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165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
(人文鼎盛卷)
165 一纸协议
大事议定,接着就是办手续。
宋景德元年十二月辛丑,辽统和二十二年,宋辽两朝正式订立盟约。
当时的和议也和现在两个公司订合同差不多,文本一式两份,各持一份,文书上的法定代表人,当时是两边的皇帝了。鉴于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合同,咱们就一起凑过去看个仔细。
合同主要内容有六条:
一、确立友好联盟关系(共遵成信,虔奉欢盟)。
二、宋朝每年以赞助军费(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的名义送辽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双方在雄州完成交割。
三、双方各自守好现行边界,不得再搞军事摩擦,不能再招纳对方叛亡人员(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勿令停匿)。
四、不得骚扰影响对方农作物生产(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骚扰)。
五、双方不得再在边境增添军事设施(两朝城池,并各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
六、赌咒发誓,谁不遵守和约谁就没有好下场(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其实,除了以上纸面内容外,双方还有一些其他约定,用现在的话说,属于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补充条款,主要是两条。
第一,约定宋辽两国属于兄弟关系。“兄弟”二字可不是为了表现双方关系亲热,那可是实打实的论辈分。
这里的辈分,就是宋朝皇帝和辽国皇帝的辈分高低。中国人好面子,对于辈分这事情看得很重,一点都不含糊。
当时,赵恒37岁,耶律隆绪33岁。经过磋商,赵恒就按年纪做了兄长,耶律隆绪只能称小弟。同时,赵恒尊辽国萧太后为叔母。这么一来,双方在面子上都过得去,算是谈妥了。
第二,宋辽两国决定在边境上设置榷场(自由市场),允许双方百姓在边境开展贸易活动。
开放边境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好处,相对来说,宋朝还占点便宜。因为宋朝的经济比辽国发达的多,绸缎、瓷器、茶叶、粮食各色商品应有尽有。反观辽国,能出口的只有马牛羊。双方一开放贸易,宋朝长期占据贸易顺差地位,送出去的岁币还能赚回来不少。
合同内容就那么多,其实最让大家念念不忘的始终是三十万岁币。
关于这笔钱,有人觉得给多了,用教材上的话说是“(宋朝)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有人觉得那点钱对于财大气粗的宋朝来说,只是毛毛雨而已。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所以,关于钱的事,我们还是有必要说得更仔细点。
根据一份记载,宋朝景德某年的财赋收入47211000贯、匹、石、两。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是景德几年,但真宗景德的年号一共才用了4年,应该能大体反应当时的财政状况。
从数据上看,宋朝总收入达4700余万,相比之下,那30万岁币不到千分之一,看似小菜一碟。
但是,我们必须看清楚,辽国要的是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
有人曾专门做过研究,宋朝绢帛类产品的产量很高,给辽国的那点绢也就相当于宋朝一个州的产量。可是,宋朝的白银收入并不多,十万两白银大约能占到宋朝年产量的十分之一还多。所以说,这份白银支出,还是有较大压力的。
当然,如果我们考虑到宋朝从此节省了大笔军费开支,边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等因素,缔结盟约,对宋朝还是利大于弊。
钱的问题讲完,再说说政治上的影响。无论钱多钱少,宋朝毕竟是被人勒索了一笔保护费,要说这事有多光彩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对澶渊之盟的负面评价从来没断过。
所谓“岁赠资敌”是也。
很快,有人站出来拿这个理由说事了。
—— 未完待续 ——
本平台内容皆为原创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小编微信号:nbhanlin