兩側皆平直。

  • 廬山峁遺址出土兩個玉琮;兩側出扉稜七孔玉刀;側面有線紋凹廓玉環;來自東北地區的旋截玉鐲。

  • 新華晚期M27出土的1件玉柄形器(M27:1),更具有夏代玉器的典型特徵。

第四節:二里頭文化:距今3750~3550年

  • 二里頭文化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在王灣三期文化後期的基礎上產生的。

  • 二里頭文化分佈的範圍基本與王灣三期文化後期(即本文所稱的後石家河文化)的分佈範圍相當,但有所擴大。

  • 距今3800年以後,氣候再度向暖濕方向的轉變,王灣三期文化新砦類型西進,與西方半農半牧文化的東進餘波在洛陽盆地撞在一起,從而融合成面貌一新的二里頭文化。

  • 商朝已進入狹義的歷史時代(history),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龍山時代仍是史前時代(pre-history),夏朝是原史時代(proto-history)。

  • 二里頭是集聚了周邊人口的中心城市。早期移民來自眾多不同的血緣集團,二頭里是最早的移民城市。

  • 二里頭二期開始出現青銅器,三期已進入青銅時代。

  • 二里頭文化分佈範圍,北達蒙古大草原,南至長江流域,東及豫魯交界,西到河西走廊。

  • 二里頭文化是粟作農業與稻作農業、鼎文化與鬲文化、青銅文化與玉文化、農耕社會與遊牧社會。

  • 二里頭文化周圍有豫北冀南地區的下七垣文化,關中甘青地區的晚期齊家文化,北方地區的朱開溝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黃河下游的岳石文化,長江下游的馬橋文化等。具有鮮明的多元文化特點。

  • 二里頭文化主體的確當屬夏文化晚期,之前還有王灣三期文化煤山類型所代表的早期夏文化和新砦類型所代表的中期夏文化。

  • 陶寺類型~陶唐式古國逐漸靠近中原腹地,其後中原腹地以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遺址為早中期夏文化代表,及至距今3800年才有出現在中原腹地的二里頭青銅文明。

  • 夏代的玉器,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玉器,包括玉柄形器、玉鉞、玉圭、玉璋、玉璧戚、玉戈、玉琮、玉鏟、玉刀、玉鐲、月牙形器、玉尖狀器、玉版、玉管、玉鈴舌等。此外還有綠松石飾和綠松石鑲嵌的各種器具飾物。

第五節:河南玉文化:

  • 河南史前玉器發展,從最早的綠松石飾,到仰韶時期出現了以生產工具為主的玉鏟、玉鑿、玉斧等,到龍山時期出現有璧、環、琮、玦和玉刀等。

  • 龍山文化時期,鄭州大河村村遺址,出土龍山時期的玉刀、玉飾各2件,璜9件,環11件。洛陽矬李遺址,出土有環、飾、附、鏟各1件。孟津小潘溝遺址,出土有玦、飾、璜、鏟各1件。安陽後崗,出土有龍山時期的環1件,璧3件。偃師湯泉溝出土玉璜1件。登封王城崗遺址出土1件玉琮(?)。

  • 龍山文化時期,實用的樸素宗教理念在中原文化區依然盛行。

  • 中原地區很少發現隨葬品豐富的大墓,也很少發現規模宏大的祭祀場所,特別是河南地區。

  • 禮器在中原地區並不是以玉器為主線發展而來,而是以陶器逐步發展的,並以陶禮器為基礎,發展為代表商周文明的青銅禮器。

  • 逸周書‧世俘解》:“商王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凡武王俘商舊玉億有百萬。”

  • 北南兩系的融合,成就了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玉器的繁榮。而大汶口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在夷夏兩大集團的交流與融合中,深深地影響到中原玉文化的發展。

  • 大汶口人首先沿著潁水和渦河到達豫東,然後又沿潁水及其支流賈魯河到達豫中,進而到達豫西的伊、洛河流域。

  • 河南地區繼龍山文化之後的二里頭文化二期開始出現與海岱地區龍山文化風格相似的玉戚、玉圭、玉璋等,並且這種影響甚至波及河南地區商代的玉器風格。

  • 河南地區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就通過漢水和南方的大溪文化彼此有了一定程度的交流。良渚文化時期,玉文化沿長江向中游的傳播,直接影響著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發展。由於地緣的關係,河南地區的玉文化又直接受到大溪文化的後裔~石家河玉文化的影響。

  • 從二里頭文化開始,具有南方玉文化特徵玉器才較多地出現,比如玉柄形器、琮、璧、鉞、多孔玉刀等,特別是神秘的玉柄形器,在湖北省天門市肖家屋脊遺址就出土7件,其形制與器身上的花瓣形、竹節形紋飾等都與二里頭遺址及殷墟出土的同類器很類似。

  • 中原地區在接受周邊玉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並不是被動的吸收,而是更多地融入了自身的文化因素。

  • 河南史前玉文化欠發達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商周時期河南玉文化得以繁榮又有什麼樣的背景支持,玉文化在河南有什麼樣的傳播途徑?

