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

主播:吴名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1年4月28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人心的本质》。
这本书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库尔特·格雷所写。人心一直被认为是复杂难测的,心理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试图去找到人类思考、行事、决策的规律。丹尼尔融合社会心理学、道德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解释复杂人性和行为的极简思维工具——心智知觉地图。
这次我们尝试解决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何理解道德?”
心智的颗粒度
什么是心智?
思考、逻辑、经验、智力,还是智商?
它们好像都跟心智有关,但又不全是。
但如果我们从概念层面的探讨跳脱出来,你会发现心智其实是我们感受世界之后的输出。
比如,你看到天上下雨,于是找了把伞,你不会找个西红柿顶在头上;你感觉快餐店的午餐辣到你接受不了了,你会多喝水、吃个水果,或者干脆不吃了,而不是再要一份;你看到桌子上的手机快掉了,你会把它放在更安全的地方,而不是推它一下听响玩儿。
面对不同的情况,我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体现的就是不同的心智。
其中,面对不同的情况体现的是你心智的感受性;做出选择是你心智的能动性。
它俩共同构成了我们心智的一个基本盘。
在这两个要素中,感受性指的是你的感觉,比如饿了、冷了、疼了等生理感觉,以及骄傲、尴尬和喜悦等心理感受。而能动性指的是你给周围带去的影响,比如沟通、行动、评论等。
通常讲,感受是被动的,能动则是主动的。
两个对立的东西,就这么和谐地跟心智绑定在了一起。
双向道德
读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我们这一讲不是要解决什么是道德吗?
那么,心智和道德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别急,我们先来看一组对比案例。
你想象一个拳击手出拳打了一个小女孩,抛开法律层面的量刑,你肯定会想这太不道德了。相反,一个小女孩打了拳击手一下,你可能会觉得可爱或者滑稽。
拳击手伤害小孩是恶行,小孩打拳击手则不是,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这就涉及到我们前面讲的感受性和能动性。
如果按照强弱来区分的话,对击打这件事来说,拳击手是有高能动性的,而小女孩只有高感受性,她的能动性非常低。拳击手占据了绝对主动,小女孩极为被动,所以这样的对比,构建了不道德。
换个场景,两个拳击手在擂台上,或者两个小女孩在幼儿园,他们两两之间的击打就无所谓道德还是不道德了。因为它们的能动性和感受性差不多嘛。
所以,借助感受性和能动性,我们很容易识别一件事是否道德。当你对不好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慨时,很可能是高能动性的人在伤害低能动性的人或物。
 
道德的内核』
如果你把周围的事划分地足够细致,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是二元对立的,比如黑与白、热与冷、软和硬、真货和赝品。
在心智的讨论中,这种二元对立指的是内部与外部、输入与输出、被动与主动、接受者与给予者、受害者与攻击者。而它们都可以统一到感受性和能动性。
所以,从心智角度看,善与恶并不是独立于人性而存在的模糊概念,而是通过主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事件。
故意利用感受性和能动性的强弱,制造心智差,就是作恶,比如骗子通过各种手段骗老人的钱;
有意避免利用感受性和能动性的强弱,制造心智差,就是为善,比如阻止骗子行骗。
可以说,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受体的感受性。
脱离受体看主体的行为,你无法区分他是否道德,比如一个人正在追打另一个人,如果被追赶者是过路的人,这就是不道德的;如果被追赶者是小偷,那么前者就是道德的。
回归到日常生活,老人和孩子通常能动性很低,所以尊老爱幼是社会共识,也被视为道德的行为。类似这样的案例,你也可以尝试思考。
总结一下,心智虽然是理性思维的学术用语,但是并不妨碍我们用它讨论道德。在能动性和感受性的双重视野下,我们可以更严格地审视自己的言行,更清楚地看清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