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之心,还写就了陈嘉庚先生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扶贫”专家这一殊荣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陈嘉庚先生(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就是这样的民族脊梁。先生一生为国筹,为了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和兴旺发达殚精竭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使先生成了永载中华史册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今天,我们回顾先生的历史贡献,还如此地感到先生还是中国历史至今最伟大的扶贫专家。先生扶贫的格局之大,视野之深,方法之灵,力度之强,效果之好前无古人。
先生的格局也是先生的境界。先生的境界之高也不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句子能够概括的。这样的句子虽然能够表达中国千年历史里做人的最高境界和扶贫的最高境界,但用在先生身上却不合适,人们明显感到,这种境界在先生面前也显得渺小。先生的境界生动体现在先生扶贫的格局,这就是先生不是兼济天下,而是为了国家民族舍尽家财,不遗余力地济天下,匡扶的整个国家民族,改变民族落后挨打的命运,实现民族独立富强。而在扶贫的方法上,先生的实业扶贫,教育扶贫,扶志扶长远,扶贫扶根本,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等等,就是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扶贫工作的根本方法和典范。先生不但扶出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还扶出了国家行稳致远的鸿基伟业,如此等等,从扶贫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至今还无人能与先生比肩。
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先生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3月又出资12000银元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出资120000银元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还创办了校内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了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仅此一家。
厦门大学
1921年,先生又筹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而当时他所积存的资产也仅400万元。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中国唯一的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先生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先生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先生还于民国十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先生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先生承担。
先生在他的侨居地,也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全国解放后,先生更是老当益壮,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夙兴夜寐,不舍昼夜。亲手筹划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扩建工作,亲自指挥工程进展,检查工程质量,群众称他为“超级总工程师”。
陈嘉庚先生亲临施工现场
先生倾资兴学,化民启智,振兴中华,保守估计先生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至少一亿美金元以上。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一亿美金比现在的一亿美金要高出很多倍哦。
在先生创办的学校里,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不论男女,不论贫富均能在这里接受教育,学生在先生创办的学校里求学,没有门第之别,贵贱之分,只有同学之谓,师生之称,学业评定和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寒门子弟还有优待,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有奖励。
先生就像一棵伟岸的红松,把自己身上的松果全部洒向了中华大地。如今,这些松果已经长成了无边无际的松林,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先生扶贫中的大智大慧。先生一生扶贫,但从来不乱扶。在先生的眼里,扶贫是一项基础性事业,就像帮助船舶扬帆起航一样,扶有志者,扶可扶之人,由此也写就了先生远洋扶贫民族抗战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面对国内严峻的抗战形势,先生除了把自己海外挣来的钱支持国内抗战外,还组织了大规模的海外募捐,支持国内抗战。1937年10月,先生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先生任主席,带头捐款捐物。在先生的组织筹划下,到1939年底便筹集4亿现金和大批的军需物资、医疗器械及车辆装备。在准备把这批物资送回国内前夕,先生组织代表团回国考察。
陈嘉庚先生在延安考察
老蒋闻讯欣喜万分,1940年3月25日,在重庆机场摆出了豪华阵容迎接先生一行。老蒋一共召集了200多个部门的数千名军官来到机场迎接,个个穿着笔挺的军装与崭新的呢子大衣,脚踩着锃亮的皮靴。老蒋还特批了8万元的招待餐费。当时延安共产党一个师长的月薪才5块钱,可见这8万块钱是个什么概念!而且这还只是吃饭的钱,其他诸如工作人员陪华侨团吃、喝、参观等开支均不在其列。招待代表团用的都是重庆当地最好的烟、酒、菜。国难当头,还如此浪费。这哪是招待,根本就是“傍富”嘛。这个世界上哪个傍富的人又能担当大任哟。
先生一生阅人无数,是何等目光!老蒋让先生十分失望:这样的队伍能救国吗?先生决定到另一支队伍里去看看,这就是延安。
先生设法摆脱了老蒋的百般干扰来到了延安。
延安的所见所闻跟重庆的完全不一样。延安军民穿着虽然破烂,但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延安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最高领袖也是穿的也是打了很多补丁的衣服,但无处不感到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的心跳和行动。先生看到了众志成城、改天换地的伟力。延安的毛泽东主席拿不出山珍海味招待先生,招待先生的只有“两菜一汤”。两菜是用毛泽东主席自己种的菜,一个是大白菜一个是萝卜干。“一汤”则是一碗香气四溢的鸡汤。毛泽东主席还笑着告诉先生:“这只鸡是隔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到来,专门送过来的,这个母鸡还能下蛋呢!就连他儿子生病他都不舍得杀哩!”。招待虽简,先生却看到了延安领袖们的坦荡、斗志和凝聚力。经过同毛泽东主席的彻夜长谈,先生更是被毛泽东主席经天纬地、睿智华夏的韬略折服。先生知道延安才能肩负起民族救亡图存的大任和振兴中华的使命,延安才是中国的未来,延安才是真正的扶贫对象。先生还激动地对爱国华侨说:“我还没有去延安的时候,还在为中国的未来担忧,甚至以为中国的救星还没有出现,有可能他在上学,或者有可能还没出世。到延安后我才发现这个人都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他还做了很多大事,这个人现在就在延安,他的名字叫毛泽东!”
尔后,先生组织的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延安。在先生的支持下,八路军如虎添翼,越战越强,从关内打到关外,收复失地,打得鬼子举起了白旗。
陈嘉庚先生组织的三千人车队往延安送物资
赤子之心,总是与祖国母亲相连。这也许便是老蒋到死也没有想清楚自己全力讨好陈嘉庚,超豪华接待也没能留住陈嘉庚奔向延安的脚步的原因。
先生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集美,那时的中国国弱民穷。先生17岁就被迫远走南洋谋生。经过近50年的顽强打拼,先生成了享誉东南亚的“橡胶大王”和富翁。自己的成功不是先生的人生志向,先生志在国家民族,自己的成功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民族。先生虽然是响当当的富翁,挣的钱绝对可以供先生和先生的子孙后代过上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先生却从来舍不得为自己花钱,生活上一生节俭,先生对自己的子孙也是严格要求,过艰苦日子。却把巨额的钱物无保留地捐给国家,用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建设事业。先生太了解民族解放和国家强大的重要了,为了国家民族,先生洒尽了自己的汗血。
先生1961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在先生的墓地上,人们树起了先生的铜像。铜像背后的墙上,是毛主席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历史不会忘记陈嘉庚先生,中华民族不会忘记陈嘉庚先生。先生已经融入中华青史,成了飘扬在历史天空上的一面爱国主义大旗。这面旗帜,照耀和感动后世。先生故后60年,先生的同乡、福耀玻璃董事长,白手起家的知名企业家曹德旺捐出个人资产100亿创办大学,承接先生之志,着力为国培养新时代人才,竭尽全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度成为时代佳话。先生的高风亮节,正在培养和鼓舞有志于民族大业,实现国强富强的仁人志士,也将感召未来。先生这面旗帜,还明镜般地使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泾渭分明。那些为了个人享乐,发国家之财后又想方设法转移财产到境外,心中无国的富豪们,在先生这面旗帜面前,立即显得龌龊不堪。
陈嘉庚先生永垂不朽!
陈嘉庚先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