  • 不同的文化譜系表現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不同,不同的宗教信仰決定了屬於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相異的價值取向和風俗習慣。

  • 中原地區原始宗教重實用、有現實主義的色彩,體現的是以人為本,以現實生活為體的原始宗教體系。

  • 中原文明在形成過程中也有高度發展的禮制,只不過中原地區和其他地區的尚玉傳統不同,而是崇尚色彩絢麗的彩陶,因為彩陶不僅美觀,而且實用,在觀賞之餘,可以當作日常用品,也可以當作禮器使用。

  • 第一期主要遺存分佈在伊洛河流域和豫西,有開始向南擴張的嘗試;第二期開始大規模地向南、向東擴張,從豫西越過黃河,進入晉南,形成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第三期擴張勢頭更為猛烈,出現的也最多,二里頭文化重要的玉禮器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中都有體現。進入商代以後,尤其是商後期,在河南形成了玉文化的中心。

  • 仰韶文化時期,玉器製品以位於豫西南的南陽地區為最多;主要是斧、鏟、鑿、鐮、犁等生產工具。

  • 南陽黃山遺址發現獨山玉質地的玉斧、玉鏟、玉鑿,玉鐮。

  • 臥龍區高河頭遺址、黃山遺址發現有打製、切割痕跡的獨山玉製品。可能是一處黃河流域與江漢平原間較大的獨山玉加工場。

  • 此期的玉器裝飾品與加工手法受到東北玉文化的影響很深。

  • 石峁遺址出土大量牙璋,刃部分弧形刃與V形刃;欄部透孔,分單牙欄、組牙欄、複牙欄三種,個別在欄部刻劃出弦紋與交叉菱形紋。

  • 黃河中游龍山文化的玉斧、玉鉞、玉戚打雙孔的習慣源於黃河下游海岱地區龍山文化。

  • 黃河中游龍山文化玉器的扉稜可能是紅山文化晚期龍形脊椎紋的延續,也可能源於石家河文化神人側面紋。

  • 河南史前玉器發展,從最早的綠松石飾,到仰韶時期以生產工具為主的玉鏟、玉鑿、玉斧等,到龍山時期的璧、環、琮、玦和玉刀等。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

(0)

相关推荐

  • 传承至今的汉代玉器

    汉代带有文字的玉器,开始逐步增加,除了以前介绍的玉人俑.冈卯.严卯之外,在玉璧上,东汉时期开始将文字融入玉璧或玉珩的道型之中,常见有"长乐"."宜子孙".&qu ...

  • 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黃河上游: 第一節:仰韶文化:距今6800~5000年: 第二節:馬家窯文化:距今約5300~4100年: 第三節: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3500年: 第四節:四壩文化:距今3950~35 ...

  • 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二)

    第三節: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3500年. 齊家文化是1924年在甘肅省廣河縣(舊稱寧定縣)齊家坪遺址首先發現而得名.分布範圍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和西漢水等流域,並以渭河上游 ...

  • 第十講:南島與其他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南島玉文化圈:         第一節:廣東石峽文化~距今3800~3100年.         第二節:台灣地區玉文化:                 1.大坌坑文化~5500~4500年 ...

  • 第十講:南島與其他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三)

    第三節:朝鮮半島: 史前時期(A.D.350以前)已開始使用碧玉.水晶.玻璃等材質的勾玉(曲玉).管狀和球狀珠飾. 朝鮮半島的西北和東北部與遼寧.遼東和西伯利亞沿海地區具有諸多文化共性. 三國時代(A ...

  • 第七講:江淮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

    第一章:雙燉文化~距今7500~7000年: 第二章:薛家崗文化~距今6000~5000年: 第三章:凌家灘文化~距今5600~5300年. 江淮地區可能是第三個玉器起源區. 江淮地區的淮夷是東夷族的 ...

  • 第八講:長江中游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

    第一章:彭頭山文化:距今約7500年:湖南 第二章:皂市文化:距今約7000年: 第三章:城背溪文化:距今約6600年: 第四章:大溪文化:距今約6400-5300年: 第五章: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0 ...

  • 第九講:長江下游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上山文化:距今約10000~8500年: 第二章:跨湖橋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 第三章: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5300年: 第四章:馬家浜文化:距今約7000~6000年: ...

  • 第九講:長江下游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二)

    第七章: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 良渚文化得名於1936~1937年杭州良渚遺址的首次發掘.良渚文化主要分布於長江下游太湖地區,往南大體以錢塘江為界,西北可達江蘇寧鎮地區以東的常州一帶, ...

  • 第一講:玉文化概論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從文獻看玉文化內涵: --四夷(四方諸侯)對中央王朝貢玉起源甚早.<竹書紀年>載:帝舜「四十二年,玄都氏來朝,貢寶玉. --<殷墟書契後編>上二六.一五:癸酉貞,帝王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